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鲟鱼被誉为"活化石",是地球上现存较为古老的鱼类之一,具有肉厚、味美、骨软、营养丰富等特征,其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比较高。然而随着鲟鱼高密度、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不断推广,由生物性因素和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鲟鱼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及其它化学药物的使用在预防和抵制动物疾病和促进动物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消灭鱼体肠道有害病原菌的同时也会消  相似文献   

2.
豆饼以0、15%、35%、55%比例替换饵料中的鱼粉,添加55%豆饼组同时另加0.5%的蛋氨酸(Met),配制成5种近似等能等氮试验饵料。饲养平均体重约40g的西伯利亚幼鲟50d。试验结果表明,15%的豆饼添加水平不影响幼鲟生长,其它添加组幼鲟增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饲料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补充蛋氨酸对提高豆饼饵料营养价值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伯利亚鲟和杂交鲟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其苗种供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西伯利亚鲟苗种相比,以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利亚为父本的杂交鲟苗种更易得,但由于纯种小体鲟是一种小型鱼类,生长较慢,所以很多养殖户担心此种杂交鲟的生长速度。本试验通过对西伯利亚鲟和以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利亚为父本的杂交鲟仔鱼阶段、幼鱼  相似文献   

4.
发酵棉籽粉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原料,具有替代饲料鱼粉的潜力。为评估发酵棉籽粉作为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饲料蛋白源的适宜性及适宜替代水平,用发酵棉籽粉分别替代卵形鲳鲹幼鱼饲料中0%(对照组)、25%、50%、75%和100%的鱼粉(基础饲料中鱼粉质量分数为35%),配制成5种实验饲料,饲喂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2.57±0.25) g]7周,探究了发酵棉籽粉替代鱼粉对幼鱼存活、生长和饲料利用性能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棉籽粉替代组的存活、生长、饲料利用率以及蛋白质、脂肪沉积效率均低于鱼粉对照组,而25%和50%替代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当发酵棉籽粉替代75%~100%鱼粉时,刺激了卵形鲳鲹肝脏的抗氧化系统,使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于对照组。此外肝脏HE染色切片显示其细胞空泡化现象加剧,100%替代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降低,肝脏合成蛋白能力可能下降。发酵棉籽粉高水平替代鱼粉会影响卵形鲳鲹的肠道菌群组成,表现为有益菌丰度下降、有害菌丰度上升,从而影响了肠道菌群功能。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  相似文献   

5.

利用免培养的16S rDNA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研究脱脂蚕蛹替代鱼粉对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肠道菌群的影响。6个饲养组分别饲喂6种等氮等能饲料, 分别为10%鱼粉的基础饲料、3种替代饲料(脱脂蚕蛹替代鱼粉蛋白, 替代水平分别为25%50%75%)2组分别在50%75%替代基础上分别再添加0.6%0.7%晶体赖氨酸的饲料 (分别记为DSP0DSP25DSP50DSP50-LysDSP75DSP75-Lys)。饲养结束后采集肠道样品, 分析建立指纹图谱, DSP0DSP25DSP50DSP50-LysDSP75DSP75-Lys分别产生了19151112812条可鉴别条带, 各组均存在优势种群条带。DSP0和其他各组(DSP25DSP50DSP50-LysDSP75DSP75-Lys)的相似性指数为50.7%50.6%69.0%42.4%66.7%PCR-DGGE指纹图谱主要条带进一步回收、克隆和测序, 共得到19条序列, 将得到的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同源分析, 发现建鲤肠道菌群归为芽孢杆菌纲、螺旋体纲、β-变形菌纲、梭菌纲、放线菌纲、γ-变形菌纲、蓝藻纲、拟杆菌纲、梭杆菌纲等, 大部分为不可培养细菌。研究发现, 脱脂蚕蛹替代鱼粉对建鲤肠道菌群组成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脱脂蚕蛹替代水平的提高, 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 细菌种类从19种锐减至8, 而饲料中补充赖氨酸可减弱这种影响, 本研究可为蚕蛹在鲤配合饲料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饲料中辅酶渣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健康情况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0.70±0.01g)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等蛋白的辅酶渣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的0%(对照组,含20%鱼粉)、20%、40%、60%、80%、100%(记为C、T20、T40、T60、T80、T100)的饲料投喂8周。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T40组生长性能无显著改变,T60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T80组、T100组生长性能、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与C组相比,替代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甘油三酯(TG)水平未见显著差异,总蛋白水平(TP)在T100组显著降低。血清葡萄糖(Glu)在替代组中显著降低。T60、T80、T100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降低,T80、T100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与C组相比,各替代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差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上升,T100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C、T40、T80组肠道菌...  相似文献   

