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深入研究农民土地价值观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农民土地价值观为出发点,确定农民土地价值观量表体系,基于武威市一区两县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耕地利用效率,回归分析农民土地价值观与耕地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民土地价值观划分为土地为本观、土地亲和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和土地权利观具有理论意义。土地为本观、土地亲和观和土地致富观每增加一个单位,耕地利用效率相应提高0.094、0.071和0.116个单位,说明这三种价值观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农民土地价值观增加一个单位,耕地利用效率提高0.316个单位。因此,应正确把握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土地价值观,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武威市一区两县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民土地价值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土地价值观受农户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正式规范、农户是否拥有主要经济作物、家庭人均月收入、性别和受教育年限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987、0.827、0.816、0.807和0.805高于其他影响因素。(2)农户年龄和非正式规范在1%的水平下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受教育年限和地方政府相关宣传在1%的水平下存在显著负向相关。因此,关注国家制度政策的侧重点,提高农户收入和受教育年限,是引导农民土地价值观正确变迁,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民土地价值观研究——概念界定、量表开发与效度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土地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农民价值观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为了深入了解农民对土地的认识和评价,文中首先界定农民土地价值观内涵并划分维度,然后设计农民土地价值观量表,最后运用甘肃武威718份调查数据对量表进行检验.农民土地价值观指农民对土地自身的意义、重要性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对各种土地利用行为的认知和评价,由土地保障观、土地为本观,土地亲和观、土地致富观和土地包袱观五个维度构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中所开发的量表整体信度系数和各维度信度系数均大于0.7,信度水平较好,并通过了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检验.此量表为定量研究农民土地价值观以及农民土地价值观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西段土壤和土地适宜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应用遥感资料以及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 ,将研究区的土壤母质划分为残积、坡积、洪积、冲积、红土、冰渍、湖积 7类 ;该区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经向分布规律 ,土壤类型从祁连山区到酒泉盆地形成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栗钙土、亚高山草原土、风沙土、棕漠土、潮土、灌漠土、盐土、沼泽土等 13个土类和 32个亚土类 ,并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基本特征 ;结合该区土地利用的现状 ,提出了该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将该区土地适宜性划分为宜农、宜林和宜牧 3种类型 ;对不同适宜性土地的等级及分布等特征进行了评价 ,并对该区土地资源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的存在,决定了我国农民土地价值观必将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明晰不同代际农民土地价值观的差异,有益于准确掌握不同农民群体对待土地利用的态度,有助于制定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土地政策。文中以明确不同年代出生农民对于土地价值观认识的差异为目标,在重新认识和理解土地价值观的基础上,基于对甘肃天水地区农民土地价值观的调查,采用独立样本假设检验法分析农民在土地价值观认识上的代际差异,并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方法分析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大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价值观的代际差异明显,甚至出现明显的分歧,已经形成了两种明显不同的土地价值观;(2)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的大小受到农民自身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阅历、外出经历及交通便利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3)新一代农民(80、90后)对于土地价值观的认识并没有因为加入个体特征差异、区域条件差异和农地质量状况差异有过多的改变,已经形成了其比较稳定的土地价值观,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为了正本清源,明晰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内涵,文中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经济理论推导的方法,构建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农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及计量方法。研究结果表示:1)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对其拥有的土地产权发生在让渡过程中获取的非生产性收入。2)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具有依赖性、多样性、计量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3)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功能定位为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重要方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体现,促进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4)土地产权让渡条件不同,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构成要素不同。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计量方法。对于指导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政策制订和具体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绿洲区的粮食生产在干旱区的粮食生产、供求和粮食安全中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本文基于人粮关系,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从分市和分县两个空间尺度上对河西走廊绿洲1985-2009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9年河西走廊绿洲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介于0.690 ~ 0.894之间,其中,只有2000年和2001年处在0.875 ~l,其他年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总体上处在富裕和盈余状态;从分市格局来看,1985-2009年河西走廊绿洲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总体水平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粮食盈余和人粮平衡的市多于严重超载的市;从分县尺度上来看,河西走廊绿洲土地资源承载力以粮食盈余为主,55%的县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盈余状态,这些县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和东部;人粮关系处于平衡的县域占全区的5%;40%的县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粮食亏缺状态,需要大量区外调配.  相似文献   

8.
