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早中熟白肉蟠桃‘沪蟠1号'和黄肉圆桃‘锦香'果实发育中后期的果形和色泽变化。结果表明:‘沪蟠1号'的果形变化较小,‘锦香'逐步从椭圆形变为近圆形;‘沪蟠1号'和‘锦香'红果皮L~*值、B~*值和C~*值低于同发育期的绿果皮,红果皮A~*值高于同发育期的绿果皮;‘沪蟠1号'和‘锦香'的果皮A~*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果皮B~*值与C~*值呈上升趋势;‘沪蟠1号'和‘锦香'的果肉L~*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果肉A~*值呈上升趋势,果肉B~*值和C~*值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柿果实成熟期间电学参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柿果实频率特性及电学参数随果实成熟度变化的规律.【方法】利用LCR阻抗分析仪和平行板铜电极在24个频率下测定了4个成熟时期‘火柿’电学特性,分析了电学特性变化的生物学和电磁学机制.【结果】在100 Hz~5 MHz,随着测试频率升高,果实阻抗和电感呈幂函数下降,低频电导呈幂函数迅速升高;电容呈缓慢下降、快速升高、急剧下降波动性变化.果实从破色期至红熟期,不同频率下阻抗下降43.39%~58.84%,电感下降40.10%~59.51%,电容升高了67.28%~147.63%,电导呈显著上升趋势.果实电参数的频率特性是由于果实组织不均一性、不同频率下介电特性差异及电场在果实中的穿透能力不同引起的;不同成熟度‘火柿’电学特性差异是由果实组织结构和成分变化引起的.【结论】阻抗、电感、电容和电导是反映柿果实成熟度的敏感电参数,电学特性具有无损伤检测柿果实成熟度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橄榄果实成熟和贮藏期间果皮色素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研究了檀香橄榄果实在成熟和贮藏期间果皮色素的变化以及贮藏温度对果皮色素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果实的成熟 ,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 ,而类胡萝卜素含量缓慢提高 ;果实贮藏期间 ,果皮叶绿素 (包括叶绿素 a和叶绿素 b)含量逐渐降低 ,而类胡萝卜素含量缓慢提高 ,叶绿素 b的降解速度比叶绿素 a快 ,所以叶绿素 a/叶绿素 b的比率上升 ;低温贮藏可抑制叶绿素的降解和类胡萝卜素的形成 ,长时间保持果实鲜绿色 ,提高橄榄果实的商品价值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4.
香气是衡量草莓果实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以温室盆栽八倍体‘红颜’草莓(Fragaria × ananassa Duch. cv.‘Benihoppe’)为试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挥发性物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主要挥发性芳香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了3个不同发育期(大绿果期、成熟果期、过熟果期)的草莓果实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大绿果中挥发性香气成分有40种,成熟果有55种,过熟果有76种;醇类物质(52.10%)和酯类物质(23.64%)在成熟果中相对含量最高,呋喃酮类在过熟果中含量最高,酮类、有机酸类的相对含量均随果实成熟而升高,酯类、醇类和醛类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为草莓生产中香气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义  刘吉武  杜丽 《贵州农业科学》2012,(2):142-144,147
为了探明新引进的温州蜜柑品种山下红与目前国内主栽品种在品质特性方面的差异,以山下红和国庆一号、兴津为试材,通过感官分析、色差测定及化学分析等检测方法,研究了3个品种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色泽与色素含量、果肉中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果实成熟过程中,3个品种的果皮叶绿素含量均持续下降且以成熟前期下降最快,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大,果实成熟时这两种色素的含量在各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国庆一号和兴津的果皮着色速度快于山下红;国庆一号、兴津的可溶性糖积累速度比山下红快,达到峰值早,而山下红在测定期间平稳持续升高;国庆一号减酸较兴津和山下红早;国庆一号和兴津从10月20日开始果实糖酸比上升幅度变缓,而山下红一直持续升高。综合判断,国庆一号成熟最早,兴津其次,山下红成熟最晚。  相似文献   

6.
