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五号玉米杂交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较广等优点,从而在全国被广泛地推广应用,丹玉号玉米杂交种已被审定命名的有28个,还有许多组合正参加国家级及省市各级区试,这些杂交种在全国各省,市区(除西藏外)均有种植,根据全国种子总站统计,1986-1998年,丹玉号玉米杂交种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达3179.2万hm2,增产玉米190.7亿kg,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133.5亿元。  相似文献   

2.
岳辉  陈晓旭  徐晓辉 《玉米科学》2007,15(3):055-058
通过对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的分析得出,其遗传基础主要来源于旅大红骨、瑞德、P系统及兰卡斯特,四平头和外引血缘也有少量应用,遗传基础较广泛。不同年代的杂优模式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育成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四字号''玉米杂交种遗传基础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字号'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推广为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玉米品种更换、产量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育成推广的'四字号'玉米杂交种的分析得出:其遗传基础来源于Lancaster、系14、唐四平头、Reid Yellow Dent、旅大红骨、吉63种质及一些农家品种的改良系。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唐四平头、系14和吉63为主;90年代,Reid和旅大红骨系统的应用呈上升趋势,Lancaster和唐四平头类群的应用下降,而系14和吉63已不再应用。还明显看出:92%以上的杂交种都是内外相结合的产物。'四字号'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育成对东北两一区的玉米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极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作物的遗传脆弱性是由其单一性造成的。作者把在大面积地理区域上种植大量的单一生物类型情况下,作物对某些生物的或环境的逆境侵袭的敏感性定义为遗传脆弱性。美国国家科学院对主要作物遗传脆弱性的研究表明,从1920年到1970年玉米的遗传脆弱性在逐步地并且连续地增加。Sprogue纵观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内蒙古玉米品种回顾,把内蒙古玉米品种发展划分四个阶段:农家品种阶段;双交种阶段;单交种开始应用阶段;单交种普及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对杂交种遗传组成、杂优模式分析认为:Mo17亚群、塘四平头群、330亚群是内蒙古玉米应用的主要种质类群;塘四平头群×Mo17亚群、Mo17亚群×其它类群、Mo17亚群×330亚群为内蒙古的主要杂优模式.最后对今后玉米育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SSR标记对北美温带玉米杂交种选育的24个自交系和我国生产应用的10类骨干代表系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54对SSR引物在48份玉米自交系间共检测到290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3~9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4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于0.29~0.86之间,平均为0.70。标记索引系数(MI)变化范围0.86~7.45,平均为3.86。供试北美温带选系和其他类群的玉米种质均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个杂交种选系的遗传相似系数中3号选系最小(0.776),说明3号较其余两个杂交种选系的遗传差异大。根据SSR标记聚类分析、主坐标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北美温带选系和其他种质的48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6大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生产情况及种质基础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龚世琛 《玉米科学》1995,3(4):028-033
根据省种子管理局1983年至1992年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和推广面积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均种植50万亩以上的杂交种有11个,播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62.8%~88.6%;种植面积5~50万亩的杂交种有20个.播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10.0%~22.9%.播种面积由1983年的2159万亩增加到1992年的3251万亩,亩产由223公斤增加到328公斤.十年间我省种植20万亩以上杂交种的亲本数为16~22个,遗传基础较狭窄,在遗传上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和突发某种病害的隐患。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杂交种耐旱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我国目前生产应用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在干旱处理和浇水(对照)条件下,根据成熟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耐旱指数分析其耐旱性。以耐旱指数为依据将供试材料分为高、中、低3种抗旱类型,表现高抗旱的材料有成单30、川单21、川单25、川单27、丹玉39、登海9、高农901、冀玉9、晋单42、农大108、强盛31、先玉335、新丹2100和豫玉26;表现中抗旱的材料有东德9号、吉单209、浚单20、蠡玉16、临奥1号、鲁单9002、鲁玉13、农大3138、强盛5、铁单10、秀青73-1和中单2号。不同材料的耐旱性表现不同,不同性状的耐旱性也表现不同,说明玉米耐旱性改良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夏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李军虎 《玉米科学》1997,5(3):016-019
本文通过对夏玉米杂交种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往分析表明,果穗长、行粒数、千粒重在影响单株子粒产量诸因素中占主导地位。认为在育种实践中,以这3个农艺性状作为直接选择指标,并协调好行粒数与千粒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穗粗,可望选出单株产量较高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0.
丹科2118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CH36为母本,丹59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晚熟杂交种,经各地试验、试种结果表明:丹科2118比现成应用的中晚熟品种增产10%以上,并具有抗病、抗倒、适应性强、熟期适中、增产潜务大等特点,经推广试种,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吉林省主栽耐密玉米杂交种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12个中晚熟主栽耐密玉米杂交种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均达到国家一级玉米容重标准,商品品质优良。淀粉含量农华101最低,为淀粉普通型玉米;京科968最高,为75.41%,达到国家高淀粉玉米一级标准;大民899、迪卡519、禾育203、良玉208和禾育35为二级标准;吉农玉833、吉单50、金园15、禾育47和郑单958为三级标准。除了农华101,其他品种子粒是玉米淀粉加工的优质原料,均可以作为高淀粉玉米品种进行种植推广。产量表现为农华101 >吉单50 >京科968 >良玉208 >迪卡519 >大民899 >吉农玉833 >禾育35 >禾育203 >金园15 >郑单958(CK) >禾育47。对品种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土壤肥力、水量、田间状况、无机肥施用量、行向等都对作物生育期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在生产实践或是在科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利用已知成分的群体及其与改良单交种的关系对 Dudley(1984,1987b)的理论提出了经验性评价,目的在于确定 Lpeμ'在鉴定仅含显性等位基因的群体的效力,并且确定亲属关系估计值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丹科2158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丹799为母本,DH34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经各级试验表明:丹科2158比农大108增产5%以上,具有生育期适中,高抗大小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抗丝黑穗病、青枯病,抗玉米螟虫,适应性强等特点,在辽宁东北部、吉林、内蒙古和关内夏玉米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16.
玉米单交种的扩大种植,使获得高产的亲本自交系得到极大重视。因此,选育自身表现良好并且具有优良杂交表现的自交系便成为当前玉米育种计划的首要目标。这样的自交系可以由经过改良的群体中选育。选择高产自交系之前进行轮回选择是有效的,但这种优良自交系并不能经常得到(Zuber,1982)。另一个问题是自交系广泛利用的周期很短(Zuber 等,1980),大多数成功的自交系利用高峰期约为  相似文献   

17.
晋单33玉米杂交种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于1992年以自选系VG187-4为母本,旱21-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属坚秆大穗杂交种,全生育期需≥10℃积温3 100℃·d左右.1993~1996年在各级产量试验示范中均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居参试品种第一位。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我国西南区的玉米育种者们在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每更替一个年代,杂交种籽粒产量均在上一年代基础上提高5%左右。与籽粒产量有关的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以株高、穗粗和生育期的改良效果最明显,其次为行粒数,而穗长、穗行数和千粒重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丹科2165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丹717为母本,丹78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经各级试验表明:丹科2165比农大108增产5%以上.生育期适中,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中抗灰斑病、纹枯病、青枯病;抗玉米螟,适应性强等特点.在辽宁东北部、吉林、内蒙古和关内夏玉米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20.
进入90年代以来,许多中晚熟玉米品种北移或越区种植。为充分利用我省的光能、晚熟玉米品种的选育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丹玉16以其晚熟、增产潜力大,高产、稳产和多抗深受农民的欢迎.该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实践为我省应用晚熟玉米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