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1,他引:36  
2004至2005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105、2103、15.kg/hm2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累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子粒、秸秆产量及成熟期地上部总吸氮量,但过量施用氮肥对子粒和秸秆增产不显著;各施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在34.2%~38.3%之间,随施氮量增加而略有降低。植株中氮素含量随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氮素累积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有显著影响,同一生育时期,氮素含量和累积量都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施氮可显著地促进氮素在子粒中累积,其中69%~87%的氮素是靠营养体的转运而来的。施氮量影响氮素的转运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转运效率降低。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的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105~210.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2.
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红壤旱地花生生长及氮素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南方红壤旱地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花生生长和氮素累积的影响,以花生品种粤油256为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9个处理:不施氮肥(N0)、50%施氮量(N_(50%))、75%施氮量(N75%)、100%施氮量(N_(100%),当地习惯施氮量135 kg·hm~(-2))、125%施氮量(N_(125%))、150%施氮量(N_(150%))、50%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_(50%)+RI)、75%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_(75%)+RI)、100%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_(100%)+RI),研究花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提升水平、氮素累积特征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红壤旱地上适量施氮会促进花生生长,过量施氮会产生不利影响。单施氮肥时的增产幅度在9.8%~13.5%之间,以N75%的产量最高,为4 651.0 kg·hm~(-2)。合理施氮配合接种根瘤菌对花生的生长发育促进明显,所有处理中以N75%+RI的产量最高,达到5 169.1 kg·hm~(-2),但施氮不足(N_(50%))时接种根瘤菌的效果微弱。所有处理的花生氮素累积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适量施氮(≤N75%)可以提高花生氮素累积的最大速率vmax,使之出现时间tmax略有提前,但氮素快速累积的持续时间Δt较短;过量施氮(N100%)会使Δt过长,v_(max)降低、t_(max)推迟;而适量施氮配合接种根瘤菌处理的v_(max)较高,tmax出现时间及Δt时长适中。所有处理中以N75%+RI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最高,其氮肥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也较高,因此,本试验条件下以施氮101.25 kg·hm~(-2)(N75%)配合接种根瘤菌的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我国南方红壤区花生的高产高效种植、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施氮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与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绥农14为材料,利用砂培和15N标记的方法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大豆全株氮素积累量及叶柄、荚皮、籽粒中氮素积累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高氮水平增加了叶片和茎中氮素积累量,N150较N0处理叶片的氮素积累量增加了3倍,而茎增加了5倍,但减少了根中氮素积累,降低了大豆全株和籽粒中根瘤固氮量及其所占比例,降低了肥料氮和根瘤氮的收获指数,其中根中氮素积累N150较N50处理降低了60.3%,全株根瘤氮和籽粒中根瘤氮N150较N0分别降低了74.9%、85.7%,肥料氮的收获指数N150较N50降低19.8%,根瘤氮的收获指数N150较N0降低25.5%。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大豆产量也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施氮水平的增加促进了大豆植株株高、结荚高度和始荚节位的显著增加,但对节数没有明显影响,N150和N0比较株高增加了55.2%,结荚高度增加了199.7%,始荚节位增加了142.9%。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江汉平原地区中低产田小麦种植的最适施氮量,以适宜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与扬麦23为材料,设置0、135、180和225 kg·hm-24个纯氮施用量,研究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氮素利用效率以及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在0~225 kg·hm-2范围内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逐渐降低,而小麦的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生物量逐渐增加,同时籽粒产量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最高,但与180 kg·hm-2施氮量处理并无显著差异。在0~18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氮肥的增施可显著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收获指数。在180 kg·hm-2施氮量处理的基础上继续增施氮肥至225 kg·hm-2,并未显著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扬麦23较郑麦9023平均增产19.8%,且有效穗粒数较多、穗...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给鲁中山区小麦的栽培选育及氮素利用率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连续2年选用鲁中山区栽培面积较广的泰农18号临麦4号和汶农5号3个优质小麦品种,设置0,120,240 kg/hm~2施氮水平,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等对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增加小麦叶片光合色素的合成与积累,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有利于小麦群体的构建,促进产量形成,3个小麦品种在N120和N240水平下的产量较N0水平分别增加0.67~2.10,0.97~2.62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对氮肥的响应度减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显著降低。品种差异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有显著影响。