不同采收期草莓果实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章姬”和“0362”为试材,研究不同时期采收的草莓果实抗氧化物质含量(总酚、总黄酮)和抗氧化活性(DPPH,TEAC和FRAP值)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随采收时期的推移,章姬、0362红熟期果实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呈上升趋势;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两品种间存在差异。统计分析表明,草莓果实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总酚与DPPH,TEAC和FR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8,0.8812,0.8419。因此,不同时期采收的草莓果实的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与果实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辣椒果实成熟过程的呼吸变化具有明显的高峰与乙烯的释放趋于一致。在不同成熟度的果实中均未发现无氧呼吸产物乙醛和乙醇。 貯藏辣椒的气体中,O_2分压低于1%,即引起生理损伤。在16℃的温度下,抑制辣椒果实后熟O_2的临界值约7—8%。在O_2分压2—5%时,CO_2分压高达13.5%,也未出现生理损伤,对CO_2不敏感。辣椒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均随果实生理成熟而增加。淀粉粒随果实生理成熟而消失。在貯藏过程中维生素C比较稳定。经40天到80天貯藏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可滴定酸随着貯藏期延长,果实达到生理成熟的增加,继续貯藏则大量减少。  相似文献   

8.
桃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雨花3号桃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成熟度和贮藏温度下桃果实活性氧代谢途径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桃果实成熟及采后贮藏过程中产生的超氧化物自由基和H_2O_2含量与乙烯释放量呈一定相关性。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所增加,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成熟和贮藏过程中则呈下降趋势。脂氧合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在成熟和贮藏过程中持续增加,但低温则明显抑制脂氧合酶活性和降低丙二醛含量。  相似文献   

9.
荔枝果实成熟期间糖积累和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糯米糍’和‘淮枝’果实成熟期间假种皮中糖积累和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表明,假种皮中的总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随成熟进程上升,蔗糖的变化是先升后降再回升;蔗糖合成酶(SS)和酸性转化酶(AI)的活性,表现为花后60d活性最高,随后下降,至采前1周维持在较低水平;‘糯米糍’中糖含量以及SS和AI活性均较明显大于‘淮枝’.据此推测,荔枝假种皮中AI和SS的活性高,蔗糖积累减少,单糖积累多,总糖含量因此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桃亲本和杂交后代之间果实挥发性成分与含量以及关键基因表达进行分析,揭示桃果实挥发性成分在亲本与杂交后代之间的变化特征,明确桃亲本与杂交后代桃果实香气主要组成成分及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桃亲本和杂交后代果实香气遗传与调控机制及育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测定‘21世纪’‘久脆’桃及其杂交后代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调控酯类合成和酯类水解关键基因PpAAT1PpCXE1的表达量,并通过1-甲基环丙烯(1-MCP)和乙烯处理改变果实成熟度分析不同处理条件对桃果实挥发性成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 亲本及杂交后代桃果实共检测到125种挥发性物质,分为醇类、内酯类、酸类、萜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和酯类。挥发性成分与含量显示,除‘世纪之星’外,其他杂交后代挥发物种类均低于亲本‘久脆’,但55.56%的杂交后代挥发物总含量高于亲本。在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中,酯类物质最为丰富,占挥发物总含量的50.98%。亲本‘21世纪’和‘久脆’中酯类物质含量分别占挥发物总含量的60.24%和43.45%,杂交后代中除hy-7(38.71%)外,其他杂交后代酯类物质含量所占比例均高于亲本‘久脆’。烷烃类物质也是本试验所检测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之一,各杂交后代中烷烃类化合物含量占挥发物总含量的比例均低于亲本‘久脆’,66.67%的杂交后代烷烃类占比低于亲本‘21世纪’。内酯类物质在亲本中均未检测到,但在杂交后代‘世纪之星’、hy-1、hy-9、hy-16以及hy-18中均检测到且含量极显著高于两亲本。乙酸反-3-己烯酯、乙酸己酯、辛酸乙酯、芳樟醇与二氢-β-紫罗兰酮是桃果实香气主要贡献成分(OAVs>1)。乙酸反-3-己烯酯作为桃香气主要贡献成分之一,在亲本中未检测到,但在77.78%的杂交后代中被检测到,且气味活性值在1.29以上,‘世纪之星’最高(5.04)。γ-癸内酯作为桃果实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具有桃香气特征,仅在3个后代中检测到。OAVs加和分布显示‘21世纪’与多数杂交后代主要呈果香型,‘久脆’、杂交后代hy-7呈花香型,杂交后代‘世纪之星’果香与花香特征水平相当,且OAVs加和值均显著高于亲本及其他杂交后代,也是其香气浓郁的主要原因。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杂交后代‘世纪之星’桃果实的结果表明,1-MCP抑制了果实酯类挥发物的合成,外源乙烯促进酯类物质提前释放,处理第2天酯类含量达到最高值;两种处理对内酯类化合物含量也有显著影响,在第1—3天处理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内酯类化合物,第4—10天的3组试验内酯类物质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第10天时乙烯处理组和1-MCP处理组内酯类物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21世纪’、‘久脆’与其杂交后代果实挥发性物质种类、数量和含量差异显著,果实主要香气成分酯类和内酯在杂交后代中的含量比亲本显著提高。多数杂交后代果实香气特征与亲本‘21世纪’一致,呈果香型;部分与亲本‘久脆’香气特征一致,呈花香型,个别后代兼有花香和果香特征。与对照组相比,1-MCP处理桃果实对酯类和内酯的合成均有抑制作用,使果实香气变淡;外源乙烯可促进果实酯类物质提前释放,最高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外源乙烯处理显著减少了果实内酯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1.
