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南三熟制稻田小麦幼穗分化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个年度的小麦幼穗分化观察结果表明:湘南地区三热制稻田小麦幼穗分化开始早,进程快。主茎叶龄2~2.5叶即开始进入伸长期,次年2月底3月初进入抽穗期。在栽培技术上,适当延长小花分化历期,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晚播小麦地膜覆盖增产机理与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机理的核心是覆膜能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提高地表和耕层土温,增加或部分增加因晚播而减少的积温。这一效应,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协调土壤中的不,肥,气,热状况,而且能促进小麦根,茎,叶的生长,使小麦提前通过春化阶段进行光照阶段,延长幼穗分化时间,补偿生育期的不足,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具有独特的生育特点,针对其生育特点,研究了适宜盖膜期,播种量,揭膜期和肥水  相似文献   

3.
为给大麦穗发育遗传和栽培提供依据,以隶属于穗分枝、二棱穗或六棱穗的9个大麦材料为对象,采用卢良恕等报道的幼穗发育进程和叶龄诊断方法,分析了3种穗型大麦主茎幼穗发育进程及其与叶龄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3个穗分枝(Yunnan branched-spike,Ynbs)株系的二棱期、穗分枝原基分化期和雌蕊柱头二裂期基本一致,分别对应4叶龄、5叶龄和8叶龄,其内外颖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药隔期及其与叶龄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差异。3个二棱大麦的雌蕊柱头二裂期基本一致,对应8叶龄。萧山二棱紫大麦和萧山白杆二棱大麦的二棱期延长,并导致三联小穗期、内外颖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药隔期缩短及其与叶龄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差异。3个六棱大麦的二棱期、雌蕊柱头二裂期和雌蕊柱头毛状突起期基本一致,分别对应4叶龄、7叶龄和8叶龄,内外颖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药隔期及其与叶龄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差异。同穗型大麦材料的幼穗发育进程及其与叶龄对应关系的差异小于异穗型大麦材料,3个Ynbs株系的4龄叶、5龄叶和8龄叶可分别作为其幼穗二棱期、穗分枝原基分化期和雌蕊柱头二裂期的形态标记。  相似文献   

4.
晚播小麦地膜覆盖增产机理与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机理的核心是覆膜能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提高地表和耕层上温,增加或部分增加因晚播而减少的积温。这一效应,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状况,而且能促进小麦根、茎、叶的生长,使小麦提前通过春化阶段进入光照阶段,延长幼穗分化时间,补偿生育期的不足。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具有独特的生育特点。针对其生育特点,研究了适宜盖膜期、播种量、揭膜期和肥水运筹等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从而为晚播小麦开辟了一条新的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5.
连续五年的研究表明,在福建南部地区,小麦的分蘖长消和叶片生长的特点是:分蘖长快消慢,长消间有一段停顿,叶片数较少;分蘖发生及高峰期出现早,有效分蘖期短,成穗率较低;早生蘖、低位蘖,壮蘖成穗率较高;主茎叶龄与积温、分蘖与主茎叶龄之间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聂科 《杂交水稻》2004,19(1):37-38
根据祁阳县1997-2001年连续5 a春制威优46的实践,分析了亲本的主茎叶片数、播始历期及播种叶差的变化规律,指出亲本总叶片数多时,播始历期延长,父母本播种叶差应增大;同时认为4月份平均气温是影响父本密阳46主茎叶片数和播始历期的主要因素,气温高时,播种叶差应偏小,气温低时,播种叶差应增大.  相似文献   

7.
杂交小麦高产制种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几个两系杂交小麦组合高产制种的父母本行比、保蘖肥与“九二○”施用时间等的研究表明,在父母本行比为1∶8~1∶2范围内,行比越小,产量越高,主茎叶龄为7.1叶时施用保蘖肥,穗粒数最多,在抽穗50%时施以30g/hm2“九二○”,柱头外露率、每穗结实粒数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基因型的春化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基因型的春化发育特性.以不同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的17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春化预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穗分化的起始和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处理后不同基因型的苗穗期、出苗至幼穗分化二棱期的天数均随喜化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且不同基因型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基因型分成春化特性不同的三个类型,春性基因型不经低温春化即可完成幼穗分化、正常抽穗.而冬性基因型如不经过低温春化处理,穗分化都在二棱期停留,低温(0~2℃)处理20d和30d能分别满足半冬性基因型和冬性基因型幼穗分化对低温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西藏各地征集的26份青稞品种(品系)为材料,在西藏林芝地区春播种植,对苗期生长习性、叶片颜色、幼穗分化、田间总茎数、生育时期和成穗率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同一播期、同一年内,在青稞的生长发育特性中。叶片颜色和叶片生长的角度发生变化,随着春性减弱叶片颜色逐渐变深绿色,叶片生长角度逐渐加大;春性强的品种(品系)分蘖少、幼穗分化的伸长期早、生育期短、成穗率高;随着冬性的增强,幼穗分化伸长期的主茎叶片数逐渐增多、生育期长、成穗率低;冬性比春性生态类型品种(品系)的主茎叶龄多1~2片叶;幼穗分化少一个分化时期;据此提出,在西藏林芝气候条件下,青稞的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种(品系)春播都可以正常抽穗结实,都能获得良好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0.
