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研究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促进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山西吕梁山区所辖3市13县为典型研究区,收集研究区内2007—2014年间共8年的自然、社会、经济数据。首先评价山区自然环境视角下的生态环境质量,然后分析山区经济贫困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对山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吕梁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东北和东南山区出现高值,中部山区出现低值。(2)吕梁山区中部的收入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北部和南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低于北部和南部,成为贫困高发区,2010年是中部山区经济好转的转折点。(3)吕梁山区收入贫困发生率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不显著的递减函数关系,表明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不能做到同步发展。综合分析可知,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吕梁山区经济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贫困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生计改善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关注那些可能被边缘化的贫困山区农户,考察他们的生计转型状况尤其重要。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学者针对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研究的相关成果,围绕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安全等方面探析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状况,分析山区农户生计转型驱动力和影响因素等,试图提炼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以贡献于山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缓解。  相似文献   

3.
探索集中特困连片区贫困现象时空变化情况以及各层面因素变化对区域贫困程度的影响,对可持续减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此,以重庆市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为研究区,基于2016-2018年相关数据,从经济发展机会维度、社会发展机会维度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3个方面测度各区县多维贫困指数,并进行维度分解,计算各维度贡献率,最后运用ArcGIS平台测算片区贫困重心的迁移路径.结果显示:(1)重庆市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整体贫困程度较低,贫困现象随时间推移逐年减缓,空间分布特征呈现由中南部向中北部转移的趋势;(2)各维度对地区贫困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最高,经济发展机会维度次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机会维度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的贡献率逐步上升,经济发展机会维度逐步下降;(3)贫困重心呈"西南—东北—西北"的迁移路径,且移动范围较小,仅在彭水县内移动.  相似文献   

4.
云南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任务与作用 肩负着支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任 云南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改革开放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和农村发展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武陵山片区的贫困状况,通过贫困发生率测量各县域贫困程度,利用聚类分析将武陵山贫困地区分成两类,根据分类情况,建议根据贫困地区的特点,合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采取有效的扶贫方式,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使贫困地区尽快脱贫。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是我国未来十年扶贫主战场之一,片区生态脆弱使一部分农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本文分析了片区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环境约束、生产行为固化以及封闭的山区文化等因素分析了该地区贫困形成的机理,并提出了以生态补偿为基础的直接和间接减贫路径。  相似文献   

7.
樊露露 《农业与技术》2022,(24):157-162
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背景下,农户相对贫困及返贫问题依然严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福建山区611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从收入、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4个维度出发采用A-F方法测度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发现收入、教育维度对农户多维贫困指数贡献较大。通过二值Logit模型对农户多维贫困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个人、家庭以及村庄方面指标均会影响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基于实证研究结果,为缓解山区农村相对贫困状况提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境内的吕梁、太行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本研究以该片区所辖4市21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从山西省统计局统计年鉴及国务院扶贫办获取研究区内2008—2018年共11年农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内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探讨山西集中连片特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大片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地域差异性,随着时间推移,农业经济发展有所好转,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落后的农业机械削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农业总产值降低,在农业种植中施用过多化肥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质量下降,引起农作物产量减少,进一步导致贫困加重。因此,在集中连片特困区进行精准脱贫时,要“依地施策、依时施策”,改变该区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走绿色、包容、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然状况、民族分布、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教育文化程度、劳动力结构、农业结构等方面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山区村寨贫困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目前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对致富途径的探讨。同时指出,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地推广经济作物,贫困村寨的致富脱贫途径也需要考虑村寨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与适应力,对于降低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提高生计适应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粤北山区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贫困农户进行调查,分析影响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及适应力的因素。研究表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农户自身因素是影响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的主因;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结构性变化、生计的自适应、政策协同是贫困农户生计适应力的举措。研究为粤北山区乃至我国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识别及适应力提供决策参考,对于促进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了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由于"马太效应"的影响,农村经济与信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农村信息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最新农村信息贫困的研究成果。从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农民信息素质和农村信息贫困现状。最后针对通川区安云乡的信息贫困现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加快农村地区信息脱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基于对重庆涪陵的实践分析,探讨通过做好政策保障以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方法/过程】以涪陵区2004-2018年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涪陵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农民减贫;提高人力资本密集度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挣得能力。要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这就要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提高乡村自治与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动力;完善社会扶贫协作联动机制,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胡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12-5514
通过对安塞县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农业发展现状及水土保持对该县农业的影响分析,可得出水土保持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减贫有重要的作用。1985~2004年期间水土保持的成效对安塞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表明,水土流失面积的减少将会有力的推动安塞县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水土保持对提高该县农业生产总产值和农业收入具有显著影响,能有力地缓解当地的贫困状况,并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经济薄弱村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必要性,介绍了江苏省委驻涟水县扶贫工作队在涟水县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主要措施及成效,针对当前经济薄弱村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发展在政策减贫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培育农业等支柱性产业从而形成持续内生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减贫的重要途径。农业发展在公共政策与减贫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农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中介效应,公共政策通过农业发展这一中介变量有效推动了减贫进程。按照公共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贫困减缓这一逻辑脉络,构建了公共政策、农业发展与减贫效应三大系统及其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分阶段探究了2000-2015年公共政策减贫过程中农业发展在各时期的减贫作用强度及其动态演变趋势,并对农业发展在政策扶贫过程中的中介效应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农业发展对政策扶贫的中介效应非常显著,公共政策的减贫效应中约有45.25%的贡献来自于农业发展所产生的中介效应;单纯的公共政策对于贫困减缓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而农业发展对于农村贫困减缓的作用则逐年增强。研究表明,我国多元化的减贫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内生式减贫机制逐渐健全并已经发挥作用,公共政策对农业发展和减贫的促进作用呈边际递减态势。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的扶持,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减贫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其次促进当前我国扶贫攻坚战略应尽快转向换挡,千方百计推动已经形成的内生减贫系统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16.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方法,以河北省2002-2011年县(市)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和人均农民收入的数据为基础,对河北省县际农业经济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县际农业经济的指标均具有正的空间相关特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相对于人均农民纯收入时空变化明显.最后提出了形成分布合理的农业经济综合体、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等促进河北省农业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县域贫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准确地刻画贫困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影响机制是制定区域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县域为单元,在对黑龙江省贫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量化贫困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县域贫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均值为3.92%,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均值分别为8.98%和1.19%,县域贫困发生率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干旱盐碱区、漫川漫岗区、低山丘陵区和偏远农业区。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影响因素包括县域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温度、坡度、水田比率、耕地质量等别、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垦殖率和中小学在校生比例,其中,前6项指标呈负相关,后3项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经济因素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与短期性,而气候和地貌等自然地理状况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因此,黑龙江省应结合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状况,充分挖掘贫困县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工作能够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8.
针对湖南省贫困地区现状,从科技培训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科技素养的角度人手,论述了湖南省科技扶贫工作中科技培训的主要措施:应以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为目标,加强科技培训以提升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自身造血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集中连片贫困区——忻州市的耕地安全性,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而计算生态盈余/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三个耕地安全性指数,采用权重赋值后的综合安全指数对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2009-2018年的耕地安全性进行分析,并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09-2018年忻州市综合安全指数呈现出时间差异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尺度上,忻州市14个县(市、区)综合安全性表现为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区域差异性,综合安全等级趋向于不安全,不安全县(市、区)增多,东、西部综合安全性低于中部,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农业投入与产出、资源禀赋对忻州市耕地安全均有影响,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影响忻州市耕地安全的因素是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忻州市耕地安全性发展趋势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