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开发了7种新型稀土配合物。使用差热热重和红外表征了配合物,采用最低抑菌浓度实验,研究了配合物对4种(番茄溃疡病菌、向日葵菌核病菌、尖孢镰刀菌和胡萝卜黑斑病菌)农作物病原菌的敏感性;采用急性经口毒性和急性经皮毒性试验,考察其急性毒性。7种配合物均为低毒性药物,并且抑菌效果好。对向日葵菌核病菌最低抑菌浓度均为0.125 mg/mL。对番茄溃疡病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Ce(NO3)3(B)3、Gd(NO3)3(B)3,最低抑菌浓度是0.125 mg/mL。对尖孢镰刀菌抑菌性最好的是La(NO3)3(B)3、Gd(NO3)3(B)3和Y(NO3)3(B)3,最低抑菌浓度是0.5 mg/mL。对胡萝卜黑斑病菌抑菌性最好的是Gd(NO3)3(B)3,最低抑菌浓度是0.5 mg/mL。结果表明7种新型稀土小檗碱配合物是一类广谱、高效、低毒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2.
稀土元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几年我国在稀土元素对作物生长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稀土元素在作物体内起到下列6种作用:①可以提高叶绿素的含量,改变叶绿素和叶绿体的结构;解除不饱和脂肪酸对叶绿体光反应的抑制;提高Rubisco酶以及偶联因子Ca2+-ATP和Mg2+-ATP酶的活力,从而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②可以提高膜电位和质子跨膜梯度,从而促进作物的营养吸收、运输和转移;③可以提高作物内源激素含量和促进其迁移,加快作物的生长;④可以提高可溶性糖、脯氨酸和甜菜碱等的含量,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⑤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多种保护酶的活性,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⑥可以破坏芽孢菌鞘和壁,改变其通透性,增强作物的抑菌能力。这些作用的发现对促进稀土元素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稀土元素对玉米幼苗生长及部分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葆滋  高万久 《作物学报》1990,16(4):305-310
玉米早49×多黄8的种子分别以0、2、5、10、40和100ppm 含80%La 和 Ce 的混合稀土溶液浸泡24小时。幼苗生长于 Hoagland 培养液,辅以人工光照和溶液通气。移栽两周后收获。测定株高、根长、植株叶面积、地上与地下部鲜重和干重以及植株各部分 La、Ce、Ca、Zn、Cu、Mn、Mo 的含量。结果表明,植株中稀土元素含量随处理的稀土浓  相似文献   

4.
5.
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分布及共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志芬  任凤山 《作物学报》1998,24(3):354-360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与降低,在水平方向上是按由近及远,垂直方向上是从上到下,在整个土体空间从里到外的顺序进行的,到黄熟时表现为整个根系群体全面衰亡,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扩展与根系的形态建成范围相一致。从起身到黄熟前平均有85%的根系吸收活力分布在水平幅度0 ̄20cm垂直深度20cm左右的土体中,它对整个大田  相似文献   

6.
麦类作物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述了国内外近些年麦类作物水肥耦合研究的结果,总结了水肥耦合的含义、水肥耦合效应对麦类作物生长发育、产量,水肥利用率,光合及生理特性、土壤养分变化及作物品质的影响。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稀土元素对鲤鱼增产效果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振莹 《华北农学报》2005,20(Z1):122-124
在鲤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硝酸稀土,研究稀土元素对鲤鱼增产效果,经过116d的养殖对比试验得出鲤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硝酸稀土能够促进鲤鱼的生长,平均提高鲤鱼单产14.1%(9.3%~16.8%)(P<0.05),试验组平均效益比对照组平均效益增加8335.6元/hm2,试验组投入产出比(12.11)比对照组(11.44)高0.67.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主要作物根系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本文对中国北方18种没类型的作物及2种农田杂草的根系生长深度、生物量与地上部的关系进行了两年观察,所有18种作物及2种杂草根深分布在40-300cm之奶系最浅的为芝麻,最深的为大麻。一般高秆作物根系相对较深,但矮秆作物也有根深者,如甜菜、花生、小麦等;一般生育期短、耐瘠抗旱喜欢冷的作物根系分布较浅,根系深浅与作物类型无关,不论谷类、纤维类、豆类、甚至块根块茎类都有深浅之差。所有18种作物株高根深的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科研工作者们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1)转基因作物的杂草化问题,这里面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转基因作物自身的杂草化问题,多数研究表明转基因并没有提高作物的生存竞争能力,在没有选择压力的自然条件下,即使转入了抗病抗逆基因,转基因植株的生存竞争能力也没有增加,因此杂草化的可能性很小;二是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漂移使得同种或近缘野生种或得某种抗性而成为更加难以防除的“超级杂草”,由于不同植物种间杂交能力不同,外源基因转移并稳定遗传的几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作物的风险性也不同,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监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2)转基因作物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多数观点认为转基因作物会通过基因漂移,外来基因在农家品种或野生种中固定及其竞争优势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乃至丧失,也有观点认为,从长远看,转基因作物将会增加作物的生产力,从而少用农田,少用农药,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作物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正反两方面的报道均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研究分析方法亟待规范;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仍在研究争论之中,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0.
大田条件下,利用示踪技术研究了两个不同穗型的冬小麦品种根系吸收活力空间分布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从返青到挑旗阶段在垂直深度20cm,水平距离0-20cm的土体内,大穗型品种78-3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明显高于多型品种鲁麦14。以后,78-3的根系吸收活力的降低幅度也显著大于鲁麦14,其活力的绝对值低于鲁麦14。  相似文献   

