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稻曲病由稻曲病菌引起,是水稻穗部的重要病害。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根据丝状真菌相对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稻曲病菌中分离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UvHog1。UvHog1含有MAPK保守的蛋白激酶激活域(TGY),序列与稻瘟病菌MgOsm1(AAF09475.1)、球孢白僵菌BbHog1(AAS77871.1)、烟曲霉AfOsm1(XP752664.1)和隐球酵母CrHog1(AAM26267.1)等MAPK高度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5%、93%、88%和81%。系统聚类结果表明,UvHog1与酵母Hog1MAPK同源。在盐胁迫条件下,UvHog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表明UvHog1参与了对盐胁迫的信号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信号肽对效应因子的分泌至关重要,影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进程。前期鉴定到在稻曲病菌侵染水稻花器官过程中显著上调表达的10个效应因子基因,但这些效应因子是否含有功能性信号肽及其表达模式尚不明确。【方法】利用SignaIP-5.0数据库预测、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和酵母信号肽分泌实验,分析并鉴定这些效应因子的信号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效应因子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UV_44、UV_1548、UV_1567等10个稻曲病菌效应因子均含有信号肽。烟草瞬时表达结果显示,含有信号肽的eYFP融合蛋白在细胞质壁分离后均能分泌到质外体空间。酵母菌信号肽分泌结果显示,分别携带这10个信号肽的酵母菌株可在以棉子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且与TTC发生显色反应。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除了UV_6754,其余9个效应因子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其中UV_44、UV_1567、UV_3667、UV_4213、UV_4989、UV_5215和UV_8184的表达量在接种后显著升高。【结论】这10个稻曲病菌效应因子均含有分泌功能的信号肽,编码效应因子的基因在稻曲病菌侵染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该结... 相似文献
3.
实时荧光定量PCR筛选稻曲病菌内参基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了稻曲病菌中5个传统内参基因18S rRNA、GAPDH、ubiquitin、β actin、α tubulin的mRNA差异表达情况,并利用geNorm软件分析了它们在4个发育时期和NaCl胁迫处理中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菌龄为7 d、8 d、9 d、10 d的稻曲病菌中,α tubulin 2和β actin表达稳定;在0.4 mol/L NaCl溶液处理0 h、4 h、8 h、12 h、16 h后,β actin和α tubulin 2表达稳定。因此,当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比较稻曲病菌基因表达差异时,可选择α tubulin和β actin作为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由稻曲病菌引起的稻曲病不仅造成水稻减产,而且还会产生对动物和植物有毒的真菌毒素。探明水稻幼穗对稻曲病菌毒素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可为发掘水稻抗稻曲病基因以及抗病分子育种开辟新的思路。【方法】用稻曲病菌毒素处理水稻幼穗,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水稻幼穗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水稻9311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进行对比,利用TPM法计算基因表达量,设定参数(差异倍数的绝对值不小于2,且q值不大于0.05)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合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富集功能分析,鉴定水稻响应胁迫的关键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在稻曲病菌毒素胁迫12 h后,水稻幼穗出现252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通过GO富集、KEGG代谢途经和KOG功能分析,将差异基因划分为GO功能下的64个条目、32个代谢途径和KOG功能下23个类别,包括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类生物合成、碳代谢、糖酵解/糖异生、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生物学过程。DEG中有66个植物转录因子,分属7种植物转录因子家族,包括WRKY和Myb两大转录因子。分析二萜类生物合成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发现,OsCPS2、OsKSL4和细胞色素P450等基因表达量上调,而淀粉酶、β-呋喃果糖苷酶和UDP-焦磷酸化酶等基因表达量下调,推测这些基因在水稻响应稻曲病菌毒素胁迫时发挥重要的作用。【结论】稻曲病菌毒素作为非生物胁迫因素对水稻幼穗具有毒性;通过干扰淀粉和蔗糖代谢等途径而影响种子营养物质的合成,降低水稻抵抗病原菌侵染水稻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致病力减弱突变菌株B2510为材料,通过分析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和突变基因,分离出在稻曲病菌致病过程中起作用的基因。通过测定突变菌株B2510的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发现,与野生型菌株P1相比,B2510田间接种表现为致病性减弱;在MM培养基上生长速率下降,而在PSA和TB3培养基中生长速率与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异,但丧失产孢能力。Southern杂交显示T-DNA在突变菌株B2510中以双拷贝形式插入,利用TAIL-PCR技术扩增紧邻T-DNA两侧的侧翼序列,经过比对分析发现,T-DNA分别插在基因UV8b_1412的启动子区域和UV8b_1386的下游3′端,且稻曲菌基因组序列均未丢失,T-DNA上只有几个碱基发生变化。半定量RT-PCR分析基因的表达情况,显示两个基因在突变体B2510的表达量较P1均显著下降,推测T-DNA插入位点处的基因与稻曲病菌致病性相关,可能在某一阶段参与调控稻曲病菌在水稻上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8.
