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2015年,重庆市种子管理站委托涪陵区农科所开展了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水稻品种抗性鉴定,以便明确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变化趋势和水稻品种抗瘟性情况,为防治稻瘟病流行危害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监测鉴定结果如下:1.2015年小种监测结果表明:目前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复杂多  相似文献   

2.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区划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提高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水平,切实减轻稻瘟病危害,采用GPS和GIS定位、系统监测和普查、品种抗稻瘟性鉴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发生流行区划、精准勘界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首次明确了南充市稻瘟病的流行区划和精准勘界,探明了水稻稻瘟病菌越冬后的初始侵染源(即始见期)地点、发生特点、流行趋势和特点,明确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在田间存在4个流行高峰期,其中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5月底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72;建立了孕穗末期病田率和蜡熟期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对其成因探讨发现,导致南充市近年水稻稻瘟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水稻品种抗稻瘟能力的降低或丧失、稻瘟病菌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增加与更强致病力的小种出现;温度适宜和阴雨寡照偏多是造成稻瘟病在南充市流行的外因。2001—2015年,全市水稻稻瘟病短期预报准确率达100%,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比1997年以前提高5~15个百分点,促进稻瘟病防效提高15%~30%。  相似文献   

3.
谢辉  曾静 《种子世界》2016,(11):41-42
正雅水镇是我县的产粮大镇,也是我县的稻瘟病多发地区,为提高农民对选择抗病性品种以及水稻稻瘟病预防、防治重要性的认识,2015年在雅水镇的大龙村和抵麻村开展“杂交水稻抗病性品种选择及水稻稻瘟病预防、防治”的示范种植工作,现总结如下。1示范种植情况为使“杂交水稻抗病性品种选择和水稻稻瘟病预防、防治”项目在雅水镇示范栽培成功,达到提高农民  相似文献   

4.
旨在明确2017-2020年安徽省参试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用人工喷雾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测得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用剪叶接菌方法测得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 表明:659个水稻品种中,48.10%表现为中感稻瘟病,其次为中抗、感、高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仅占1.06%,没有高抗品种.51.59%表...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广西植保总站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要求各地做好当前中稻后期及晚稻前期病虫监控工作。一、中稻主要病虫害稻瘟病近期受台风天气影响,雨日较多,高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尤其是历史发生区和种植感病品种面积较大的稻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据调查,中稻区稻瘟病同比发生偏轻:病叶率一般0.8%~3.2%,高的10.2%~12.0%;病情指数一般0.2~4.1。稻纹枯病病丛率一般4.0%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哈尔滨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合理布局,本研究于2011年以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12个水稻品种为靶标,以12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和22个稻瘟病菌鉴别菌株为选择压力,通过喷雾接种和离体接种方式完成试验,同时对部分结果进行了PCR复检,获得了各稻瘟病抗性基因利用价值和水稻品种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准确信息,得出以下结论:12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谱在10.83%~93.33%,平均抗谱为38.09%;212个水稻品种共检测到稻瘟病抗性基因10个,pi-a基因出现频率最高;3结合两方面信息,初步制定单一品种和多品种抗稻瘟病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预计2016年江西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重于2015年,预计发生面积1.8亿亩次。其中水稻、蔬菜、柑橘、油菜等农作物病虫害偏重发生,棉花、茶叶病虫害中等发生。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1.水稻病虫害偏重发生,重于2015年,预计发生面积1.2亿亩次。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偏重发生,感病品种稻瘟病暴发风险大;二化螟中等发生,抚州、南  相似文献   

8.
稻瘟病毒素对水稻根冠活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稻瘟病的菌丝悬浮液提取稻瘟病菌毒素,以毒素浓度、毒素处理根尖的时间及不同品种进行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毒素处理的不同水稻品种间根冠细胞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而不同毒素浓度处理及不同处理时间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对另外13个水稻品种在毒素抗性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根冠活细胞有较强的毒性作用,感病品种经毒素处理后细胞死亡率极显著的高抗病品种,细胞死亡率与稻穗颈瘟发病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这为快速鉴定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北方国家水稻区域试验近15年参试品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1-2015年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北方稻区参试品种数量稳中有增,区域试验规模不断扩大;水稻品种产量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单产从2001年的9.08t/hm 2增加到2015年的10.11t/hm 2,增加了11.3%。通过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发现,北方稻区必需有一定数量的有效穗数做基础,同时协调好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北方水稻区域试验品种优质率平均在60%以上,品质总体较好;早熟中早粳和中熟中早粳品质优于黄淮粳稻组和晚熟中早粳。从主要米质指标上看,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好,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相对较差,是影响北方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北方稻区平均每年有32.7%的品种达中抗稻瘟病及以上水平,同时每年约有40%的品种因稻瘟病抗性不达标被淘汰;而且年度间稻瘟病抗性品种比例波动较大,说明北方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不强、不稳定,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相似文献   

