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沈炳法 《农技服务》2014,(3):39-39,41
大棚葡萄的休闲与生长发育初期期间套种春甘蓝,与葡萄生长发育、生产管理冲突少,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春甘蓝于10月下旬异地育苗,11月底至12月初在大棚葡萄落叶后移栽,次年4月中下旬收获;春甘蓝上市早、产量高(667㎡产量2560㎏)、品质佳、效益好(667㎡产值3072元)。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温岭市是我国大棚葡萄栽培面积最大、规模上市期最早的产区,被誉为"中国大棚葡萄之乡",是国家葡萄产业体系示范县之一。温岭的葡萄栽培建立了"采用早熟品种、进行大棚栽培、应用环剥技术、结合控产栽培"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解决了不利气候因素的制约,产品早熟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茶树菇味道鲜美,脆嫩可口,清香而无异味.菇体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倍受消费者青睐。大棚葡萄套种茶树菇,可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肇阳 《现代农业科技》2011,(22):139+141
介绍大棚葡萄套种蔬菜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定植前准备、葡萄行间套种小菜、田间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提高栽培效益,供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5.
葡萄生长存在季节性,且休眠期长。在葡萄大棚设施栽培中,利用葡萄休眠期间的温光资源,选择豆类作物适时进行套种,可增加果农收入。阐述了大棚葡萄套种豆类作物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6.
设施大棚葡萄套种大豆,就是利用设施大棚葡萄空闲的空间、时间,利用大棚内丰富的温、光、水、肥等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型农业生产。通过对不同作物间的合理搭配,构建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丰富居民菜篮子,在富庶的浙北地区建立一种新型的种植模式,实现粮经双丰收。  相似文献   

7.
山地春大豆套种木薯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依据果蔗、大豆的生物学特性和共生互利的原则,以及脱毒果蔗生长发育和生产管理特点,通过应用春大豆地膜覆盖早播早收技术和一系列试验观察,摸索了脱毒果蔗、鲜食春大豆分带套种技术,从而提高了蔗田土地和光温资源利用率,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吴剑锋 《农业科技通讯》2018,557(5):201-202
本文作者总结了金银花套种马铃薯和春大豆生产技术,该技术能够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同时通过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豆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今后发展种子生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四川大豆稳步发展,年播种面积增加到40万hm2以上,2021年全省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任务扩种大豆6.67万hm2,大豆种植方式主要是旱地新两熟制模式、玉米间套作和幼林间作模式.当前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规模化种植经营逐步形成,传统的高...  相似文献   

14.
甘蔗套种春大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鲜食春大豆的种植效益和主要种植模式,并从品种和播种期选择、整地、播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鲜食春大豆生产技术,以期为鲜食春大豆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具体地综述了四川地区有机葡萄生产中从建园、种植到销售整个产业链的管理技术,并对葡萄有机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具体地综述了四川地区有机葡萄生产中从建园、种植到销售整个产业链的管理技术,并对葡萄有机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孟庆国 《新农业》2011,(8):54-54
大棚葡萄套种茶树菇,既充分利用空间,又增加经济效益。 一,栽培时期 栽培茶树菇育菌丝体需50~60天,出菇需50~60天。辽宁地区宜1月培养菌丝,3月初出菇。  相似文献   

19.
针对蕉岭县大豆生产中使用化肥和农药较多、产量低的特点,从种植模式、品种选择、播前整地、拌种、播种、田间管理、采收及清园等方面总结大豆负责任栽培技术,以提高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0.
苹果幼园套种大豆,能提高果园土地利用率,改良果园土壤环境及蓄水保墒和抑制杂草,是增加定植后1~3龄苹果幼园前期收入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和试验研究,集成了以品种选择、选地、整地与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关键环节的生产技术要点,为苹果幼园套种大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