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春季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川芎采收期形态特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为川芎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施氮时期和氮肥用量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田间试验方法。【结果】春季追施氮肥的时期和数量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川芎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和总生物碱与阿魏酸含量,适时施适量施氮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川芎收获期的株高和单株茎数,延长最长根长,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并提高根茎的干物质分配率和根冠比,从而提高川芎产量以及总生物碱和总阿魏酸含量。【结论】适时施适量施氮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川芎产量以及总生物碱和总阿魏酸含量,以3月6日施53.0kg N/hm2尿素(31.8kg N/hm2)最适宜。  相似文献   

2.
免耕稻草覆盖对土壤肥力及川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川芎的轻简高效栽培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裂区试验设计,田间控制性小区试验研究了免耕和稻草覆盖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肥力指标以及川芎产量和阿魏酸、总生物碱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稻草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这些肥力因素随稻草覆盖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等量稻草覆盖时,切碎覆盖的显著高于整草覆盖的;免耕与旋耕相比有降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的趋势,但可提高块茎膨大期土壤的有效磷含量.②适宜的稻草覆盖还田能显著提高川芎的产量,以切碎覆盖还田的增产幅度最大;免耕与旋耕的川芎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免耕因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提高川芎生产的经济效益.③稻草覆盖有助于提高川芎的阿魏酸和总生物碱含量,特别是切碎覆盖处理;免耕与旋耕相比有降低川芎阿魏酸和总生物碱含量的趋势.④川芎的产量、阿魏酸和总生物碱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正相关.因此,合理的免耕稻草覆盖可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川芎产量和部分品质指标,以免耕374.8 g·m-2稻草切碎覆盖为宜.  相似文献   

3.
川芎各器官的生长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川芎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筛选优良的苓种,指导川芎的规范化种植,以5个主苓种产地苓种为材料,对川芎的叶、茎、根茎进行生长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月下旬到4月下旬(发育240d)为川芎的抽茎期;株高和叶片重与根茎重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叶片数和分蘖数与根茎重显著相关;并且,来自都江堰市泰安镇的苓种在生物学特性方面略优于其它苓种。  相似文献   

4.
针对季节性干旱制约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生产的问题 ,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麦秸覆盖对春玉米产量、绿叶面积、干物质 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以期为春玉米抗旱丰产栽培提供技术选择依据。结果表明:与传 统不覆盖处理相比,全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春玉米全生育时期的单株绿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 量,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总量提高了54.06%~95.05%,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提高了5.56% ~11.02%,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提高了12.61%~16.28%。全膜覆盖通过协同提高春玉 米干物质积累、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能力以及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而获得较高产量,且比 对照增产15.02%~15.85%。  相似文献   

5.
张世鲜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282-7284
