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 0~ 2 0周龄固始鸡快、慢羽纯系生长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 :羽速基因对固始鸡早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初生重、2周龄、4周龄、8周龄慢羽系鸡体重高于快羽系鸡 ,且初生重和 4周龄体重达显著水平(P <0 .0 5 ) ;羽速基因对固始鸡育成公鸡体重有极显著影响 ,8周龄快羽系公鸡体重极显著小于慢羽系公鸡 (P<0 .0 1 )。但 1 0~ 2 0周龄 ,快羽系公鸡各周龄体重均极显著地大于慢羽系公鸡 (P <0 .0 1 ) ;羽速基因对固始鸡1 8周龄和 2 0周龄的育成母鸡体重有极显著影响 ,快羽系母鸡体重极显著地低于慢羽系母鸡 ,对 8~ 1 6周龄母鸡的体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快、慢羽固始鸡体尺与繁殖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 3只5 5周龄的固始鸡快、慢羽公鸡的体尺和精液品质性状的测定和分析表明:成年固始鸡快、慢羽公鸡间的体尺性状差异不显著(P >0 .0 5 )。慢羽公鸡的射精量显著高于快羽公鸡的射精量,而精液pH值、精子计数、死精率及精子畸形率5个性状在快、慢羽固始鸡间的差异不显著(P >0 .0 5 ) ,表明快、慢羽固始鸡基因对公鸡繁殖性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快羽和慢羽麒麟鸡生长发育规律,评估其作为培育自别雌雄配套系遗传素材的价值,挖掘并利用该地方遗传资源。【方法】分别采用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 3种模型拟合分析麒麟鸡快羽系和慢羽系1~19周龄生长发育规律,探究其合适的生长模型。【结果】对于公鸡,快羽和慢羽公鸡体重仅在第1周龄差异显著(0.012分别为0.999和0.993,慢羽系公、母鸡体重的拟合优度R2均为0.994。快、慢羽系鸡的龙骨长和胫围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Bertalanffy模型,快羽系鸡胫长的最优模型是Logistic,慢羽系鸡的胫长的最优生长模型是Gompertz。【...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用Anak-40公鸡与麻黄母鸡杂交的JFI代和用麻黄鸡回交的JF2代的羽色、胫色和早期生长速度.结果表明,JF1代为黄胫,38.0 2% 的母鸡表现为麻黄羽;JF2代中青胫比例占50%左右,且母鸡中麻黄羽比例也达到70.17% .用Anak-40杂交可显著提高麻黄鸡的早期生长速度,8周龄体重增加了24.33%.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部分地方鸡种泰和鸡、仙居鸡、固始鸡、萧山鸡、油鸡、狼山鸡(N系)等进行了羽性伴性遗传观察。结果表明,泰和鸡、仙居鸡为快羽型,固始鸡、萧山鸡、油鸡为慢羽型,狼山鸡(N系)为快慢羽型。这些鸡种按快慢羽伴性遗传配套杂交,F1代均能自别雌雄。  相似文献   

6.
将540只4周龄祖代固始鸡放养于一山地果园饲养至18周龄,利用其体重与体型参数的实测数据,讨论分析了放养条件下固始鸡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放养条件下祖代固始鸡4~10周龄以胫长、体斜长和胸骨长发育为主,10~18周龄以胸宽、胸深和骨盆发育为主;放养期体重增长缓慢;与舍饲条件相比,体重和骨骼生长均存在减缓和延迟现象。并给出了部分体型参数对日龄的拟合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试验材料采用海兰W36商品代杂慢羽公鸡与来航型慢羽纯系母鸡杂交。对它们的F_1代快、慢羽母鸡性能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遗传背景一致的伴性羽速基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资料以公鸡家系为单位用最小二乘分析法处理(Harcy 1975),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是,快慢羽鸡在育成期和产蛋期死亡率、18周龄体重、开产蛋重、300日龄蛋重、67周龄蛋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6周龄体重慢羽鸡大于快羽鸡差异显著(P<0.05),开产日龄慢羽鸡比快羽鸡早3.4天,差异显著(P<0.05)。300日龄和467日龄产蛋数(H.H.)快、慢羽鸡有差异,但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说明慢羽基因(K)对蛋鸡的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不大,羽速自别雌雄蛋鸡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河北省优秀地方家禽品种资源坝上长尾鸡不同羽色群体及不同羽速群体在30~45周龄间产蛋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快羽中麻羽具有产蛋率高的优势,在慢羽中白羽和黑羽更具产蛋优势;快、慢羽群体中相同羽色的产蛋率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说明快、慢羽群体间存在差异。在后期突发腹泻期间,在不同羽色间,白羽鸡比黑羽鸡、麻羽鸡产蛋率下降快。在不同羽速间,慢羽鸡产蛋率下降较快,快羽鸡产蛋率有较低的升高,产蛋率差距缩小。在抗病能力方面,白羽比麻羽、黑羽性能差,快羽比慢羽性能差。  相似文献   

9.
