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旨在分离鉴定产玫瑰红色素菌株,及其分离菌株和色素对病原菌的生物拮抗作用。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控制变量法确定最佳产色素的温度及光照条件,破裂菌体提取色素分析此菌株产色素的量和红色素的性质,采用滤纸片法研究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1)分离细菌Dse\|01菌株最终鉴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2)该菌在25~35 ℃条件下培养色素形成较早且颜色较深,30 ℃温度下产色素最佳,光照对其色素形成时间没有明显影响;(3)30 ℃ 150 r·min-1培养24 h,提取获得色素粗品确定为灵菌红素,产量达(567.90±7.77)mg·L-1;(4)分离菌株的全菌液、上清液、菌体和提取色素对病原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无拮抗作用,而全菌液、菌体和提取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红山药色素溶剂提取筛选,运用Box-Bebnken响应曲面设计法,以乙醇浓度、液料比、溶剂pH值、温度为自变量,以色素提取液的D460nm.值为指标,BSM分析法优化乙醇提取红山药色素工艺,并对红山药色素粗品进行化学成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乙醇为红山药色素提取最佳溶剂.乙醇法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液料比10 mL:lg,pH值3.08,温度为79.0℃,此时红山药色素粗品得率为(30.24±0.26)%,/次性提取率达72.63%,色价39.4.化学成分初步鉴定表明色素粗品中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板栗壳色素抑菌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板栗壳色素对几种常见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抑制作用,并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板栗壳色素中含有黄酮类物质,一定浓度的色素溶液对供试菌种都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处理对色素的抑菌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DNA分析方法进行物种的鉴定是近些年来形成的一种愈发成熟并且精确、可靠的技术手段,其中位于线粒体DNA中的细胞色素B基因因为在不同种属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可以用来作为物种分子鉴定中的标准基因,笔者通过对动物样品的实际检测研究,证明了在非法贸易动物物种鉴定以及动物肉质食品真假鉴定中,可以将细胞色素B基因检测方法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以笃斯鲜果压榨出果汁后剩余残渣为原料提取笃斯色素的实验方法,提出了原料与溶剂的最佳配比;经纸层析法鉴定出笃斯色素的几种化学成分;对笃斯色素的可溶性、不同pH值对笃斯色素颜色的影响,笃斯色素的光谱特性、笃斯色素对热和光的稳定性、笃斯色素色价的测定等几项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岩黑稻、岩紫糯2 个黑米稻品种糙米的黑米色素提取率分别为 1.2% 和1.4% ,糠皮的黑米色素提取率分别为9.6% 、12.0% ,约90% 的黑米色素存在于糙米糠皮中.性质研究认为,2 品种黑米稻的黑米色素结构均属花青苷类,经组分分离鉴定,花青定 3 葡萄糖及花青定 3 鼠李葡萄糖可能是构成色素的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核桃外果皮色素的特性,为核桃外果皮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核桃外果皮为原料,经碱提酸沉法初步提取纯化色素,鉴定其主要化学成分,并研究pH、加热时间、增稠剂、辅色素对核桃外果皮色素的影响,以及核桃外果皮色素在不同干燥条件下的保存稳定性。【结果】核桃外果皮色素主要成分有生物碱、酚类、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色素在碱性条件下显色效果较好,而加热易导致色素褪色;增稠剂黄原胶和辅色素没食子酸、葡萄糖、酪氨酸对核桃外果皮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冷冻干燥制备的核桃外果皮色素较真空干燥和热风干燥更稳定。【结论】辅色素和干燥方法是影响核桃外果皮色素增色效果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在应用加工过程中应选择利于核桃外果皮色素增色和稳定保存的辅色素与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8.
用红球菌生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黄色色素产生菌,经鉴定该菌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的一个种, 所产色素为类胡萝卜素。研究了pH、接种量、发酵周期、不同培养基、C源、N源种类等因素对该菌类胡萝卜素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大米水解糖培养基、pH6.3、接种量为8%时色素产率最高。在最适条件下细胞生物量可达13.6 g/L,色素量为1.5 g/L。  相似文献   

9.
竹叶叶绿体色素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乙醇、溶剂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提取竹叶叶绿体色素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提取竹叶叶绿体色素的最佳条件,进一步用薄层层析法及紫外光谱分离、鉴定叶绿素a、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4种叶绿体色素.结果表明,以乙醇为溶剂,竹叶叶绿体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溶剂80%、溶剂用量为15∶1(V/V)、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5 h,4种叶绿体色素的含量分别为占竹叶的0.37%、0.12%、0.083%和0.011%.  相似文献   

10.
黑米色素的提取和组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岩黑稻,岩紫糯2个黑米稻品种糙米的黑米色素提取分别为1.2%和1.4%,糠皮的黑米色素提取率分别为9.6%、12.0%,约90%的黑米色素存在于糙米糠皮中,性质研究认为,2品种黑米稻的黑米色素结构均属花青苷类,经组分分离鉴定,花青定-3葡萄糖及花青定-3-鼠李葡萄糖可能是构成色素的组分。  相似文献   

