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施用氮肥加长效剂全量侧深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风沙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下,施用化肥仍然是重要的增产措施,但是在施用技术上,常常照搬非旱区的惯用方法,即“口肥+追肥”的模式,而且施肥深度较浅,从而造成肥利用率较低,其增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增加了作业成本。研究氮肥加长效剂一次全量侧深施肥对玉米的增产效果,该方法不仅减少了追肥作业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氮肥深施,使得氮肥与深层土壤中的水结合,不宜挥发并防止氮肥随着地表径流流失。另外,由于作物根系向水、向肥的生长特性,利于根系向下发展,使作物更耐干旱。加氮肥长效剂又可延缓肥效释放,使尿素的肥效期延长到90-110d。  相似文献   

2.
施肥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土柱模拟法研究施肥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追肥促使玉米根系向纵深发展,与传统的垄面撒施覆土相比,垄沟施肥3cm深处理的中层根和深层根干重分别增加8.9%~9.4%和26.6%~45.8%,总根重增加6.0%~8.5%,而百粒重和产量增加不显著.垄沟施肥8cm的中层根和深层根干重分别增加19.6%~22.6%和59.3%~91.7%,总根重增加12.3%~13.8%,百粒重增加13.9%~16.3%,产量增加10.6%~11.8%.表明玉米追肥的最佳方式为垄沟深追肥。  相似文献   

3.
追施氮肥对土壤氨挥发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文伟  黄炜  贾宏涛  李赟  薛涛 《玉米科学》2009,17(4):112-114
以北疆玉米-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通气法对不同氮肥品种和用量处理条件下田间土壤氨挥发进行了原位监测。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处理(常规和过量)比二铵处理土壤氨挥发显著增加,累积量分别增加了0.149 kg/hm2和0.151 kg/hm2;过量施肥能够加剧土壤氮素损失,过量施用尿素和二铵,土壤氨挥发累积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0.160 kg/hm2和0.043 kg/hm2。施肥过程中应选取合适的肥料和合理的用量,以减少土壤氨挥发损失,降低肥料的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通过连续两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在减氮20%的条件下比较不同增效氮肥对玉米产量、氮素回收率与损失率、氨挥发及土壤无机氮残留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减氮施用稳定性氮肥、硅酸盐包膜尿素、肥包肥不影响玉米子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氨挥发量分别下降35.6%、43.0%和39.9%;氮素表观利用率分别达到43.8%...  相似文献   

5.
郭玉  刘龙军 《大豆科学》2006,25(3):333-335
通过对垄底垄沟深松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垄底垄沟深松技术能提高三江平原水利用率,活化土壤、增加土壤速效养分,缓解旱涝程度,增强抗旱、抗涝能力,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6.
施氮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春玉米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施氮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动态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玉米植株氮、磷、钾含量,改善了玉米产量性状。随着生育期推进,玉米植株各器官氮、钾含量逐渐降低,磷含量变化无规律性。与其他施氮模式相比,二次追肥和一次深施处理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其中,产投比分别为7.78和6.93,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29.05 kg/kg和24.38 kg/kg,氮肥利用率分别为40.13%和39.92%。结合玉米的生理需肥特性和肥料性质,磷、钾肥作基肥,氮肥作基肥+拔节肥追肥+大喇叭口肥追肥和氮肥一次深施为适宜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7.
侧深施肥(亦称侧条施肥或机插深施加)技术是在水稻插秧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一侧土壤中的施肥方法,并与培肥地力、培青壮秧、肥料类型。水层管理、栽培密度、病虫防治、农业机械、气象等综合因素相结合,成为一项可促进水稻生育、增强抗性、省*_、省费用、减轻水质污染、低成本的稳产高产技术。l例深施肥技术发展概况侧深施肥技术是在全层施基肥、表施追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60年代在研究基肥全层施肥技术后,开展球肥深施试验,由于不能与机械配套而未能大面积推广。1994年黑龙江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引入水稻侧深施肥机并试验成…  相似文献   

8.
新疆库车县棉花平衡施肥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金山  陈冰  贾宏涛 《中国棉花》2004,31(10):17-19
对库车县棉花平衡施肥中涉及的施肥参数(肥料利用率、土壤养分校正系数 )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中速效 N、P与校正系数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土壤供 N、P能力对 N肥利用率有一定影响 ,对 P肥利用率有极显著影响。N肥利用率平均32 % ,P肥利用率平均 1 6.5 %。  相似文献   

9.
董彦华 《杂粮作物》2000,20(1):44-46
1996 ̄1998年,通过土壤养分监测和田间肥料试验、示范、建立玉米平衡施肥最佳模式,并根据本地区土壤养分特点和作物需肥规律,生产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配方专用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氮、磷、钾化肥施用比例失调,肥料利用率下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连续多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在氮肥施用量200 kg/hm2下,观测夏玉米季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季土壤氨挥发、子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季不同施氮处理土壤氨挥发损失量不同,当地常规施氮处理损失量最高,改变氮肥基追比处理次之,控释复合肥处理损失量最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各施氮模式处理均能提高夏玉米产量,控释复合肥、改变氮肥基追比处理较当地常规施氮处理分别增产9.89%和7.14%。不同施氮模式下夏玉米季氮肥利用率以控释复合肥利用率最高,改变氮肥基追比处理次之,常规施氮最低。综合考虑,控释复合肥、改变氮肥基追比均可作为砂质潮土区推广的适宜氮肥施用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玉米高产施肥的依据、计算模式与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效朴 《玉米科学》1998,6(2):069-071
作者通过十余年对淮北砂姜黑土区以高产施肥为中心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主要从土壤供肥特点、玉米需肥特点、玉米对肥料的利用率以及对不同肥料的反应规律等方面阐述了玉米高产施肥的原则和依据,提出了简便易行的计算模式,拟定了不同产量指标的高产施肥方案,并扼要地介绍了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要点,以供有关的研究者和生产者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和玉米是汉中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针对单一种植效益差、产量低、土壤肥料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通过近几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采用增温栽培技术,实行以地膜马铃薯套种玉米的立体种植技术,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并且马铃薯根系分布较浅,与根系较深的...  相似文献   

