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春二号短瓠瓜是咸宁市蔬菜科技中心选育的瓠瓜杂交新组合。早春二号克服了一般短瓠瓜优质与丰产不兼具的难题,在2003年广州种子交易会田间展示时,与多个瓠瓜品种进行品比试验,表现为耐热耐寒,抗病丰产,连续坐果可达5条,是南菜北运蔬菜生产基地瓠瓜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2.
利用耐热葫芦(L1和L3)与不耐热葫芦(L6和L4)配置2组正反杂交F_1和F_2代,采集相对发芽率(ΔG)、相对发芽指数(ΔGI)和相对电导率(ΔEC)耐热表型数据,通过SPSS软件均数比较功能分析葫芦耐热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正反杂交F_1代耐热性无差异,均表现为不耐热,表明葫芦耐热性遗传不具有母性遗传特质,为隐性遗传。通过卡方检测分析2个组合正反杂交F_2代群体单株耐热性分离比例,表明葫芦耐热性在F_2代符合1∶3分离比,为1对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瓜菜》2017,(11):6-9
从西亚甜瓜种质‘PI351131’中发现一个短侧蔓突变单株‘D581-1’,对该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581-1’的侧蔓总长和侧蔓均长分别为‘H465’的13.40%和17.10%,该性状表现稳定,不受季节影响。对‘D581-1’(母本)与普通长侧蔓种质‘H465’(父本)杂交的F_1和F_2代进行遗传分析表明,F_1的性状明显偏向‘H465’,侧蔓总长和侧蔓均长在F_2群体中均呈双峰偏正态分布,说明短侧蔓性状受单个主效基因的调控,倾向隐性单基因遗传。相关分析显示,该性状与株高呈中等相关,与果实鲜质量的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为挖掘调控番茄不规则裂果性状的关键基因,利用番茄易发生不规则裂果的种质‘S189’和耐裂果的种质‘R91’杂交获得F_1代,之后F_1自交构建F_2群体。以F_2群体中挑选出的20株易裂果单株和20株耐裂果单株的DNA分别等量混合,构成易裂池和耐裂池,进行QTL-seq分析。共检测到2个调控番茄不规则裂果性状的QTL,分别位于2号染色体的38.75~42.14 Mb区域和5号染色体的49.07~49.48Mb区域,暂命名为qCR2和q CR5。在qCR5的区域内仅检测到2个基因,利用2个亲本的红熟期果皮进行基因表达量分析,发现其差异均不显著。qCR2的区域较大,为快速有效地挖掘候选基因,利用43个多态性标记构建2号染色体标记连锁图,并结合F_2群体裂果率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在多态性标记sli2734和Bin3371之间检测到1个主效QTL,其LOD值为3.05,贡献率为7.05%,且其对应的物理位置与qCR2的区域相重合。联合QTL-seq分析和遗传连锁分析将候选区域缩小至39.55~39.94Mb,记为qCR2.1。在qCR2.1的区域内共有53个基因,利用亲本红熟期果皮进行基因表达量分析,获得3个表达量差异显著的基因Solyc02g072400、Solyc02g072470和Solyc02g076780。其中Solyc02g076780表达量差异极显著,其与乙烯调控相关,推测其为控制番茄不规则裂果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科技文摘     
《中国园艺文摘》2014,(9):227-236
瓠瓜耐湿涝相关根系性状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筛选 以耐湿涝瓠瓜材料JZS和不耐湿涝材料T2002及其杂交F2群体为材料,选择湿涝条件下不定根数目作为耐湿涝鉴定指标,分析瓠瓜耐湿涝特性遗传规律,并采用集团混合分离分析法筛选相关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瓠瓜亲本JZS的耐湿涝特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F1的不定根数目比耐湿涝亲本JZS增多,表现出超亲优势。在600个RAPD和100对瓠瓜SSR引物中,共有18个引物(14个RAPD和4对SSR)在双亲中显示多态性。  相似文献   

