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含双歧杆菌碳酸发酵乳饮料生产工艺的研究表明,采用嗜热链球菌和双歧杆菌单菌培养制生产发酵剂,混菌发酵工艺是可行的,发酵乳中的双歧杆菌活菌数达到10^9cfu.mL^-1。最佳发酵条件为: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2:1,接种量6%,生长促进剂0.1%。发酵终点为pH≤4.7OD≥4.3,发酵时间为3-4h。产品在4-5℃贮藏一周后,双歧杆菌活菌数在10^5cfu.mL^-1。  相似文献   

2.
双歧杆菌发酵乳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并经过耐氧训化的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与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乳链球菌)单菌培养制备生产发酵剂,对混合菌株发酵乳饮料的主要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选用PGA和CMC-Na为稳定剂,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为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2:1:1,按种量4%,发酵终点pH≤4.5,发酵时间6~8h,产品4~5℃贮藏7d后,双歧杆菌活菌数达到10^7cfu.ml^-1。  相似文献   

3.
以胡萝卜、番茄为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将所得的蔬菜汁用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进行发酵,确定的蔬菜汁发酵的最佳比例为番茄汁:胡萝卜汁为3:1,蔬菜汁含量为60%,确定了蔬菜汁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2℃,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接种量分别为5%、1%,发酵时间为12h。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多菌种混合发酵研究,克服了单一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所生成的不良口感及风味缺陷,筛选出最优混合菌种的组合。生产出的酸奶嗜酸乳杆菌含量达1.5×10^8CFU/ml,酸度达93.1 ̄94.5°T。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发酵生产凝固型无糖酸乳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步发酵法生产酸奶的最佳工艺为双歧杆菌发酵剂接种量5%、木糖醇6%、39℃条件下发酵8h后,二次接入4%混合发酵剂(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比例为1:1),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3h。采用该工艺生产的酸奶凝乳状态良好、口感细腻、酸甜适中,具天然酸奶香味,产品酸度95oT,双歧杆菌活菌数可达3.8×108cfu/mL。  相似文献   

6.
凝固型双歧杆菌酸奶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找出了双歧杆菌发酵剂制备的最佳条件,确定了凝固型双歧杆菌酸奶的生产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工艺1制作简便,产品在保存期内双歧杆菌数为3.9×10^9 ̄9.1×10^7cfu/mL,风味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新疆传统酸马奶以及市售酸奶中分离鉴定出嗜酸乳杆菌,从中筛选出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菌株进行发酵特性研究,寻找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嗜酸乳杆菌菌株.[方法]利用MRS培养基活化嗜酸乳杆菌,并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发酵乳中嗜酸乳杆菌的活菌数,同时利用pH计和NaOH标准溶液滴定酸度以测定发酵乳在发酵过程以及冷藏期间的酸度变化.[结果]发酵24h,嗜酸乳杆菌G14、S22和G13先后到达发酵终点的顺序依次为G14> S22> G13,其中嗜酸乳杆菌G14的产酸能力最强,发酵乳的滴定酸度为94.83°T,pH值为4.30.4℃冷藏期间,嗜酸乳杆菌G14和S22发酵乳的后酸化程度较菌株G13低.冷藏16d时,各菌株仍具有较高的对数存活率,且菌株G13、S22和G14的对数存活率分别为79.18;、80.12;和85.57;,存活能力的顺序依次为G14> S22> G13.[结论]嗜酸乳杆菌G14产酸能力最强,最先到达发酵终点.冷藏过程中,嗜酸乳杆菌G14和S22的发酵乳后酸化程度较低,且嗜酸乳杆菌G14的对数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摄食不同饵料对草鱼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对草鱼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和紫背浮萍后其肠道内好氧和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和组成进行了研究。将摄食后的草鱼分别于3、6、12、24、48和72h取样,对其前、中、后肠内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摄食前,草鱼肠道中的细菌数量为10^5cfu/g ̄10^6cfu/g,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和紫背浮萍后,细菌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人工配合饲料和紫背浮萍中的细菌数量分别为10^4cfu/g和10^6c  相似文献   