11.
稀土元素对植物生物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稀土元素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人们对稀土元素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很多研究,提出了许多论点。从稀土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赋存、稀土元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机制、稀土元素对细胞中Ca的竞争取代机制、稀土元素对生物体内自由基的清除机制和稀土与生物大分子的紧密结合及在细胞水平的定位五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稀土元素对于植物体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稀土农用技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油菜生育期氮肥素的吸收、分配及转运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Hoagland完全营养液的砂培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两个冬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吸收的氮素在体内的分配、转运及损失情况。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平均值),83.5%苗期吸收的氮素和67.3%蕾薹期吸收的氮素分布在叶片中;79.1%开花期吸收的氮素分布在叶片和茎中,其中叶片中分布的氮占42.8%;而角果发育期吸收的氮素有42.4%直接分配到角果中,此时角果已成为氮素直接分配的比例最大的器官。苗期、蕾薹期、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吸收的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运比例分别为34.4%、44.3%、41.2%和31.7%,单株转运量分别为203.2、325.8、218.0和82.0 mg。在籽粒全氮中转运氮占65.1%,其中蕾薹期吸收后转运的氮素所占比例最大,为25.8%,其次是开花期和苗期,分别为16.9%和15.9%,角果发育期比例最小,为6.4%。以上4个生育期吸收的氮素损失比例分别为24.0%、10.5%、11.7%和7.3%,单株损失量分别为141.6、79.2、43.2和16.2 mg。  相似文献   

13.
强继业  郭华春 《种子》2003,(4):29-30
应用3 2 P研究“合作 88”马铃薯对磷素营养的吸收和分布规律 ,结果显示 :马铃薯对磷素营养的吸收率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加。吸收率与栽培生长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磷素主要分布为茎 >根 >叶 ,随生育期茎中含量相对增加 ,而叶中含量相对减少 ,根的不变。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石嘴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中微量元素铜的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以石嘴山地区土壤及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和水稻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农作物根系土壤中总Cu、有效Cu及作物Cu的含量。通过线性回归法分析了作物Cu吸收量与土壤中总Cu、有效Cu、pH、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有效Fe、碱解N、有效P、有效K、有效B、有效Se及有效Mo等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石嘴山地区土壤介于pH 7.97~9.09之间,对应的玉米、小麦和水稻田块土壤酸碱度中位值在pH 8.47~8.53之间,为弱碱性或碱性土壤。研究区域的土壤总Cu含量介于11.70~30.40 mg/kg之间,对应的玉米、小麦和水稻田块土壤总Cu含量中位值在20.95~25.32 mg/kg之间,平均值在21.12~24.65 mg/kg之间,与全国土壤总Cu平均含量24 mg/kg相当。有效Cu含量介于0.74~7.51 mg/kg之间,对应的玉米、小麦和水稻田块土壤有效Cu含量中位值在1.65~2.99 mg/kg之间。研究区域的玉米、小麦和水稻田块土壤有效态Cu占总Cu比例介于6.32%~48.10%之间,总Cu及有效态Cu总量均不高,但有效态Cu占比相对较高。玉米、小麦和水稻等作物的Cu含量分别介于1.20~3.24、4.11~11.70、14.80~53.21 mg/kg之间,Cu含量中位值分别为1.66、5.95、27.80 mg/kg。作物Cu富集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水稻>小麦>玉米,其中水稻对Cu的富集能力远高于小麦和玉米。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壤有效Cu含量与土壤总Cu含量显著相关,玉米吸收Cu含量与土壤总Cu含量显著相关,水稻吸收Cu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而包含土壤pH、CEC、有效Fe、碱解N、有效P、有效K、有效B、有效Se及有效Mo等在内的环境因素,均与玉米、小麦和水稻对Cu的吸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石嘴山地区水稻产品属于富含微量元素Cu的优质稻米,大力开发富Cu水稻,可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营养充足的富Cu食品。  相似文献   