百宜黑羽鸡外貌特征及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选育中的1,2世代百宜黑羽鸡的外貌特征、生长性能两个方面对百宜黑羽鸡的部分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百宜黑羽鸡具有全黑羽带墨绿色(脚、胫、喙、耳毛为黑色),体形中等,肤白色。2周龄时公母均出现日增重率先升后降,分别由0.048%和0.48%上升到41.72%和37.79%,接着又下降到5.69%和5.06%。百宜母鸡的生长曲线从10周龄开始与公鸡的生长曲线分离,17周龄后母鸡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公鸡。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索二郎山山地鸡日粮赖氨酸的最适添加量,获得理想的上市体重和外貌。【方法】试验统计了第二世代SD02、SD03系及其正反交群体SD0203和SD0302在高、低赖氨酸水平下70日龄的体重、冠型、冠色、羽色和胫色。【结果】研究表明,各群体除梳羽颜色较杂外,副翼羽、鞍羽和背羽羽色均以红黄色为主,SD0302鞍羽和SD02背羽为红黄色个体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高赖氨酸试验组各部位羽毛为红黄色个体的数量均明显多于低赖氨酸试验组,且体重显著高于低赖氨酸组(P<0.05)。【结论】研究表明SD0302和SD02系羽色优于SD0203和SD03系,且高赖氨酸试验组羽色和体重均显著优于低赖氨酸试验组,该结果为二郎山山地鸡体形外貌的后续选育和赖氨酸营养需求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四川山地乌骨鸡的肤色遗传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选用胫色、肤色均为深乌的四川山地乌骨鸡和黄肤、黄胫的岭南黄鸡作为参试品种,通过品种的纯繁和正反杂交,进行四川山地乌骨鸡肤色、胫色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岭南黄鸡的肤色、胫色基因为纯合基因,四川山地乌骨鸡虽经四代纯繁选育,肤色、胫色基因仍未完全纯合,尚需进一步加强选育。在含有四川山地乌骨鸡血缘的组合(WW、WH和HW),初生雏鸡肤色、胫色尚未完全稳定,有随日龄发生转变的现象,说明控制肤色、胫色黑色素沉积的基因具有表达的时效性;用四川山地乌骨鸡(♂)与岭南黄鸡(♀)杂交,F1代10周龄时深乌个体几乎全为母鸡,而1日龄雏鸡依肤色或胫色尚不能进行雌雄鉴别;本实验结果也提示雏鸡体内的真皮黑色素含量似乎与雏鸡的死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金湖乌骨鸡肤色遗传规律。[方法]以金湖乌骨鸡公鸡(黑胫、黑皮肤)为父本,以海兰白(黄色胫)、泰和鸡、狼山鸡母鸡(黑色胫)为母本,对肤色进行遗传观测。[结果]金湖乌骨鸡公鸡肤色基因型为PPZidZid,海兰白母鸡肤色基因型为ppZIdW-,泰和鸡肤色基因型为PPZidW-,狼山鸡母鸡肤色基因型为pp ZidW-,以金湖乌骨鸡公鸡为父本,海兰白母鸡为母本进行杂交,F1代肤色能自别雌雄,公鸡为黄皮肤,母鸡为黑皮肤。以金湖乌骨鸡公鸡为父本,泰和鸡、狼山鸡母鸡为母本,F1代肤色无论公鸡、母鸡都是黑色。[结论]探明金湖乌骨鸡肤色遗传规律,为今后的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6个地方鸡种羽毛性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丝羽乌骨鸡(S)、仙居鸡(X)、固始鸡(G)、萧山鸡(XIS)、北京油鸡(Y)、狼山鸡(L)6个地方鸡种为试验素材,通过品种间的正反交试验、回交试验、横交试验,观测羽型性状、羽色性状、羽速性状在不同组合下产生的F1和F2代中的表现和分离比例,分析各性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羽型性状受常染色体基因H/h控制,片