7.
张静雅  任幸  李伟业  柳敏海  王力  王岩 《水产学报》2020,44(11):1873-1882
通过10周生长实验评价了利用棉籽浓缩蛋白替代条纹锯鮨饲料鱼粉的潜力。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4个鱼粉替代水平。对照饲料(C)中鱼粉含量为35%,通过添加棉籽浓缩蛋白分别替代饲料C中鱼粉的40%(R40)、60%(R60)和80%(R80)。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实验鱼初始体质量为(29.5±0.5) g。实验期间,每天分2次按饱食量投喂实验饲料。结果发现,利用棉籽浓缩蛋白替代饲料鱼粉对鱼摄食、生长、饲料利用效率、鱼体组成和养殖废物(氮、磷和碳)排放量无显著影响,但单位鱼产量鱼粉消耗量(RCP)随饲料鱼粉含量下降而降低。基于生长、饲料成本、饲料利用效率、对环境的影响和RCP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投喂饲料R80时的养殖效益与投喂饲料R40和R60时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添加棉籽浓缩蛋白可将条纹锯鮨饲料鱼粉含量降低至7%。  相似文献   

8.
鲟鱼养殖技术之二西伯利亚鲟和杂交鲟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其苗种供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西伯利亚鲟苗种相比,以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利亚为父本的杂交鲟苗种更易得,但由于纯种小体鲟是一种小型鱼类,生长较慢,所以很多养殖户担心此种杂交鲟的生长速度.本试验通过对西伯利亚鲟和以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利亚为父本的杂交鲟仔鱼阶段、幼鱼阶段、成鱼阶段的饲养,得出这两种鱼在此三个阶段的生长基本一致,从而认为用小体鲟与西伯利亚鲟杂交育种是更快地解决全人工繁殖以打破苗种供应限制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9.
在电子控温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不同水温(15℃、18℃、21℃、24℃和27℃)对56日龄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小体鲟A.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组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L)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W)差异不显著(P>0.05);在18~27℃范围内,体长绝对增长率(AGRL)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显著高于15℃组(P<0.05)。18~24℃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AGRW)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在18~24℃范围内,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相对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24℃。18℃组小体鲟幼鱼的SGRL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SGRW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15~27℃温度范围内,小体鲟幼鱼的AGRW升高后降低,其中18℃和24℃的SGRW分别为0.61g/d和0.64g/d,显著高于其他组。15℃组AGRL最低(1.6mm/d),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小体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18~24℃,最适生长温度为18℃。在15~27℃范围内,21℃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SGRL、AGRL和体长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但27℃组存活率最低。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范围为15~24℃,最适生长水温为21℃。不同温度下,3种鲟幼鱼的肥满度变化不同,施氏鲟幼鱼的生长类型为强异速度生长,不同于小体鲟幼鱼与西伯利亚鲟幼鱼。在15~27℃范围内,3种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早期生长培育时应选用不同的培育温度。  相似文献   

10.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utcare?,DSM32315)按0.00%(对照组)、0.10%、0.20%和0.40%的浓度添加到饲料中,投喂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施氏鲟A.schrenckii♂)90 d,通过观察其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和肠道...  相似文献   

