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气东输工程郑州至上海段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气东输工程线路长、规模大 ,涉及地貌类型多 ,施工方式多 ,造成的水土流失形式多 ,局部水土流失量不大但总量较大。郑州至上海段扰动地表面积 2 0 81 47hm2 ,将新增水土流失量 78万t ,其中弃渣流失量 64 4万t。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包括预防措施、治理措施、临时措施和水工保护四方面 ,其中弃渣拦挡保护是治理措施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陕西省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在对区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应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其进行叠加综合,辩识出陕西省水土流失潜在敏感性和现实敏感性不同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了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图。从潜在敏感性看,微—轻度敏感性分布面积较大,占全省总面积的75.77%,中度敏感性分布面积占20.41%,高度—极敏感性分布面积为3.82%。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十分明显,影响因子也不尽相同。水土流失现实敏感性与潜在敏感性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微—轻度敏感性分布面积占61.65%,中度敏感性面积明显增大,占34.15%,高度—极敏感性面积也增加,占4.2%。对比潜在敏感性和现实敏感性,在其它自然影响因子不易控制的情况下,植被作为侵蚀动力的重要抑制因子,保护植被,提高覆盖度对控制水土流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气东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西气东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采取实地调研和现场勘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生物防治、土地整治措施的实施以及水土保持资金落实和监理、监测工作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存在的水土保持工程质量不高,且与主体工程相比较严重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促进保护环境以及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气东输工程水保防治措施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该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措施布设的基础上,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总治理面积达7 766.118 hm2,占建设中开挖、扰动、埋压等毁坏原地貌面积8 453.377 hm2的91.9%;整治土地1 638.33 hm2,复垦417.5 hm2,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42.0%提高到48.6%;各类工程措施拦渣量占总弃渣量的97.6%;控制新增水土流失量占预测流失量的91.6%.  相似文献   

5.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陕西段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其理论尚在发展之中。研究以西气东输工程陕西段为例,从保证管道安全和解决工程中的生态问题入手,提出了管道工程沿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框架,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制图分析得出陕西段主要生态系统有丘陵黄绵土农田生态系统、丘陵黄绵土丛生禾草草原生态系统、平原黄绵土农田生态系统、沙地生态系统等。水土流失敏感性分析显示3个标段均有超过80%区域属敏感区,水土流失很严重。生态系统中关键生态单元主要有6处,包括丘陵沟壑区梁峁穿越,腰岘穿越,中小冲沟穿越,河流凹岸(陡崖)穿越,大开挖河流,固定、半固定沙丘穿越。在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区域基本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并针对关键生态单元进行了关键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相似文献   

6.
风力侵蚀对西气东输(甘肃段)工程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十五”期间的四大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是独特的大型线状建设工程,西气东输施工条件复杂,途经甘肃省12个县、市,多种地貌类型,工程建设将大面积扰动地表和产生大量弃土弃渣,水土流失的类型、成因非常复杂。沿途包括典型的干旱气候风力侵蚀区和半干旱水-风复合侵蚀区,尤以风力侵蚀为主。管道工程对土壤的影响主要在管道地面开挖阶段,在干旱荒漠区管道开挖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土壤地表的扰动破坏,该区域的地表稳定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旦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风蚀。从水土保持学的角度,阐述西气东输工程开发的重要性,分析了风蚀现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西气东输二线西段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动态监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中重点地段、重点对象的水土流失状况,为后续长输管线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方法]定位观测与遥感监测方法相结合,在天山山地区,吐哈盆地及河西走廊戈壁沙漠区这3处重点地段进行监测。[结果]工程建设造成了大量新增水土流失,建设过程中新增加的水土流失量为1.61×106 t;在新增加的土壤流失量中,管道作业带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93.68%,是施工过程中重点防治区域。[结论]工程建设加剧了项目区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8.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RS、GIS技术支持下,兼顾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从DEM、坡度、降水、地表物质、地质灾害、土地利用等6个方面,对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了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以中、高度敏感性所占面积较大,分别占库区总面积的43.35%、36.0%;轻度敏感性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14.39%;不敏感、极度敏感区面积相对较小,仅分别占1.04%、5.23%。从区域分布来看,重庆三峡库区中、东部以中、高度敏感性为主,西部以轻、中度敏感性为主。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长江干流江岸堤防加固整治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为例,详细介绍了堤防工程水土保持的监测范围、内容、方法和结果,对该工程建设前、建设中和建设后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堤防工程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防治工程和措施,可有效减少工程实施造成的水土流失,明显降低水土流失的危害程度,较好地保护和改善工程沿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东部以水蚀为主,西部以风蚀为主,人为活动加剧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要用政策加以调整和引导,要围绕地区资源优势,优化组合人力、资金、技术、土地资源诸要素,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发展水保产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石油西部成品油管道是目前国内运输距离最长的输油管道之一。管道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机械施工,路堑开挖,路堤填筑,取土采石和架桥砌涵等,破坏了公路沿线原生地貌及植被,扰动了表土结构,致使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在总结工程区自然情况基础上,分析了"西油东送"工程甘肃段的水土流失问题和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认为管道工程防护类型必须坚持"三同时"原则,并应该采取如下防治方针:(1)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2)科学配置防治措施;(3)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发生。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层次结构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该文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任务目标,提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区域适宜性的特点,并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划分为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小流域治理与发展模式、特定下垫面治理模式和特定问题治理模式4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层次模式的适宜性。同时根据60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演变,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阶段性,明确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治理模式及其阶段性规律。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产业。对黄土高原典型区域粮食生产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巨大。从中低产田改造,气候和资源等方面分析了提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的途径。结果认为,应通过加强良种繁育,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推广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达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水土保持措施相互作用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土壤水是重要的生态水源和水文要素之一,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土壤水资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土壤水的数量及其分布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是黄土高原人类改造下垫面过程之一,这种改造会影响土壤水分的静态分布和动态过程。水土保持坡面工程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率。深根系人工林草植被使土壤含水率降低,甚至造成利用性土壤干层,影响人工植被的永续发展。尽管天然植被也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但并未引起土壤水分状况的恶化,这是黄土高原植被营造及规划中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深入分析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指出强化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意义,并针对植被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强化生物措施几点基本对策,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价值核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概述了目前常用的森林资源价值核算方法,较系统、全面地核算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环境价值(包括涵养水源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固碳制氧价值、景观游憩价值和净化环境污染价值)和实物价值(包括林地价值、林木和果品价值)的现值,并且分析了不同贴现率时森林资源价值的差异,指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取低贴现率进行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同时计算结果表明,森林资源环境价值是森林资源价值的主要部分,充分说明了森林环境价值的重要性,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有效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是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一项十分紧迫、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的任务。首次提出了水土保持有效性的概念 ,并对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涉及到水土保持有效性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实现途径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退耕还林还草是目前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体政策。为使生态退耕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本文基于WIN-YIELD软件,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利用19972002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条件下坡耕地种植不同作物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地形坡度是影响径流和泥沙产生的重要因素,产生径流和泥沙的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地形坡度15°是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的相对质变点;地形高程和坡向对产生径流和泥沙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是我国首次利用外资开展的大型水土保持项目。一期项目被世界银行誉为世行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并获得了2003年度世行行长杰出成就奖。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引进的先进管理理念、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率先在全国采取的资金“报账制”、政府采购、监测评价、年度检查、中期调整等“细、严、实”的管理机制,对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充分证明,引进外资、扩大投资渠道、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管理水平,促进与国际接轨,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是十分必要和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