15.
饲料玉米的吸肥规律及其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提高饲料玉米的栽培水平及肥料利用率,以东陵白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室内化学分析和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氮、磷、钾、锌肥对饲料玉米N、P、K养分吸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结果是: (1)分析说明了饲料玉米在生育进程中全株N、P、K的浓度、吸收累积量、吸收速率等变化规律及与施肥的关系,提供了每1000kg干草需要吸收N、P、K、Fe、Mn、Cu、Zn的数量;(2)应用一元三次方程模拟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干物质和N、P、K养分吸收量与出苗后天数之间的回归关系,明确了干物质和N、P、K养分吸收的最快速率及出现时间;(3)氮、磷、钾化肥可显著提高饲料玉米鲜草产量,氮肥增产50.2%,磷肥增产36.4%,钾肥增产13.2%。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地区粮棉作物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淮海地区光、热、水资源较丰富,气候-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较大。本文在对作物各层次生产力计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棉花等作物各层次生产力进行了计算。初步认为,在一定的农业技术水平条件下,近期(2000年以后)粮棉生产力比1989年可增加1/3,远期(30~50年以后)可增加1倍或稍多。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主要杂粮优势区域布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河北省是杂粮生产大省,其杂粮布局模糊、优势区域不明显、种植分散等突出问题,一直是制约河北省杂粮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生产聚集度分析,明确了河北省主要杂粮生产的区域,即48个县(市、区)为杂粮生产大县;采用比较效益模型(密切值法)分析河北省主要杂粮作物及区域比较效益,然后结合两者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河北省主要杂粮优势区域布局方案:(1)谷子在太行山区、燕山西部地区、黑龙港地区适时适地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抗旱高产品种、富硒保健品种、优质简化栽培品种等冀谷系列品种。(2)绿豆在太行山区、燕山山区、黑龙港地区、重点发展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出口型绿豆品种;红小豆在太行山区、张承秦地区及迁安、迁西、黑龙港地区、山前平原地区重点发展适宜的优质高产、出沙率高、出口型品种。(3)甘薯在太行山区重点发展淀粉型品种、高产早熟品种。燕山丘陵区发展淀粉型品种、鲜食型品种、高产早熟品种。(4)高粱在太行山区、黑龙港地区发展饲用型和酿造高粱,滨海平原区重点发展酿造品种、饲用品种和能源品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龙船花各部位的K、Ca、Na、Mg、Fe、Mn、Zn、Cu、Cr、Ni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为龙船花的生产实践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0种金属元素在各部位中的含量(平均值)高低顺序为:K>Ca>Na>Mg/Fe>Zn>Mn>Cu>Cr>Ni。同种元素在龙船花各部位的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测龙船花各部位中的Na、Ca、Fe、Cu、Zn、Ni的含量多数在一般植物体的正常含量范围内,K、Mg和Mn元素含量略低于一般植物含量,Cr元素含量略高于一般植物含量。  相似文献   

19.
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在高产施氮量180 kg hm-2条件下,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W2)和“旱种”(W3) 3种灌水及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研究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累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水氮互作条件下各生育期氮、磷、钾间的吸收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抽穗期氮、磷、钾的累积与各养分在结实期转运总量间,以及结实期各养分转运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氮、钾在抽穗前期的累积对促进结实期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影响显著,但氮肥后移比例过重(N4处理)及W3处理均会导致结实期叶片和茎鞘各养分转运总量的显著降低,氮、磷、钾降幅分别达2.73%~18.00%、8.03%~19.70%、6.52%~17.02%。据产量及其与养分吸收、转运间关系的表现,W1模式下氮肥后移量以占总施氮量的40%~60%为宜,W2模式与氮肥运筹方式为基肥:蘖肥:孕穗肥(倒四、二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3∶3∶4组合是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W3模式下,应减少氮肥的后移量,氮肥后移量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  相似文献   

20.
以党参为受体,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对小麦,蚕豆,亚麻秸秆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袁明:小麦、蚕豆、亚麻秸秆的浸提液对党参种子的萌发率都有一定的化感作用,与对照相比,0.15 g/ml浓度下的抑制作用显著,0.05g/ml浓度下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在所有试验浓度下,蚕豆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小麦和胡麻.蚕豆和胡麻秸秆浸提物对受体作物党参的苗高、根长和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且以0.05 g/ml浓度的秸秆浸提液促进效果最好.小麦秸秆浸提物对受体作物党参的苗高、根长和芽长均表现出抑制效应,但小麦秸秆浸提物在0.15 g/ml下对党参植株叶干重和根干重均起化感促进作用,且达到显著水平,分别为对照的2.11倍和1.3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