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诺卡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水源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引起鱼类诺卡氏菌病的细菌主要有星形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和杀鲑诺卡氏菌(Nocardia salmonicida)。鱼类诺卡氏菌病在每年的4-11月皆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10月,在水温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诺卡氏菌(Nocardia sp.)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具有抗盐、碱,耐干旱的特点,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空气、腐烂植物和动物粪便中[1-2].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其中某些种类为人畜共患[1].目前,已发现(鱼师)鱼诺卡氏菌(N.seriolae)、星状诺卡氏菌(N.asteroids)、杀鲑诺卡氏菌(N.salmonicida)和粗形诺卡氏菌(N.crassostreae)对鱼类具有致病性[1,3].鱼诺卡氏菌是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主要病原,多数为腐生,少数营寄生[4].水产养殖动物一旦感染该菌,患病周期长、治愈率低、累积死亡率高,给我国的加州鲈(Microperus salmoides)、乌鳢(Channa argus)等特种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1,5].笔者综述了鱼诺卡氏菌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旨在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06,30(1):103-107
首次报道了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发生情况。病鱼以体表和心、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平均死亡率15%。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检查,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用分离菌株作回归感染,证实为该大黄鱼结节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为诺卡氏菌。  相似文献   

4.
养殖鱼类诺卡氏菌病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鱼类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虹鳟、牙鲆、大黄鱼、乌鳢、黑鲷、东方鲀等名贵鱼类养殖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过程中的疾病也日趋严重,"诺卡氏菌病"就是近几年在我国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染病。一、病原及症状  相似文献   

5.
《海洋与渔业》2012,(9):59-59
9月份我省气温、水温是一年中最高的时期,是养殖水生动物病害的高发期。养殖鱼类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诺卡氏菌病、弧菌病、溃疡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鳜鱼虹彩病毒病、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中草药复方制剂(HNK)对乌鳢■诺卡氏菌病药效,开展了体外抑菌试验、攻毒试验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HNK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49 g/L,低于受试的穿梅三黄散以及大黄流浸膏;对乌鳢经腹腔注射■诺卡氏菌后,出现的典型症状为体表溃疡、肾脏肿大和内脏结节,乌鳢死亡率与攻毒菌液浓度成正相关,其中诺卡氏菌株菌液浓度2×108和2×109cfu/mL试验组,14 d内死亡率均为100%;药效试验中,低、中、高剂量HNK组死亡率分别为45%,20%和5%,抗生素组及阴性对照组分别为45%和90%,中、高剂量HNK组乌鳢出现结节等症状的数量最少。指出,HNK能够有效抑杀■诺卡氏菌,防治因■诺卡氏菌感染引起的乌鳢诺卡氏菌病,效果优于抗生素,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乌鳢诺卡氏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原与病因1.病原对乌鳢养殖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是乌鳢的诺卡氏病,据报道,引起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病原为%鱼诺卡氏菌(Nacardia seriolea)。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乌鳢诺卡氏菌的致病机理,本实验通过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对病原菌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及乌鳢的免疫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患病乌鳢主要感染了命名为SDAT 0011病原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鉴定、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鉴定及诺卡氏菌特异序列扩增鉴定,结果均显示该病原菌为诺卡氏菌。将分离的SDAT 0011感染健康乌鳢后,1×105~1×108 CFU/mL注射组的死亡率均为100%,感染乌鳢出现明显的诺卡氏菌病症状,如内脏出血,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结节,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检测发现,结节分界清晰,结节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受损或死亡的组织细胞。药物敏感性实验发现,诺卡氏菌对利福平等抗生素较为敏感,对青霉素等具有较强的抗性。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48 h)及中后期,Toll样受体2基因(TLR2)和Toll样受体13基因(TLR13)在脾脏和头肾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趋化因子受体9基因(CCR9)在脾脏和头肾中显著下调,这表明乌鳢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可能在其抵抗诺卡氏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为乌鳢诺卡氏菌病的...  相似文献   