相同施氮量下,小麦各项指标均表现为泰农18号临麦4号汶农5号,泰农18号产量最高,具有更强的氮素吸收和利用能力,而汶农5号对氮素最为敏感,泰农18号在N0水平下的产量较临麦4号和汶农5号分别增加15.83%~26.42%和34.50%~42.43%,在N120水平下分别增加4.97%~5.05%和12.23%~12.54%,在N240水平下分别增加4.13%~5.75%和8.49%~11.08%。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鲁中山区小麦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泰农18号为最适宜推广小麦品种,汶农5号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可为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水稻高效施肥的角度,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施氮肥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肥施用量范围内,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氮肥施用过量时,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降低;等量的氮肥(210 kg.hm-2)处理下,随着追肥次数的增加,其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也随之提高;在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3∶3∶3∶1的情况下,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均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适宜的水氮管理是提高关中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关键。研究水、氮减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夏玉米养分积累和转运以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关中平原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18—2019年,在陕西杨凌设置水、氮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3个灌溉处理为传统灌水量800 m3/hm2 (W2)、减量50%灌水 (400 m3/hm2,W1)和无灌溉(W0)。每个灌溉量下设传统施氮量的100% (300 kg/hm2, N300)、–25% (225 kg/hm2, N225)、–50% (150 kg/hm2, N150)、–75% (75 kg/hm2, N75)和不施氮(N0) 5个水平,W2N300为传统水氮管理模式对照。分析夏玉米籽粒产量、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计算氮肥利用效率。  【结果】  与W2N300相比,W2N225、W1N225、W1N150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差异。W1N225显著提高了玉米抽雄后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了玉米抽雄后氮、磷、钾养分积累和所占比例,W2N225、W1N300则与W2N300无显著差异。与W2N300相比,W1N225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转运量,分别比W2N300处理的干物质和氮磷钾转运量提高了11.67%、16.28%、19.80%、18.9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抽雄前后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抽雄后的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抽雄前。  【结论】  在传统灌水量和施氮量基础上,减少50% 的灌水量,减少25%的氮素投入量可显著提高玉米抽雄后养分积累,促进养分转运量和抽雄后转运养分对籽粒贡献率的协同提高,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考虑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其转运特征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在关中平原灌溉区,以灌水减量50% (即400 m3/hm2)、施氮减少25% (即 225 kg/hm2)的模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选用DH661和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0、120、240、360 kg/hm2 4个施氮水平和60000、75000、900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密度60000 株/hm2相比,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90000株/hm2高密度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总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90000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氮素转运效率及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而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呈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适量增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高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两因素,ZD958和DH661两品种获得高产适宜的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施氮量为240360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相互作用对机直播双季稻(Oryza sativa L.)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18—2019以优质稻柒两优2012与美香占2号为材料进行试验,设4个施氮量(早稻分别为0、120、150、180 kg·hm-2,晚稻分别为0、120、165、210 kg·hm-2,早、晚稻均以N0、N1、N2、N3表示)与3个机直播密度(早稻分别为86、143、200 粒·m-2,晚稻分别为57、114、172粒·m-2,早、晚稻均以S1、S2、S3 表示)分析双季稻群体生长发育、产量、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施氮与增密促进双季稻增产,早、晚稻分别在N3和N2时产量最高,较N1增产11.41%~12.32%和8.58%~9.21%;早稻S2与S3分别较S1增产8.71%~10.38%和8.33%~10.89%,晚稻增产6.33%~8.11%和6.78%~8.56%;早稻N2S2与N3S2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与增密的增产因素是机直播双季稻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及氮素积累量,在分蘖期具备碳、氮物质积累优势。机直播双季稻中,N2S2的抽穗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及氮素积累量较高,同时具备较高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及氮素吸收利用率。因此,机直播早、晚稻的施氮量与直播密度组合分别为150 kg·hm-2与143粒·m-2处理、165 kg·hm-2与114粒·m-2处理时,可以达到增产与氮高效协同。本研究为机直播双季稻密植与优化氮素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播期与施氮量对不同类型花生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为花生高产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普通型大花生品种'花育22号'和高油酸花生品种'冀花16号'为材料,设3个施氮水平:0、120、240?kg/hm2?(分别表示为N0、N120、N240);4个播期:4月3...  相似文献   

11.
