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两个双孢蘑菇菌株在高海拔地区夏季栽培中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品比和中试试验,观察了双孢蘑菇菌株W2000、W192在甘肃省高海拔地区夏季栽培中的表现。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菌株W2000、W192在甘肃省高海拔地区夏季采用一次性发酵料平面栽培,菇体洁白,圆整,肉厚,菌柄短小。在品比试验中产量分别为11.05、10.9kg/m2,较当地主栽品种As2796分别增产28.8%、27.0%;在中试中产量分别为10.07、9.91kg/m2,较当地主栽品种As2796分别增产19.2%、17.3%。两个菌株均表现耐高温,死菇少,病虫害发生轻,适宜在高海拔地区夏季栽培。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合于稻秸秆资源丰富的中国南方地区工厂化生产栽培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和育种的亲本菌株,比较了AS2796、W192、W2000、8301、8302、J5、A15共7个双孢蘑菇菌株分别在稻秸秆为主要培养基质和麦秸秆为主要培养基质的条件下的出菇时间和产量等方面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在稻秸秆基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双孢蘑菇菌株W2000、W192和J5出菇最早,A15出菇最慢;白色菌株8301产量最高,棕色菌株8302和J5产量最低; 8302、W192和AS2796菇型较好、菌盖较厚,8302和J5菇质最好。综合分析认为,白色菌株8301、W2000和W192是较为适合的栽培菌株和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3.
以双孢蘑菇菌株AS2796为试材,选用双孢蘑菇床式栽培模式为对照,以双孢蘑菇筐式栽培模式为处理,研究了2种栽培模式对双胞蘑菇发菌速度、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筐式栽培模式较床式栽培模式发菌速度快0.7 d,产量增加0.7 kg/m2,利润减少11.3元/m2。但是栽培筐可重复循环利用,从长远经济效益考虑,筐式栽培模式更利于降低成本,适于发展循环经济。双孢蘑菇筐式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马波 《农家致富》2013,(15):6-7
双孢蘑菇新品种W2000、W192是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用As2796的单孢菌株与"02"的单孢菌株杂交选育而成的。该品种继承了As2796产量高的特点,同时也增强了抗逆性,综合品质得到较大改善。种植双孢蘑菇是农户创业致富好项目。  相似文献   

5.
利用小麦秸秆栽培双孢蘑菇高产配方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秸秆为主料栽培双孢蘑菇,可使小麦秸秆变废为宝,拓宽双孢蘑菇生产原材料的来源渠道。以双孢蘑菇菌株AS2796为试材,选用稻草为主的培养料为对照,以小麦秸秆不同添加量设置了3个配方处理,研究了不同麦秸比例对菌丝生长情况、满袋时间以及鲜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Ⅱ菌丝生长速度快,满袋时间仅为22.7 d,鲜菇产量高达10.5 kg/m2,为最佳培养料配方,即麦秸47.6%、牛粪35.7%、鸡粪11.9%、饼肥1.2%、尿素0.2%、石膏1.2%、过磷酸钙1.2%和石灰1.0%。  相似文献   

6.
蘑菇品种W192     
正蘑菇W192属双孢蘑菇新品种,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以"As2796"的单孢菌株2796-208与"02"单孢菌株02-286杂交选育而成,2012年通过品种认定1.特征特性。菌落形态贴生,气生菌丝少;子实体单生,菌盖扁半球形、表面光滑,直径3~5厘米;菌柄近圆柱形,直径1.2~1.5厘米。播种后萌发快,菌丝粗壮、吃料较快,抗逆性较  相似文献   

7.
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引进2个双孢蘑菇新品种(W192和福蘑38),对其进行品比试验及示范研究,以As2796为对照,比较其产量、菇质、形态特征等,分析其在闽南地区的种植适应性。品比试验结果显示2个新菌株的菌丝长势和菇质均要优于对照。规模示范栽培结果显示福蘑38平均产量为18.4 kg/m2,比对照增产7.9%。菌种播种后萌发快,出菇早,转潮较明显;子实体多单生,平均单粒重23.6 g,子实体结实,不易开伞,鲜菇商品性状明显优于对照。由此可见,双孢蘑菇新菌株福蘑38可以在闽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以4个双孢蘑菇菌株As2796、W192、W136、W20为材料,观察其在杏鲍菇菌糠栽培基质上的发菌状况及产量。结果表明,4个供试菌株在杏鲍菇菌糠基质上均可发菌,表现最好的为W192菌株,其菌丝发菌速度快、长势强、菌丝长满料层的时间短(19 d),发菌至出菇时间为45 d,菌丝稠密而整齐、颜色洁白;其次为As2796和W136,菌丝发菌速度较快,菌丝长满料层的时间为20 d,发菌至出菇时间分别为46 d和47 d,菌丝稠密而整齐、颜色洁白;较差的为W20,菌丝发菌速度慢、长势弱,菌丝长满料层的时间为21 d,发菌至出菇时间为49 d。子实体表现最好的为W192,其菌盖大小适中且厚,直径为3.85 cm,厚度为2.16 cm,菌柄粗短,不易开伞,菇质最好;其次为As2796和W136,菌盖厚度分别为2.13 cm和2.14 cm,直径为3.89 cm和3.25 cm,菌柄略细微长,菇质中等;较差的为W20,菌盖薄且小,厚度为2.10 cm,直径为3.13 cm,菌柄细长,菇质较差。W192产量最高,达到53.44 kg/m~2;其次为As2796和W136,分别达到46.73 kg/m2和44.43 kg/m~2;产量较差的为W20,仅42.53 kg/m~2。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采用稻田栽培方式进行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一是集约利用耕地、时间、空间和农作物废弃物生产双孢蘑菇;二是选用的双孢蘑菇新品种"2796"经稻田栽培试验,该蘑菇抗性好、产量高,每平方米菇床产鲜菇7.5kg,按8元/kg计算,667m2稻田产值可达2.35万元.  相似文献   

10.