[目的]探索川芎的生长发育动态。[方法]以4种不同产地的川芎为材料,测定了川芎的农艺性状和不同器官的鲜重和干重。[结果]川芎的株高、叶片鲜干重、叶片数呈双峰曲线变化。叶片数、叶片鲜重、株高分别在270、90、120d达到最大,4种川芎中这3项指标以徐渡川芎的最高,分别为72.11片/株、185.62g/株、48.79cm。根茎鲜干重及含水量、单株干物质重及含水量符合"S"型曲线变化;收获时,徐渡川芎茎干重最高,为15.61g/株,回澜川芎茎干重最低,为8.98g/株。徐渡川芎的含水量最低,为62.69%,徐渡川芎根茎鲜重最大,为174.75g/株,干重为72.83g/株。叶片数、分蘖数与根茎重显著相关。[结论]徐渡川芎在生物学特性方面最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3414"试验设计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B(硼)、Zn(锌)、Fe(铁)3种微量元素对川芎绿原酸、阿魏酸、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及洋川芎内酯A 5种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为川芎栽培中微量元素平衡施肥技术的形成奠定基础。结果表明,B不利于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及洋川芎内酯A的积累,低质量浓度B(1 g/L)可促进绿原酸及阿魏酸积累,分别比不施B增加6.56%、2.22%,用量过高反而存在抑制作用。Zn不利于绿原酸、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及洋川芎内酯A积累,高质量浓度Zn(4 g/L)水平下阿魏酸含量比不施Zn增加33.70%。低质量浓度Fe(1 g/L)水平下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含量分别比不施Fe高5.34%、9.79%、12.23%;高质量浓度Fe(4 g/L)水平下绿原酸、阿魏酸含量分别比不施Fe处理高8.46%、6.98%。B、Zn对川芎5种活性成分积累存在负交互作用;B、Fe对阿魏酸积累存在负交互作用,对其他4种活性成分存在正交互作用;Zn、Fe对绿原酸、藁本内酯及洋川芎内酯A积累存在正交互作用,对阿魏酸及阿魏酸松柏酯积累存在负交互作用。故叶面喷施B、Zn、Fe肥未必能有效增加川芎活性成分含量,需控制好用量以免产生不利影响,栽培中应尽量少施或不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南方稻区水稻直播稻种裸露在泥面影响直播全苗和群体生长的问题。【方法】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陵两优722为试验对象,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土厚度(0,5,10,15,20 mm)对直播早稻出苗率、出苗响应速率和秧苗素质的影响规律。【结果】相较于不覆土处理,覆土厚度5 mm和10 mm处理直播早稻的平均出苗率分别提高18.82%和5.64%,覆土厚度15 mm和20 mm处理下出苗率则降低1.30%和10.19%;水稻直播同步覆土处理影响出苗响应速率,且随着覆土厚度增加出苗响应速率峰值产生滞后,覆土厚度5~15 mm滞后0~4 d,但覆土处理抵抗低温的能力更强;较于不覆土处理,覆土厚度5 mm对直播水稻秧苗株高、叶龄、茎叶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显著,但秧苗株高和茎叶根干物质积累均高于不覆土处理,适宜的覆土厚度具有促进直播水稻秧苗素质提升的趋势。【结论】综合考虑出苗率、出苗响应速率和秧苗素质,水稻直播同步最佳覆土厚度以5 mm为宜,不超过10 mm。研究结果可为南方稻区水稻机械直播同步覆土技术与装置研究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物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推广花生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花生主栽品种泉花7号、泉花8号为材料,研究普通膜、光解膜、稻草3种覆盖物栽培和未覆盖(裸地)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普通地膜、光解膜或稻草覆盖均能缩短花生生育期,提高株高、茎叶干物重;覆盖普通地膜和光解膜均能提高花生出苗率、单株生产力、百仁重、单株结果数、饱果数,而覆盖稻草降低出苗率、根系干物重、单株生产力、百仁重、单株结果数和饱果数。不同覆盖处理中,泉花7号和8号产量以光解膜覆盖最高,极显著增产34.20%和19.10%(P〈0.01),其次为普通膜覆盖,极显著或显著增产27.47%(P〈0.01)和16.54%(P〈0.05);稻草覆盖分别降低产量4.29%和11.19%。与对照相比,覆盖光解膜、普通膜处理可增加产值分别为6455-11025元/ha和5575-8790元/ha,而覆盖稻草经济效益减少1640-4430元/ha。【结论】不同覆盖物栽培方式各有优缺点,在花生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环境采用适宜的方式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川芎栽培氮(N)、磷(P)、钾(K)肥的最佳施用量及配比,为川芎肥效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3414”试验设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N、P、K肥配施对川芎生长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N1P2K1处理株高最高。N2P2K2处理分枝数及茎叶鲜重最大。N2P2K3处理根茎鲜重最大,有利于提高川芎产量。N2P3K2处理须根鲜重最大。K肥有利于根茎阿魏酸积累,P肥影响不显著,阿魏酸含量随N肥用量增加而降低,以N0P2K2处理阿魏酸含量最高。P肥有利于根茎藁本内酯积累,N、K肥影响不显著,以N2P2K3处理藁苯内酯含量最高。N2P2K3处理隶属均值最大,为本研究的最佳施肥组合。【结论】适量N、P、K肥配施有利于川芎生长,提高药材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在本盆栽试验条件下以N2P2K3为宜。  相似文献   

10.
