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连日来,安宁市温泉镇金色螳川景区的百亩余向日葵竞相绽放,一片金黄,美不胜收,让慕名前来赏花休闲的游人流连忘返。"金色螳川"已成为安宁市围绕打造昆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展生态种植、助推生态旅游的一个品牌景点。  相似文献   

2.
江头洲村作为广西"百年清官村",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虽然经历了近20年的旅游开发,但江头洲村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本文以江头洲村为例,分析用特色文化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文旅融合发展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江头洲村作为"百年清官村"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显著,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特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对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不高,缺乏财力、物力、人才和政策的支撑,游客季节性显著等。针对问题,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视角,提出大力打造"百年清官村"文化旅游高端品牌,完善旅游市场六要素,开发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产品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图片新闻     
<正>眼下正是桑果成熟季节,在蒙自市长桥海桑园,翠绿的桑园、味美的桑果,吸引不少游人前来体验乡村采摘的乐趣,周末时段还有旅游团队的游客前来观光,借助"采摘+旅游"的带动,果园经济的附加值得到提升,乐了游客,富了果农。通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采摘+旅游"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不仅助推了传统水果种植产业的提质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发展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中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以注重生态、绿色发展为指针,以立足当地、挖掘特色为依托,以打造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为引领,探索出产业转型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玉溪澄江马房村生态乡村游成品牌夏末时节的右所镇马房村,千亩荷塘展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画卷,生态田园的美丽景致和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吸引游人慕名前来观光旅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漳浦县大埔村虽然入选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但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三国"主题定位牵强,规划设计尚显散乱,旅游效益转化有限,需要在发展定位上进行升级提高。【方法/过程】基于发展定位框架,分析大埔村发展所面临机会、市场需求、潜在竞争,以及所拥有资源,将其定位为"城郊型特色民俗艺术体验村落",并据此从策略、产品、取费和客群4个方面阐述定位落地。【结果/结论】大埔村可以采用"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串点并线,差异互补"等策略,创建漳浦特色艺术传习基地,呈现漳浦地方艺术表演,并对村庄空间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建议开展研学旅行,开发夜游项目,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刘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88-4889,4928
基于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及典型模式,通过特色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意义与影响研究,提出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发展思路,并阐述了民俗文化的吸引力、乡土文化的震撼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对乡村旅游的优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把农业基地打造成旅游景点,把农村建设成乡村旅游景区,把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近年来,新化县坚持"农旅结合、农旅共强、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将地域特色与文化禀赋、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相结合,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大力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走出了一条特色文化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原生态休闲旅游相互融合的新路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个农业基地就是一个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创新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发展模式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培育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夯实脱贫攻坚的系统化基础。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制度建设滞后、乡村旅游产业联动效应有待提高、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的衔接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统筹规划不强等问题,基于乡村旅游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脱贫攻坚,应完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的衔接机制;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政府、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模式;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下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发展融合度。  相似文献   

9.
熊超  徐龙 《安徽农业科学》2023,(9):120-122+159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产品趋同、特色丧失等问题,从“文化+”的视角对乡村旅游特色塑造的方式方法展开探讨。认为乡村旅游特色是需要根植在乡土文化土壤之上的,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以南京市龙袍新城长江社区乡村旅游策划为例,提出文化元素挖掘、文化元素价值评判、“文化+”旅游产品策划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塑造方法,以期对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化真实性的乡村民宿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宿一种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符号,文化真实性是乡村民宿发展的重要原则。做好乡村民宿的文化真实性建设,有利于维护乡村聚落的文化结构,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加游客的体验价值。基于文化真实性原则,乡村民宿可以寻求"文化原真型"和"文化建构型"两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珠海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自启动创建幸福村居建设以来,珠海市乡村旅游迎来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斗门区,依靠自身资源优势,深化品牌建设,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斗门模式"。珠海市乡村旅游发展取得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提出科学规划、融合发展、突出特色、优化配套、加强人员培训及保护性开发六大策略。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柱,但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文化辨识度,丰富乡村文化旅游形式;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推进乡村旅游集中连片发展,共享游客"流量"和经济红利;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展宣传推广渠道。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新化县委、县政府站在"旅游立县"的战略高度,牢牢把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南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重点县"这一契机,紧紧围绕"全民兴旅、全业融合、全景梅山"的目标,有力推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2015年,全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产总值达2.4亿元,接待人数310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45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总结起来,主要归功于以下几方面:1.支撑强劲一是顶层设计。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提到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议程,明确纳入省文化旅游特色县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在现代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深入挖掘特色的乡村文化,不断提升乡村区域的旅游吸引力。本文在阐明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使"三农"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村经济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硬实力与农村旅游文化软实力相差甚远,学术界对农村旅游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关注。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即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创新驱动。详细阐述旅游文化软实力在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我国乡村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试图找到提升乡村旅游文化软实力、实现乡村经济尽快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新乡村。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地域特色。为了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党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做好当地特色文化的翻译工作对传播乡村文化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对乡村旅游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界定,提出地方特色文化翻译要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转换,以产生恰当的译品,服务于文化宣传和乡村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漫画     
<正>"雷同"古镇满怀兴致,准备领略古镇之美、体验古镇文化,却发现不少古镇"长得差不多"……在旅游市场上,一些古镇缺乏特色的现象,引发游客热议。专家认为,发展古镇旅游,不能只注重外部景观建设,还得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这正是:游人纷至拥画桥,石径木屋岁月遥。访古何期遇"仿古",千镇一面特色邈。  相似文献   

18.
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文化旅游获得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博罗县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博罗县可以利用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机遇,努力发展文化旅游。分析了博罗县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从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创新旅游的现在及存在的问题融资模式、打造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综合体和加强区域合作五个方面提出博罗县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107-109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宜宾市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效,但依旧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同质化现象突出、乡土文化建设意识薄弱、乡村旅游人才力量缺乏等现实问题,新发展阶段应该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硬件基础;打造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强化品牌意识;注重乡村特色文化塑造,丰富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旅游人才力量,强化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0.
<正>一是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创造"一村一品"一园一景",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指导思想,构建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和文化旅游特色村。让游客在享受乡村田园风光、休闲度假的同时,能够有看、有玩、有学、有做、有买,体会纯正的乡土风味和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及都市农业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