双孢蘑菇栽培基质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5,(10):115-117
针对重庆地区外出务工多、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采用稻草、谷壳、玉米秆与牛粪为原料,通过合理调配,进行双孢蘑菇栽培基质筛选试验。最终得到牛粪+玉米秆的比例为2∶1,牛粪+谷壳的比例为3.26∶1。试验结果表明:采用As2796或W-192菌种生产双孢蘑菇,栽培基质选牛粪+玉米秆最好,出菇比对照快了5 d,产量增加了1.23倍;其次是牛粪+谷壳,再次是牛粪+稻草。处理3生产的双孢蘑菇基本营养成分含量与对照比明显提高,品质有较大改善。两种基质与传统的牛粪+稻草栽培基质相比,理化性状更加优化,更易于处理,劳动力和原料成本有较大降低,菌丝生长更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蛋白添加剂对双孢菇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为工厂化双孢蘑菇蛋白添加剂的开发、应用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以豆粕(SM)、膨化大豆(ES)、玉米蛋白(CP)和羽毛粉(FM)4种单一蛋白原料为添加剂,以1种蛋白型商业添加剂MCSubstradd?(MCS)作为阳性对照、无添加剂为空白对照(CTL),添加剂的使用量根据其蛋白含量决定,蛋白添加量占发酵料的0.5%。覆土前,添加剂与新鲜3次发酵料混合,栽培菌株为W192,按照工厂化栽培工艺进行菇房管理,采收三潮蘑菇。参照UPOV测定子实体产量、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单菇重量、硬度等农艺性状;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子实体蛋白质含量,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子实体氨基酸含量。【结果】 SM、ES、CP均能有效提高蘑菇产量。4个试验组中,CP组总产量最高,达到35.24 kg?m-2,较CTL组增产24.26%,生物学效率达到105.98%,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和CTL组,略高于MCS组。每t培养料中添加剂产生的经济效益分析显示,CP组增收最高,为785.23元。SM具有很好的缓释作用,三潮菇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8.72%、35.09%和16.19%,接近MCS组缓释效果。ES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显著提高第一、二潮蘑菇的硬度品质。5种蛋白添加剂均显著提高3个潮次蘑菇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含量最高的3种氨基酸均分别为葡萄糖(Glu)、缬氨酸(Val)和天冬氨酸(Asp)。添加FM和CP能显著提高蘑菇子实体的呈味氨基酸含量,提升蘑菇的风味和口感。【结论】 蛋白添加剂均可以有效提高蘑菇产量,对子实体农艺性状和品质影响存在特异性。综合多种添加剂原料的特异性优势,开发复合、缓释型添加剂,实现双孢蘑菇优质高产,是今后双孢蘑菇添加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地区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脱粒含水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找出该地区密植条件下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筛选出适宜新疆北疆地区种植的耐密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北疆18个中熟玉米品种为材料,在10.5×104株/hm2密度下,分析各参试玉米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结果】在密植条件下各参试品种产量差异极显著;产量与行粒数(r=0.565*)、百粒重(r=0.485*)呈显著正相关;18个玉米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可以解释85.6%的产量变异;优化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6.391+0.469X6+0.33X8。【结论】新疆北疆博州地区密植条件下选择玉米品种时,选择穗长稍长、穗粒重较大、百粒重较重且脱水快的品种,华西704,登海1707和华西917可作为新疆博州地区中熟春播地膜玉米栽培选择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特征,为丰富和开发中国美味蘑菇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学和ISSR标记技术对20个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中国美味蘑菇各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06条清晰的DNA条带,多态性条带176条,多态比率为83.50%。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 0.60~0.91,遗传相似系数为0.80时,可将20个供试菌株分为8个类群。【结论】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已开始发生遗传分化,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好的驯化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熟陆地棉主要株型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为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早熟陆地棉品种的籽棉产量与株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通过对产量与株型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产量与株型性状之间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对早熟陆地棉籽棉产量有直接作用且有极显著影响的因子(P<0.01),依次是:株高(X1)、铃数(X4)、始节位(X2),对产量(Y)的直接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 1、0.298 1、-0.216 2;果枝数(X3)对Y值直接作用较小,系数为0.082 04,通过其他因子对Y值的间接作用较大,简单相关系数为0.403,相关性极显著(P<0.01)。早熟陆地棉株型性状(Xi)对产量(Y)的最优回归方程:Y=173.898+2.279 X1-17.632 X2+21.795 X4。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程度为0.527,决定系数R2为0.278。【结论】株高、铃数、果枝始节位对产量性状有直接作用,且作用显著;而果枝台数对产量有间接作用,且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不同机采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生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筛选出更适宜新疆北疆地区机采的棉花品种。【方法】以新疆北疆地区代表性的早熟棉花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品种比较试验,评价其在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差异。【结果】新陆早71号生育期为123 d,株高为80.1 cm、始果节高度为25.6 cm、始果节位6.2节,株型紧凑抗倒伏,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较优,更利于后期机采;新陆早71号叶面积指数(LAI)合理,叶片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在各生育期优于其它品种,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促进了后期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和籽棉产量的提高。【结论】新陆早71号综合表现较优,为适宜北疆棉区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6.
