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基质旱冬瓜扦插试验中,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普文)扦插旱冬瓜在森林土、河沙和珍珠岩3种基质中,最适宜的为森林土,平均生根率为43.57%,平均生根数为6.06条,平均抽稍长度为4.26 cm,平均最长根长为9.39 cm.  相似文献   

2.
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和时间对旱冬瓜扦插生根率影响的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共设10个处理,其中生根率最高的是ABT1 1 000 mg·L-1浸泡3 min配置,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生根率达到61.75%,其次是ABT1 500 mg·L-1浸泡10 min,生根率42.98%,生根率最差的是对照仅有2.94%。  相似文献   

3.
旱冬瓜山地造林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旱冬瓜山地造林施肥试验,2011年1月进行旱冬瓜幼林高、径生长量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进行山地造林时施底肥能显著促进旱冬瓜幼林的高、径生长,施肥幼林高生长高出对照43.5%,径生长高出对照92.7%;以施N肥的作用最为显著,尤以150 g表现最好,林木的高、径平均生长量分别高出对照85.2%和165%.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滇西南地区15个县的0.5年生旱冬瓜种源的苗高、地径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种源旱冬瓜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异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苗高和地径2个因子进行逐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在苗高、地径生长上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苗高生长表现最好的是孟连种源,平均苗高达31.4 cm;地径生长表现最好的种源是勐海种源,平均地径为0.38 cm。环境因子及地理因素对旱冬瓜种源的遗传变异有影响,苗高、地径与各种源原产地的地理经度呈负相关;采用种源间苗高、地径进行逐步聚类分析,15个种源可分为5类,根据各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状况,初步筛选出瑞丽、孟连2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5.
旱冬瓜在云南省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材质好,是重要的用材树种.本文从采种、整地、播种、移栽等方面介绍了旱冬瓜的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6.
山茶花不同季节扦插繁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茶花在不同季节扦插繁殖成活率不同。最佳季节为夏季、初秋,成活率分别平均达到92.9%、90.4%,生根数分别平均达到6.72、7.43根;春季扦插次之,成活率为66.3%、生根数为5.7根;最差是在冬季,扦插成活率只有32.3%、生根数只有1.2根。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的DNA是进行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利用CTAB法提取旱冬瓜基因组DNA,结果表明CTAB法提取的DNA质量和得率较好,能满足实验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从水床位置选择、苗棚和水床建造、选盘和选配基质、基质装填、播种、供水、施肥及营养液配制、苗棚管理、效益分析等方面,探讨了旱冬瓜漂浮育苗技术,指出了旱冬瓜漂浮育苗是一种节约化育苗技术,比常规旱冬瓜容器苗成本低、省工时、便于管理、节约育苗时间、缩短育苗出圃期限、提高移栽成活率,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水床位置选择、苗棚和水床建造、选盘和选配基质、基质装填、播种、供水、施肥及营养液配制、苗棚管理、效益分析等方面,探讨了旱冬瓜漂浮育苗技术,指出了旱冬瓜漂浮育苗是一种节约化育苗技术,比常规旱冬瓜容器苗成本低、省工时、便于管理、节约育苗时间、缩短育苗出圃期限、提高移栽成活率,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速生优良树种—旱冬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
在温室内以旱冬瓜幼苗为材料,探讨了4种不同磷浓度(磷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100%、200%)处理下对旱冬瓜幼苗生长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磷对旱冬瓜幼苗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且磷能明显促进地径的生长;不同磷浓度处理明显影响旱冬瓜幼苗生物量的累积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不同供磷水平下旱冬瓜幼苗各器官氮磷养分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旱冬瓜在良种选择、育苗技术、群落特征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了旱冬瓜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悬殊,遗传分化极为明显,种源、个体差异很大等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着选育不充分、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病虫害防治缺乏等问题,提出了加快良种选育、开展区域化栽培试验及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镇沅、龙陵,瑞丽3个试验点,通过对15个种源99个旱冬瓜家系18个月的幼林的树高、胸径及材积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旱冬瓜的地理种源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种源幼林期在树高、胸径、材积生长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表明在滇西南地区开展旱冬瓜优良种源的选择十分必要.(2)在3个试验点表现较好、较稳定的种源是瑞丽种源,材积的实际增益分别为,镇沅试验点34.2%、龙陵试验点40.2%、瑞丽试验点45.4%,瑞丽旱冬瓜种源可作为滇西南地区旱冬瓜人工造林的采种种源.  相似文献   

