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囚绿记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  相似文献   

2.
中共固始县委在积极貫彻执行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針,去年就已提出:“田埂变茶园,实現茶叶县”。現在各茶場、茶叶队部在整地和插条。今年計划扦插500亩,发展新茶园一万亩。紅苏人民公社二道河管理区許店大队有几个六、七十岁以上高龄老人,去年秋天他们插了兩万多株,現在他們在敬老院里仍然細心培育着它,成活率都达到95%。  相似文献   

3.
<正>我很赞赏于丹品茶时说过的一句话:"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淡泊的言语,勾勒出一种喝茶的境界。世事喧嚣,人生纷扰,能忙里偷闲捧得一杯香茗,守着一份诗心,凝心静气里,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山水之间,自有一番意味深远的悠悠乐趣。南方有嘉木,制而为茶。春雨滋润万物,春风轻柔拂面。春天刚萌发的新茶,经过一个冬日漫长的修养  相似文献   

4.
正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究其根本是因为茶中富含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多糖等物质。"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道尽中国人对茶的喜爱。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在静的时间里,品一杯香茗,香飘四溢,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我在一个地方读到了一首诗,没有全记住,但它的第一行我至今还记得: 玫瑰,美丽鲜艳的玫瑰啊…… 现在是冬天,窗玻璃上结了冰花,黑暗的房间里燃着蜡烛。我躲在屋角里坐着,脑子里一直回响着这首诗的第一行: 玫瑰,美丽鲜艳的玫瑰啊……  相似文献   

6.
正穿越年代,旋回北宋。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五日,那个大雪纷飞的午后,谪居黄州的大诗人苏轼怡然入眠,恍惚间有人"以雪水烹小茶团,使美人歌以饮"。诗人梦里寻得佳句,清醒之后,留下"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回文茶诗二首,茗香氤氲,传芳千百年。节气轮值,大雪邀约。2013年,南方以南,那个没有落雪的下午,一场以"清溪雅集"为主题的品茗活动,在安溪凤山南翼参山脚下,在斑驳阳光里,暖暖地展开着。全国各级各大媒体的茶文化宣传工作者,寻香偶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但茶的利用究竟起源于何地,似乎并无定论,存在着多种不同说法,其中,较为主流的说法,认为茶最早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而这又与大家  相似文献   

8.
浮生若茶     
<正>茶叶因沸水才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老僧释圆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老僧释圆如入定般坐着,静静听着这位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什么也不说,  相似文献   

9.
马陵读茶     
正一冲泡的沸水止了,杯中的茶叶却慢慢地开了,舞之蹈之。从条索紧密到如苞绽开,像从冬天赶到春天的少女急不可待地早早穿起了盛装。此时,氤氲的水气已经在杯唇慢慢凝结为珠,挤挤捱捱地沿着杯口一溜排开,透明的茶汤也仿佛洇染了窗外青山绿水的颜色,又浅又淡的鹅黄中晕着诱人的绿意儿,吮吸着你的心思,让你忍不住想要轻轻地一嘬,像那初吻时的心情,紧张却又羞涩。我就在这样的情景中饮了故乡的马陵春芽,带着一种惊讶,一种兴奋,当然也带着一种欣慰!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茶是有气质的水,因之古典、蕴藉、内敛,我甚至把它当成美丽且有涵养的女子,最重要的是,她身上有着不可多得的诗意!  相似文献   

10.
正喝茶,是毛主席的一大嗜好,并对茶叶历史和茶文化也十分熟稔。他说,最早种茶、饮茶都在中国,大约在9世纪首先传入日本,后来才传到欧洲、印度。他也知道唐朝陆羽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门著作,常说"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毛主席还把茶作为"药"来看待,生前曾对他的保健医生徐涛这样说:"我的生活里有四味药:  相似文献   

11.
牡丹情思     
公园里的牡丹花迎季盛开了,我置身于花海之中,观赏着一朵朵金花灿灿、其香扑鼻的牡丹,不由得回忆起敬爱的周总理和少奇同志关怀祖国园林花卉事业的感人篇章。 1959年秋天,周总理去洛阳视察,在涧西工业区看到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忽然提起郭老有一首诗把  相似文献   