9.
采用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诱变株HL-9901进行试验。采用正交设计与统计学分析,确定出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淀粉4%,葡萄糖2%,蛋白胨0.1%,NaNO31%,(NH4)2HPO40.3%,K2HPO40.3%,MgSO40.1%,CaCO30.09%。30h时补加1.5%的葡萄糖。最终产率可达到4.063g/100mL,碳源转化率为54.17%,发酵时间可  相似文献   

10.
采用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诱变株HL-9901进行试验。采用正交设计与统计学分析,确定出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淀粉4%,葡萄糖2%,蛋白胨0.1%,NaNO31%,(NH4)2HPO40.3%,K2HPO40.3%,MgSO40.1%,CaCO30.09%。30h时补加1.5%的葡萄糖。最终产率可达到4.063g/100mL,碳源转化率为54.17%,发酵时间可  相似文献   

11.
干发酵香肠中乳酸菌发酵剂的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5种乳酸菌 (植物乳杆菌 6 0 0 3、嗜酸乳杆菌 6 0 0 5、弯曲乳杆菌 6 0 31、干酪乳杆菌 6 0 33和戊糖片球菌10 196 )分别与葡萄球菌 10 14 5混合作为干发酵香肠的发酵剂 ,测定并比较不同发酵剂的干发酵香肠的产品质量 ,结果表明 :5种乳酸菌中 ,植物乳杆菌 6 0 0 3和干酪乳杆菌 6 0 33是较适合制作干发酵香肠的乳酸菌发酵剂 ,而且植物乳杆菌 6 0 0 3具有最强的生长及产酸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 casei Zhang)对凝固型发酵乳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将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 thermophilus)与益生菌L. casei Zhang复配发酵,发酵结束(pH 4.5)于4℃冷藏1 d或28 d,并对发酵乳进行感官鉴评试验。【结果】益生菌L. casei Zhang与S. thermophilus复配发酵可赋予产品更好的细腻性、更为浓郁的奶油味和乙醛风味,从而提升产品的风味总体得分、气味总体得分及产品总得分。4℃贮藏7 d时益生菌发酵乳具有最好的气味和风味感官特征,而贮藏14 d时具有最好的表观和质地感官特征。【结论】益生菌L. casei Zhang可提高发酵乳制品的感官品质,同时贮藏时间对发酵乳感官特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自然发酵和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干香肠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相对含量及其差异性。分别从以植物乳杆菌为发酵剂和自然发酵工艺生产中式发酵干香肠中检测出32和2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为醛类和酯类。其中醛类分别占自然发酵干香肠和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香肠挥发性物质的67H81%和63.39%,而酯类分别为自然发酵的18.75%和接种植物乳杆菌的29.19%。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通过对4种不同发酵剂的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发酵乳乳清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的体外检测和先天性高血压大鼠的体内检测.[方法]ACE抑制活性的测定根据Cushman D W等的方法进行改进.利用8周龄先天性高血压大鼠(SHR),每天使用4种发酵乳乳清灌胃SHR大鼠,每一试验样品实验期为3天,剂量逐渐升高,对照组饮用水.用ZH-HX-Z鼠尾无创动脉测量仪测定收缩压.[结果]瑞士乳杆菌TUST005发酵乳ACE抑制活性大于其他发酵乳ACE抑制活性,并在4℃下后发酵3天具有较高的ACE抑制活性,达到45.91%.当瑞士乳杆菌TUST005与丁二酮链球菌发酵乳乳清剂量15 ml/kg体重与瑞士乳杆菌TUST005发酵乳乳清剂量为20 ml/kg体重.血压的下降和上升速度相对缓慢.维持最低血压水平时间较长分别为3 h和6 h,降压效果最好且与对照组相比降压值分别为17.2 mmHg和20.6 mmHg.[结论]瑞士乳杆菌TUST005发酵乳体外检测和体内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 casei Zhang)货架期内活菌数的变化及其对发酵乳物理特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将2株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 thermophilus)分别与益生菌L. casei Zhang复配发酵,发酵结束(pH 4.5)于4℃冷藏28 d,并对发酵乳各指标进行测定。