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小麦纹枯病综防技术要点谭荫初(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410125)小麦纹枯病是近年来新上升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日趋严重。1发生及为害小麦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土壤内的病残体上越夏。小麦播种后,发芽时如果受到病菌侵染,便可引起烂芽枯死...  相似文献   

2.
药剂拌种春季接力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研究潘学锋(安徽省霍邱县植保站237400)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讨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技术,作者于1992~1993年对小麦纹枯病进行了药剂拌种及春季接力防治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点系统观察与成熟期分病级测产相结合,对鄂北麦区当家小麦品种受小麦纹枯病为害后的产量损失率及防治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北麦区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为病株率40%,病指17,防治适期为4月上旬。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采集病株标本、室内人工接种、大田病情调查等方法,对小麦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侵染小麦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是导致小麦纹枯病的优势种,水稻纹枯病菌虽然可以侵染小麦,但致病力弱。前茬为水稻或旱作物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鄂北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清 《植物医生》1998,11(5):15-16
我市地处鄂北岗地,小麦年种植面积6.5万公顷,单产在全国居高产行列。小麦纹枯病是我市小麦的主要病害。1998年,我市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其发生特点及原因如下:一、1998年病害发生特点1.秋冬见病早,春季病情上升迅速。97年10月30日即在早播麦田见病...  相似文献   

6.
三唑醇(羟锈宁)拌种防治小麦根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唑醇(羟锈宁)拌种防治小麦根病随着小麦连作面积扩大和水肥条件改善,小麦根病危害明显加重,特别是小麦纹枯病一般降低千粒重1-3克,严重影响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我所1987年开始在土壤接菌条件下进行三唑醇(羟锈宁、百坦)拌种防治小麦根病试验,结果以12...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麦产区,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在广大小麦产区,特别是主产和高产的黄淮麦区,迅速扩散蔓延,危害严重,已上升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一般病因减产10%左右,重者可达30%~50%,甚至更高,给小麦产量带来了巨大损失。 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属丝核菌属,是一种重要的土传性禾谷类病害,种名为禾谷丝核菌。 我国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的CAG-1融合群,其次是立枯丝核菌(R.solani)的AG-5和AG-4融合群。 我国早在1975年就有小麦纹枯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小麦纹枯病主要以菌核附着在寄生残体上或落入土中越冬、越夏。小麦播种后幼苗就易遭病菌侵染 ;其一生中有3个敏感时期 :三叶期、拔节期、孕穗期 ;发生时期愈往后感染也愈严重 ;从预防角度考虑 ,则是防得愈早效果愈好。因此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至少应从播种时抓起。一是选择抗(耐)纹枯病的小麦品种。如目前黔中一带主要示范推广的“绵阳26”、“丰优5号”、“安顺鉴4”等均相对较抗(耐)纹枯病。二是推行种子消毒和推广种衣剂包衣 ,种子和种衣剂以1∶50拌种 ,即拌即播。三是适期早播 ,使小麦的敏感生育期与纹枯病最佳发病条件错位…  相似文献   

9.
怎样应用粉锈宁防治小麦纹枯病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00094)陈杨林,张淑香,万安民化学防治是控制小麦纹枯病危害的重要手段,其中粉锈宁(三唑酮)是有效药剂,可明显压低病情,减少损失。据我们与兄弟单位协作,进行了多年多点粉锈宁防治纹枯病试验,取得以下比较...  相似文献   

10.
稻纹枯病预测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纹枯病16a流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稻纹枯病的流行强度,主要受发生前的1月上旬雨量,1月下旬、4月下旬相对湿度或发生期间的6月下旬温雨系数,7月中旬降雨积数以及8月中旬上候温湿系数所决定。根据这些因子进行列联表法和回归模型法预测稻纹枯病流行强度,回测符合率高,试报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cerealis)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水、肥、密度的增加,危害日趋严重。山东省1991年发病率高达78.3%,一般病田造成减产9%~10%左右,严重地块可达85%以上。一、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及危害小麦纹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以外,还可侵染玉米、水稻、谷子、高梁等多种作物和狗尾草、蟋蟀草、马唐、稗草等禾本科杂草。该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组(CAG—1…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纹枯病拮抗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从小麦纹枯病、健叶鞘上分离到240个细菌分离物,通过细菌-纹枯菌对峙培养和含菌平板培养筛选出拮抗力较强的Rb2、Rb26等11个芽孢杆菌菌株。在对峙培养中,拮抗细菌的抑菌带达11.5~16.2mm,在含细菌培养基中,拮抗细菌产生明显的抑菌透明圈,宽度7.0~13.0mm,小麦纹枯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筛选到的Rb2和Rb26的代谢产物对小麦纹枯菌生长和菌核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分别为2.8%和1.8%,且高温处理对其抑制活性无显著改变,抑制中浓度仍分别达3.0%和2.1%,但对菌核形成的抑制活性有所减弱。Rb2和Rb26菌液浸种对苗期纹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71.8%和78.1%,代谢产物浸种的防病效果也达71.1%和72.8%。研究认为,Rb2和Rb26对小麦纹枯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对苗期小麦纹枯病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化学除草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应刘文娟,李林泉,刘国华,徐优良,任寿美,孙锦宏(江苏泰兴市植保植检站225400)多年的试验资料表明,化学除草不仅控制了杂草危害,而且对小麦纹枯病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3)化学除草剂对纹枯病菌丝生长有...  相似文献   