6.
对瓠瓜DNA导入西瓜变异后代进行同工酶和染色体分析的结果表明,D_2代变异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增加,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虽然变异株的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与受体相似,但变异株部分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带型与受体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变异。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A导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21个已知萝卜染色体组成的标准材料及其基因组中萝卜染色体的组成信息,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确定了萝卜C染色体的特异SSR标记RsSA078-170和RH148-190,并应用这2个标记对甘蓝型油菜-萝卜C染色体附加系CC与普通白菜559杂交获得的F_1进行外源萝卜C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全部F_1单株都扩增出了萝卜C染色体的特异条带。同时,利用萝卜基因组特异探针pURsN对F_1基因组进行荧光原位杂交鉴定,结果显示F_1有杂交信号,表明F_1含有萝卜基因组,该结果佐证了SSR特异标记RsSA078-170和RH148-190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说明SSR特异标记RsSA078-170和RH148-190可以用于甘蓝型油菜-萝卜C染色体附加系与普通白菜杂交后代中外源萝卜C染色体的鉴定。  相似文献   

8.
基于叶球转录组数据比较的甘蓝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蓝两个杂交组合F_1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田间性状统计分析以及叶球转录组测序分析。所调查的9个园艺学性状中,单球质量和球主叶柄质量在F_1代及其亲本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单球质量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在两个组合F_1中表现突出,即产量杂种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叶球转录组分析,分别筛选获得了4组差异表达基因,在相同标准下,两个杂交组合中父本与F_1代的差异表达基因明显多于母本与F_1代的差异表达基因,表明母本的表达谱与F_1更相似,即母本在F_1叶球杂种优势形成中的贡献较大,而且上调差异表达基因的差异倍数明显高于下调差异表达基因,表明上调基因在F_1代甘蓝叶球杂种优势建成中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分类、COG(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分类、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以及可变剪接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生长发育、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信号转导以及氨基酸的合成、转运和代谢等途径。随机选取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RNA-seq数据基本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中获得的与甘蓝叶球杂种优势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后续甘蓝杂种优势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瓠瓜为雌雄同株异花作物 ,花朵大而显目 ,人工杂交制种无需去雄 ,容易操作 ,而且每株结瓜数量较少 ,一般每株结 1~ 2只瓜 ,因此单位面积所需人工远远少于番茄、辣椒的人工杂交制种。现根据作者多年的瓠瓜杂交制种经验 ,将该技术要点简介如下。1 选择排灌水良好的田块瓠瓜种子的成熟期正逢江南梅雨季节 ,烂果比较严重。选择地势高爽、通风的田块 ,筑成深沟高畦 ,可以减少烂果率 ,提高采种量。此外 ,果实膨大期 ,需水量大 ,如遇干旱 ,种子田要及时灌水。2 播种和定植杭州地区瓠瓜的父本比母本要提前 7~ 10天播种 ,早熟品种的播种期较晚熟…  相似文献   

10.
培育早熟香菇品种,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增加空间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我们根据杂种一代香菇细胞仅仅发生质配,而杂种子二代香菇细胞才发生核基因重组的原理,利用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杂种子一代香菇株Cr-07,进行单孢分离,不同单孢菌丝配对,和对F_2菌株的筛选,获得五株适合于棉籽皮代料栽培的早熟品系。材料和方法菌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香菇杂种Cr-07和日本香菇7402。Cr-07系由7402和福建本地香菇Lc-01杂交育成,属中高温出菇型菌株,中叶品种。  相似文献   

11.
正福圣瓠瓜是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杂交一代瓠瓜新品种。母本FZ-1是由福州市地方品种福州芋瓠经7代单株选择育成的高代自交系,其表现为早熟、生长势中等、雌花多、商品瓜呈长条形、果皮浅绿色。父本XS-1是由夏胜瓠瓜(香港黄清河种苗公司)经过8代定向选择选育得到的高代自交系,其表现为中晚熟、生长势强、商品瓜圆筒形、果皮绿色、抗白粉病等。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自2004年开始配置瓠瓜杂交组合,2005-2006年  相似文献   

