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 作者于1996~1997 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 3 号和 So15 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⒚结果表明,中、晚粳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⒚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⒚五(2)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⒚因此,当五(2)代白背飞虱早发或中等以上发生时,必须用药防治⒚控制其危害,防治指标为 180~250 头⒚  相似文献   

2.
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水稻品种的更换、种植水平的提高,本地白背飞虱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虫量显著上升,80年代以来,大发生的频率为55.56%,暴发期百穴虫量高达4000~5000头,对水稻危害严重。本地白背飞虱主要由南方虫源地迁飞而来,每年在6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以来,通州市白背飞虱大发生频次达57.89%,暴发期百穴虫量达5000头左右,给水稻生产带来很大损失.为此,作者于1996~2000年开展了"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对白背飞虱的监测预报和系统研究,明确了其灾变规律,确立了二代白背飞虱防治指标及防治策略,探明了与之相配套的水稻中后期病虫控制技术,并进行了推广应用,提高了稻飞虱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危害及其防治指标张夕林张治张谷丰张建明朱明华(江苏省通州市植保站,通州226300)THEDAMAGEANDACTIONTHRESHOLDOFSECONDGENERATIONOFWHITE┐BACKEDPLANTHOPPERON...  相似文献   

5.
1992 ̄1994年在中粳稻区研究了黑线姬鼠发生动态和春秋季防治指标,结果表明,4 ̄5月、9 ̄10月为繁殖高峰;5 ̄6月和10 ̄11月为数量高峰。水稻不同生育期害鼠百夹日捕获率与产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早春为防治适期,在现有生产水平下,防治指标(百夹日捕获率)为3%,水稻为害期控制指标为6% ̄7%。  相似文献   

6.
秋季大豆豆荚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田间豆荚螟的发生情况,在同一块田,随机拔取不同蛀荚率的大豆植株,并对蛀荚率相近的植株产量进行相加,分析其蛀荚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为y=-12.559 8 1.081 0x,进而测算出经济允许损失率为4.56%,经济允许密度为15.84%,大豆初荚期防治指标为蛀荚率6%~7%.  相似文献   

7.
二代白背飞虱对杂交籼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代白背飞虱危害水稻后影响水稻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并因此影响水稻产量.二代白背飞虱虫量的对数与水稻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67 7**),关系式y=-33.038+18.319 81gx.并由此得到淮河以北稻区二代白背飞虱在杂交籼稻上的防治指标为150头/百穴.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冬麦田油毡隔离、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当地地下害虫的优势种群——蛴螬的为害损失率。结果表明:蛴螬的虫口密度与冬小麦产量损失率有密切的关系,平均每增加1头,产量损失0.8610%。防治指标可用ET=Cc/Ec·y·yR·Sc·P来计算。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冬麦田油毡隔离、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当地地下害虫的优势种群——蛴螬的为害损失率。结果表明:蛴螬的虫口密度与冬小麦产量损失率有密切的关系,平均每增加1头,产量损失0.8610%。防治指标可用ET=CC/EC.y.yR.SC.P来计算。  相似文献   

10.
麦长管蚜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82—1984年对陕西关中麦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麦长管蚜的数量消长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测定,试验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有该蚜虫为害,抽穗前蚜口增长缓慢,抽穗后蚜口急骤上升,灌浆期至乳熟期蚜口达最高峰。灌浆期间蚜害对小麦产量损失最严重,当百株蚜量1000头时,灌浆期受蚜害的损失率占全穗期同等蚜量为害损失的56.46—62.34%;占由扬花开始受害损失的72.6—88.23%。在灌浆期蚜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式 y=0.9323x-1.4729。不同生育期喷药防治证明,以灌浆初期防治增产效果最佳,比不防治的千粒重增加8.2%,均比其它时期防治增产显著。据分析,在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是防治麦长管蚜的最适期。在500斤左右产量水平的麦田,其防治指标应为400—500头/百穗蚜量。  相似文献   

11.
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制种及不育系繁殖的一个重要病害。它对产量影响的直接原因是减少了单穗实粒重,增加了病粒率。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的损失率应低于病粒率,每穗病粒数的多少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不大。模拟为害发病率(X)与损失率(Y)的关系,可建立江农ⅡA/HR1004和汕A/桂33的损失预测方程分别为Y_1=-0.1036+1.0211X,Y_2=-0.0335+1.0528X。结合目前防治费用、产品价格和防治效果,本文估算了不同产量水平的允许损失率,并提出目前的防治指标为3%~5%。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转Bt棉田的残虫量、蕾铃被害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接虫量与残虫量的关系2代呈对数增长,3、4代表现为直线增长;转Bt棉田棉铃虫2、3、4代的防治指标分别为每百株有3龄左右幼虫15、8和10头或蕾铃被害率依次达1.18%、2.70%和3.30%。  相似文献   