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主茎叶片数是比较稳定的。制种通常以叶龄差为依据安排父母本播种错期,并不断地进行花期预测,以便采取措施,力求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花期预测过去一般是在幼穗分化以后进行田间剥查。此法虽然可靠,但离抽穗时间短,影响促控调节效果。为此,我们在多年的制种工作中,摸索出利用对应叶龄公式,来早期预测父母本花期的新方法,既准确可靠又简单实用。现介绍如下。 一、公式的产生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恢复系,一般比不育系生育期长。在母本按父本的叶龄差播下后,我们把父母本共生期的叶龄划分为:营养生长共生期(简称早期),父本生殖生长与母本营养生长交叉期(简称交叉期)和生殖生长共生期。不论在秧田或本田,它们都按照自己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周期性的出叶。母本长出的第一片叶和以后长出的各个叶片,都分别与一定节位上的父本叶龄相对应。这种对应叶龄关系参见下图。 图中: A—一父本主茎平均总叶片数 B—一播母本时父本叶龄 C—一父本幼穗分化始期的叶龄余数 E—一父本幼穗分化历期天数 a—一母本主茎平均总叶片数 C—一母本幼穗分化始期的叶龄余数 e—一母本幼穗分化历期天数 *—一与母本相对应的父本理论叶龄值 f—一母本正常年景从播种至始穗天数 y—一交叉期间的母本出叶数 S—一预测时母  相似文献   

11.
晚播小麦-夏花生一膜两用栽培.可使小麦田和花生田地温分别提高1.77℃和2.19℃,土壤含水量增加2.05%和1.08%。能促进晚播小麦与夏播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地膜利用率提高97%,每公顷节约地膜成本367元。一膜两用最适宜的地膜厚度为0.006mm。小麦播种覆膜期和揭膜期分别以10月底至11月初和2月底3月初。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气候变暖下春季升温对小麦抗晚霜冻及产量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以黄淮海北片广适主栽小麦品种济麦22和山农28为试验材料,在返青-拔节期以塑料温棚日均增温0.86~0.9℃,连续增温28 d左右,至穗分化为药隔期前揭棚,研究不同气候年型下小麦产量对晚霜冻的响应,并以小麦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净光合速率指标综合评价抗冻性。结果表明,春季增温后小麦幼穗发育加快,抽穗提前3~5 d,生育期缩短2~3 d,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8.97%~23.50%,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效率以及株高均显著增加。在霜冻发生年(于4月6日晚霜冻,温度为-2.6~-1.1℃,持续时间5h),增温处理的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较对照明显升高,SOD和POD活性及光合速率显著下降,穗粒数和经济系数显著降低,减产6.8%~8.2%;在正常年份,增温处理的穗粒数和经济系数显著增加,产量提高10.5%~11.3%。这说明春季增温会导致小麦抗晚霜冻能力降低;春季适度增温到药隔期,利用自然低温霜冻或人工霜箱低温胁迫可对小麦抗晚霜冻性进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棉花春播育苗工作中要坚持“正确选种、安全下种 ,提高质量、育足壮苗”的指导思想 ,围绕“套栽棉4叶 1心 ,麦后棉 6叶 1心”的壮苗指标 ,狠抓关键和薄弱环节 ,提高春播育苗水平 ,为大田生产打好坚实的基础。1 适期播种适期播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生长季节 ,播期的确定要根据当地气候回升情况和移栽时间而定 ,露地播种一般要求棉田土壤 5厘米处的温度稳定在 12℃以上 ,预计 5~ 6天内不会显著下降 ,出苗时气温可达 16℃以上即可播种 ;塑膜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要求土壤 5厘米处土温稳定在 8℃以上 ,气象预报有连续晴好天气的基础上抢晴播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返青期断根对黄土高原旱地保护性耕作下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调控作用,在陕西长武县开展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返青期断根试验,分析了返青期断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构成三要素、拔节期群体数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及衰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断根对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穗数、粒重和生育期耗水量没有显著影响。与CK(不断根)相比,返青期断根后冬小麦拔节期总茎数减少了11.9%,开花期叶面积指数、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提高,分蘖成穗率、穗粒数、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14.1%、10.5%、8.2%、10.4%、17.5%和20.4%。这说明返青期断根可促进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分蘖成穗,增加花后旗叶光合作用,改善穗部结实特性,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一种水稻营养生长期快速出叶基因型的发现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4个水稻品种分期播种试验,发现在籼稻品种盐恢559中存在一种营养生长期快速出叶基因型。将盐恢559与出叶速率最慢的Lemont进行比较,两者在各播期的播始历期均相近的情况下,前者的主茎叶片数始终比后者多4~5张,出叶速率极显著快于后者,且出叶速率差异主要表现在秧田期和大田营养生长期,幼穗分化期两品种的出叶速率差异不显著。