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临界CO2萃取大蒜精油及油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研究了大蒜精油及油树脂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探讨了粒度,萃取及分离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对各萃取率的影响,建立了萃取温度、压力与各萃取率的数学模型。确定了超临界CO2同时提取大蒜精油及油树脂的优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核桃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新鲜的核桃仁为原料 ,研究了在超临界状态下物料的粉碎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核桃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临界 CO2 流体萃取核桃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度 3 0目、萃取压强 3 0 MPa、萃取温度 4 5℃、萃取时间 5 h,此条件下核桃油的萃取率可达 93 .98%。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杨梅核仁油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杨梅核仁为原料,研究超临界CO2流体静、动态结合萃取杨梅核仁油的工艺条件,利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得到最佳萃取方案,即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5℃,静态萃取60min后动态萃取50min,CO2流量4L/min,杨梅核仁油的得率最高,达41.7%。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蒜汁中大蒜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蒜汁中大蒜油的萃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萃取釜中添加填料可以大大提高萃取速度;一次压榨汁大蒜素含量高,萃取速度快,但通过延长萃取时间,两次压榨汁可以得到较高的萃取率;超临界CO2萃取蒜汁中大蒜油的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15 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11 kg/h。该方法得到的大蒜油成分与从破碎大蒜固体中萃取得到的大蒜油成分基本相同,大蒜素含量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杏仁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该研究以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苦杏仁脂肪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杏仁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50 ℃、CO2流量24 L/h、粒径60目、萃取时间2 h.各因素影响杏仁的得率的顺序为:粒径>时间>萃取压力>CO2流量>萃取温度.最佳工艺验证试验的杏仁油的得率为52.98%.本研究的结果为下一步综合、无毒、高效地开发利用苦杏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_2萃取脱皮菜籽饼粕油脂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提高脱皮双低菜籽低温压榨饼的附加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脱皮双低菜籽低温压榨饼中油脂的工艺,研究萃取压力、温度和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对萃取得到的油和粕的品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显著(P0.05);萃取压力和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极显著(P0.001),且交互作用非常显著(P0.01);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40℃、压力28 MPa和时间120 min,此条件下菜籽油的提取率为95.08%。超临界萃取的油色泽较浅,酸价与过氧化值都优于正已烷工艺,磷脂质量分数为0.051 mg/g约是正已烷工艺的1/32,维生素E和总酚含量较高;超临界萃取的脱脂粕蛋白溶解度高,颜色较浅,硫甙含量较少,品质明显优于正已烷脱脂粕。研究结果可为脱皮双低菜籽低温压榨饼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萃取万寿菊花中叶黄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研究了从万寿菊花中萃取叶黄素的工艺条件.对影响超临界CO2萃取叶黄素的各种因素,包括分离参数、原料含水率、粉碎粒径,超临界萃取温度、压力、流速、时间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得到较佳的萃取工艺条件为:原料含水率10.92%,粒径40目,萃取温度60℃,压力30 MPa,CO2流速15 L/h,分离釜Ⅰ温度40℃,压力6 MPa,分离釜Ⅱ温度20℃,时间为6 h.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O2萃取毛竹笋油的工艺及产品成分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毛竹笋油的工艺参数,该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量等因素对毛竹笋油得率的影响,并利用气质联用(GC-MS)对毛竹笋油进行成分分析。研究确定超临界CO2萃取毛竹笋油的较佳工艺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2.5 h和CO2流量15 L/h,较佳工艺条件下笋油得率为5.74%;GC-MS分析毛竹笋油,共鉴定出17种组分,其中β-谷甾醇、9,12-十八碳二烯酸和9,12,15-十八碳三烯酸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6.00%、10.50%和9.83%。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核桃油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以新鲜的核桃仁为原料,研究了在超临界状态下物料的粉碎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核桃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核桃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度30目、萃取压强30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5 h,此条件下核桃油的萃取率可达93.98%。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烘烤花生中挥发性物质,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鉴定萃取物的风味组分,并将样品偏差值和感官评价相结合,评价萃取物香气协调性变化,综合进行萃取条件的优化,以建立一种烘烤花生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结果显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120min;超临界CO2萃取能萃取出烘烤花生中近85%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该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物风味轮廓感官上与烘烤花生原始风味接近.采用样品偏差值可以定量评价超临界萃取烘烤花生中风味物质香气协调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影响大蒜精油提取得率的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大蒜精油提取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反应pH值、反应时间和蒸馏时间对大蒜精油提取得率的影响,初步确定了采用鲜蒜提取风味物质的最适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2.
基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廿八碳醇富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小麦胚芽油超临界 CO2 提取过程中廿八碳醇的浓缩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小麦胚芽油中廿八碳醇的溶解度特性 ,提出了通过直接的超临界 CO2 萃取和使用两级分离的途径提高所得小麦胚芽油中廿八碳醇的方法 ,以上试验均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小麦胚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精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设计了超临界CO2萃取-精馏系统和超临界CO2止逆分布器,并在该系统上进行了小麦胚芽油的萃取-精馏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精馏比单纯的超临界CO2萃取操作对小麦胚芽油中维生素E的浓缩、色素及胶质的脱除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α-生育酚在超临界 CO_2 中溶解度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育酚有很高的生理活性 ,油脂生产中得到的脱臭馏出物含有丰富的天然生育酚。作为萃取生育酚的基础 ,该文对甲酯化油脂脱馏出物中 α-生育酚在超临界 CO2 中的溶解度进行了测试 ,并用 Chrastil分子缔合模型和RBF神经网络模型对溶解数据进行了拟合。Chrastil分子缔合模型的相对误差为 2 5 .36 %。对于 RBF神经网络模型 ,经过网络学习和训练 ,训练集平均误差仅为 0 .32 % ,测试集误差为 6 .48% ,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表面活性剂对超临界CO_2萃取人参中皂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超临界CO2萃取在极性物质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在其体系中引入特定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考察了它们对超临界CO2萃取人参中皂苷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均可显著提高超临界CO2萃取人参中皂苷的萃取率,其改善效果与它们的种类和加入量有关。在司盘80、吐温8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和琥珀酸二(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4种表面活性剂中,以琥珀酸二(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的改善效果最好,其次是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和吐温80,而司盘80最差。在3种助表面活性剂对琥珀酸二(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超临界CO2反相微乳萃取人参皂苷的改善效果方面,以乙醇效果最好,其次是正戊醇,正丁醇效果最差。在萃取压力32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4h和CO2流量2.5L/h的条件下,AOT和乙醇的加入量以0.036g/mL较好,此时人参皂苷的萃取率达15.9%,是没加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下的13.3倍。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红辣椒的夹带剂筛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夹带剂:水、乙醇和丙酮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分离红辣椒中辣素和红色素的影响。提出了定量评价夹带剂效应的两个参数:增大系数和选择性。研究表明,三种夹带剂对辣素和红色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夹带增大效应。水为夹带剂能提高辣素的选择性,有利于分离;而乙醇和丙酮的添加,不利于分离。以水为夹带剂,采用一级萃取二级分离流程。在19~20MPa的压力下萃取,把辣素和红色素一起萃取出来;然后减压到中间压力,实施第一级分离,色素单独沉淀析出,获得纯净红色素产品;最后把流体降至低压,第二级分离,使溶解的辣素沉淀,第二级分离的萃取物中,以辣素为主而带有少量红色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