9.
這鱼诺卡氏菌是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主要病原,可导致鱼类慢性系统性肉芽肿疾病.這鱼诺卡氏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了一个酪氨酸蛋白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tase,PTP)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很可能编码一个靶向定位于宿主细胞线粒体的分泌蛋白.本实验对這鱼诺卡氏菌PTP进行了基因克隆、分泌蛋白鉴定、亚细胞定位、过表达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在這鱼诺卡氏菌胞外产物中质谱鉴定到了PTP肽段,证实其为分泌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观察到PTP-GFP融合蛋白均匀地分布在FHM细胞中,与线粒体分布不重合,说明這鱼诺卡氏菌PTP蛋白并未靶向定位于线粒体.亚细胞定位和过表达研究都显示PTP蛋白在FHM细胞中表达后,细胞核出现固缩浓染、凋亡小体等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通过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表明,在pcDNA-PTP转染后48 h,线粒体跨膜电位被明显破坏,说明這鱼诺卡氏菌PTP很可能是一种可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菌蛋白.通过对這鱼诺卡氏菌PTP开展基因克隆和功能初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的功能和深入了解這鱼诺卡氏菌的分子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国良  刘璐  李思源 《水产学报》2012,36(4):509-513
根据GenBank中蛳鱼诺卡氏菌16S-23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经反应体系优化后建立了检测蛳鱼诺卡氏菌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8;溶解曲线分析显示产物为单一的特异峰;检测灵敏度可达10 6μg/μL的DNA含量,与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麦氏弧菌不发生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应用建立的方法在蛳鱼诺卡氏菌病爆发时期,对16份鱼体组织、养殖水体、饲料等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 7份为阳性,与细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 100%相符。既能检测发病鱼,又能检出未发病且已感染的病鱼,对病害的早期防控体现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定量等优点,可用于蛳鱼类致病鱼诺卡氏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
<正>诺卡氏菌病目前在全国多个养殖品种发病,尤其在广东南海、高明等地的加州鲈鱼多发,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使用药物不当,导致诺卡氏菌病危害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12.
鱼类诺卡氏菌病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肉芽肿疾病,鱼诺卡氏菌是其主要病原。鱼诺卡氏菌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一个可能靶向定位于宿主细胞线粒体的分泌蛋白——动力蛋白调节蛋白robl/LC7。为了对鱼诺卡氏菌robl/LC7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进行初步研究,实验对鱼诺卡氏菌robl/LC7进行了基因克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构建、分泌蛋白鉴定、亚细胞定位、过表达和凋亡检测。结果显示,成功克隆了鱼诺卡氏菌robl/LC7基因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质粒p EGFP-robl/LC7和pc DNA-robl/LC7;鱼诺卡氏菌分泌蛋白质谱鉴定证实robl/LC7为分泌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显示robl/LC7-GFP融合蛋白呈全细胞分布,不与线粒体共定位;凋亡检测发现robl/LC7过表达能诱导FHM细胞凋亡。研究表明,鱼诺卡氏菌robl/LC7是一个不与线粒体共定位的分泌蛋白,其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凋亡调控,协助鱼诺卡氏菌在宿主体内生存和免疫逃避,并在鱼诺卡氏菌的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是近年来海淡水养殖鱼类频发慢性传染病的病原菌。该研究通过引物扩增得到全长1 254 bp、编码417个氨基酸的诺卡氏菌毒力因子mce1A基因的全序列。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43.98 k D,理论等电点5.14,含有161个疏水性氨基酸,疏水性平均值为0.044,为疏水性蛋白,具有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3种结构。经预测,Mce1A有MCE、DUF3407区域、OM_asym_Mla D、Mtu_fam_mce、Mla D 5个结构域,彼此交叠,含有公共区域。根据Mce1A氨基酸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以发现诺卡氏菌和新星诺卡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构建p ET32a-mce1A重组质粒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中,得到的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约63 k D。温度、IPTG浓度对重组蛋白表达量没有影响。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Mce1A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根据GenBank中(鱼师)鱼诺卡氏菌16S-23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经反应体系优化后建立了检测(鱼师)鱼诺卡氏菌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8;溶解曲线分析显示产物为单一的特异峰;检测灵敏度可达10-6 μg/μL的DNA含量,与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麦氏弧菌不发生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应用建立的方法在(鱼师)鱼诺卡氏菌病爆发时期,对16份鱼体组织、养殖水体、饲料等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7份为阳性,与细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100%相符.既能检测发病鱼,又能检出未发病且已感染的病鱼,对病害的早期防控体现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定量等优点,可用于鱼类致病(鱼师)鱼诺卡氏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诺卡氏菌病在我国南方如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大有蔓延趋势。我们选取一例乌鳢诺卡氏茵病的发病病例,分析和探讨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病理组织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Ziehl-Neelsen抗酸杆菌染色法对患疑似诺卡氏菌病的乌鳢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的肾脏、肝脏、头肾、脾脏、肌肉、表皮、鳃丝、鳃弓、心脏、肠道、卵巢等器官内部有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直径多为1~2 mm.典型结节基本结构可分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干酪样坏死、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包膜,中央干酪样坏死组织中有大量呈长杆状或分枝状的诺卡氏菌.结节活体压片观察到大量的长杆状或分枝状菌体.电镜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杆状菌体,未见病毒颗粒;菌体长3.5~6.5 μm,宽0.45~6.8 μm.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肾小管细胞变性和坏死,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脾淋巴细胞增生和淤血;肝脂肪变性;鳃上皮肿胀,鳃丝棒状化;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肌纤维水泡变性,肿胀,断裂,溶解,坏死;表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有炎性细胞浸润,诺卡氏菌对机体的主要器官造成严重病理损伤.对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可为临床诊断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与渔业》2013,(5):71-71
3-4月病害发生情况 3~4月份,广东省水产养殖发生的主要病害有:鱼类出血病、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溃疡病、诺卡氏菌病、水霉病、锚头鳋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瞥疖疮病和红底板病.海水鱼本尼登虫病,对虾不明病因病等。  相似文献   

18.
一株分离自浙江台州、舟山海水网箱养殖患结节病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病原菌,经生理生化试验及形态结构观察显示,该菌株革兰氏阳性,好氧,具有弱抗酸性,菌体呈长或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状,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不水解酪素、黄嘌呤、酪氨酸、淀粉和明胶,能以柠檬酸盐为唯一碳源生长.对其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鱼师)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JCM 3360^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9%.据此鉴定结果认为,该菌株为(鱼师)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10-414]  相似文献   

19.
15株鱼源致病性鲫鱼诺卡氏菌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2006年~2012年从华南地区采样或送检的患“结节病”的鱼类(8个鱼种)样品中分离到的15个病原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和聚类分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供试菌的16SrDNA序列均与鲫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聚为一支,同源性为99%,且明显地分为2个类群;聚类结果显示,15个菌株在T=23时可分为2个组群,在T=11时2个组群,分别可分为2个和4个亚群。研究结果显示15株鲫鱼诺卡氏菌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与渔业》2012,(10):61-61
10月份广东气温、水温仍然较高,养殖水生动物病害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养赡鱼类出血病、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诺卡氏菌病、溃疡病、指环虫、车轮虫病、孢子虫病、锚头鳋病、蹩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海水鱼本尼登虫病、对虾的白斑病、红腿病和不明病因病等病害的发病率仍然较高,要切实做好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