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茶与佛教     
饮茶与佛教赵蒯芳(安徽省九华山科技办公室)"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茶之历史远溯于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时期。如今,茶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饮料,也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大享受,也成了人们文化艺术的一种品赏,并形成了茶礼、茶德、茶俗、茶道,及...  相似文献   

2.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繁多。56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形成了各具千秋的饮茶风俗。笔者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饮茶方式,分别简述如下。汉族的清饮茶汉族的饮茶方式分品和喝两种,大多推崇清饮,方法是将茶直接用开水冲泡,品的是味,喝的是纯。最具代表性的饮法是:品龙井、啜乌龙、盖碗茶、九道茶、早市茶、喝大碗茶。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品饮时,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啜乌龙茶很有讲究,配套的茶具是必不可少的,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迥旋品味。这种饮茶方式,目的不在于解渴,主要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饮盖碗茶,有净具、置茶、沏茶、闻香、品饮四道程序。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别有一番风情。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正>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在宋。茶文化以礼节规范种茶、制茶、品茶等一系列环节,对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的讲究与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一种意境之美,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廉政元素。中共竹溪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贺德斌(2011年)在《依托茶文化发展廉政文化的思考》一文中对茶文化折射的勤俭节约、清正  相似文献   

4.
“烟酒茶”并称,再明显不过地表明茶叶是种嗜好品。一般人直觉地认为,经济发达、个人收入高的国家或地区,饮茶必多,饮好茶必多。其实不尽然,市场茶叶消费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居民生活习惯及习惯的转移、生活环境以及消费史;经济的  相似文献   

5.
正我爱茶,但喝的茶都舍近求远了,直到家住六安的好友B君给我送来几盒六安茶时,我才发现六安茶的好。爱茶也爱介绍茶的书籍,陆羽的三卷《茶经》被我翻烂不说,就是明代高濓的《饮馔服食笺》,不少章节我也能背。等品过六安茶,我才知道《红楼梦》中贾母"我不吃六安茶"的原因。B君告诉我,六安茶炒制时须十分专注,稍有不慎,过火则苦。贾母当时可能饮过没有炒制好的六安茶,以致让六安茶蒙上百年奇冤。想想看,高濓早在《饮馔服食笺》中,就已经说得非常明白,六安茶,"茶品亦精,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发  相似文献   

6.
近来报上有“饮过夜茶生癌病”的报导,引起议论纷云。有不少的同志问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我们未掌握科学资料,无发言权。但是怀疑茶中是否含有3,4—甲基苯并芘和亚硝胺的致癌物质。这两种物质,其它食物也有,只是含量不同的差异。事物都有两重性,善于利用,取利去弊;不善于利用,就有弊无利。这两种化学成分的分析,要用高级仪器,我们正在与有关单位联系合作分析研究。接《食品科技》编辑部袁洪业同志转来这篇研究论文,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正与林同志联系合作,分析更多的茶样,并共同研究饮茶泡茶的方法。为此首先提出:最好不要饮浓茶,并要现泡现饮,泡茶开水温度不要超过90℃。我们已写好《合理饮茶健康身体》的论文不日即可发表。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的祖国。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中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饮茶历史距今当有三、四千年,最初只作为药用,到春秋时代,有用茶叶作羹饮,西晋时张载《登成都楼诗》“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区”之句,可知晋朝时茶叶已有药转为饮料。长期以来,茶成为一种文化而已入史册,不仅在中国,而且广  相似文献   

8.
茶叶作为饮料,在我国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初为祭品与药用,后为日常饮用,泡饮方法多变,因时因地而异。近再读陆羽《茶经》六之饮一章中记述:“饮有(牜甬)(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场、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何谓“庵茶”查《玉篇》“庵,半卧半起病也,亦作殗”。在此指夹生之意。就是将茶叶放在瓶缶中,用沸水冲泡,叫做“夹生茶”,似今日之泡饮方法。其后又述用葱姜等和茶  相似文献   

9.
陈思  王丽 《茶业通报》2022,44(1):45-48
武夷山茶类的发展与饮茶法的更迭影响品饮审美观照。宋时,武夷山盛行斗茶、分茶,美的特质是雄与幻,又展现出哲思之美。明清时期,创新制法下的武夷茶以及功夫茶泡法,使得其品饮呈现雅致、自然之美。如今,以岩茶、正山小种为代表的武夷茶产生更多的审美形态。武夷茶是中国饮茶审美一个重要载体,是研究中国茶文化、茶道不可忽略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字向来就有很大的韵味,往往一个东西就会有几种雅称或代称。对茶而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文字演变,名称演变异彩纷呈,给人留下了极其美妙的茶文化和茶道精神,仅文字称呼而言,茶为一说。故此,文章阐述了"茶"字确定前的同义字;从其形状、滋味、意蕴、精神四方面论述了茶字的其他代称和雅称。  相似文献   

11.
<正>陆羽《茶经》,在"六之饮"中概括我国历史上"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滂时浸浴,盛于国朝",唐朝是历史上早期饮茶和茶文化传播的鼎盛时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汉代的建立直至唐朝,期间经历了800多年的长期动乱,农业生产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其饮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的,早在南诏时期(公元649~902年),唐代樊绰著《蛮书·云南馆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它告诉我们茶源于银生城诸山,蒙舍蛮(南诏王室)等饮茶时加配料椒、姜、桂的饮茶方法。一直到明代,《徐霞客游记》记有“一清、二甜、三密茶”的记载。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元春省亲中有“茶已三献”的记载。从史料上分析,“白族三道茶”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习俗。最先是烤茶,就是晒青毛茶放在砂罐中…  相似文献   