以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为例,进行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和农业内部产业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粮食作物的人口承载力要远远大于畜牧业,而从农业内部不同产业综合效益分析来看,草畜业要大于种植业。考虑到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将未来绿洲农业土地的利用模式调整为:耕地种植业和耕地草畜业的用地比例为1∶2左右;耕地种植业中,稳定口粮生产,压缩饲料粮生产,提高饲草种植比例;畜牧业中,压缩耗粮型猪禽养殖数量,发展节粮型草畜(牛、羊)的数量,提高食草性畜牧业比重;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建立绿洲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兼容。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宅基地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河西走廊地区调查的625份有效问卷的数据为基础,对农村宅基地价值观的概念和维度进行划分与界定。研究结果表明:1)宅基地价值观是指从农户自身角度出发对各种利用宅基地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宅基地保障观、宅基地亲和观和宅基地财富观;2)宅基地价值观16个测度项均通过了信度检验且相关性较强,潜在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其指标变量。3)宅基地保障观的相关系数和权重较其他两个维度最高,16个测度项中以地换房的绝对权重最大,说明农户对宅基地的生存依赖很强。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绿洲灌淤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灌淤土的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对绿洲灌淤土的形成及分类系统进行了探付,并阐述了灌淤土不同亚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征地补偿是当今城市和工业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文中通过量表设计和实地问卷调查,构建研究区域征地补偿农户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对征地补偿农户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因子分析验证了农户征地补偿满意度模型5个维度的合理性,充分反映了农户对征地补偿的感知状况;2)农户征地补偿分配满意度、农户征地补偿标准满意度和农户征地补偿保障满意度对征地补偿农户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征地补偿程序满意度和农民抱怨对征地补偿农户满意度正向影响,但是不显著。因此,国家要注重对征地补偿分配制度、补偿标准和保障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农户土地价值观对农地非农化意愿的影响,为提高农户征地满意度,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农户土地价值观的维度与测量指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土地价值观与农地非农化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衡量。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价值观可以分为土地包袱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土地为本观4个维度。2)当前征地补偿标准条件下,大部分农户并不愿意流转土地,如果提供非农技能培训或者社会保障,农户农地非农化意愿显著提高。3)持土地包袱观、土地保障观的农户正向影响农地非农化意愿;持土地致富观、土地为本观的农户负向影响农地非农化意愿。研究表明不同土地价值观的农户农地非农化意愿不同,因此在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政策时,应考虑到农户的不同心理需求,注重多元化的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资源从单一的文化资源向复合性资源转化,其间与旅游业的关系日益密切。廊道遗产和集群式遗产因"申遗"而引发的旅游热潮在近年来持续升温。文中在探察其中深刻的社会动因后,以正在"申遗"过程中的北京城中轴线为研究对象,从廊道遗产理论视角全方位地分析解读北京城中轴线的遗产属性、时空演变、功能演进和旅游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文中认为,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是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的集合体,其空间要素由节点、廊道和辐射域面组成,三者在时空演变过程中影响着北京城中轴线的功能演进,从而决定着不同时代廊道遗产功能的体现。在现代旅游业发展形势下,北京城中轴线一方面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问题得以显现,如景区各自为战、廊道节点缺失、游客过度集中、传统文化式微等,文中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以河南省三县市324户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河南省当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农户的认知与意愿,并探究影响农户参与入市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前景预期乐观,对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关注度最高;耕地资源安全风险与各类以地生财的投机和短视行为风险,是农户在入市过程中最为担心的风险因素;影响农户参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意愿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农户家庭的农业依赖度、农户风险喜好以及对流转入市预期的满意度。本研究以期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微观视角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了我国30个省(市、区)1994 ~2012年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Kernel密度函数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探讨了其动态演进与收敛性.结果表明:1)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省域差异明显,北京以绝对优势占据榜首,海南则处在最后一位;从增长源泉来看,农业前沿技术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而技术效率改善所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少.2)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缩小趋势较为明显.其中,农业技术效率经历了一个扩大、缩小、扩大的波动起伏过程,最终差距明显扩大;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则经历了一个扩大、大幅缩小、缩小的变化过程,最终地区差距明显缩小.3)总体而言,全国及东、中、部地区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但同时却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7.
新疆牧户人工牧草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牧草地流转对于提高牧户生产经济效益,加快牧民增收和牧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选择新疆三大牧业大区作为项目区,随机选取项目区典型村的牧户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与规范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出人工牧草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变量。研究针对牧户是否愿意流转人工牧草地,运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牧户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牧户拥有人工牧草地面积、牲畜养殖方式、牧草地流转前家庭收入来源、流转后家庭收入变化及种植饲料是否足够用于喂养自家的牲畜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牧户人工牧草地流转意愿。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完善牧草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AMOS模型及因子分析法,通过构建土地价值观维度,以凉州区为例定量分析了差异化的土地价值观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价值观由土地为本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土地包袱观和土地权利观五个维度构成具有理论意义.2)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程度较弱,但耕地数量保护程度较好,对耕地外部性保护程度较差;从总体来看,农户耕地保护程度较弱.3)持土地包袱观与土地权利观的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耕地数量保护、耕地外部性保护均产生了负向影响,而持土地为本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的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耕地数量保护、耕地外部性保护均产生了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7-2012年间中国水资源和宏观经济数据,建立我国水资源长期需求模型,计算得到我国长期水需求弹性接近短期需求弹性的2倍,说明未来水资源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进一步结合2003-2012年间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等地区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地区需水量差异性分析发现:东北、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区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U型,华北地区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N型,而西北地区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直线型。最后,提出确保我国水资源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