桃成熟期间果实软化与果胶及有关酶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相似文献   

12.
以"春雪桃’、‘春蜜桃’、‘八月红’‘金秋’4个桃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耐贮性。同时测定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含糖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春雪桃’、‘八月红’较耐贮藏,其次是‘金秋’,‘春蜜桃’贮藏性最低。果实贮藏期间硬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和含糖量总体上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果实耐贮性与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改良白凤’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及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蜜桃品种‘改良白凤’为试材,测定了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各糖组分(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含量及相关代谢酶(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及山梨醇氧化酶(SOX))的活性,并对糖分与相关酶活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糖与果糖在盛花后30 d含量最高,蔗糖在盛花后110 d含量最高,且为果实中糖的主要积累形式;SS合成方向酶(SS–SD)活性随果实发育不断增加,在果实成熟时活性达到最高,为19.0μmol/(h·g);SS分解方向酶(SS–CD)活性在果实发育初期活性最高,之后迅速下降,在末期活性有所增强;AI和NI在果实发育初期活性最强,之后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蔗糖与SS–SD呈显著正相关,与AI和NI呈显著负相关,与SPS不相关;葡萄糖、果糖与AI、NI、SOX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结果:在‘改良白凤’水蜜桃发育过程中,SS–SD是调控蔗糖积累的关键酶,而SPS并不是调控蔗糖代谢的关键酶,AI、NI和SOX在葡萄糖和果糖积累过程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葡萄果实成熟过程中质地与解剖结构的变化特征及二者之间关系,本研究利用质地多面分析法(TPA)和石蜡切片法,对‘玫瑰香’葡萄果实成熟过程中的质地参数(硬度、内聚性、弹性和咀嚼性)和细胞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果实基本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葡萄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表皮和亚表皮)厚度减少、面积增加,果肉细胞面积、周长和纵径增大,且均在幼果期至转色期变化幅度最大,幼果期到转色期,果实硬度和咀嚼性呈显著下降趋势、内聚性和弹性呈显著上升趋势;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果实硬度和咀嚼性与果皮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皮细胞面积及果肉细胞面积、周长、纵径、横径和纵横比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内聚性和弹性与果实解剖形态相关性同硬度和咀嚼性变化规律相反;表皮细胞厚度和果实细胞纵径与果实质地相关系数较高。综上,本研究可为解析葡萄果实成熟过程中质地变化的细胞学基础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不同架式对葡萄果实成熟期间单萜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进一步从基因表达水平揭示基因转录与单萜积累的关系,以期为生产中架式选择及葡萄果实香味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T型和V型架式栽培的‘爱神玫瑰’葡萄果实为试材,于果实成熟初期(花后30 d)开始取样,直至果实完全成熟。连续两年常规方法测定果实样品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SPEME-GC-MS)测定果实中单萜类组分和含量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单萜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脱氧木酮糖磷酸合酶基因(DXS1DXS3)、脱氧木酮糖磷酸还原异构酶基因(DXR)、异戊烯基焦磷酸还原酶基因(HDR)、里那醇合成酶基因(Liner syn)和萜品醇合成酶基因(Terp syn)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果实成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升高,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成熟期的T型架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V型架,可滴定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2016年和2017年两种架式果实样品中分别检测到27和28种单萜类化合物。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架式主要萜烯类化合物组分不尽相同,随着果实成熟,主要萜烯类成分也发生变化。