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豫粱八号“高粱密度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试验目的通过对不同的密度进行栽培试验,从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豫粱八号”高粱的栽培技术措施,使“豫粱八号”高粱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潜力。2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采用新审定的杂交种“豫粱八号”高粱,以前的高梁品种在种植时密度多采用6000株/667m2为宜,为了摸索出“豫粱八号”的最适宜密度,在前几  相似文献   

2.
以我公司两个二倍体西瓜品种"春红玉"和"秋玲"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网袋和毛巾卷为芽床,处理一(T1)以35℃先恒温烘24 h,后清水浸泡2 h,处理二(T2)直接用清水浸泡2 h后用网袋和毛巾卷发芽试验。结果得出:陈种子采用35℃先恒温烘24 h,后清水浸泡2 h,以毛巾卷为发芽床;新种子直接用清水浸泡2 h后用毛巾卷进行发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高粱新杂交种锦杂105是辽宁省锦州农业科学院于2003年以不育系7050A(引自国家改良中心)为母本.自选恢复系SH609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该组合于2004—2005年在所内进行产量比较试验.2006年进行多点试验.2007—2008年参加国家高粱品种春播晚熟组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国家高粱品种生产试验。2008年12月底通过国家高粱鉴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4.
高粱新杂交种锦杂105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于2003年以不育系7050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SH609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该组合于2004—2005年在所内进行产量比较试验.2006年进行多点试验.2007—2008年参加国家高粱品种春播晚熟组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国家高粱品种生产试验。完成试验程序。  相似文献   

5.
高粱新杂交种赤杂28是适合赤峰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良高梁品种。通过一系列针对赤杂28播期、密度、肥料等不同栽培条件的试验,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赤杂28高产丰产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引入适合安哥拉马兰热地区种植的玉米杂交种,选择了19个兵团试验种植过的玉米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迪卡008、SC727、BM502丰产性较好,适合该区种植,DKC61-90早熟性较好,可继续试种。  相似文献   

7.
高粱新品种锦杂105的选育及其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亚红 《种子科技》2011,29(11):28-29
高粱新杂交种锦杂105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于2003年以不育系7050A(引自国家改良中心)为母本,自选恢复系SH609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该组合于2004~2005年在所内进行产量比较试验,2006年进行多点试验,2007~2008年参加国家高粱品种春播晚熟组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国家高粱品种生产试验,完成试验程序,2008年底通过国家高粱鉴定委员会鉴  相似文献   

8.
辽甜5号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梁研究所在2004年以不育系L0204A为母本,用恢复系LTR112做父本,经过人工杂交和正规试验程序之后育成的能源与青贮兼用型甜高粱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等特点,已经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是荣获2011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生物质能源甜高粱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应用态势看好。  相似文献   

9.
夏高粱高产制种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种优势利用在我国高梁育种研究中起步较早,选育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高梁杂交种选育一般以应用国外雄性不育系和中国高粱品种为恢复系组配,地理远源,性状差异大,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同时由于杂交种双亲的各方面的差异也给杂交高粱制种带来很大的难度,经常造成杂交种的减产或绝收,因此杂交高粱制种不仅要有育种单位在品种选育过程中谨慎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姜晔 《种子世界》2001,(12):26-27
大豆新品系的鉴定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及区域试验是大豆育种的三个重要环节,也是向生产推荐良种的三个重要"窗口".根据准确的鉴定试验能够将量比较大的高代稳定品系准确而果断地取舍,准确的品种比较试验能为区域试验提供可靠的优良品系(做品比试验当年要设异地鉴定试验),准确的区域试验能为生产试验提供量极少而可靠的优良品系,从而为品种的审定推广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通过这三个"窗口",生产单位能够超前高繁优良新品系,加快种子推广速度.所以,提高此三项试验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公开发表的50对甘蓝SSR引物对5份结球甘蓝杂交种构建指纹图谱,对新调入的4个批次结球甘蓝杂交种与对照品种是否属于同一品种(即真实性)进行鉴定,并依据指纹图谱筛选双条带引物,对其中某一批次的10份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指纹图谱鉴定结果表明:新调入4个批次杂交种中有3个批次与对照属于同一品种,1个批次与对照属于不同品种,与田间形态鉴定结果完全吻合。利用筛选出的SSR标记对10份甘蓝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其中8份鉴定结果与田间形态鉴定结果一致,两种鉴定方法显著相关。本研究为利用SSR标记进行甘蓝杂交种真实性及纯度鉴定的实践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印度是世界上杂交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有单产超过对照 138%的报道 ,个别品种甚至比常规品种成倍增产。为了观察印度杂交棉产量和纤维品质及在我国河南省的适应性表现 ,对引进的 3个印度杂交棉进行了试验。1 材料和方法印度棉花杂交种分别为 :Shaktinath、Srinath、Somnath,  相似文献   