13.
周仙梅 《中国棉花》2015,42(7):44-45
<正>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施肥种类不科学、施肥方式不当、施肥量差异较大的通病,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增加,起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通过近几年指导农民生产的实践,作者了解到农民使用化肥的误区,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尿素浅施、撒施,追肥时量大,浓度过高,且把肥料施在作物茎基部;施入土壤后除少量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外,大部分会被淋失,挥发出的氨气熏伤棉花茎叶,造成肥害。对于一些复合肥料,只做底  相似文献   

14.
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挥发是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氨挥发的影响,以期为评价生物质炭在茶园土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数据。试验设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氮肥(B0N1,225 kg·hm-2)、施8 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1N1)、施16 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2N1)4个处理,施氮量春季追肥、秋季追肥和冬季基肥比例为3︰3︰4,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 H值和有机碳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P0.05),全氮量变化不显著(P0.05);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降低了5.34%~12.59%,硝态氮平均含量增加了11.02%~36.54%,促进硝化作用。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量为13.01~40.95 kg·hm-2,氨挥发损失率为7.29%~12.42%,冬季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最大;施氮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量(P0.05),增施生物质炭则显著降低了氨挥发量(P0.05),降幅为26.25%~28.21%。土壤铵态氮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最主要因素,施用生物质炭降低了土壤铵态氮浓度,从而抑制了氨挥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中药渣生物有机肥的特性功效及其在人参栽培上的应用技术。中药渣生物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增强抗逆、改善品质、提高养分利用率等功效,可以进行参田土壤无害化处理,提高地力,用作参床基肥、追肥和越冬防寒肥。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云南典型的红壤坡耕地对土壤实施深松+旋耕15 cm(SRT)、深松+免耕(SNT)、深松+翻耕20 cm(SP1)、深松+翻耕30 cm(SP2)、旋耕15 cm(RT)、免耕(NT)、翻耕20 cm(P1)和翻耕30 cm(P2)8种耕作方式,研究对玉米的根系根条数、根直径、入土角度、根幅、生物量及根系抗拔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翻耕20 cm处理能增加玉米根条数、根系入土角度和10 cm土层处根系生长幅度,增大根系生物量,尤其是深层土壤(20~30 cm)根系生物量,同时对玉米产量也具有提高作用。深松+翻耕30 cm处理能增大根系的垂直抗拔力。因此,土壤通过深耕处理能改善玉米根系构型和分布,进而增强玉米根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李嵩  韩巍  张凯  依艳丽 《玉米科学》2020,28(6):101-106
通过连续3年大田试验,对旋耕、翻耕、深松3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质、玉米根系分布和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翻耕和旋耕相比,深松显著增加了玉米田土壤耕层厚度和降低了犁底层厚度。在中下层土壤,深松还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改善了土壤的孔隙状况,有利于玉米根系向下生长,使得中下层土壤的玉米根系不仅更丰富,而且占总根系量的比例也更高,最终提高了玉米产量。本研究表明,深松耕作有利于改善辽西褐土区土壤结构和促进玉米生长。  相似文献   

18.
采用小区试验,设置常规施肥(U,240 kg/hm2)、包膜控释肥料(CU,180 kg/hm2)、双效抑制剂增效肥料(DU,180 kg/hm2)、添加生物炭保护层的抑制剂增效肥料(BU,180 kg/hm2)一次性施肥、无氮对照(CK)5个处理,研究对夏玉米生长、产量、氨挥发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显著增加了苗期无机氮的供应,在大喇叭口期维持一定的供氮强度,其中BU处理供氮较高。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一次性减量施肥对营养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产量未出现下降,氮肥农学效率显著增加,氨挥发降低54%~63%,硝态氮残留减少6%~20%。3种缓控释肥减量一次性施用均可维持较高的产量并降低环境影响。与聚合物包膜控释肥相比,双效抑制剂增效肥制作简单、成本低,氮素释放快、供应充足,添加生物炭保护层可以进一步促进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9.
乌金绿生物黄腐酸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黄腐酸是同时具有改良土壤和提高肥效作用的一种新型生物肥。针对生物黄腐酸肥料的特性及水稻增产效应受到限制的现状,本文在水稻总追肥量减少13.3%的基础上施用乌金绿牌生物黄腐酸肥料,探讨其对水稻减施增效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增加肥料成本的情况下,乌金绿牌生物黄腐酸肥料与化学肥料相结合使用不仅可以增加水稻生物量,促进根系生长,而且可以使水稻提早抽穗,改善穗长、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子,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碳酸氢铵(简称碳铵)是我国氮素化肥的重要品种,在各地茶区均有广泛的使用,但该肥的缺点是在常温下容易挥发出氨,这不仅降低了肥效,也有害于茶树。因此,该肥在密植茶园中尤其难以施用,它不象别的肥料那样可采用撒施在茶丛上并抖动茶丛而使肥落入土壤的施用方法,而是需要先将茶丛分开,再行边施、边复土的施用方法,这样就需要3人共同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