周小云  郭刚  马盾 《新疆农业科学》2018,55(6):1046-1055
【目的】 研究免打顶对陆地棉半矮秆突变体sd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对培育棉花免打顶新品种实现植棉全程机械化。【方法】以新陆早17号及其半矮秆突变体sd为材料,在未打顶化控处理下,比较分析未打顶对半矮秆突变体sd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在未打顶化控处理下,突变体sd与其在打顶化控、打顶未化控和未打顶未化控处理下的株高差异显著,而始果枝高、始果枝始节位、主茎节间平均长度等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未打顶化控条件下,突变体sd株型表现稳定,成熟期时平均株高65 cm,后期茎尖生长趋于停止,表现为免打顶效果,而且突变体sd的吐絮集中,敞开度适中,霜前花率高,株型紧凑,始果枝高18 cm以上,主茎节间长度在5~6 cm,平均结铃5.5个,多分布在中部果枝。突变体sd的这些株型特征符合机采棉形态要求,可作为棉花株型育种重要的种质,为培育株高稳定株型适宜的免打顶机采棉品种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促进外引大豆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新疆大豆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数量性状多样性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49份外引大豆种质资源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和2个籽粒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49份大豆种质资源主要来源于11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变异范围为12.48;~67.13;,其中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最高,达60;以上;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低,为12.48;;基于10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将149份材料聚为2大类5亚类,聚类结果与材料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该批种质资源极大丰富了新疆大豆的遗传多样性,为新疆大豆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背景】双孢蘑菇采后极易发生开伞、失水及褐变等品质劣变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其贮藏品质和商业价值。前期研究已证实纳米包装可有效延缓双孢蘑菇采后的品质劣变,但其保鲜机制仍不清晰。【目的】本研究通过串联质谱标记(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纳米包装和普通聚乙烯包装的双孢蘑菇贮藏期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纳米包装保鲜双孢蘑菇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双孢蘑菇为研究对象,用纳米包装对其进行保鲜,并以普通聚乙烯包装作为对照。对贮藏期间双孢蘑菇进行蛋白提取和胰蛋白酶解,并通过TMT标记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差异蛋白所参与的主要代谢途径,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在基因层面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纳米包装有效维持了双孢蘑菇的外观品质,并且延缓了细胞膜透性的增加。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两组包装的差异蛋白数目增多,在贮藏中期(6 d)和贮藏末期(10 d),差异蛋白分别达到62个和148个,其中纳米包装和普通包装有共同差异蛋白22个。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与能量代谢和脂代谢等功能途径相关。对脂代谢途径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引进12份大豆品种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大田的适应性,为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推广的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稳定性参数,高稳系数、变异系数,分析参试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参试品种合交02-69,210.868 kg/667m2,比对照增产28.36%,HSC居第1;绥农14,219.217 kg/667m2,比对照增产31.09%,HSC排名居第4。合交02-69、黑农69、黑农71、绥农14、黑农63为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较对照分别晚14、13、13、10、8 d;中黄901较对照早9 d,属于中早熟品种;株高在90~105 cm的品种有3个,分别是中黄901、黑农63、合交02-69。【结论】外引的12个品种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能正常开花结荚成熟,多数表现较好,其中合交02-69、绥农14、东农53、黑农69适应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新疆梨品种果实品质性状及石细胞含量,为梨育种和推广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选择15个新疆本地梨品种,在果实成熟时,测定果实的性状、果实品质及石细胞含量。【结果】 不同梨品种之间的果实性状(如形状、颜色、果肉质地、香气等指标)均存在明显的差异,15个梨品种果实的单果重为122.76~250.30 g,可溶性固形物为10.28%~15.96%,果实硬度为4.82~13.37 kg/cm2,可滴定总酸含量为0.59%~2.77%,果实的石细胞含量为0.54%~3.11%,同一品种的不同部位石细胞含量存在很大差异,石细胞含量:近果心处>中层果肉>近果皮处。【结论】 不同梨品种的品质性状和石细胞含量均存在差异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