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岩原鲤稚鱼期小瓜虫病急性感染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温25~26℃时,小瓜虫造成岩原鲤稚鱼严重感染,并引起大量死亡.经福尔马林液浸浴、升温处理和综合疗法,结果发现:岩原鲤对福尔马林非常敏感,不能用于其患病稚鱼的治疗;在适温范围内,升温处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筛选出33℃~34℃效果最好;综合疗法对岩原鲤稚鱼早期小瓜虫病的防治是另一种切实可行的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小瓜虫病是淡水鱼类的常见病,也是台湾泥鳅的常见病,多发生于水温较低的冬春季,不及时治疗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影响生产效益。关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已有不少报道,比较有效的药物主要有孔雀石绿和硝酸亚汞,但这些药物残留大,已被农业部列为禁用渔药。在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发生了小瓜虫病,为了探索台湾泥鳅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笔者用过氧乙酸、食盐、福尔马林等进行试验,其中过氧乙酸取  相似文献   

3.
2011年对池塘患小瓜虫病的养殖鱼类进行治疗(水温23.0~26.0℃),使用复方中草药进行内服,连续投喂6~7d,病鱼死亡明显下降,食欲增强,活动恢复正常;镜检鱼鳃未发现小瓜虫或偶尔发现个别虫体。使用效果表明:复方中草药防治鱼类小瓜虫病第四天效果显现,之后鱼类病情减轻,直至恢复。  相似文献   

4.
小瓜虫病是对虹鳟、金鳟稚鱼危害较大的一种体表寄生性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大批死亡。为实施无公害虹鳟、金鳟的养殖生产,我们在虹鳟、金鳟稚鱼培育期,试验总结出用辣椒 生姜和鱼虫克星(槟榔 苦楝)等中药浸洗防治小瓜虫病的有效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1 史氏鲟仔幼鱼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大部分鱼类幼体比成体对环境的要求高,对于史氏鲟的养殖,即使水质符合渔业养殖用水标准也不能掉以轻心,冈为鲟鱼仔、幼鱼对水质极为敏感。史氏鲟对非离子氨的敏感性高于一般淡水鱼类,仔鱼96小时半致死浓度为0.063 mg/L,稚鱼96小时半致死浓度为0.17 mg/L。仔鱼养殖水体中铁的浓度小于0.5 mg/L为宜,对于10cm以上的幼鲟,水中铁的浓度以小于1mg/L为宜。史氏鲟养殖用水的pH值应在6.5-9.0为宜。当溶氧高于6 mg/  相似文献   

6.
史氏鲟原产于黑龙江流域 ,属半冷水性鱼类。由于其驯化南移养殖成功、市场价格较高 ,发展前景看好 ,因而近年来投资鲟鱼养殖的人越来越多。有关史氏鲟养殖驯化技术的报道 ,比较多见 ,但关于史氏鲟疾病的预防、治疗方面的报道尚较少 ,实际养殖生产中遇到病害 ,治疗往往仅凭经验来处置 ,因而给生产造成不少损失。本人就史氏鲟在人工养殖过程中 ,几种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作一小结 ,供读者参考。1 小瓜虫病1 1 症状肉眼观察患病鱼 ,体表有白色小点 ,尤以鳃和鳍条处严重。患病鱼消瘦 ,游泳能力减弱。镜检病灶可见寄生病原体小瓜虫。1 2 危…  相似文献   

7.
欧洲鳗的小瓜虫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欧洲鳗小瓜虫病流行广,对苗种的危害尤为严重。水温、水质以及药物的使用对小瓜虫表一定影响。绿色鱼药敌瓜虫的有效浓度为5mg/L,它和食盐合用可增强其药效。  相似文献   

8.
用硫酸铜防治鱼类小瓜虫病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瓜虫(Khthyophthiriasismultifliis)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其胞囊呈白色,故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小瓜虫病对饲养鱼类的危害主要在鱼种阶段,长江流域一带的流行季节在4~6月(水温15~25℃),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鱼种死亡率可达60%~70%,严重时达80%~90%。用硫酸铜杀灭小瓜虫,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结论大致上都持肯定意见。然而,国内有些权威性水产专业书刊突出强调防治小瓜虫病不能使用硫酸铜,否则不但无效,而且会刺激小瓜虫胞囊形成,促使虫体繁殖,加快病情恶化。这一说法流传甚广,影响不小。事实究竟如何?笔者通过多年调查,实地试验,感到…  相似文献   

9.
《海洋与渔业》2013,(12):61-61
一.12月病害发生情况预测 12月份广东省进入冬季,气温、水温逐步下降.昼夜温差较大,预测海、淡水养殖水生动物病害发病牢会有所下降,但养殖鱼类烂鳃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水霉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  相似文献   

10.
内陆山区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新,有大量的欧鳗养殖场,但水温较低、水质清瘦,因此小瓜虫多发,并由于处理不及时往往造成大量死鳗,引起巨大损失。在生产实践中小瓜虫病的处理非常棘手,根据我市小瓜虫发病治疗情况总结如下,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1.
虹鳟鱼幼鱼阶段容易感染小瓜虫病,北京市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同志,试验用孔雀石绿进行治疗,取得好的结果。感染小瓜虫病的虹鳟幼鱼,急躁不安,吃食减少,鱼体上常有肿胞出现,甚至连成一片。他们分别使用了23种药物(括包孔雀石绿),采用口服,浸泡等方法对病鱼进行治疗,结果以浓度为0.4ppm 的孔雀石绿溶液,治疗小瓜虫病的疗效最好(水温在14~14.5℃)。  相似文献   