针对西北地区干旱以及不合理的施氮和种植密度导致的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偏低的问题,探究垄膜沟播模式下冬小麦高产和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优氮肥密度管理措施。试验设置150 kg/hm2(D1)、187.5 kg/hm2(D2)、225 kg/hm2(D3)3个密度梯度和180 kg/hm2(N1)、270 kg/hm2(N2)、36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以N计),通过2 a(2021—2022年和2022—2023年)田间试验,研究氮密互作对冬小麦生理生长、干物质累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氮利用效率(nitrogen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NPFP)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氮密处理(D1N3)相比,合理增大种植密度和减少施氮量可使抽穗期LAI提高13.93%~67.19%,最大干物质累积量和累积速率增大147.25%和65.29%。2 a产量均在D2N2处理达到最大,平均值11911.93 kg·/hm2,但2 a WUE分别在D2N2和D2N3达到最高,NPFP分别在D2N2和D3N1处理最高。通过拟合分析,2021—2022年冬小麦产量、WUE和NPFP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分别为195.92和260.82 kg/hm2、200.51和249.80 kg/hm2、195.92和187.35 kg/hm2,2022—2023年分别为195.92和257.14 kg/hm2、194.39和286.53 kg/hm2、197.45和183.67 kg/hm2。基于回归模型对产量、WUE和NPFP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种植密度180.45~190.04 kg/hm2、施氮量201.66~256.67 kg/hm2的组合模式为垄膜沟播冬小麦高产和水氮高效利用的氮密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地区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氮耦合对红小豆根系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盆栽称重全生育期控水法研究了不同水分(干旱胁迫与正常灌水)和施氮(纯氮用量分别为0 g·kg?1、0.1 g·kg?1、0.3 g·kg?1)组合处理对红小豆根系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为红小豆在黄土高原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红小豆苗期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最大根长、根系干重、壮苗指数、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开花结荚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成熟期豆荚横径、单荚重、单荚粒数、百粒重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除根表面积和荚横径外,0.1 g·kg?1施氮处理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系SOD和POD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0.3 g·kg?1施氮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根系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0.1 g·kg?1施氮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但根系MDA含量、豆荚荚长和单株荚数对氮素并不敏感。在正常灌水条件下,最大根长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根系SOD、POD活性和气孔导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0.3 g·kg?1施氮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系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0.1 g·kg?1施氮处理显著低于其他施氮处理;单株荚数对氮素不敏感外,其余各豆荚性状和产量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除荚横径外,0.1 g·kg?1施氮处理各豆荚性状和产量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在相同施氮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除根系SOD和POD活性、根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根系MDA含量、荚横径和单株荚数对水分不敏感,其余各指标均呈增加趋势,且除茎粗、地上部干重、根系平均直径、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荚长和单荚粒数外,不同水分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3)无论水分条件如何,0.1 g·kg?1的施氮处理下红小豆产量最高,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条件下的增产幅度分别为95.2%~118.3%和63.8%~137.1%;在施氮量一定的情况下,正常灌水处理比干旱胁迫处理增产84.5%~198.7%。研究表明,合理的水氮管理有利于红小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红小豆在旱薄胁迫并存的山西黄土高原丘陵区更适合在低水中肥条件(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35%~45%,施纯氮量为0.1 g·kg?1)下种植。  相似文献   

13.
合理密植和延后施氮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手段,为阐明不同大豆品种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时期的响应,于2020年在河南省新乡县开展试验,试验以大豆品种齐黄34和郑1307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大豆品种,副处理为种植密度和氮施用时期,分析其农艺性状、生物量积累及产量要素构成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齐黄34和郑1307在18万~27万株/hm2密度范围内苗期、盛花期、盛荚期施氮时产量分别为4027.55~4748.20和4783.65~5113.60 kg/hm2,郑1307产量比齐黄34高12.2%~21.8%。随种植密度增加,两个品种产量均无显著变化,其中齐黄34茎粗降低、分枝减少、有效荚数、有效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其茎秆伸长、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增加;郑1307茎粗和有效分枝降低,但单位面积生物量增加。氮施用时期对齐黄34产量影响显著,盛荚期施氮产量最高,与苗期和盛花期施氮相比分别提高5%~8%和8%~17%;对郑1307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在27万株/hm2下盛荚期施氮有一定增产效应,且影响其有效荚数和百粒重。