状羽型对丝状羽型为显性,片状羽型在仙居鸡、固始鸡、萧山鸡、北京油鸡、狼山鸡群体中均为显性纯合,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观测值与理论值相一致(P>0.05);狼山鸡的黑羽,北京油鸡的红羽和萧山鸡、仙居鸡、固始鸡的黄羽对丝羽乌骨鸡隐性白羽的遗传方式是完全显性遗传;各鸡种具有独特的羽速种质特性,丝羽乌骨鸡、仙居鸡为快羽型,固始鸡、北京油鸡、萧山鸡为慢羽型,狼山鸡为快慢羽混合型,伴性快慢羽基因(k/K)在6个地方鸡种中遗传稳定,符合伴性遗传规律,观测值与理论值相一致(P>0.05)。 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朝鲜鹌鹑GNAS基因表达和多态性与羽色的相关性,取栗羽和白羽朝鲜鹌鹑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翅尖组织,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NAS基因在朝鲜鹌鹑胚胎发育不同阶段和不同羽色鹌鹑胚胎翅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克隆GNAS基因的CDS全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集孵化至10 d胚胎翅尖组织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GNAS基因的特定序列,通过不对称PCR-SSCP方法结合测序确定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对朝鲜鹌鹑羽色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胚胎发育8~14 d时,GNAS基因在栗羽鹌鹑胚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P<0.01)高于白羽鹌鹑胚胎。GNAS基因CDS区开放阅读框长1 140 bp,含有14个外显子,编码含379个氨基酸的稳定性亲水蛋白。在朝鲜鹌鹑GNAS基因中检测到2个SNP位点,分别为外显子12区域的g.119221T>A和3'UTR区域的g.121181A>G。栗羽朝鲜鹌鹑的3种基因型(AA、 AB和BB)的频率分布与白羽朝鲜鹌鹑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表明,朝鲜鹌鹑组织中GNAS基因的表达量高低与其羽色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GNAS基因3'UTR上的g.121181A>G位点突变与朝鲜鹌鹑羽色性状之间具有显著关联性,可作为研究朝鲜鹌鹑羽色的一个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豁眼鹅是我国著名的白鹅品种,其1日龄雏鹅往往呈现黄色或淡黄色。然而,笔者在进行豁眼鹅纯系继代选育过程中,发现自由交配群体的后代中有20%雏鹅个体绒羽呈现浅褐色,且公母比例差别明显(公母比例接近1﹕3),推测豁眼鹅群体白羽性状存在伴性遗传可能。以雏鹅期浅褐色公鹅和黄色母鹅为亲本,利用杂交试验,检验雏鹅绒羽表型的情况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从而揭示鹅羽色性状的遗传方式。为此开展鹅的羽色性状遗传规律及机制研究,以期对鹅新品种或品系的培育以及鹅羽色自别雌雄配套系生产提供指导。【方法】 选用40只豁眼鹅公鹅和200只豁眼鹅母鹅为亲本,组建随机交配群产生豁眼鹅纯系G1代,观察G1代中1日龄雏鹅中黄色绒羽和浅褐色绒羽表型的表现和分离比例;4只浅褐色豁眼鹅公鹅和20只黄色豁眼鹅母鹅为亲本,杂交产生F1代,观察其1日龄雏鹅中黄色绒羽和浅褐色绒羽表型的表现和分离比例。【结果】 ①在豁眼鹅随机交配G1代中,浅褐色绒羽表型个体的比例为19.5%。其中,公母雏之间浅褐色个体占比差别比较大,公雏中浅褐色的比例在10%左右,而母雏有30%左右的个体呈现浅褐色。