11.
以初均重为(5.80±0.07) g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研究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花鲈生长、消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用复合蛋白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中0、20%、40%、60%和80%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用这5种饲料投喂花鲈70 d;养殖实验期间水温为(29.5±1.5)℃,盐度为29±1,溶解氧≥6.5 mg/L。养殖实验结束后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替代组花鲈生长性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鱼粉替代比例的升高,花鲈增重率(WGR)、存活率(SR)、饲料效率(FE)以及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下降(P<0.05),花鲈肠道蛋白酶活性以及饲料干物质、粗蛋白与粗脂肪表观消化率皆显著降低(P<0.05),且花鲈后肠黏膜组织结构出现损伤,肠道促炎因子TNF-α、IL-1β基因表达量升高,抗炎因子基因IL-4、IL-10表达量相应降低。研究表明,复合蛋白替代花鲈饲料中鱼粉比例不宜超过20%。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在水温17±1℃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态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探讨了氟离子(F-)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00~600 mg/L氟暴露会导致胚胎孵化延迟,氟暴露组半数孵化时间(MHT)比对照组推迟9~22 h。氟暴露同时导致胚胎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出膜仔鱼活力减弱、存活时间缩短、畸形率显著升高(P<0.05),出现卵黄囊畸形、脊椎畸形、眼部充血等畸形症状。试验得出F-致西伯利亚鲟胚胎144 h半致死浓度(LC50)为447.61 mg/L,孵化安全浓度(SC)为4.48 mg/L,导致仔鱼畸形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536 mg/L。氟对西伯利亚鲟胚胎的安全质量浓度低于我国部分高氟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及人为氟污染水域中氟含量,提示天然水体中氟可能会对鱼类胚胎产生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周晖  陈刚  林小涛 《水产科学》2012,31(6):311-315
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D1组以全鱼粉作为蛋白源,D2、D3组分别用脱脂豆粕替代10%和20%鱼粉,D4组以啤酒酵母粉替代10%鱼粉,D5组以玉米蛋白粉替代10%鱼粉,投喂体质量30~38g的幼鱼5周,研究3种蛋白源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对大规格军曹鱼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D3组体质量、质量增加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D1组(P0.05),而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D3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D5组(P0.05),肌肉灰分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各组全鱼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D3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组的脏体指数、肝脏脂肪含量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提示,3种蛋白均可替代饲料中10%的鱼粉蛋白而不产生显著影响,但替代比例达到20%,就可能对大规格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实验所用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为全人工繁殖所得的幼鱼,其初始体长为(7.04±0.32)cm,初始体重为(4.54±1.80)g,实验周期35 d。实验设计了5个温度处理组,水温分别为12℃、17℃、22℃、27℃和32℃。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温环境条件下的幼鱼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用指数方程[W=b×exp(a d)]分别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的西伯利亚鲟的体重生长进行拟合,12℃、17℃、22℃、27℃和32℃不同温度下体重的生长系数a值依次为:0.037、0.057、0.061、0.050、0.020,养殖在22℃温度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生长系数最大,而32℃温度条件下的体重生长系数最小。采用直线方程(L=a d+b)对不同温度条件下体长生长进行拟合,12℃、17℃、22℃、27℃和32℃不同温度下体长的生长系数a值依次为:0.104、0.188、0.248、0.186、0.068,养殖在22℃温度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大,32℃温度条件下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小。水温对西伯利亚鲟的体重增长率(BWGR)、体长增长率(BLGR)、日增重(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地影响,用二次回归曲线分别对上述生长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其中体重增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BWGR=-1 391.5+185.9T+(-4.347)T2(R2=0.991),体长增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BLGR=-174.4+25.46T+(-0.583)T2(R2=0.978),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SGR=-8.642+1.378T+(-0.032)T2(R2=0.962),日增重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DWG=-2.511+0.312T+(-0.007)T2(R2=0.909)。根据回归方程,求得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体重、体长增长水温分别为21.38℃和21.84℃,最适特定生长水温为21.53℃,最适日增重水温为22.29℃,可见,21~23℃为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综合来看,西伯利亚鲟幼鱼在相对宽广的温度范围(12~32℃)内均可生长,在22℃时生长最快,其次为17℃和27℃,在12℃和32℃时生长最慢,低温和高温均不利于西伯利亚鲟的生长,尤其是在高温时生长最慢,故在西伯利亚鲟养殖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低温调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分别在15℃和26℃下将恩诺沙星以10 mg/kg质量浓度对西伯利亚鲟口灌给药,测定给药后0.125、0.25、0.5、1.0、1.5、2、4、6、8、12、18、24、36、48、60、72、96 h和120 h血清及肝脏组织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试验结果显示,两个温度下给药后,各时间点谷草转...  相似文献   

