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保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呼肠弧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发病突然,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是肉鸡生产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养鸡业威胁较大。1原因1.1饲养管理不当  相似文献   

2.
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和鸡新城疫(ND)的海赛鸡采用瘟囊克注射液胸肌注射,按高(0.4 ml/只)、中(0.2 ml/只)、低(0.1 ml/只)三个剂量组进行治疗,用病毒克(药物对照)组,感染不用药(阳性对照)组,不感染不用药(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结果3种剂量的"瘟囊克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感染治疗效果明显,高、中剂量组治愈率与病毒克对照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疗效相当.增重率"瘟囊克注射液"高、中剂量组与药物对照组相当;相对增重率用药组极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试验表明瘟囊克注射液可以作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推荐剂量为胸肌注射中雏0.2 ml/只.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短,典型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衰弱,特征性病变表现为法氏囊出血、水肿,肾脏肿胀,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呈条状出血等。有的鸡场虽然经过传  相似文献   

4.
近期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有所上升,我们用自制的次氯酸钠消毒液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杀灭效果进行试验,以便寻找一种更好、更有效的预防方法,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5.
一、流行特点(一)发病日龄变宽,非典型病例增多且常反复发病第1次免疫后和第2次免疫之前仍然是发病最集中的时期,但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日龄有增宽的趋势,最早3日龄发病,最长可延长到150多日龄的蛋鸡.一方面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呈非典型性,无明显的尖峰式死亡现象,死亡率不高但病程延长、反复发病的鸡群增多,同批鸡多次发病,有的鸡群肌注卵黄抗体达2~3次,同一鸡场不同批鸡也先后发病.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荣俊 《长江大学学报》2005,2(2):66-70,88
综述了导致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免疫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即: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株的出现和IBDV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分子克隆技术与手段的长足进步.介绍了目前IBD基因工程疫苗的4种主要类型:活病毒疫苗、DNA疫苗、亚单位疫苗、可食用转基因植物疫苗.  相似文献   

7.
正中西医结合治疗鸡病,可达到优势互补,能使治疗达到最佳状态,可将养鸡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现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为例,用中西医药结合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在禽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以疫苗接种进行预防。但在临床实践中仍有免疫失败而发病的情况,特别是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等都是发生在免疫鸡群。治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除有特定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外,没有其他的特效药物治疗。对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能引起鸡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者达80%。近年来采用中草药治疗和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作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应用中草药制剂防治鸡IBD有显著的疗效,副作用小,病原菌一般不产生耐药性,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呈峰式死亡。主要症状为腹泻、脱水、颤抖、极度虚弱。其特征性的病变主要为法氏囊前期肿大、出血,后期萎缩,肾脏肿大,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雏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淋巴增生性病毒病,呈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原系呼肠弧病毒科(Reoviridae)的传染性法氏囊炎病病毒。IBD最早发生于美国,三十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及欧洲等各国都有本病疫情的报导,近几年来国内也相继有本病病毒的分离,血清学检查等报告。IBD的流行和蔓延给养禽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现查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鸡后,特别是3—6周龄鸡,主要在淋巴器官——法氏囊的损伤,导致程度不同的体液免疫抑制现象。鸡早期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可降低新城疫疫苗免  相似文献   

11.
国锋  王强  徐超 《油气储运》2009,(12):26-27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幼鸡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法氏囊,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鸡孵出时法氏囊已存在,性成熟前发育最大,此后逐渐萎缩,直至完全消失。该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可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接种失败。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幼鸡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法氏囊,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鸡孵出时法氏囊已存在,性成熟前发育最大,此后逐渐萎缩,直至完全消失。该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可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接种失败。  相似文献   

13.
疾病防治篇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与防制一、发病特点 1.发病日龄向两端延伸,以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主要发生在3~6周。近年来,IBD发生有向两端延伸的趋势。最早发病是6日龄,最迟的是145日龄蛋鸡。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它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近年来,各地虽然对该病加强了防控力度,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仍然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日龄雏鸡连续5d口服金丝桃素粉剂后,进行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BC-6/85),评价该药物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效果。结果表明,金丝桃素粉剂按每天333.9~11330mg/kg体重的剂量连续口服给药5d,能有效地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优于对照药物高免卵黄抗体,而且其预防效果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Disease) 是鸡的一种毁灭性病毒传染病,它不仅能造成患病雏鸡的死亡,更重要的是罹病鸡群其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受损,康复后会引起免疫抑制,致使鸡群对多种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疫苗预防效果不佳,药物治疗失灵,给养鸡生产带来巨大而又难于估量的损失.1982年我们在合肥市郊区检查病鸡时,曾发现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后每年都有此类病鸡出现.现将1984年9月27日传染性法氏囊病在我所某试验鸡群的流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严重破坏雏鸡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的高度接触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1]。本病的病原隶属于双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其特点是发病急、感染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3~6周龄幼鸡易感,死亡率达20%。雏鸡早期感染本病毒后,由于产生B淋巴细胞的法氏囊遭到严重破坏,致使B淋巴细胞减少,从而产生免疫抑制,使患病雏鸡丧失或降低对多种有效疫苗的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以及损害肾脏为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简称IBD)是一种损害鸡法氏囊的特殊疾病,又名传染性腔上囊炎。由于本病最早Cosgrove于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发现的,故又名甘布罗病。根据本病有肾小管变化等严重的肾脏病变,曾命名鸡肾变病。1970年统一称之为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中雏和青年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本病病毒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导致鸡体免疫机能障碍。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传染性法氏囊的特征是机体脱水、肌肉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