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红麻种衣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红麻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年的示范试验,红麻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应用示范取得了创记录的高产水平,具有减少用工、节本的效果,但尚有一些设备问题和相关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3.
4.
5.
黄伞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生存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55-6756
阐述黄伞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功效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自然水浸沤制黄红麻的方法不仅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而且污染环境,纤维产量与质量也不易得到保证,所以阻碍了黄红麻生产的发展。为此,中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稻田沤麻、麻田沤麻、膜封凼沤及陆地湿润脱胶等新的沤麻方法已在生产上加以利用,微生物脱胶、微生物酶法脱胶等新方法正待继续研究用于生产。本文对传统沤麻方法的弊病及各种新方法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8.
马兰  龙超海  吕江南  刘佳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614+9622-9614
为了规范黄、红麻剥皮机的作业质量,并为评价黄、红麻剥皮机作业性能提供技术参考,探讨了黄、红麻剥皮机作业质量指标及其检测方法和判定规则;研究结果亦可为大麻等麻类作物剥制机械作业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红麻具有纤维产量高、耐旱、耐盐碱、易栽培等特性,自然纤维经变性处理可与其他纤维混纺成高中档麻纺织品.全秆可制造高级纸浆和多种环保型装饰材料及食品包装品,红麻纤维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已受到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因此,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红麻生产,满足人类对自然纤维的需求,减少造纸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广阔前景和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黄红麻不仅是获取纤维的经济作物,而且其麻骨是制造高档装饰用门板的良好原料。作者从黄红麻骨门板质量,环境保护,市场潜力,经济效益,生产工艺和科技力量几个方面分析了该产品研究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从本世纪70~80年代陆续搜集、鉴定和保存江西黄、红麻品种资源达98份,其中黄麻圆果种30份,长果种13份;红麻全叶型6份,裂叶型49份。筛选出具有各类优良特性的黄、红麻优异种质资源24份。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介绍了苏州黄慈菇生产技术的操作规程,以供无公害黄慈菇种植户参考,促进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我国经济改革步伐加快,使消费水平和结构有很大改变。鲜花亦从高级宾馆和会议室走进行普通人的消费品行列,花木产业亦进一步发展起来。本文不我国花木生产现状及前景;与国际花木市场在产、供、销等方面的差距、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稀土微肥是一种以稀土元素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它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而且能提高产品品质。为了探索稀土微肥在红麻上的增产作用,我们于1989~1990年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两年试验均在我县秀山乡进行,试验地土质为砂壤土,微碱性,肥力中等。前茬分别为小麦和油菜,6月初开行穴播。红麻品种为青皮3号。1989年设4个处理:(1)不用稀土微肥(对照);(2)每亩种子用5克稀土拌种;(3)0.03%稀土稀释液于红麻苗期(7月5日)进行叶面喷施,每亩用稀土15克;(4)0.06%稀土稀释液在旺长期(7月18日)进行叶面喷施,每亩用稀土30克。1990年均为拌种处理,每亩种子分别用稀土5克、10克、15克,以不用稀土为对照。拌种方法为用少量水稀释后与种子充分拌和,待晾干后播种。对照用等量清水拌种。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收获前对角线取样测定经济性状,收获时分小区测定实收产量。其它田间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相同。  相似文献   

18.
30个红麻品种在盆栽或大田无株间相互荫蔽条件下测定的单株干物重(W)表明,不同季节的苗期试验和生长中期试验的W的品种间差异极显著;2次苗期试验之间以及苗期试验与生长中期试验之间W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单株叶面积(LA)、净同化率(NAR)和单株比叶重(SLW)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苗期试验的LA与NAR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苗期其他因素之间以及生长中期各因素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光合性状对W的通径系数分析表明,LA是影响W的主导因素。因此,在育种上,选择具有较大LA或LA较快发展的品种很重要;而在高产栽培实践中如何促进LA的发展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