朱琳  李世清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3):2528-2537
【目的】探寻不同覆盖措施下玉米籽粒氮素积累和物质转移的"源-库"过程。【方法】以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典型旱作农业区春玉米生产体系为对象,通过2年田间试验,对覆盖地膜、覆盖砂砾和不覆盖3个处理的光能捕获和土壤温度进行定位观测,分析干物质累积转移和氮素的积累,揭示地表覆盖对"源-库"过程的影响。【结果】覆膜处理的有效积温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与覆砂处理差异不显著。覆膜处理辐射生产效率显著高于覆砂处理。覆膜处理的积温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辐射生产效率在2010年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2011年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低于覆砂处理。茎+叶鞘的干物质转移量最大,地表覆盖对转移干物质贡献率及干物质转移率影响不显著。覆膜条件下,玉米单穗粒重及单穗粒数在收获时均高于其他处理。在吐丝后前30 d,覆膜处理籽粒平均含氮量明显高于覆砂和不覆盖处理;灌浆30 d至成熟,处理间籽粒含氮量差异较小,覆膜处理略高于覆砂和不覆盖。由于籽粒干重差异,覆膜处理籽粒氮累积量显著高于覆砂处理和不覆盖处理。覆盖处理有效提高了果穗上部籽粒氮素累积,其次为中部和下部籽粒;覆膜处理果穗各部分籽粒氮累积量明显高于覆砂和不覆盖处理;干物质转移量和转移干物质贡献率均与单穗粒重和有效积温呈正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而与单穗粒数、光合有效辐射捕获量、积温生产效率及辐射生产效率虽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覆膜通过影响单穗籽粒数及穗粒干重而增加籽粒干物质累积能力,进而促进籽粒氮素累积,增加产量。【结论】覆膜促使源能力和库容量的协同增加是玉米增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中晚熟品种宁薯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马铃薯的地膜覆盖栽培、平种垄植常规栽培、双行平种垄植、秸秆覆盖栽培4种不同栽培模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双行平种垄植栽培的马铃薯效果最好,无论是从马铃薯的出苗状况、植株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以及商品薯率等方面,效果均较为明显,较平种垄植常规栽培(ck)增产26.0%。其次为地膜覆盖栽培,增产10.8%。秸秆覆盖栽培效果不明显,仅增产6.9%。  相似文献   

12.
通过2年田间试验,旨在明确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3年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二者亦无显著的互作效应。稻草还田对2014年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4年早稻产量的互作效应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90)。冬种紫云英显著提高了2014年早稻的产量和生物量,但是对晚稻影响不显著。冬种紫云英显著增加了2014年早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2014年晚稻有效穗数的影响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55)。试验进行2年后,冬种紫云英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稻草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pH,而冬种紫云英降低了稻草还田对土壤pH的提升效应。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但冬种紫云英无显著影响。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产量及硫素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为探明硫在春玉米中的积累转运规律及合理施用硫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包括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水平,副区包括配施硫肥和不配施硫肥2个水平,共有CK(不施任何肥料)、秸秆不还田不施硫、秸秆不还田施硫、秸秆还田不施硫和秸秆还田施硫5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各器官中硫素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结果 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有一定的增产作用,秸秆还田施硫的玉米产量比秸秆还田不施硫提高11.98%,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20.34%。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植株硫素的积累量,秸秆还田施硫的硫素积累量比秸秆不还田施硫提高13.37%,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52.67%。施硫可以提高玉米植株各器官中的硫素积累量,施用硫肥的硫素积累量比不施硫肥平均提高36.07%,各器官硫素积累量整体表现为籽粒>叶片>茎秆>穗部营养体。秸秆还田施硫的硫素总转运量最高,达到15.29 kg·hm?2,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74.54%,硫素转运量对籽粒总贡献率提高17.27%。结论 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可以促进春玉米的硫素积累以及玉米植株营养器官中硫素向籽粒的转运,并最终提高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稻草覆盖还田模式下稻草N、P、K释放和土壤N、P、K养分平衡的特征。【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稻草覆盖还田后的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状况进行研究。