14.
四地区小麦纹枯病菌对6种杀菌剂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山东和江苏的4个小麦产区采集分离了5个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株,为明确小麦纹枯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抗性现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个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对三唑酮、井冈霉素、戊唑醇、咯菌腈、丙环唑、苯醚甲环唑6种常用杀菌剂的抗性。结果表明:江苏镇江菌株(JZ)对三唑酮和井冈霉素的抗性分别高达20.46和23.31倍,山东聊城2个菌株(L1和L2)和泰安菌株(TA)对三唑酮的抗性分别为14.26、10.10和11.98倍,滕州菌株(聊)和泰安菌株(TA)对井冈霉素的抗性分别为14.92和10.46倍。5个菌株对戊唑醇、咯菌腈、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抗性均不明显,其中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小麦纹枯病病情的分级标准,过去有关报道是参照水稻纹枯病的分级方法。然而,小麦纹枯病和水稻纹枯病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发生,形成了不同的发病特点,导致产量损失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进行小麦纹枯病分级标准的探讨和损失率测定。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和同行们商榷。一、分级标准小麦纹枯病与水稻纹枯病相比,其发病方式有三个不同点:首先,是发病生育期不同,水稻纹枯病通常在秧苗移栽后(分蘖末期)见病,初病时普遍率低;而小麦纹枯病在麦子出苗  相似文献   

16.
烯唑醇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烯唑醇是新一代的内吸性杀菌剂,过去多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梨黑星病等,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笔者于2000年7~8月在单季晚稻上试验防治水稻纹枯病,取得好的防治效果。1材料与方法试验在太仓市陆渡镇夏介桥村第一农场进行(笔者当时在陆渡农技站工作)。水稻品种为武运粳7号。前茬为小麦,土壤肥沃。试验设每667m2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江苏省建湖农药助剂厂生产)15g、20g、25g以及空白对照4个处理,重复4次。小区面积90m2。7月29日喷药,正处于水稻分蘖阶段。本旬天气温湿度均较高。药后5d、…  相似文献   

17.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它严重影响再生稻稻桩的再生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头季稻纹枯病的防治。由于旱育秧小苗移栽和软盘抛秧新技术的推广,秧苗壮,移栽期提早,水稻封行早、密度高,纹枯病始病期提早,温、湿度适宜,纹枯病病丛率上升快,而传统的防治办法(每季在纹枯病始盛期和水稻抽穗期防治2次)往往难以奏效。因此,1999~2001年在莆田县西天尾镇对再生稻纹枯病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大面积试验示范中,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实验材料整理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时间1999~2000年为试验示范阶段,20…  相似文献   

18.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点病 (wheat sharp eyespot),几乎遍布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地区。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各麦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为害,是这些麦区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了解决小麦纹枯病对麦产区造成的威胁,国内外学者已就该病害的病原、发生为害及其防治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在控害增产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发生为害简况   20世纪 70年代以前,小麦纹枯病在我国─些麦区虽有发生,但不普遍,为害不太严重,对产量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因此,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80年代以后,由于小麦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单独或混合施用不同浓度的两种药剂,造成水稻纹枯病不同发生程度,继而观察接茬小麦纹枯病病情,结果进一步证明,水稻纹枯病与接茬小麦纹枯病极显著正相关,其后效应明显。指出在实行水稻—小麦种植方式地区,要注意水稻与小麦纹枯病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秸秆还田等耕作栽培措施的推广,中国小麦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对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了很大威胁。由于缺乏免疫及高抗病性小麦品种,生产中对纹枯病一直采用播期拌种及春季喷雾相结合的化学防治方法。文章总结了当前中国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现状及主要病原;评述了三唑类药剂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介绍了生产中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类药剂的抗药性现状及机理,分析了三唑类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同时阐述了井冈霉素、甲基立枯磷及其他种类药剂在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中的应用;指出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是将生防菌剂同化学药剂相结合,实现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