11.
广西金花茶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寄主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首次在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金花茶炭疽病,并从病叶上分离出金花茶炭疽菌;根据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株形态观察结果,将其鉴定为Colletotdchum camelliae Mass.,由该菌引起的金花茶炭疽病在广西属首次报道。为了寻找炭疽病的抗源,通过测定13种金花茶和3种山茶对金花茶炭疽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防城金花茶(C.chrysantha var.phaeopubisperma S.Y.Liang et Z.H.Tang)、东兴金花茶(C.tunghinensis Chang)、多瓣金花茶(C.multietala S.Y.Liang et C.Z.Deng)、小花金花茶(Cmicrantha S.Y.Liang et C.Y.Zhong)、顶生平果金花茶(C.pingguoensis vat.teminalis(Liang et su)S.Y.Liang)5个种或变种表现抗病反应;博白大果油茶(CamelliagigantocarpaHuetT.C.Huang)、红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inn)的红露珍品种、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以及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 Merr.ex Scaly)对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表现为免疫反应,这些抗性材料将为金花茶的种质改良提供优质抗源。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常见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确定油茶籽油掺杂后变化显著的特征成分,通过设置不同比例的掺杂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建立了油茶籽油中掺杂棕榈油、菜籽油、棉籽油、花生油和大豆油等5种植物油后的特征组分含量与掺杂量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099以上,总体准确率101%。本方法可以用于油茶籽油掺杂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3.
茶花育种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为茶花的现代分布中心,茶花育种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对我国茶花在黄色等其他新奇花色、彩斑、花瓣质感、花型、香味、花期、株型、叶型、抗逆性等方面性状改良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了系统介绍,指出传统的自然选种和人工杂交(主要是芽变选种和花粉杂交)对茶花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仍是茶花育种的主要方法,但只有结合现代育种技术才能快速、高效地实现茶花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油茶籽机械化脱壳后籽仁与果壳分离不干净问题,设计出一种气吸式壳仁清选装置.为分析流场对壳仁混合物吸出特性的影响,优化鼓风机工作参数,以ANSYS/Fluent为工具,构建了清选装置内流体模型,对壳仁混合物中籽仁、碎仁及大壳、小壳的运动状态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混合物在流场中有被吸出、滞留、掉落3种状态;小壳在流场中的停留时间较为随机,运动轨迹长度随鼓风机转速增大而增大;鼓风机转速为1600r/min时,小壳清选效率较高,果仁和碎仁不被吸出,部分大壳被吸出.样机试验表明:籽仁干净率随鼓风机转速升高而增大,当转速为1600r/min时,清选干净率高达9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收集野生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的方法。[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用PVC管材收集油茶地蜂的装置。[结果]利用不同规格的PVC管材制成的巢管选择在油茶地蜂羽化出巢的前期或初期可收集到一定数量的野生油茶地蜂。在几种不同直径的供试PVC管材巢管中,无论从巢管的营巢率还是从单个巢管的平均营巢数来看,都是直径相对较大的巢管收集野生油茶地蜂的效果好。[结论]为实现油茶地蜂种群的成功迁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一种收集野生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的方法。[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用PVC管材收集油茶地蜂的装置。[结果]利用不同规格的PVC管材制成的巢管选择在油茶地蜂羽化出巢的前期或初期可收集到一定数量的野生油茶地蜂。在几种不同直径的供试PVC管材巢管中,无论从巢管的营巢率还是从单个巢管的平均营巢数来看,都是直径相对较大的巢管收集野生油茶地蜂的效果好。[结论]为实现油茶地蜂种群的成功迁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是从山茶叶片内部分离得到的1株内生拮抗菌株,通过研究该菌株在山茶叶片表面和内部的定殖规律及其对山茶灰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新型生防制剂的开发及山茶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抗生素标记法,结合比较标记菌株和非标记菌株的形态特征、拮抗能力、防病效果,筛选出最佳标记菌株;分别采用喷施和针刺法研究接种浓度、病原菌对生防菌在山茶叶表面及内部定殖动态的影响,并测定生防菌对山茶灰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从含500μg/mL链霉素抗性平板上得到最佳标记菌株,标记菌株与未标记菌株在形态特征、拮抗能力、防病效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定殖试验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能够高效定殖于山茶叶表面及内部,且叶表面的定殖较叶片内部更为高效、持久,其定殖量与接种浓度呈正相关,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当数量,病原菌仅与叶表面定殖密切相关,与生防菌的叶内定殖无关。田间防治试验表明,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悬液对山茶灰斑病有显著生防效果,预先接种生防菌菌悬液后再接种病原菌的生防效果最好,防效为75.35%,先接种病原菌后喷施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悬液处理的防效为73.89%,同时接种生防菌菌悬液和病原菌时的防效最低,为72.95%。【结论】生防菌株B.amyloliquefaciens能够有效定殖于山茶叶片表面及内部,且对山茶灰斑病具有显著的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油茶软腐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油茶软腐病营林措施防病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清除越冬病源效果明显,清除得越彻底,发病越轻;多菌灵的抑菌作用最明显,其次是退菌特,托布津和百菌清抑菌作用较差,波乐多液的抑菌作用差;但杀死和抑制其侵入寄主的效果好,代森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为了快速精准检测油茶籽含水量,解决传统烘干检测法费时费力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技术的油茶籽含水量无损检测方法。以油茶籽为研究对象,测定油茶籽含水量,建立光谱模型,对油茶籽光谱分别进行Savitzky-Golay(S-G)卷积平滑、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和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通过逐步回归提取有效敏感波长,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BP神经网络和径向基(RBF)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选出最优预测模型。研究表明:相关系数较高的光谱敏感波段为410~450、600~620、780~880、940~971 nm。基于MSC预处理光谱建立的PLSR模型,在校正集上的相关系数为0.953 4、均方根误差为0.22%,在验证集上的相关系数为0.939 9、均方根误差为0.27%,优于BP神经网络模型和RBF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说明,采用高光谱技术检测油茶籽含水量是可行的,研究内容可为油茶籽含水量的在线无损检测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油茶籽粕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资源,油茶籽粕是其主要的经济加工副产物遥油茶籽粕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加工生产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用途十分广泛袁可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实际开发利用中,其开发利用深度远远不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因此油茶籽粕的综合加工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油茶籽粕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生化性质、综合利用以及加工技术,最后提出了油茶籽粕加工利用的前景展望,以期为我国油茶籽粕综合加工利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