14.
云南旱冬瓜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形态特征、物候学特性、生长特性等方面论述了旱冬瓜的生物学特性.从适生环境条件、木材特性、主要生态作用等个体生态学特性方面阐明了旱冬瓜的生态学特性.并从它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论述了其地理分布.旱冬瓜对山地土壤的改良有较好作用,是营建生态林、用材林等多功能林的优良树种.为此提出进行旱冬瓜的优树选择和种源对比试验,建立良种基地进行良种繁育.  相似文献   

15.
在滇西南5个州(市)采用五株优势木对比法开展旱冬瓜优树选择,以旱冬瓜初选优树为材料,运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优树选择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结合数量化回归方法得出的方程,开展优树选择标准的研究,采用多点试验的方法开展旱冬瓜种源/家系选择。结果表明,(1)在滇西南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和保山5个州(市)的15个县采用对比木法选出144株旱冬瓜初选优树;(2)相关性分析显示,旱冬瓜胸径、树高是衡量旱冬瓜优树的重要因子,旱冬瓜树高、胸径、材积、冠幅、枝下高、分枝角度、林分郁闭度、树皮厚度8个性状间存在着多重线性关系,且以材积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性最为紧密,数量化回归方法建立的树高和枝下高组成的材积生长量回归模型为Y=0.055X1+0.021X2+0.01X3-1.406(Y=材积;X1=胸径;X2=树高;X3=枝下高),以材积实测值与理论值间的差值H作为划分优树等级的主要依据;(3)在德宏州瑞丽市、保山市龙陵县、普洱市镇沅县开展多点种源/家系试验,选择出优良旱冬瓜种源4个,优良家系40个。其中优良种源为西盟、瑞丽、昌宁、龙陵种源;(4)对滇西南地区的旱冬瓜种源进行区划,可划分为滇南(江城、思茅、宁洱、景洪、孟连)和滇西(瑞丽、龙陵、陇川、保山、昌宁、潞西、腾冲、西盟)2个大的种源区。  相似文献   

16.
龙陵县高海拔地区旱冬瓜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旱冬瓜87个家系和当地商品种在龙陵县高海拔地区栽培试验,对其苗高、地径生长量及造林后18个月幼林的树高、胸径生长量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所选优树的种子与当地的商品种培育苗木的高、径生长量的差异显著;优良家系苗期高于商品种的家系有72个,占参试家系83%;幼林期高于商品种的家系为82个,占94%。(2)在旱冬瓜的家系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家系旱冬瓜在苗期及幼林期的高、径生长上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表明开展旱冬瓜优良家系选择十分必要。(3)综合旱冬瓜苗期和幼林期入选的家系,通过聚类分析,表现较好、性状相对稳定的家系为54、55、63、72、75、78、81、122号,共8个家系,可作为龙陵县高海拔地区当地造林的采种母树。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野外典型样方调查结果,以群落植物区系特征、层次结构特征、种群大小级结构以及物种多样性几项指标,分析松山自然保护区旱冬瓜群落特征.结果表明:该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复杂,主要由热带和温带区系成分组成,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群落层次分明,有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层次,其中,乔木层、草本层分别形成以旱冬瓜、紫茎泽兰占绝对优势的单优种群.群落层间植物及蕨类植物甚少.旱冬瓜群落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群落中旱冬瓜天然更新缺乏,处于生长衰退期,在群落中处于很不稳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温水浸种对旱冬瓜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初始温度为50℃的温水分别0、3、6、12、24和48 h的不同时间浸泡冷藏(约4℃温度)1 a的旱冬瓜种子。结果种子平均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时间分别为35.0%~44.8%、19.3%~24.5%和11.3~12.7 d;虽然温水浸泡种子略微提高了发芽率,但处理间此3个指标无显著差异(P=0.122~0.2710.05)。通过冷藏可延长种子贮藏时间,实现播种时间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旱冬瓜优良种源的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滇西南地区15个种源99个旱冬瓜家系苗木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以及造林后18个月幼林的树高和胸径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旱冬瓜的地理种源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种源苗木在苗期及幼林期的高、径生长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表明在滇西南地区开展旱冬瓜优良种源选择十分必要;(2)旱冬瓜苗期入选的优良种源和幼林期入选的优良种源基本一致,这表明旱冬瓜早期选择可为林木的后期良种选育提供参考;(3)表现较为稳定的优良种源为瑞丽、西盟、潞西、陇川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