【结果】稻草覆盖还田82 d后,其C、P含量变化较小,K含量降低93.96%,而N含量却提高了49.22%;覆盖稻草可为土壤提供大量养分且以K居多,每覆盖还田100 kg稻草可为马铃薯生长提供N 0.42 kg、P 0.14 kg(P_2O_5)和K 1.70 kg(K_2O);稻草腐解率为70.87%;各养分累积释放率表现为:KCPN,C、N和P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1.89%、56.85%和68.75%,K累积释放率最高,为98.22%。覆盖稻草和施用钾肥对土壤K平衡影响较大,不施钾肥和稻草土壤的K亏缺达163.80 kg/hm~2,覆盖稻草或施用钾肥均可有效降低土壤钾素亏缺量,稻草与钾肥配合施用可使土壤K收支平衡,甚至盈余。【结论】在稻草覆盖还田情况下,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以降低生产成本,缓解我国钾肥资源匮乏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不同稻草还田模式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特征及温室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南方双季稻田稻季无草翻耕冬季休闲(CK)、周年稻草焚烧还田翻耕(BST)、稻季稻草覆盖免耕冬季高桩(SNTH)、稻季稻草覆盖免耕冬季翻埋(SNTB)和稻季稻草翻耕还田冬季稻草翻埋(STB)5种稻草还田模式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进行观测,分析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特征及其温室效应,旨在探索双季稻田CH4减排最佳的稻草还田方式及土壤耕作调控技术模式。结果表明:早、晚稻季CH4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年CH4排放总量的43.9%和52.1%,冬闲季CH4排放比例很小,仅为4.0%;稻草还田显著增加了周年CH4排放总量(P<0.05),增加幅度为25.9%~92.8%(P<0.05),与STB处理相比,SNTH处理和SNTB处理均能显著降低CH4排放(P<0.05);不同稻草还田处理周年CH4温室效应大小顺序为:STB>BST>SNTB>SNTH>CK。可以看出,双季稻田稻季稻草覆盖免耕还田、冬季翻埋稻草还田或留桩还田能显著减缓因稻草直接还田CH4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在南方双季稻区是一项可行的CH4周年减排的稻草还田调控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6.
广州地区冬种马铃薯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州地区冬种马铃薯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和稻草覆盖栽培均有利于马铃薯的出苗生长、提高薯块产量,其中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35.77%、稻草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17.18%;此外,地膜覆盖栽培的单株薯重和商品薯率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旨在探明陕北黄土旱作区不同覆盖方式增产增效的光合生理基础。通过2a(2012-2013)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垄膜覆盖(LM)、双沟覆膜(GM)、全膜覆盖(QM)、秸秆覆盖(JG)和露地(CK)5种覆盖栽培方式,测定分析马铃薯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摩尔分数(Ci)、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盛花期,P_n、T_r、G_s均值均表现为JGQMLMGMCK,Ci为JGLMQMGMCK,WUE为LMGMCKQMJG。其中,JG、QM、LM、GM的Pn分别较CK增加4.79%、1.84%、0.69%、0.29%,WUE分别较CK平均增加-8.15%、-1.30%、7.96%、2.59%;JG、QM、LM及GM分别比CK平均增产19.75%、8.95%、7.00%及-0.25%。综上表明,秸秆覆盖栽培方式可作为陕北旱作区推荐的马铃薯抗旱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甘蔗-绿豆间作压青还田和施氮水平对甘蔗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甘蔗生长、产量及氮素营养的影响,为甘蔗合理间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设计3种种植方式(绿豆单作、甘蔗单作、甘蔗–绿豆间作压青还田)和3个施氮水平(不施氮、减量施氮、常规施氮),测定甘蔗不同时期的生长性状。【结果】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都显著影响甘蔗的分蘖数、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甘蔗的出苗数;施氮水平×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甘蔗的有效茎数、成茎率、收获期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量。与甘蔗单作处理相比,间作处理使甘蔗出苗数和分蘖数分别降低了9.61%~10.52%和10.30%~11.05%,使有效茎数、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和蔗茎产量分别提高了0.15%~14.28%、14.28%~34.76%、24.00%~29.58%和15.88%~20.16%。对于间作处理,甘蔗生长80 d的土地当量比为1.47~1.53,甘蔗收获期的土地当量比为1.76~1.94,甘蔗的竞争能力大于绿豆。与常规施氮的单作甘蔗相比,减量施氮的间作处理不会降低甘蔗的蔗茎产量和土壤氮素营养。【结论】甘蔗–绿豆间作处理能提高土地当量比和土壤氮含量,促进甘蔗生长,提高甘蔗产量和氮素吸收。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不同模式玉米秸秆覆盖种植马铃薯,探讨不同覆盖模式种植对土壤水热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筛选出定西旱作农业区玉米秸秆覆盖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对土壤表层的温度和水分调控明显,能够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与传统露地种植相比较,秸秆覆盖栽培平均增产15.6%,马铃薯商品属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