成熟时,T型架果实中主要单萜类化合物有里那醇、柠檬烯、α-萜品醇、β-cis-罗勒烯和香叶醇;V型架主要有里那醇、α-萜品醇、柠檬烯、橙花醚和β-cis-罗勒烯等,其中以里那醇含量最高。2016年成熟期T型架果实单萜总量达到108.18 μg?L -1,是V型架最高含量的1.9倍。而2017年成熟期T型架果实单萜总量达到403.24 μg?L -1,是V型架最高含量的1.5倍;大多数单萜类化合物含量在成熟时表现为T型架显著高于V型架。在整个果实成熟期间,两种架式葡萄果实单萜类化合物积累表现为两种变化模式,包括里那醇、香叶醇、橙花醇及萜品醇等在内的大部分化合物遵循第一种模式,即在果实成熟时含量达到最高。但是不同架式表现又略微不同,(E,Z)-别罗勒烯、β-cis-罗勒烯、柠檬烯和α-萜品醇等化合物在T型架果实中表现为先下降,花后57 d急剧升高,成熟后期(花后76 d)又下降的趋势。而在V型架果实中这些化合物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上升,花后48 d达到积累高峰,之后又逐渐下降至最低含量。另外,果实成熟期间单萜合成途径基因(DXS1DXS3DXRDHRLiner synTerp syn)表达量随着果实成熟呈上升趋势。不同架式葡萄果实成熟期间单萜总量积累规律与DXS3HDRLiner synTerp syn表达规律相似。成熟期T型架果实中各个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V型架,与单萜类化合物积累模式相一致。【结论】T型架式栽培更有利于果实单萜类物质的积累,T型架式单萜类化合物的高效积累与其代谢途径多个关键酶基因高效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选育品种‘魁金’和‘金水杏’为材料,研究其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品质变化,发现在完熟期‘魁金’可溶性糖为13.07%,略高于‘金水杏’的12.09%;VC含量,‘金水杏’为14.5 mg/kg,高于‘魁金’的12.9 mg/kg;可滴定酸的含量均在完熟期最低;对其7个时期纵横径动态观测发现,成熟期‘魁金’果个大于‘金水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杏的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溶性糖为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为负相关,‘魁金’的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的相关系数大于‘金水杏’。  相似文献   

18.
果皮变黑和果肉软化是造成翠冠梨采后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本文以翠冠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翠冠梨常温货架期果实色泽和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常温货架期的延长,翠冠梨果实逐渐衰老,果实L*、H*、叶绿素含量以及果实硬度、脆度和咀嚼度均逐渐降低,a*、b*和类胡萝卜素值逐渐上升,C*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较早采收能提高翠冠梨果实货架期总叶绿素含量、减少其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积累,提高果实色泽和质地;而过晚采收,果实成熟度较高,叶绿素含量低,类胡萝卜素含量高,货架期间果实色泽和质地品质较差。综合比较3个采收期翠冠梨常温货架期果实色泽和质地指标,盛花后105~110 d采收的翠冠梨果实常温货架期色泽和质地品质较好,为翠冠梨适宜的采收期;盛花后115 d采收的翠冠梨果实成熟度过高,不适合作为翠冠梨常温货架期贮藏果实的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19.
以晚熟桃品种‘大久保’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纸质类型果袋(白色单层、黄色单层、外黄内白双层和外黄内黑双层)对桃成熟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的影响,以不套袋为对照,测定并比较分析不同处理的果实纵横径、果重、果实硬度、表面着色、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 C 等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套袋处理使桃果成熟期推迟,显著降低桃果病虫果率和果锈指数,增加好果率,并显著增加了果皮亮度和果实硬度。4种套袋处理中,双层纸袋处理的病虫果率显著低于单层处理,而黄色单层纸袋平均单果重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双层纸袋处理的果实黄蓝色差和色调角均显著高于其他纸袋处理;而2个单层纸袋处理的红绿色差与黄蓝色差比值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和对照;套袋后各处理桃果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使桃果的维生素 C 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综合分析,套袋可增加桃果的外观品质和商品性,提高经济效益,其中用黄色单层纸袋对福建地区晚熟桃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不同果袋对‘红阳’猕猴桃果实色泽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种类果袋对‘红阳’猕猴桃果实色差、果实后熟软化率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后的猕猴桃果皮、果肉亮度明显提高;果心横截面呈放射状红色条纹颜色明显变淡;套袋较不套袋的果实进入快速软化期的时间最多可以延迟4 d。不同种类果袋对果实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套袋后果实单果重不同程度的减轻;硬度影响明显,对Vc含量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