12.
正瓠瓜是浙江省重要的设施蔬菜,当地已形成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设施瓠瓜生产基地。为规范瓠瓜生产技术,针对瓠瓜不同栽培方式、不同设施类型的各项栽培措施制定了浙江省瓠瓜生产技术规程。瓠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重要的瓜类蔬菜之一,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喜爱。瓠瓜作为浙江省重要的设施蔬菜作物,在嘉兴、绍兴、台州等地已形成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设施瓠瓜生产基地。同时,瓠瓜也是浙江省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以华北型黄瓜霜霉病抗病自交系‘HNAU0023’、霜霉病感病自交系‘IL112’通过自交、杂交、回交所构建的P_1、P_2、F_1、F_2、B_1、B_2 6个世代作为研究材料,使用6世代联合分离分析软件(SEA-G 6)对黄瓜霜霉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抗性遗传的最佳模型为E-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相同,均为13.05;显性效应为负值,分别为-30.34、-15.88。B_1、B_2、F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63%、76.36%、87.1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7.25%、0,各分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明显大于多基因遗传率。因此,在黄瓜霜霉病抗性育种中应优先考虑主基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杂种优势已在许多蔬菜上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瓠瓜上的应用鲜见报道。嘉兴市农科院蔬菜室对瓠瓜杂种优势的利用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育成优良瓠瓜杂交新组合的同时 ,进行了杂交瓠瓜夏秋季栽培技术的研究 ,现简介如下。1 培育适龄壮苗1.1 营养土配制 按体积计算 ,用未种过瓜类作物的田园土 8份、草木灰 2份 ,另外每 1m3(米3)营养土加过磷酸钙 1kg(公斤 )、多菌灵 5 0g(克 ) ,充分拌匀即可。1.2 种子处理 由于瓠瓜种子的种皮较厚 ,不易吸水 ,播种前宜浸种催芽。将种子在 5 0~ 5 5℃热水中浸 15mim (分钟 ) (也…  相似文献   

15.
喀西茄(Solanum khasianum C.B.Clarke)是茄子近缘野生种,具有珍贵的抵抗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的基因。以10份栽培茄材料作母本与喀西茄进行杂交,并采用一次授粉、重复授粉、花柱短截、混合授粉及嫁接后授粉等授粉方式,研究获得栽培茄与喀西茄种间杂交种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嫁接后授粉可以提高杂交结果率,并且得到了L81与喀西茄的F_1;对F_1苗期植株进行SSR分子鉴定,证实了F_1种子为栽培茄与喀西茄种间杂交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杏F_1代群体果实糖酸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科学选配亲本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杏品种‘串枝红’和‘驼驼黄’为亲本进行杂交,亲本及F_1代群体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采用离子色谱测定,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结果】杂交后代果实中可溶性糖以蔗糖为主,含量(ω,后同)范围为43.55~100.85 mg?g~(-1)。糖酸组分(除柠檬酸)、总糖和总酸含量均呈正态分布,说明它们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柠檬酸含量主要集中在低酸区域,表现为偏正态分布,表明其遗传可能存在主效基因。各糖酸组分含量在杂交后代中均出现广泛分离(变异系数均超过20%),后代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高于糖,表明糖比酸的选择潜力更大。杂交后代蔗糖、柠檬酸和总酸含量低于亲中值,表现为衰退变异。杂交后代糖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差异不明显,均在0.70以上,其中蔗糖含量的H~2高于葡萄糖、果糖和总糖,柠檬酸含量的H~2高于苹果酸,表明糖酸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论】在‘串枝红’ב骆驼黄’杏F_1代中,蔗糖、葡萄糖、果糖、苹果酸含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柠檬酸含量可能是主效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在杂交后代中易获得高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低柠檬酸含量的单株。  相似文献   

