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森林病虫害灾害经济损失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归纳了我国主要森林病虫灾害造成的生长量损失,按森林病虫灾害经济损失计算方法,测算出1996-2001年度全国森林病虫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每年损失约88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45亿元,生态服务价值损失735亿元。  相似文献   

2.
森林病虫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原则和理论基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文章阐述了森林病虫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意义,提出了森林病虫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基本原则,以持续发展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森林生态资源核算理论和林价及林地资产价位理论等作为评价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森林病虫灾害经济损失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3.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与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病虫灾害是病原物或昆虫、树木、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加剧、调节功能失调后的产物。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对病虫灾害自我调控功能的基础条件。在林分尺度基础上,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对病原物和害虫建群和危害的影响机制,提出以生态调控策略为理论基础,以调控林分组成和结构为切入点,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对病虫灾害自我调控的自组织机理,为实现我国森林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森林病虫灾害的发生面积有逐渐蔓延扩大的趋势。森林病虫灾害防治是促进森林健康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应该对此保持高度的重视,要建立森林病虫害的测报体系,提高相应的病虫害检疫水平,切实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广西森林病虫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年度广西森林病虫灾害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和危害特点,将其划分为食叶害虫、蛀干害虫、叶部病害、枯萎病害、检疫性病虫、经济林病虫害和其它病虫害等类型,选择相应的参数进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按照倍数法进行生态服务效益损失评估。评估结果:2004年广西森林病虫害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额为22750万元。其中,经济林病虫害损失最大,损失额达10643万元;其次是食叶害虫灾害,损失额达6792万元,其中松毛虫损失4827万元;蛀干害虫损失2099万元;检疫性病虫损失近1000万元。全年防治经费投入1774万元,仅为当年森林病虫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7.79%。生态服务效益损失额为223604~320113万元,是直接经济损失的9.83~14.07倍。  相似文献   

6.
森林病虫灾害经济损失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文章以科学态度及操作方法测算出全国11类树种平均林价,建立了森林病虫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计算式,提出某区域单位重量的生物量的生态效益可认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的观点,探讨了两种估算生态效益损失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森林病虫灾害的特点,成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分析我国森林病虫灾害的发生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剖析灾害形成的原因入手,森林病虫害的的发生与森林逆行演替、人口剧增、环境恶化等客观因素,以及现实工作当中存在的某些主观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提出了我国90年代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近两年来湖南省森林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状况,从生物环境、社会灾害意识和防治手段等方面分析了森防工作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就此提出改进树种结构、提高社会灾害意识,加大投入和采用先进的防治技术手段,以达到整体森防能力,持续控制森林病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一、基本情况森林病虫害是为害林木种子、苗木、木材及其林副产品,阻碍林木正常生长,导致木材及其副产品自然损耗的重要因素.病虫灾害虽然不象森林火灾那样“明火执仗”,但是,它们给林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是十分惊人的。据资料报道:在美国,因病虫害引起的木材损失约二亿八千万立方米,降低的生长量约为森林总生长量的37%,相当于木材年消耗量的  相似文献   

10.
对控制森林病虫害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全  晁龙军 《中国林业》1999,(11):19-19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森林保健”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他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森林病虫害灾害等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森林病虫害灾害的特点,筛选出灾害等级划分的指标,构成森林病虫害灾害等级划分的指标体系,据此建立了灾害指标值的计算数学模型,并建立了森林病虫害灾害等级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2.
森林害虫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害虫暴发频率高、危害程度重、经济损失大,其重要原因是对森林害虫灾害发生的预警能力差。确定森林害虫灾害预警指标应坚持可测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准确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匹配性原则。森林害虫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警情指标、警源指标和警兆指标。  相似文献   

13.
从林业有害生物与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及森林灾害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林业有害生物胁迫指标在森林健康评价中的特殊性,指出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健康因素对系统影响的"放大器",是系统出现问题的"指示剂",并用该指标对森林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对我国森林类型进行了分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森林康复策略。  相似文献   

14.
森林病虫害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文章从森林病虫害灾害的自然属性出发,对森林病虫害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索。在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病虫害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近50年来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将近年来遥感监测病虫害的主要方法归纳为影像分类法和影像差技术法,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模型概括为3种主要应用模式:1)各类植被指数形式模型;2)采用所用通道的其他组合形式模型;3)各通道与生态因子的混合形式模型。根据分析研究提出了今后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研究的4个主要方向:1)热红外波段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应用研究;2)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物理模型的研究;3)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的基础理论研究;4)高光谱、高空间和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邓刚  宫莉  迟德富 《林业科技》2011,36(5):52-54
依据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方法,结合黑龙江省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从发生分布、潜在危险性、危害情况、寄主重要性和防治难度5个方面。建立了黑龙江省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等级分类指标体系建立评判标准和赋分标准,并对黑龙江省35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进行了等级分类。  相似文献   

17.
齿小蠹属(Ips)是世界范围的森林害虫,其很多各类能直接危害活树,是先锋害虫,该文从鉴定检索、分布范围、危害寄主三方面对美国30种齿小蠹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杨十斑吉丁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十斑吉丁是多种杨树、防护林和园林绿化等树种的重要害虫,研究杨十斑吉丁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为新疆林业上的杨十斑吉丁危险性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通过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对杨十斑吉丁蔓延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杨十斑吉丁是新疆林业的重要有害生物,该虫的风险值为2.11,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对新疆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生产发展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提出了降低杨十斑吉丁风险的管理措施,为控制该虫扩散蔓延,开展综合治理技术及系统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31个省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综合水平最高,广西综合水平最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综合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地区较高,中部地区一般,东北和西部地区较低。防治力弱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程度高是综合评价生物防控综合水平较低省份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虫害自然控制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间的关系,阐明了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有随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升高而增强的趋势.并认为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本质是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提出了通过合理地提高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来提高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主张及提高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几种具体途径,即合理的乔木物种混交;引进和保留乡土的草本、灌木物种;提高生态系统水平的生物多样性;避免营造大面积的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