13.
晚稻穗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笼罩接虫试验表明:晚稻穗期每丛白背飞虱数(X#-1)和褐飞虱数(X#-2)与每亩产量损失(y)关系符合方程:y=0.1466+0.948 X#-1+1.198 X#-2(S#-y.12=1.2)。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损失主要由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引起,其中结实率下降是主要原因。根据目前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制定出晚稻穗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复合防治指标为:0.948 X#-1+1.198 X#-2>10.96 应防治;0.948 X#-1+1.198 X#-2≤10.96 不防治。  相似文献   

14.
白背飞虱危害损失的通径分析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水稻耕作制度的变化及品种的更换,近些年来,白背飞虱在淮北稻区发生有着日渐严重的趋势。据统计,江苏淮北稻区水稻面积近1000万亩,80年代前白背飞虱仅局部间歇性发生;80年代以来发生普遍,大发生频次增加,平均每年发生面积占水稻面积60%以上,损失稻谷1.5~2亿公斤。为给白背飞虱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自1986年以来作者对其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丘陵稻区白背飞虱迁入主峰在7月11—16日,四(2)代是当地主要为害世代,一季稻为主要受害对象作物,常年主害代田间若虫高峰期出现在7月15~25日。在以一季中籼杂交稻为主的栽培制度相对稳定年份,成虫迁入量>1800头,≥0.1毫米雨日15天以上,降雨400毫米左右,降雨系数>80,温雨系数≥14,晴雨指数>2.3的因子组合,视为当年主害代大发生的量化指标;采用时序分析法长期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33~0.77级,组建多元回归中短期预测式,回检准确率达84%以上。根据为害损失测定,提出药剂防治指标为常规稻1100头/百丛,杂交稻1500头/百丛。研究制定“决战四(2)代,实行达标防治”的防治对策,筛选出扑虱灵为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1991、1992年大面积实施应用该项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三化螟幼虫在晚粳稻分孽、园杆、孕穗、破口期均能侵入,所形成的总受害株数、受害株类型和幼虫存活率与生育期密切相关。分蘖期引起的受害丛率、受害株率和损失率与卵块密度呈正显著相关,单个卵块平均损失稻谷(59.11±2.99)g;孕穗至破口期则损失(74.58±3.31)g。考种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减少。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三化螟经济允许卵块密度为:分蘖期每公顷1950~2250块,孕穗至破口期每公顷1500~1800块;防治指标为:分蘖期每公顷1500~1650块,或为害团每公顷750~900个,为害丛率2%~3%,为害株率1%~5%。  相似文献   

17.
1992~1994年在中粳稻区研究了黑线姬鼠发生动态和春秋季防治指标。结果表明,4~5月、9~10月为繁殖高峰;5~6月和10~11月为数量高峰。水稻不同生育期害鼠百夹日捕获率(X)与产量损失率(Y)呈显著正相关,早春为防治适期,在现有生产水平下,防治指标(百夹日捕获率)为3%,水稻主害期控制指标为6%~7%。  相似文献   

18.
夏型棉蚜对棉花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89年在河南新乡七里营研究了高产棉田中棉蚜夏季生态型Aphis gossypii Glover(按国内习惯,下统称伏蚜)的数量消长和为害损失。结果表明:整个6月份棉田蚜量一直很少,自7月初伏蚜产生,其后数量急剧上升,至7月20日前后进入数量高峰期。此期棉株对伏蚜为害反应敏感,造成有效真叶大量脱落、株高降低、果节减少、蕾铃脱落率增加等,而使产量受到损失。7月份单株三叶蚜量x与产量损失率y关系式为y=68.5-70.6878×0.9993#+x±1.28。文章提出7月10-15日为防治适期,以此期高产田伏蚜为害指数达到34或单株三叶蚜量达到66头作为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9.
<正>豆盾蝽Megacopta cribraria(Fabricias)属于半翅目,龟蝽科,是舞钢市大豆生产上新发现的主要害虫,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准确掌握其危害大豆造成的产量损失程度,确定防治指标,为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是生产之急需。为此,课题组于2011~2013年采用田间与室内相结合的方法,对豆盾蝽的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旨在能够准确地描述豆盾蝽和大豆间的为害关系,预测豆盾蝽为害大豆可能造成的产量损失,为害虫的经济防治提  相似文献   

20.
张茂文  谢彦  刘许生  孔凡武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8):119-119,147
2008年峡江县晚稻稻飞虱、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偏重发生,通过试验分析为害损失和防治效益,结果表明:晚稻主要病虫害对产量影响大,完全不打药防治区损失率达88.88%,常规防治区防治效益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