17.
‘月月粉’连续开花习性遗传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开花(Perpetual blooming,PB)是观赏植物的重要性状之一,是中国月季对现代月季的重大贡献。然而月季连续开花性状的遗传基础至今尚未清晰。为研究中国古老月季品种‘月月粉'(Rosa chinensis‘Old Blush',用OB表示)连续开花习性的遗传规律,以其为母本,以一季开花(Single seasonal blooming,SB)园艺品种‘无刺光叶蔷薇'(Rosa wichuriana'Basye's Thornless',用W表示)为父本,构建了OB、W、F_1、F_2、BC_1OB和BC_1W等6个世代827个株系的二倍体遗传分离群体。遗传分离群体表型测定将开花表型分为连续开花和非连续开花(Non-perpetual blooming)2种类型。296株F_1和150株BC_1W群体均表现为非连续开花,表明OB连续开花性状受隐性基因位点调控。300株BC_1OB群体中83株为连续开花,223株为非连续开花,χ~2适合性测验符合1:3的遗传分离规律(P0.05),表现为双隐性基因遗传,表明‘月月粉'连续开花可能受双隐性基因位点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栗属植物种内、种间杂交F_1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变异规律,以及不同亲本遗传效应和配置方式对杂交F_1代的影响,以锥栗种内、锥栗和板栗种间9个杂交组合235份F_1代单株及其亲本为材料,利用32对高多态性栗属SSR标记对其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统计数据并进行遗传参数、分子方差、UPGMA聚类和PCA分析。结果表明:32对SSR引物在235个子代中共扩增出278个多态性位点,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8.69个,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基因遗传多样性(H_s)和基因流(N_m)平均值分别为1.3707、0.6574和1.5951,遗传分化系数(F_(st))显示杂交F_1代85.18%的变异存在于组合内;不同组合Shannon’s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8816~1.1317,显示其子代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子代遗传多样性水平受不同父、母本遗传效应以及亲本配置影响;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栗杂交F_1代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组合内(78.06%),与遗传分化系数结果较为一致;不同杂交组合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显示,具有相同亲本的正反交组合C3和C5遗传距离最近,最先聚到一起,其次是具有相同母本或相同父本的组合,分别聚到一起;杂交子代PCA散点图进一步验证了杂交组合聚类分析结果,同一组合内或遗传距离较近的组合多数子代能聚到一起,同时,不同组合子代又存在交叉重叠现象,说明存在较为广泛的基因交流,且子代分离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基于果实品质筛选酿酒葡萄杂交F_1代优系的方法。【方法】以‘2-1-3’ב阿列尼’、‘2-1-3’ב宝石解百纳’2个酿酒葡萄杂交组合F_1代和亲本、对照品种共74份成熟期果实为材料,连续4 a(年)对22个果实主要品质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从中筛选出优系。【结果】69份杂交F_1代与亲本、对照品种成熟期果实22个品质性状指标有差异,除果皮总酚含量无F_1代介于对照品种‘赤霞珠685’与‘美乐181’之间外,其余21个指标有1~36份F_1代介于对照品种之间,果皮单宁含量仅31-5-2-2介于对照品种之间。对74份材料的22个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前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2.26%、26.25%、15.20%、11.58%,累计贡献率达85.28%。根据22个品质指标和4个主成分值,对69份F_1代和亲本、对照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田间观察评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单系2份,为31-5-2-1、44-6-7-1。【结论】对葡萄杂交F_1代果实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简化酿酒葡萄杂交后代果实品质的评价指标,对酿酒葡萄杂交后代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出杂交优系,为今后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外源DNA导入西瓜对后代性状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瓠瓜的总DNA导入西瓜,D1代获得8株变异株(株系1-8),变异率为0.32%-1.77%,性状变异较小。但株系1的D2代性状变异特别大,有22.7%的果实皮包由深绿色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皮包;果实形状有31.0%发生变异;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变异株咸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受体不同,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变异株部分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带型与受体相比产生了明显变异。株系2-8的D2代性状变异较小。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A导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