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湖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41个湖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根据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按UPGMA法对141份湖桑地方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扩增出90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7条,多态性比率63.33%。141份湖桑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633 3~1.000 0,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83 4,表明不同湖桑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但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和农艺学性状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结论]4个亚类清楚地代表了141份湖桑的遗传关系,并为桑树品种的优化和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保护开发野生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对17个不同来源的野生桑树桑黄菌株开展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桑黄菌株DNA进行扩增,分析扩增条带,利用NTSYS软件构建亲缘关系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16条ISSR引物中,有10条ISSR引物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10条引物共检测到90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17个,多态性百分比79.3%。在DNA指纹图谱中,引物P5、P812扩增条带多态性最高。NTSYS-PC2.10e软件分析表明,17个桑树桑黄遗传相似系数为0.57~0.99。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GS)约0.65处,可将17个桑树桑黄划分为2大类群: S4,S23,S26为一大类群,其余为一大类群。综上可知,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子标记可有效区分不同桑树桑黄菌株。  相似文献   

3.
利用ISSR技术对35份福建主栽非洲菊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的15条随机引物,分别对35份非洲菊资源基因组D N A进行扩增,共扩增得到78条清晰可辨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0条,多态位点百分比达89.7%.利用D P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2968...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不同地方的西甜瓜蔓枯病菌进行ISSR分析,以了解其遗传多样性,为西甜瓜蔓枯病病原研究及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0条引物,对采集于南宁市的15株西甜瓜蔓枯病菌和北海、桂林、柳州的4株西甜瓜蔓枯病菌进行ISSR-PCR分析,采用Powermarker V3.25软件分析其遗传结构.[结果]从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条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共产生位点数233个,多态位点数115个,平均多态位点9.6个,平均多态百分率为49.4%.每条引物能扩增出7~20条谱带,扩增的片段大部分在300~3000 bp.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材料可分为两个类群,两个来源于南宁市兴宁区的菌株单独归为一类,其余17株菌株基本聚在同一大类群中.[结论]来自广西不同地方的西甜瓜蔓枯病菌的遗传相似性较高,ISSR多态性与地理来源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从2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69对条带清晰、多态性强的引物,对80份烟草种质资源材料(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采用荧光ABI–3500 xl遗传分析仪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 69对引物在烟草种质材料中共检测出503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为7.91个,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0.276 4,预期杂合度(He)平均值为0.574 7。Shannon’s信息指数I为1.082 6;Nei’s多样性指数H为0.571 1、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41 6,基因流Nm为1.515 3,遗传相似系数为0.55~0.90。说明80份烟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相对丰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为14.16%,大部分位点均表现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不足,居群间基因交流少。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稻水象甲的遗传多样性及入侵扩散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湖南省稻水象甲的入侵扩散特点,运用简单重复序列间区(ISSR)分子标记方法及对比COⅠ基因、ITS2片段的序列信息,探讨全省17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扩散模式。结果表明:湖南省稻水象甲种群COⅠ基因、ITS2片段的序列非常保守,不能提供有效的多态性位点信息,而ISSR的多态性信息非常丰富,其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可达93.24%;基于ISSR的数据分析发现,湖南省稻水象甲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3 0,各地理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414 3,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湖南省稻水象甲地理种群分化不符合地理隔离模式,以人为因素导致的扩散为主,自然扩散为辅。  相似文献   

7.
【目的】正确评价杨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其新品种选育和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自黑杨派和白杨派的18个杨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84对SSR引物中初步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12对,再利用12对SSR荧光引物构建18个杨树无性系的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依据遗传相似系数构建聚类图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筛选出的12对引物共检测到91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为4~12个,平均为7.6个,观测杂合度平均为0.482 8,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为1.801 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94 8;通过引物PMGC-2385和PMGC-2500构建了18个无性系的指纹图谱,该指纹图谱可将全部无性系区分开。UPGMA聚类分析表明,18个无性系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49~0.978,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64,黑杨派与白杨派无性系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分别在0.681~0.978和0.549~0.912,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18个无性系被分为黑杨与白杨2大类及6个亚群,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8份杨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STR分型检测技术在杨树资源的鉴定与分类中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长白山地区不同花色杓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长白山区8个花色11个杓兰属植物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Popgen32软件分析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信息指数,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94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6条,多态基因位点比例为91.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18 2,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为0.250 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369 7,样品间的遗传距离为0.010 5~0.969 7。【结论】长白山区杓兰属植物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从辽宁春麦区及山东、河南、湖北冬麦区收集并鉴定的26个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的遗传多态性,并探讨菌株遗传多态性与其来源地的关联性。用18条ISSR引物对各小种的DNA进行扩增,其中8条引物能产生稳定的多态性图谱。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6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可聚为4类,菌株的DNA多态性与其毒性多态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依据ISSR聚类分析结果,辽宁春麦区和其他3省的优势小种、次优势小种按相应类群聚在一起,尤其是主要小种11号、411号与近邻山东冬麦区的小种聚为一类。说明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菌与南部冬麦区尤其是山东的小麦白粉病菌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为东北春麦区白粉病初菌源来自山东等南部冬麦区的早期推论提供了DNA分子佐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柑橘炭疽病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从32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条带清晰的5条引物,对28株炭疽病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结果显示:5条引物共扩增出43个条带,多态性条带41个,多态性比例为95.34%,说明柑橘炭疽病菌种内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NTSYS软件分析并构建UPGMA聚类图,当相似系数为0.73时,28株菌可以分为5个类群,不同菌株间遗传变异较大,遗传变异与地域来源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甘草植株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甘草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采用HPLC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甘草植株根及地上部分药用成分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多糖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甘草植株根及地上部分3种药用成分含量差异显著。根中甘草酸含量最高为最低的13倍以上,甘草黄酮含量最高为最低的1.6倍以上,甘草多糖含量最高为最低的2.5倍以上。认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多糖含量均较高的3个植株可作为优良类型培育优质的甘草栽培品种;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多糖含量的高低与甘草植株高矮和茎表皮颜色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甘草种子超干贮藏的最佳含水量,采用硅胶干燥法,将甘草种子脱水至含水量为7.0%、5.8%、4.5%、3.3%和2.1%5个梯度,研究了超干处理对甘草种子贮藏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种子超干贮藏的含水量为3.3%~7.0%时,种子发芽率都在80%以上,保存效果优于未经超干处理的种子。其中含水量为4.5%的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最高,分别为90.41%和17.56。将超干处理含水量为4.5%的甘草种子贮藏一定时间后,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极显著高于未经超干处理的种子,且其抗老化能力也明显优于其他含水量种子。由此可见,超干处理可以提高甘草种子的耐贮藏性,且超干处理的适宜含水量为4.5%。  相似文献   

