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织布资源丰富,取材容易,育秧成本低廉,采用编织布育秧不但秧苗健壮,且能显著提高水稻免耕抛栽立苗率.本试验通过对不同秧龄移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编织布隔层育秧最佳移栽秧龄为3.5~4.5叶.在此秧龄内移栽,水稻抛栽后不但立苗快、低位分蘖多、成穗率高、产量高、节本增收,而且低碳环保.  相似文献   

2.
水稻乳苗抛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乳苗抛栽是介于直播和抛秧之间的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式.9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具有省种、省工、节本、争得农时等优点.但其技术还只是试验阶段,对于生长规律、高产栽培措施等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试验设置乳苗抛栽与直播、旱育抛秧和旱育移栽方式的对比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乳苗抛栽技术在本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高频稳定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是开展白三叶遗传转化的重要前提。为进一步优化白三叶再生体系,本研究以白三叶子叶节为外植体,对影响丛生芽诱导、增殖的激素种类(2,4-D、KT、6-BA和NAA)和浓度进行了优化;同时研究了不同基质配比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6-BA 0.5 mg.L-1和NAA0.1 mg·L-1诱导培养基上丛生芽诱导率最高,达68.33%,且生长状态最好;在含IBA 0.2 mg·L-1的1/2MS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率为90%以上,平均每株生根数达6条以上;移栽至腐殖土和珍珠岩(2:1)混合基质中的再生苗成活率可达85%。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豆科植物转化体系、加快白三叶基因工程改良及创制白三叶新种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就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以丹粳253、沈农6014为试材,采用乳苗抛栽、抛秧、插秧、大垄双行水和水直播(对照)5种移栽方式,比较研究了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群体的产量性状及其效益的影响。[结果]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栽培方式产量差异极显著。在沈阳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插秧>抛秧>乳苗>大垄双行>水直播;在丹东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大垄双行>抛秧>乳苗>插秧>水直播。乳苗抛栽的产量在不同纬度地区差异很大。丹东地区的乳苗抛栽水稻的产量较沈阳的高3 486.45 kg/hm2。乳苗抛栽平均可比插秧栽培节约1 018.5元/hm2,比抛秧栽培节约726.0元/hm2。[结论]不同栽培方式之间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每公顷穗数、每穗颖花数、成粒率、千粒重的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无塑盘地温育秧抛栽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秧苗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根部所带肥土块移栽时抛落水田中使秧苗直立。2.克服了塑料秧盘育种时因秧盘眼孔小,秧苗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因肥水不足、肥泥土块小,导致抛落下田秧苗易横漂田中而造成浮秧的弊端。所育秧苗移栽抛秧时由于伤根少,秧苗带肥土移栽成活快,成活率高。无塑盘地温育秧抛栽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6.
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进行了综合论述,对水稻直播栽培、育苗移栽的方式进行了分类介绍。分析了育苗移栽、机械插秧、抛秧、大垄双行栽培和乳苗抛栽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水稻栽培方式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杂交粳稻和旱育稀抛技术的嫁接为突破口,辅之以合理的肥料运筹,优化群化,应用作物生长分析原理,采用单因子比较法和复合因子组合研究法,研究发现杂交粳稻旱育稀抛技术较常规水育大苗移栽省工,节本,增效,更能有效地发挥杂交粳稻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8.