10.
赣香A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一个野败籼型三系不育系,已经在省内外配组应用。为了弄清赣香A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利用江西和福建省稻瘟病重发区进行自然鉴定,并用江西省26个市、县主要水稻产区采集的生理小种:ZA(24个)、ZB(70个)、ZC(18个)、ZD(3个)、ZE(2个)和ZG(5个)群,计122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和浙江省稻瘟病优势及致病性较强的10个混合菌株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赣香A在江西井冈山稻瘟病重发区叶瘟为0级,高抗叶瘟;在福建省将乐县稻瘟病发病区连续四年鉴定,表现苗瘟0级,高抗叶瘟;在福建上杭茶地稻瘟病区鉴定,苗瘟为0级、叶瘟4级、穗颈瘟3级,发病率显著低于诱发品种,中抗稻瘟病;浙江省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苗瘟为0级,高抗叶瘟。通过用122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别对赣香A接种鉴定,以广抗品种特特普和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作对照,赣香A对81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76.23%,对28个菌株表现出感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22.95%,仅对1个菌株表现出高感;对照广抗品种特特普对99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81.15%,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仅对1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0.82%;赣香A对ZA、ZB、ZC、ZE群和ZD7、ZG1生理小种,抗性频率达到62.5%~100%,而特特普对ZA群生理小种表现感病,抗性频率仅为4.17%,说明赣香A表现出广谱抗性。通过比较赣香A与30个单基因抗病品种对122个稻瘟病菌的抗感反应,可知,赣香A的抗病性,比所测30个单基因抗病品种中抗病结果最好的Pi-Zt(抗病率74.59%)要好。。  相似文献   