13.
甘草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干旱贫瘠,适应性强,是防沙治沙的优良先锋草种,本文通过介绍甘草的栽培技术,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甘草的抗盐生理特性,对一年生盆栽甘草移栽苗进行不同浓度(0%、0.3%、0.6%、0。8%)的NaCl盐溶液浇灌处理,测定甘草叶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0.3%、0.6%浓度NaCl处理下可溶性糖和Pro含量显著高于0%处理(CK),第45天,0.3%、0.6%NaCl处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3.2%、67.2%,Pro含量增加了135.9和190.5%,处理30d随盐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整个处理期间,0.3%、0.6%处理的SOD、POD活性均高于对照;0.8%浓度下甘草干枯死亡。说明0-0.6%浓度NaCl是甘草正常生长的阈值,在受到盐胁迫时,通过保护酶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协调作用维持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以甘草种子萌发的幼苗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在幼茎、幼叶、子叶、下胚轴、胚根等5种外植体中,子叶及下胚轴均适合诱导愈伤组织发生;在6-BA、NAA或2,4-D不同激素组合中,以MS+6-BA 1.0mg/L+NAA 1.5mg/L为最佳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同时也是以茎尖、腋芽为外植体进行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在IAA、IBA和NAA 3种激素中,以1/2MS+NAA 0.05mg/L为最佳的试管苗生根培养基,生根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16.
不同pH对甘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春蕾  曹福磊  丁云洁  王景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270-8272,8310
[目的]研究甘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适pH,优化甘草中药材产业化栽培技术。[方法]用不同pH溶液(pH3,5,6,7,8,9,10,11)处理甘草种子7 d,分别计算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并测定胚根胚芽长度及整株幼苗鲜重;采用水培法,以不同pH的营养液(pH为5,6,7,8,9)培养甘草幼苗,30 d后测定其生物量、药用成分,蛋白质,氨基酸,可溶性总糖,淀粉,丙二醛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指标。[结果]pH为6时甘草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出苗整齐,且发芽后胚芽长度及幼苗鲜重均有最大值;溶液培养pH为6时,甘草生物量、甘草酸、蛋白质、淀粉等含量最高,同时其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最大。[结论]pH6时最利于甘草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及药用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安钰  李明  张清云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9):89-90,94
采用不同浓度氯化钙(CaCl2)溶液对甘草种子浸种,研究CaCl2对甘草种子萌发特性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都能促进甘草种子萌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较对照有明显增加;当CaCl2浓度大于10 mmol/L时,甘草种子的胚芽长、胚根长、幼苗鲜重较对照均有所下降,CaCl2浓度为2.5 mmol/L时,甘草种子的胚根与胚芽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8.
以甘草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场强的驻极体膜和高压静电分别对其进行处理,观察其生物性状的变化,以探讨驻极体膜代替高压静电处理植物种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驻极体膜场强为60~90 kV/cm时处理24 h的甘草种子与对照比较,发芽率提高18.75%,幼苗干重提高24.17%,种子电解质渗出率下降24.51%,叶片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30.97%,65.20%,13.89%,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增加24.35%,干旱处理幼苗相对失水率下降55.56%。上述结果与高压静电最佳处理产生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9.
从结构、生物量分配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等方面综述了多年生豆科(Leguminosae)药用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20.
针对野生甘草如何合理采挖问题,选取采挖甘草后的甘草群落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封育年限的甘草群落结构及甘草产量、质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甘草群落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甘草的重要值下降;2)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甘草群落主要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逐渐由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转向聚集分布;3)甘草产量在封育前期增加较快,随后甘草产量变化不大。4)甘草质量在封育3年时最高,随后下降。5)从甘草产量和质量方面考虑,野生甘草的采挖应该在采挖3年后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