综上所述,在18万~27万株/hm2种植密度区间内,种植密度通过调整大豆株型、改变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积累,维持其群体产量;延后施氮对齐黄34有一定的增产效应,但对郑1307的增产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为稳定提高黄淮海地区大豆单产,保障我国大豆产量及落实“大豆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云南水早轮作区 水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实现减氮增效的绿色生产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以粳稻品种会粳17号和楚粳28号为供试材料,于2016和2017年,在大田条件下设4种氮肥施用模式:不施氮的空白区(N0)、当地农户常规施氨技术(CK,N总量270 kg/hm'',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5:0:0)、均衡施氮技术(BNF, N总量216 kg/hm",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2.5 :25:25:25)和前控后促施氮技术(FCBP, N总量162 kg/hm*,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0:6:4),比较研究不同施氮技术对水稻生长发有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不同施氮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基本-致。与CK相比,2016 年BNF和FCBP处理分别增产19.23%和21.93%,2017年分别增产11.70%和27.04%。FCBP 处理减肥增效作用更明显,水稻季不施基肥和分樂肥,通过穗肥的调控,稳定了有效糖数,穗总粒数和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显著提高。随着氮肥减量后移,氮肥农学利用率大幅度提高,2016年BNF和FCBP处理分别提高165.20%和280.45%,2017 年分别提高105.02%和313.42%。另外,FCBP 处理能够有效控制无效分集的发生,降低高峰苗数,提高茎蘖成穗率,延长水稻穗分化期,促进倒二叶和剑叶的伸长,高效叶面积率和实粒叶比较高,抽穗至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因此,云南水早轮作区应用前控后促施氦技术可以实现水稻减肥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氮肥互作对棉花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植密度和氮肥投入是棉花生产中重要的管理措施,为提高棉花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于2013-2014年以转Bt+Cp TI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在河南省安阳市中棉所试验农场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3.00,5.25,7.50株/m~2),4个氮肥用量(分别为0,112.5、225.0、337.5 kg/hm~2,以N计),探讨种植密度与氮肥对棉花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与氮吸收量随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收获指数随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中密中氮处理(种植密度5.25株/m~2、施氮量225.0 kg/hm~2)单位面积成铃数较多,籽棉和皮棉产量、氮肥回收利用率优于其他处理,高密低氮处理(种植密度7.50株/m~2、施氮量112.5 kg/hm~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生理利用率高于其他处理,而籽棉、皮棉产量与中密中氮处理较接近,研究表明增密减氮可实现棉花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主要研究了在施用同一基础化肥的情况下,接种根瘤菌及配施微量元素肥料对花生生物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按种根瘤菌比未接种的生物量增加20 .6%;配施微量元素肥料的可使花生干重增加37%,在开花等农艺性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氮素利用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种微量元素肥料有其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用量与种植密度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以华油杂9号为试验材料,固定氮(N):磷(P2O5):钾(K2O)比例为1:0.55:0.8,设置施纯氮量135、225、315 kg /hm2,以及种植密度15、45、75万株/hm2不同处理,研究施肥量与密度对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随施肥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增加施肥量的增产幅度大于增加密度;施肥水平较低时,提高密度的增产作用更为显著。改变施肥量与密度对经济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均可产生显著影响,但改变密度对单株有效分枝数及角果数的影响更大。不同肥力下密度每增加30万株/hm2,单株有效分枝数降低1.7~3.8个。主茎籽粒含油量高于分枝,蛋白质及硫苷含量低于分枝。随施肥量增加含油量下降,硫苷、蛋白质含量上升。随密度增加含油量上升,蛋白质含量下降,主茎与分枝的硫苷含量上升,但整株硫苷含量下降。因此,若以减少施肥、节本增效为前提,选择每公顷施纯氮135~225 kg、P2O575~124 kg、K2O 108~180kg,并且在45~75万株/hm2范围内适当提高密度,有利于获得3000kg/hm2以上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8.
接种根瘤菌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产量及结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产量及蚕豆结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接种根瘤菌所获得的单作或间作系统产量与不接种但施N225kghm-2的相应系统产量相当,且施N225kghm-2处理接种仍能促进蚕豆的结瘤作用。统计分析表明,与不接种根瘤菌、蚕豆单作、不施氮相比,接种、蚕豆/玉米间作、施氮均极显著地提高了蚕豆生物学产量,但只有间作能显著增加其籽粒产量;施氮显著增加玉米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施N225kghm-2后,蚕豆接种、间作对玉米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不施氮时蚕豆接种显著提高了与之间作的玉米籽粒和生物学产量,增幅分别为34.3%和25.6%。接种根瘤菌显著提高了不同氮处理以籽粒产量为基础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和不施氮处理以生物学产量为基础计算的土地当量比。蚕豆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相比,其单株根瘤数和根瘤干重均显著增加;间作与蚕豆单作相比对根瘤数的影响较小,但显著促进了蚕豆单株根瘤干重的增加。因此,本研究认为豆科作物接种合适的根瘤菌,是进一步提高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系统间作优势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