分析盐恢559、Lemont及其配制的2个回交群体及F2群体的单株出叶速率,推测盐恢559的快速出叶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中可能存在效应较大的数量基因。通过对双亲及回交后代群体中部分类型亚群体性状调查发现,这种基因型出叶速率快,单株茎蘖数、茎蘖增加速度以及高峰苗均相对较高,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明显高于出叶速率慢的类型。讨论了对这种快速出叶基因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及育种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将6个熟期不同的杂交早稻组合分为早熟组与迟熟组对其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组与迟熟组在抽穗灌浆历期、幼穗分化历期及速率、相对出叶速率方面差异不显著,其全生育期的显著差异主要是营养生长期长短不同造成的;早熟组因为幼穗分化起始时间早、营养生长期短而表现早熟;早熟组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迟熟组无显著差异,但经济产量与单株生物产量均极显著低于迟熟组,其主要原因分别是千粒重较低和植株较矮。指出提高营养生长期出叶速率是协调早熟与高产矛盾的关键,通过筛选营养生长期短、出叶速率快、主茎叶片数较多、千粒重较高、株高适宜的亲本进行配组有可能实现早熟高产杂交早稻选育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银黑膜覆盖与揭膜时间对烤烟生长的影响,为长沙烟区烤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于2021年在长沙烟区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移栽前30 d盖银黑膜+移栽后40 d揭膜培土(T1)、移栽后60 d揭膜(T2)、不揭膜(T3),移栽前7 d盖银黑膜+移栽后40 d揭膜培土(T4)、移栽后60 d揭膜(T5)、不揭膜(T6)及不覆盖银黑膜(CK)共7个处理,探究不同银黑膜覆盖与揭膜时间处理对土壤温、湿度和烤烟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T3与T6处理土壤的温度、相对湿度、烤烟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整个生育期内都显著高于CK处理,烟叶产量分别较CK提高23.13%和23.49%,产值分别提高26.09%和26.93%,但移栽前30 d盖膜和移栽前7 d盖膜在烤烟生长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无显著差异。长沙烟区银黑膜覆盖能够有效保持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促进烤烟根系发育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下部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著提高烤烟产量和产值,且揭膜时间越晚的处理增产提质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地膜覆盖对低群体冬小麦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睿  刘党校 《麦类作物》1998,18(1):55-57
地膜小麦较常规小麦0~10cm地温提高2.25~2.82℃,0~10cm,11~20cm,21~30cm,31~40cm,41~50cm土壤含水量依次比CK提高1.96%,1.34%,2.32%,1.64%和1.04%穗分化提前3~5d,分蘖质量和数量均发生于显著变化,冬前,返青和拔节期的增蘖幅度依次为11.5%,30.3%和10.6%,成穗数增加9.7%,扩源增库效果显著,拔节到抽穗期主茎叶面积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2017,(6):44-49
为培育适宜双季晚稻机插的健壮秧苗,提高机插双季晚稻产量,以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喷施多效唑对机插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苗根量、发根力、假茎宽、成秧率均高于湿润育秧秧苗,机插大田后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湿润育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可提高秧苗发根力、假茎宽以及成秧率,且机插大田后秧苗返青快,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有效穗数和实际产量均明显增加;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处理秧苗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机插后大田生长优势明显,有效穗数、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双季晚稻机插育秧选择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确定培育与大麦品种具有相似早熟性普通小麦的难点。将熟性早晚程度各异的30个大麦和30个小麦品种秋播于日本仓敷市室外,小麦的幼穗分化期(二棱期,T_1)比大麦的明显推迟。尽管小麦和大麦的拔节期(T_2)无差异,但小麦各品种的抽穗(T_3)、开花(T_4)和成熟(M)期均比大麦较晚。小麦的T_1与T_2、大麦的T_2与T_3呈最密切相关,但小麦和大麦的T_3均与M相关性最密切。本实验研究了大麦和小麦各7个品种灌浆期的差异。不论开花时间如何,由于小麦通常比大麦多需要3—5天的灌浆期,故其灌浆期间上午九时的积温比大麦品种高200℃以上。又对2个典型大麦与小麦品种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开花后收获指数增长率,大麦一直较高,而小麦直到开花后2—3周仍很低。此外,大麦随开花后天数的增加茎、秆重呈线性降低,而小麦开花后20—30天内无变化。由此推论,小麦和大麦灌浆期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茎叶向籽粒运输光合产物有差异所造成的。这也许是培育象大麦那样早熟小麦品种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