13.
邹彪 《中国种业》2019,(12):50-53
为研究中国西南玉米品种在坦桑尼亚高温、低氮栽培条件下的适应性,本试验以新中玉801、劲单3号、劲单4号、新白玉1号、新白玉2号等8个中国西南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以坦桑尼亚主推品种SITUKAM-1和CH1为对照,采用接近坦桑尼亚技术指导部门的氮肥施用标准进行施肥管理,即每667m~2施用纯氮总量8.50kg。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玉米品种新中玉801、劲单3号、新白玉2号、新白玉18在低氮栽培条件下较坦桑尼亚主推品种SITUKAM-1和CH1产量增幅达5%以上,穗粗、穗行数等经济性状明显提高。本试验结果为推动我国玉米品种在坦桑尼亚审定工作,提高坦桑尼亚玉米单产水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辽单30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用引入系8112做母本,以自选系辽1412为父本,经过人工杂交和完成正规试验程序之后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业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国家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品种,还是荣获2012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玉米综合群体创建、改良及应用"科技成果的重  相似文献   

15.
高梁优良恢复系吉R 105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R105是采用地理远缘杂交和姊妹交的方法选育成的配合力高、恢复性强、综合性状好、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恢复系。该系主要含有亨加利高梁亲缘。利用吉R105配制出许多杂交种,其中辽杂22、吉杂121、本梁2号已通过国家高梁品种鉴定,吉杂122和吉杂123已通过吉林省高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早熟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龙杂7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用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品种选育滞后于生产需要,因而制约了国营农场和种地大户的高梁生产.为此,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选育了早熟、高产、耐密、抗病、抗倒的机械化栽培高粱新品种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满足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轮作倒茬的需要.龙杂7号是以龙149A为母本、外4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原试验代号为龙607,2003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玉米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的重要饲料原料,在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选育和引进优良杂交种是提高玉米产量、发展玉米生产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于2005年从外省引进玉米新杂交种11个,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设置了产量比较试验,对新引进杂交种的产量、适应性及其他农艺性状进行比较鉴定,以期从中筛选出适合我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新品种,为我省发展玉米生产提供品种支撑。  相似文献   

18.
黄桂蓉  曹朝奎 《种子》2013,32(1):104-107
为了鉴定和评价杂交玉米新品种(组合)在赤水市生态区域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为赤水新品种的选择、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特进行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1.1参试品种及来源参试的玉米品种为贵州禾睦福等7家种业公司提供的11个品种,多数为2011年审定,未在我市进行过适应性试验的新品种,分别为:露新23、众望玉18(贵州禾睦福提供),蓉科玉789(筑农科提供),腾龙1号  相似文献   

19.
赵晓玲 《种子世界》2004,(11):20-21
为了促进玉米生产的发展,优化玉米品种种植结构,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县确定由酒泉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中、晚熟系列新杂交种7个,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中、晚熟玉米接班品种,以便为品种引进、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1995年河北省棉花品种审定委员会开始受理转基因抗虫棉参试以来,共审定冀中南春播转基因抗虫棉品种35个,杂交种20个,本研究对审定品种的主要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审定品种多集中在2006~2008年,常规品种霜前皮棉产量呈上升态势,杂交种产量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2002~2003参试年份之前衣分逐年得到明显提高,以杂交种最为明显,从37.6%上升到41.9%,之后逐步稳定在40%左右,常规种衣分也有明显提高,单铃重则延续了上升态势,变化幅度为4.9~6.5 g,单株成铃变化较小.对比常规品种和杂交种表明,杂交种可以迅速改良产量,但到一定程度后,两者表现逐渐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