11.
水稻抗稻瘟病研究进展与对策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性病害。稻瘟病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不但造成水稻减产10-30%,而且降低水稻品质。本文对水稻抗稻瘟病研究进展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全面防治稻瘟病的综合策略:首先选择抗稻瘟病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其次运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防治稻瘟病技术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最后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采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分别鉴定了福建省18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苗瘟、叶瘟、穗颈瘟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对苗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11个,表现为感病的品种有7个,占供试品种的61.1%和38.9%;对叶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2个,中抗的品种有12个,中感的品种有2个,感病品种有2个,占供试品种的比率分别为11.1%、66.7%、11.1%和11.1%;主栽品种谷优527、佳辐占和特优627对穗颈瘟抗性最强,为抗病品种;金明优100等6个品种为感病品种;汕优63等2个品种为高感品种。另外,地区间气象因子不是造成水稻品种抗病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小气候对稻瘟病发生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减轻稻瘟病为害损失,减少农药用量、残留、环境污染和防治成本,确保水稻和粮食生产、稻谷质量与贸易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多年来,通过采用系统监测、定期调查、田间普查、品种抗稻瘟性鉴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用品种稻瘟病感病程度越高,大田偏重发生至重发生的概率越大,反之,则越小。3~5年更换一次具有不同抗源的主推品种,搞好品种布局,实现多抗源品种集团当家,能有效降低稻瘟病的流行程度。首次探明了杂糯间栽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搞好病稻草处理和播栽前越冬菌源处理,实施健身栽培,采取药剂浸种、药剂浸秧带药移栽等,可推迟、减轻稻瘟病发生为害。探明了稻瘟病防治时期和次数,尤其是偏重至大发生年颈瘟必须在破口至抽穗初期和齐穗期预防2次,否则,将造成严重损失。探明了75%三环唑(丰登)预防颈瘟的效果和适宜用量,4%春雷霉素、20%三环唑和10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对叶瘟和颈瘟的防治效果和差异显著性,2% 8亿个/g井冈·蜡芽菌、41%春雷·稻瘟灵3种处理和化学农药75%三环唑(对照药剂1)与40%稻瘟灵(对照药剂2)预防颈瘟的效果及评价。搞好防治示范片和应急防控,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并带动大面积防控落实。1997年以来,全市水稻稻瘟病中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50.0%,通过应用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稻瘟病得到有效控制,其实际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共计少用农药4523 t,2014年有44129.1 hm2水稻基地、32.7万t稻谷获得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辽宁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从而为抗病品种选育、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2015-2019年对辽宁省200个水稻主栽品种设置3个播期,在田间病圃内采用自然诱发法对稻曲病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年度间、同年度不同播期间,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不同穗型水稻稻曲病发生程度不同,且显著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稻曲病的发生程度明显下降,并且年度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个供试水稻品种中表现高抗(HR)和抗病(R)品种分别为5个(占2.5%)和34个(占17.0%),中抗(MR)和中感(MS)品种分别为34个(占17.0%)和53个(占26.5%),感病(S)和高感(HS)品种分别为46个(占23.0%)和28个(占14.0%)。整体上,抗∶中∶感品种数的比值为19.5∶43.5∶37.0,结果表明辽宁水稻主栽品种稻曲病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水稻稻瘟病感病品种日本晴pi21基因进行定点突变,获得了抗稻瘟病的pi21隐性突变株系。基因编辑载体T0转化植株的检测结果表明,86.7%的T0植株的pi21基因靶序列发生了碱基缺失。通过T-DNA序列的PCR检测,剔除携带T-DNA的T1植株,从23个T1株系筛选获得107个不含T-DNA转基因序列的植株。然后对pi21的编辑位点进行酶切和测序分析,获得了21株pi21纯合突变体。对1个pi21突变株系进行稻瘟病菌孢子喷雾接种,与未转化日本晴相比,突变株系显著抗病。对接种水稻样品的6个病程相关基因进行q RT-PCR分析,与感病日本晴比较,pi21突变株系在接种稻瘟病菌后,病程相关基因诱导表达的速度更快,表达量更高。本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对感稻瘟病水稻的定点突变并提高了其稻瘟病抗性水平,为利用该技术培育持久抗稻瘟病水稻品种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kh对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表现出较广谱的抗性,被广泛应用于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为明确稻瘟病抗病基因Pi-kh在水稻新品系中的基因型及分布情况,以期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抗性亲本,利用稻瘟病抗病基因Pi-kh的功能标记对184份水稻新品系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184份材料中,含抗病基因Pi-kh的材料106份,其中86份为基因型纯合体,20份为基因型杂合体,二者所占比例为65.76%。这些材料为培育抗稻瘟病优良水稻品种提供了抗病基因。研究结果可为水稻抗稻瘟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主要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我省水稻的主要病害,常年发生面积13.34万hmZ左右,一般减产10o~30o。1982年全省穗瘟大流行,发病面积1333万hmZ,损失稻谷1亿多kg,发病品种主要是庚湘。遵灿三号、桂朝二号、糯谷等常规品种;1993年全省穗瘟又一次大流行,流行面积16.67万hmZ,损失稻谷2.9亿kg,感病品种由以前的常规品种扩展到部分杂交稻品种,且以水稻主栽品种汕优63发生面积最大。大面积栽种感病品种是造成稻瘟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栽抗病良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摸清我省主要种植的杂交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变化,为今后生产上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机插水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通过田间模拟缺丛试验,研究缺丛对产量造成的影响及其自然补偿能力。结果表明,在缺丛率为0%(CK)、5%、10%、15%、20%五个处理中,水稻产量随着缺丛率增加而下降,减产幅度为2.5%~6.3%,缺丛率达10%以上,减产达显著水平。缺丛四周植株分蘖增强,而成穗率下降不太明显,有效穗数增加,单丛产量增加,从而对缺丛起到补偿作用,补偿作用随着缺丛率提高而增强。但仍不能完全弥补因缺丛所带来的穗数损失,导致减产。同时每穗总粒和实粒数、千粒重也随着缺丛率提高而相应有所降低。因此,机插水稻缺丛在所难免,缺丛率要控制在5%以下,当缺丛率达到10%以上时,应适当进行人工补缺,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是为害水稻生产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弄清水稻与稻瘟病菌的互作机制对于稻瘟病的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抗性品种(YJ19,IRBL22和LTH)不同侵染阶段的细胞观察,发现水稻品种YJ19对稻瘟病菌16T抗性最强,其次为IRBL22、LTH抗性最弱;抗性品种自发荧光增强强度显著大于感病品种。且抗性越强,其荧光增强点的密度越大,荧光增强频率越高,侵染点荧光增强细胞数目越多,荧光点越大。在侵染后期感性品种细胞产生显著的褐化现象,而抗性品种褐化现象不明显。水稻细胞对稻瘟病菌侵染出现明显细胞形态变化的关键时间点为接种后72 h。研究结果可为培育广谱、持久抗性水稻品种,制定抵抗稻瘟病害的新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的真菌病害,严重时可导致水稻绝收,因此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审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加强对四川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审定工作的认识,笔者总结了水稻的重要地位、稻瘟病的流行危害及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工作,回顾了四川省水稻区试稻瘟病抗性鉴定工作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家南方区试稻瘟病抗性鉴定在长江上游的部署与发展。这为以后发展水稻品种抗病审定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