12.
<正>我爱花,也爱养花。从医院退休后,有了时间,就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想方设法让养的花常开花,多开花,只要见到花,就高兴。沈阳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很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呢,早早就会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把南方的花养活养好很不容易,我近年刚开始尝试。我养的多是抗寒能力强、不娇气的花草。我还经常看些书刊,如《中国花卉盆景》等,读来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3.
<正>闻鸡启程忙筑梦,踏破晨曦听鸟鸣;风清月白饮朝露,念佛数珠孤影匆。这就是定格在我的瞳孔里的临沧古茶公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茶金祥。在文化人眼中,他是一位博学善思的学者;在生意人眼中,他是一位诚信睿智的儒商;在公司管理层眼中,他是一位实在刚烈勇于担当的大哥。每天凌晨5点起床,洗漱过后或披一身银灰徒步羊肠小道,披荆斩棘,钻林过箐,领略奇峰绝壁送  相似文献   

14.
正茶饮久了,成了习惯,如果哪天没泡上一杯,就会觉得忘了件事情未做似的,郁郁不安。我就是这样,无论每天多忙,总忘不了要泡上一杯,即使外出,也要自备些茶叶,够喝到回来。在家中饮茶,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里,一杯茶,一本书,悠悠然,边读书边啜饮。书是一个诚实而又有思想的朋友,常常给我禁不住的惊喜,我们同样相处多年,它同样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茶也一样,而且给我更多的是安静,让我略显浮躁的心慢慢平和  相似文献   

15.
名人与茶     
<正>自古以来,我国帝王将相、名人雅士,都无不爱好品饮佳茗。而名人和茶的故事不仅仅是沏泡和品味,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与茶结缘的背后,还蕴藏着无尽的典故佳话。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名人雅士与茶的闲闻轶事既勾勒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反映市井生活,同时也是千年古文化积淀的体现,是对生活真谛的哲思。笔者节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四例,供各位爱茶人士品赏。1周恩来和龙井茶1957年的清明时节,周恩来陪同外宾到杭州西  相似文献   

16.
猛战四十天淳安县鷄坑乡潘家店农业社是个盛产名茶的社,茶叶收入占全社农林牧业总收入的52.8%。这个社共有101户,村庄座落在溪河兩岸,溪里細水长流,水源很好,当地农民一向有利用水力磨粉和舂米的习慣,可是对制茶来說,自古以来一直是依賴人的繁重劳动,这里的茶农和其他地区一样,世世代代都靠一双手把鮮茶做成干茶。每到茶季,无  相似文献   

17.
<正>茶藻斑病又称白藻病,是茶树老叶部位的常见病害,广泛发生于各茶产区。引发茶藻斑病的病原属藻类茶藻斑病菌(图1),病斑上的毛毡状物就是藻类的营养体和繁殖体。营养体在叶片表面形成很密的二叉状分支,其上垂直长出有多个分隔且顶端膨大的孢囊梗,多个小梗顶端着生游动孢子囊,囊内长有许多具有双鞭毛的椭圆形游动孢子。  相似文献   

18.
隆冬来临,满院的植物都处在冬眠状态。我坐在陋室里,惬意地晒着冬日里暖洋洋的太阳,欣赏着窗外满院的盆景。庭院“爱莲堂”前那棵磬石素心腊梅飘来阵阵幽香,外公生前最喜爱的腊梅又开了,边上一丛欣欣向荣的南天竹硕果累累。一种怀旧感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我的外公周瘦鹃,生于1895年,著名作家,园艺家,中国盆景大师,“紫兰小筑”主人。儿童时代,我最向往的地方就是外公的花园。听母亲说,外公在上世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的脑海里一直留存着一个美国校园广告的画面,广告上有4盏灯,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着,左边的那盏灯非常明亮,右边的则是一盏无光灯。这4盏灯每相邻的两盏间都有一段对话,它们影响着灯的明暗度。第一盏明灯后的对话是:"我有一个想法,想去做。"回话说:"可以做到吗?"第二盏灯略暗了一些,灯后的对话是:"我试试看。"  相似文献   

20.
正这个秋天去南美考察花卉生产和电商供应,途径美国迈阿密、芝加哥。当地的城市绿化布置手法尤其是组合盆栽的用法让人很有启发。本文的图片是我在芝加哥大约50多分钟散步经过的地方拍摄的,足见组合盆栽的应用密度。最出彩的植物芝加哥的秋天,色彩是丰富多样的。除了打底的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