早稻旱地育苗抛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稻早育抛栽是一种在旱地苗床培养矮壮秧苗,采取抛秧方式移栽的栽培技术。试验表明,旱育抛栽具有较强的前期生长优势,突出表现为根系发达,个体分蘖节位低、数量大,群体茎蘖发展快。采用大穗型品种,群体控制适中,能够达到增穗增粒;采用多穗型品种,基础群体较大,则苗峰高,增穗明显,但穗形有所下降。旱育抛栽产量高于旱育手插,比传统的水育手插明显增产。此栽培方式移栽速度快,是一项高产高效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介绍乳苗抛栽的特点,总结单季稻乳苗抛栽技术,包括种子处理、催芽与催苗、大田准备、抛苗、苗期除草、肥料运筹、控群体促个体、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乳苗抛栽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不同栽培技术模式(高产抛栽模式、高产移栽模式、农户模式)的基础上,监测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产量及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农户模式,增产幅度分别达到16.4%和17.7%,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模式甲烷排放对全球增温潜势贡献均在90%以上。高产抛栽模式全生育期甲烷排放显著低于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而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全球增温潜势变化趋势与甲烷排放相同。高产抛栽模式温室气体强度最低,农户模式最高,高产移栽模式居中。因此,在抛栽条件下,配以合理的肥料运筹是同步实现水稻高产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金钗石斛工厂化育苗试管苗移栽技术研究,筛选试管苗移栽最佳的移栽方法、基质、时期和栽培管理技术,从而达到提高金钗石斛工厂化育苗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和试管苗质量,降低金钗石斛工厂化育苗生产成本的目的。结果表明:采用种植前先晾苗,移栽成活率比洗苗消毒后直接种植提高23.0%;每年4—6月,采用移栽基质配比为3∶2的木屑和松树皮混合材料进行试管苗移栽,有利于提高试管苗移栽的成活率并加速试管苗的生长,移栽成活率可达98.0%,而且根系发达,根粗壮,苗生长快。  相似文献   

12.
2ZY–1型烟草移栽机移栽立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2ZY–1型烟草移栽机移栽立苗角度的4个因素(土壤含水率、移栽深度、烟苗高度、移栽速度)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对烟苗立苗角度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移栽深度、土壤含水率、移栽速度、移栽高度。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率30%、移栽深度10~12 cm、烟苗移栽高度20 cm、移栽速度1.0 m/s时,烟苗立苗角度为80°,立苗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3.
烤烟二段式漂浮育苗炼苗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解决烤烟二段式漂浮育苗移栽成活率低、移栽成本高等难题,实现种烟"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的。[方法]采用对比调查分析法,比较常规揭膜法炼苗与断水揭膜法炼苗的炼苗成本、烟苗根系生长情况、移栽成活率及移栽成本。[结果]采用断水揭膜方法炼苗能促进烟苗根系生长,增强烟苗移栽抗旱能力,提高烟苗移栽成活率,减少移栽成本。[结论]断水揭膜法炼苗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不同栽培技术模式(高产抛栽模式、高产移栽模式、农户模式)的基础上,监测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产量及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农户模式,增产幅度分别达到16.4%和17.7%,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模式甲烷排放对全球增温潜势贡献均在90%以上。高产抛栽模式全生育期甲烷排放显著低于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而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全球增温潜势变化趋势与甲烷排放相同。高产抛栽模式温室气体强度最低,农户模式最高,高产移栽模式居中。因此,在抛栽条件下,配以合理的肥料运筹是同步实现水稻高产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苗移栽必须做好移栽前准备工作,只有大苗带好土球,通过修枝、剪叶、用好生根剂以及抓好大苗移栽时质量及养护管理,才能确保大苗移栽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草莓试管苗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草莓试管苗进行不同移栽基质、不同移栽器具与不同移栽时期试验,研究了各因素对草莓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确定了草莓试管苗的最佳移栽条件。结果表明:草莓试管苗的最佳移栽基质是草炭土∶泥土=1∶1,最佳移栽器具是营养钵,最适移栽时期是春季和秋季,移栽成活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非洲菊组培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较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区鲜切花生产规模与效益.本文从非洲菊试管苗的炼苗、移栽基质的选择、移栽管理等方面,对非洲菊组培试管苗移栽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为利用试管苗移栽培育非洲菊、推进我区鲜切花生产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乳苗抛播可以提早浸种催芽,可以避开低温不利天气播种,选择晴好温暖天气抛播,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能使早稻稳产、高产。笔者通过直播早稻乳苗抛播与常规直播对比试验,为生产上推广应用乳苗抛播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比研究乳苗抛播与常规直播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乳苗抛播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且以4月15日抛播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组培试管苗移栽不易成活的原因,指出提高生根试管苗的质量是试管苗移栽成活的基础,针对组培试管苗移栽炼苗的炼苗基质的选择及预处理、组培苗移栽技术、栽后管理技术及成品苗培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叶海棠的最佳的移栽基质为珍珠岩:草炭:蛭石=1:2:1,大叶海棠成品苗栽培的最佳配方为园土:蛭石:椰糠=2: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