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稻曲病化学防治适期为孕穗末期,一次用药,防治效果可达75%.一般大田防治稻曲病选用的对口农药有瘟曲必克、施稻灵、井冈霉素等,防效在75.27%~83.87%.防治后可增产5.78%~9.95%,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稻白叶枯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毒性降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营养因素对菌的毒性降低比菌的不同保存方法更为明显,在供试的6种常用培养基中,NA 和 PSA 培养基对菌的毒性降低影响较小。较短的移植间隔期和频繁的移植次数也会影响菌的毒性降低。菌对低浓度氧的敏感性可因菌系而有差异。因此认为冰冻真空干燥和低温保存对抑制菌的毒性降低是较为理想的保存办法。试验还表明粘多糖的产生与菌的毒性之间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已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中重要病害之一,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且危害人畜健康安全。目前对稻曲病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抗性评价标准、抗性基因挖掘、病原菌侵染方式、致病机理以及防控预测等方面还存在局限性。本文综述了稻曲病简史与发生概况、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征、稻曲病菌的侵染特征、稻曲病抗性遗传规律与基因鉴定、抗性遗传机制、抗性鉴定技术以及病害发生影响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当前稻曲病抗性鉴定方法、抗性基因挖掘、侵染机制、稻曲病菌与水稻互作以及病情监测预报和防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展望了相关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茶树叶绿素酶提取、分离纯化与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优化茶树叶绿素酶提取及活性分析条件的基础上,对茶树叶绿素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入与鲜叶等量PVP,用pH7.5的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提取的叶绿素酶活性最高,叶绿素酶的活性分析最佳条件为在45℃条件下反应15min;经过分离纯化后,叶绿素酶的纯度提高了55.96倍,酶的得率为9.45%,SDS-PAGE结果显示有一条蛋白质的条带,酶的亚基分子量为37.2kD;对纯化后的叶绿素酶的性质研究表明,该酶最适pH为7.5,45℃时候反应活性最高,在4℃保存条件下,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酶活性逐渐下降,保存一个月后叶绿素酶活性剩余45%,用2mmol/L和7mmol/L的金属离子(Ca2+、Mg2+、Zn2+、Fe3+)、EDTA处理,都对叶绿素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浙江冬闲田亚麻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浙江冬闲田种植亚麻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选择排灌方便的田块,选种高产抗寒品种阿里安,晚稻收割后,及时早播,一般在12月上中旬播种;做好杂草防治工作,芽前封土处理以72%都尔乳油的效果较好,持效期长,施用量为130ml/666.7m^2。苗后防治的药剂可选择10.8%高效盖草能乳油、5%禾草杀星、17.5%快刀乳油,用药量为60ml/666.7m^2,在亚麻出苗20—30天(此时杂草约在2—3叶期)兑水50kg喷雾;肥料(复合肥)施用总量为30kg/666.7m^2,合理分配基追肥的比例,可为2:1;后期要防止倒伏,及时收获。 相似文献
15.
以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la(Lamarck)de Wit)无菌实生苗子叶和胚轴切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BA和NAA浓度组合对银合欢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中,以子叶的培养反应性最好,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在各种组合中都达到100 %,其中以附加0.1 mg/L NAA和2.5-7.0 mg/L BA效果最好;胚轴在添加0.1 mg/L NAA及3.0-4.5 mg/L BA的MS培养基上培养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子叶愈伤组织在MS+3.0 mg/L 相似文献
16.
研究比较了垄上覆膜、行间覆膜、大垄直播、小垄直播4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大垄行间覆膜比直播能显著提高玉米子粒重,提高产量,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生育期提前,减少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使产量提高13.58%。 相似文献
17.
Marie Pascaline Rahelivao Margit Gruner Hanta Andriamanantoanina Bakolinirina Andriamihaja Ingmar Bauer Hans-Joachim Kn?lker 《Marine drugs》2015,13(7):4197-4216
Several species of red algae (Rhodophyta) from the coastal regions of Madagascar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their natural products. The most abundant compound was cholesterol (5) in combination with a series of oxidized congeners. The brominated indoles 1–3 along with the sesquiterpene debilone (4)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Laurencia
complanata. For the first time, debilone (4) has been obtained from a marine plant. From the methanol extract of Calloseris sp., we have achieved the second isolation of the unusual A-ring contracted steroids (−)-2-ethoxycarbonyl-2β-hydroxy-A-nor-cholest-5-en-4-one (9) and phorbasterone B (10). The crude extracts of Laurencia
complanata exhibite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Bacillus cereus,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d Candida albicans.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从水稻胚乳组织中快速分离总RNA的方法,可以简便地去除RNA中存在的淀粉等多糖类杂质,所获的胚乳总RNA其质量可满足Northern印迹、微阵列制备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要求。将从966个水稻品种的胚乳中分离所得的RNA制备RNA阵列,用于稻米品质重要基因Wx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结果证实:水稻Wx基因表达丰度总体上与水稻胚乳的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应用于Northern印迹实验,表明在水稻胚乳组织中,淀粉分支酶Rbe1具有两个长度不同的同源基因,其中一个分子量大的为胚乳特异表达,分子量小的则在水稻各组织中共表达。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