12.
邓永强  黄小丽 《水利渔业》2005,25(4):90-91,109
小瓜虫病是淡水鱼类和观赏鱼类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鱼感染小瓜虫后,在血清和体表黏液中产生抗体,这种抗体主要是鱼受到小瓜虫体细胞表面膜蛋白的刺激,通过血液和体表黏液中淋巴细胞产生出来的,以阻止小瓜虫的运动并杀死虫体。目前还没有正式用于生产的小瓜虫疫苗,但实验室疫苗已研制成功,包括经冷冻和福尔马林处理后的死疫苗、小瓜虫活疫茁以及小瓜虫基因疫苗等。综述了,多年来小瓜虫病的免疫研究概况、鱼类对小瓜虫免疫反应类型、反应机制以及抗小瓜虫疫苗等。  相似文献   

13.
张策  李莉 《科学养鱼》2021,(2):48-49
在水产养殖业中,淡水鱼的小瓜虫病被称为"白点病"。鱼类感染小瓜虫病多难以治疗,有时一夜之间全部死亡,原因是小瓜虫生存和繁殖能力极强。作为受害者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前人的经验,总结心得分享给大家,望广大渔友提早预防。一、小瓜虫的来源每年秋冬之际是小瓜虫暴发的时期,对于池塘养殖水体的小瓜虫大家尚可以理解,但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图1),笔者养殖的草鱼苗仍然遭受了小瓜虫的侵害,这说明小瓜虫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  相似文献   

14.
<正>内陆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随着鳗鱼养殖迅速发展,尤其是寄生性小瓜虫病对鳗鱼危害较大,寄生于淡水鱼类有一种为多子小瓜虫,对寄生无选择性,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和胞囊期,为鱼类寄生纤毛虫膜口目、凹口科的小瓜虫属,体为卵圆形,有伸缩泡。根据小瓜虫的生物学特性,笔者从1995年开设鱼病门诊和到福建、江西多家鳗场任病害防治技术员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治疗小瓜虫病的几种新的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4年4~5月,针对江西余干康山和江西南昌昌东两处3口池塘养殖鱼类感染小瓜虫病,鱼类死亡较大,采用外用环烷酸铜溶液(25%环烷酸铜0.30~0.35mg/l),内服复方中草药合剂(复方中草药由青蒿、苦楝、槟榔、辣廖和苦参等经超微粉碎配置而成,每100kg饲料使用2kg)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进行治疗,4d后,3口池塘养殖鱼类死亡均得到有效控制,小瓜虫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小瓜虫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对鱼类危害较大的寄生纤毛虫 ,寄生在淡水鱼类上的是多子小瓜虫 (Ichthyophthiriusmul tifiliis) ,它寄生于鱼的皮肤、鳍、鳃、口腔、鼻、眼角膜等部位 ,形成白色小点状胞囊 ,又称“白点病”(姜礼燔 1 997)。当病情严重时鱼类体表黏液增多 ,体色发黑 ,消瘦 ,呼吸困难 ,游泳异常 ,停止摄食 ,鱼体与固体物摩擦 ,很快成批死亡。我国水产科研人员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实践中已研究出防治鱼类小瓜虫病的技术和方法。关于防治鱼类小瓜虫的报道较多但在水产养殖生产中主要采用汞制剂、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甲基蓝等药物治鱼类小…  相似文献   

17.
正小瓜虫是生活史中一段时间肉眼能见的原生动物,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一个种。一、小瓜虫在水产养殖上的危害小瓜虫是淡水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全球小瓜虫病流行季节不同,我国每年4-5月、10-11月、水温为15~20℃时是小瓜虫的流行盛期。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对体表光滑的  相似文献   

18.
<正>小瓜虫病(白点病)目前是乌江库区最严重的寄生虫疾病之一。根据遵义县水产站不完全统计,2014年,乌江库区遵义县水域鱼类感染小瓜虫疾病造成的损失达100万千克,经济价值超过1000万元。乌江库区主要在草鱼、江团、斑点叉尾、花白鲢等鱼类感染小瓜虫疾病,其中草鱼最为严重。养殖户尝试用波尔多液等泼洒,采用过生姜、辣椒水复合配方浸泡,用过市场上销售的小瓜灵,都不能有效防治该病。本文就该水域网箱养鱼小瓜虫病暴发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  相似文献   

19.
青蒿素对小瓜虫病治疗作用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曼红 《内陆水产》2005,30(8):33-33
小瓜虫病是由小瓜虫感染各种淡水鱼类引起的疾病,此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鱼体表形成白点.所以生产上又称“白点”病。目前国内治疗小瓜虫病常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药物。但这些药物有致癌、致突变性、毒性大等缺点:而且对小瓜虫胞囊和寄生在鱼身上的虫体杀灭作用不明显。因此,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物迫在眉睫。本文就青蒿素对小瓜虫病的治疗效果做一初步研究.为生产上杀小瓜虫的药物选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病原是原生动物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于寄主的皮肤、鳍和鳃;感染部位上皮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白色囊泡,鳍条被挤压变形;严重感染者,鳍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无鳞鱼、鳞片保护相对较弱的幼鱼以及免疫力低下的鱼更易受小瓜虫感染。小瓜虫病也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目前用以治疗小瓜虫的药物多数只能杀灭小瓜虫幼虫,对寄生鱼体的成虫由于有表皮囊泡包裹着加上有黏液覆盖,有效药物浓度很难到达寄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