13.
茶之道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也醉人。”茶与咖啡、可可同为世界三大饮料。有人说,21世纪将是茶叶独步的世纪。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纵观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一切与植物有关的事物,追根溯源都归结于神农氏,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被称为农之神。茶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和释家的哲学色彩,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发扬传统美德、修身养性、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茶作为一门艺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中国茶道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其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叶的种类有很多,大概分为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和砖茶。在中国,绿茶是产量最高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十大名茶中,有六种都是绿茶,其深入民心的程度,可见一斑。对于爱美的女性,更适合饮用的莫过于花茶了。一边看干花在水中绽放,一边享受花茶对皮肤由内而外的生发滋养,这比做面膜更有意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内部美容。烹茶,新试水,人间清楚,物外遨游。关于泡茶所用的水,陆羽在《茶经》中对饮茶用水的原则是:山水上、江...  相似文献   

14.
在久远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古代先民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叶这种植物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特性,人们在经历了茶的药用、生煮羹饮、粗放煮饮、细煎慢品的饮茶等不同的历史阶段之后,直至盛唐时期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后来,由于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才使得饮茶能够超越生活必须品的范畴而进入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从而实现了从单纯满足口腹之欲到精神愉悦的飞跃,从此,茶文化这样一朵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理之中的艺术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散发出无比诱人的芬芳。1深沉隽永的文人茶情早在汉代,人们开始把茶作为一种饮料,史籍中开始有了不少文人饮茶的记载,如杨雄、司马相如、王褒等文人,便可算是当时饮茶的先行者。三国时,崇茶之风有所发展。在《吴志&#183;韦曜传》中,记载有吴主孙皓以茶代酒飨客的故事,表明当时可能存在以茶代酒的风习。到了两晋、南北朝,饮茶相效成风,茶叶开始以一种普通饮料的姿态走入千家万户。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茶圣陆羽所撰的世界第一部茶书,享誉全球的《茶经》得以问世,构筑了一个气度恢宏、体系完备的茶文化体系。陆羽以其精湛的茶艺,科学的概括,丰富的理论思维,极大地推动了茶饮风习的普及和饮茶艺术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名茶有好种,好种出名茶,这是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总结。安徽名茶多,品质好,据《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上选登的52种名茶中,就有11个是安徽的传统、历史名茶。这些名茶的形成,显然与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精湛的制茶工艺密切相关;但决定名茶品质的主导因素则是优良的茶树品种。不同的名茶对其品种的适制性即内在品质,化学成份、芽叶性状及采摘标准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众所周知的祁门红茶,屯绿“四大名  相似文献   

16.
茶墨之争     
郑连森 《茶业通报》2003,25(4):163-163
俗语说,“酒壮英雄胆,茶引学士文”。自古以来,茶叶与文人雅士结有不解之缘。如唐代宋人八大家,清代的“扬州八怪”以及近代的鲁迅、郭沫若、韩素音等等,既善长诗词书画,也善于品茗斗茶。他们讲究欣尝艺术和品饮情趣,不愧为品茶行家里手。历代以茶抒怀,以茶写景,描述品饮感受,斗茶奇趣的茶诗、茶词、茶赋、茶画、茶戏、茶书等,这些作品至今读来仍意深义长,脍灸人口,许多名篇作家,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何茶墨之缘如此深切呢?这与茶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关。首先,茶具有很强的观光价值,从茶山风光到采茶、制茶、处处都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7.
<正>闻鸡启程忙筑梦,踏破晨曦听鸟鸣;风清月白饮朝露,念佛数珠孤影匆。这就是定格在我的瞳孔里的临沧古茶公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茶金祥。在文化人眼中,他是一位博学善思的学者;在生意人眼中,他是一位诚信睿智的儒商;在公司管理层眼中,他是一位实在刚烈勇于担当的大哥。每天凌晨5点起床,洗漱过后或披一身银灰徒步羊肠小道,披荆斩棘,钻林过箐,领略奇峰绝壁送  相似文献   

18.
制茶工业的发展,大约概括分为四个时期:一、制茶起源时期;二、制茶技术改革时期;三、制茶发展时期;四、制茶机械化时期。一、制茶起源时期从“神农”时期,公元前二千多年到公元九六○年;自首先发现野生茶树一直至唐宋作为普遍饮料,其间经过很复杂的变革,开始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由于光和热的作用,内质起了很大变化,可说为制茶的起源。到了魏朝(公元二二○年至二六四年)才制造饼茶烘干,饮用时候碾研冲泡。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清"指茶叶的清雅。"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好茶的茶汤一定是透亮的,你能看见草木氤氲化育,能看见茶的魂魄在水中释放。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已经在历史文化极其厚重的象山脚下——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工作生活了60年,对象山有着特殊的眷恋。多年来,笔者每日对茶山、茶事、茶人不断地观察、记录与梳理,已先后习写了600余篇有关茶的科研报告、教材、科技史料茶人传记。步入耄耋之年,住进了全湄潭县城最高处的太阳城顶层,对着象山更是一目了然。在阳光明媚的凉台上,有时躺在舒坦的竹摇椅上,一杯茶,一本书,一个人,享受着一种人生难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