17.
用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鱼粉饲喂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以探究其对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0.50±-0.04)g的大黄鱼幼鱼,SPC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 (SPC0,对照组)、25% (SPC25)、50% (SPC50)、75% (SPC75)和...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50%和100%的鱼粉形成3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FM、B1和B2组,饲喂初始体重为(40±0.3)g的牛蛙,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测定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营养物质消化率、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结果显示:各组间牛蛙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豆粕替代鱼粉显著降低牛蛙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其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肠道消化酶分析结果显示,豆粕100%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牛蛙空肠和回肠蛋白酶活性,B1和B2组牛蛙回肠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FM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对牛蛙肠道组织形态观察发现,豆粕替代鱼粉后肠道绒毛高度、肌层厚度和柱状上皮高度显著降低。豆粕替代鱼粉后肠道促炎因子IL-1β、IL-17、IL-8和TNF-α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果表明,牛蛙饲料中大量使用豆粕会对其生长和饲料利用产生负面的影响,并诱导肠道炎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西伯利亚鲟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养殖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学和显微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从前至后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直肠,食道与胃的分界不明显,形成一个"食道-胃过渡区",胃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织学研究显示: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其中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杯状细胞和粘液细胞。"食道-胃过渡区"已有腺体存在。胃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无杯状细胞,胃的粘膜表面有许多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幽门部的胃小凹较贲门部和胃体部深;贲门部和胃体部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幽门部无胃腺。幽门盲囊的管腔内被向内深入的肌层分割成许多完全或不完全的囊腔;粘膜褶皱和褶皱上的绒毛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间分布有大量的杯状细胞;粘膜褶皱的高度和数量、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至后递减:十二指肠粘膜褶皱细而高,上有许多绒毛;瓣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出并卷曲,形成螺旋瓣;直肠的粘膜褶皱矮且宽。  相似文献   

20.
将西伯利鲟(Acipenser baeri)(平均体重为1.09kg,体长60.1cm)从25℃急速降温至1~2℃,然后采用B型超声仪等方法研究其在降温过程中、2℃离水保存过程中和不同复苏时间过程中的心率、鳃动频率和成活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骤降可使西伯利亚鲟进入休眠状态,2℃离水低温保存30h后可复苏存活,而超过35h后全部死亡。在温度骤降过程中,西伯利亚鲟的心率变化表现为强度减弱和次数逐渐降低。而鳃动频率由75次/min逐渐降低至0次/min,与心率变化不呈线性关系。复苏过程中,受试鱼的心率变化与急速降温的变化规律相同,表现为强度增强后,次数逐渐增加。西伯利亚鲟鱼种的运输实验表明,低温无水运输12h后,西伯利亚鲟(体重为24.69g,体长19.27 cm)的成活率为90%。笔者建议,低温无水方法运输西伯利亚鲟商品鱼时不应超过30h,运输温度应保持稳定,复苏水温必须由低到高递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