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绒羽颜色性状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如下,母雏中浅褐色个体的比例就是豁眼鹅群体中绒羽浅褐色等位基因的频率,本试验中29.8%的母雏个体是呈现浅褐色,所以该等位基因的频率约为0.3。同时,公雏中浅褐色个体比例的开方也能计算出豁眼鹅群体中浅褐色等位基因的频率,本例中,10%的公雏是浅褐色,所以该等位基因的频率约为0.3左右,同母雏计算所得基因频率比较接近。相应的,绒羽黄色等位基因频率则为0.7左右。②杂交F1中,黄羽81只,占50%;浅褐色79只,占50%。且黄羽全为公雏,浅褐色羽全是母雏。结果表明,浅褐色性状呈伴性遗传;已研究证实,银色羽(S*S)和不完全白化(S*AL)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完全白化基因AL对银色羽基因S为隐性。因此,根据杂交试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浅褐色和黄色是由一个基因座的复等位基因所决定的结果,且浅褐色对于黄色性状呈隐性遗传。【结论】 本试验通过羽色性状选配杂交和随机交配试验,分析了豁眼鹅1日龄雏鹅绒羽颜色表型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1)浅褐色绒羽性状相对黄色绒羽性状为隐性遗传;(2)豁眼鹅雏鹅绒羽浅褐色/黄色性状呈伴性遗传;(3)豁眼鹅雏鹅绒羽颜色性状主要为Z染色体银色羽基因座控制,控制该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存在变异位点与相应表型关联。  相似文献   

16.
鸡羽色性状基因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a)羽色受多基因调控,已经有越来越多羽色相关基因与突变被定位,包括扩 展位点基因座、深褐色基因座、花斑基因座、横斑表型相关基因、真黑素稀释基因座等。就羽色形成的机理,对羽色基 因座位对应的表型情况和基因座位对应的编码基因以及致因突变进行了综述。此外,还简要介绍了如何通过分子方 法剔除对优质鸡育种不利的羽色基因座。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测交纯合青壳蛋鸡公鸡(黑胫、黑皮肤)为父本,以海兰白(黄色胫)、泰和鸡、狼山鸡母鸡(黑色胫)为母本,对肤色进行遗传观测。试验结果表明:青壳蛋鸡公鸡肤色基因型为“PPZidZid”, 海兰白母鸡肤色基因型为“ppZidW- ”,泰和鸡肤色基因型为“PPZidW- ”,狼山鸡母鸡肤色基因型为“ppZidW- ”;以青壳蛋鸡公鸡为父本,海兰白母鸡为母本进行杂交,F1 代肤色能自别雌雄,公鸡为黄皮肤,母鸡为黑皮肤。以青壳蛋鸡公鸡为父本,泰和鸡、狼山鸡母鸡为母本,F1 代肤色无论公鸡母鸡都是黑色。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波长的光处理对肉鹅生长性能及相关激素的影响,以0日龄马岗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白色(对照)、480nm蓝色和660nm红色LED灯照明,在第7、35和63天记录鹅的体质量和体尺,并翅下采血检测血清中的相关激素水平.结果发现,在第63天,蓝光处理鹅体质量显著低于红光组(P<0.05);处理间体尺指标在整个试验期只有胸深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第7天的体斜长、第35天的背宽和第63天的胫围差异极显著(P<0.01).红光组肾上腺素(Adrenaline,ADR)水平显著性低于其他两组,血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性(P>0.05).研究结果表明,鹅在不同时期对蓝光和红光的敏感性不同,与白光对比,在试验后期蓝光抑制鹅生长,红光促进鹅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