【结果】4℃贮藏28 d时,发酵乳中益生菌L. casei Zhang活菌数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且数量保持在108CFU/g以上;益生菌L. casei Zhang与S. thermophilus复配发酵有利于提高3-羟基-2-丁酮和己酸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同时短期贮藏过程中(1—7 d)可赋予产品较高的黏度、硬度、脆度、胶性和耐嚼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其对产品物理特性的影响随发酵用S. thermophilus菌株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结论】4℃贮藏28 d过程中,益生菌L. casei Zhang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同时其与S. thermophilus复配发酵可赋予产品较好的质构和风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受群体感应信号肽介导的产细菌素乳杆菌作为发酵剂的潜力,以前期研究获得的1株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 L-ZS9菌株为研究对象,L.plantarum L-Y9为对照,将L.paraplantarum L-ZS9+AIP(信号肽)、L.paraplantarum L-ZS9和L.plantarum L-Y9分别复配商用木糖葡萄球菌制备发酵香肠,测定不同发酵剂条件下各组香肠的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结果表明:L-ZS9+AIP组效果最佳,与L-Y9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L-ZS9组差异并不明显(P0.05)。L-ZS9作为发酵剂能够更迅速启动发酵,较好地抑制肠杆菌的生长,及丙二醛(MDA)的增加,同时提高发酵香肠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7.
大豆发酵饮料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45-9847
[目的]探索大豆发酵饮料加工配方和关键工艺参数。[方法]在制作大豆发酵饮料的试验中,筛选乳酸菌发酵菌种和复合稳定剂,研究豆浆均质压力、间壁式速冷等大豆发酵饮料加工配方和关键工艺参数,并进行了中试和试生产。[结果]研究获得的大豆发酵饮料加工配方为:按豆浆汁,加入白砂糖8.50%、乳清粉1.30%、复合稳定剂0.24%;取大豆凝乳40.00%,加复合稳定剂0.14%、香料0.05%、天然果汁5.00%~7.00%,再加水至100%。理想的工艺参数为:采用95℃/5 min灭菌方式;当产品中心温度达93℃后,杀菌10 min后速冷;豆浆在发酵前一级压力25 MPa,二级压力10 MPa;发酵好的凝乳调配后一级压力25 MPa,二级压力5 MPa。[结论]产品的蛋白质含量、非脂乳固体、酸度等指标均符合国家农业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发酵玉米、发酵高粱秸和发酵麦秸3种秸秆进行发酵处理,添加于饲料中确定其对生长育肥猪的效果。选用48头健康生长状况相似的杜花F1杂种猪,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头。第1组作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2、3、4组作为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了发酵玉米秸、发酵高粱秸和发酵麦秸的饲料。根据生长育肥猪的采食量、饮水、日常活动、粪便及日增重的效果探讨发酵秸秆的饲喂效果。结果表明,发酵玉米秸喂猪较好,其增重速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发酵高粱秸和发酵麦秸效果较差,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低11.32%(P0.05)和12.28%(P0.05),每1kg增重耗料分别高于对照组12.20%和13.2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表面疏水性以及凝聚性。[方法]采用MATH法测定3株乳杆菌的表面疏水率,自凝聚试验测定菌株的自凝聚率,共凝聚试验测定3株乳杆菌与致病菌的共凝聚率。[结果]3个菌株的涡旋时间与表面疏水性呈负相关,静置时间与自凝聚作用呈正相关,且凝聚作用与致病菌的粘附和菌体自身特性有关。[结论]3株乳杆菌在肠道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凝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的发酵液在6.25%、16.67%的体积分数下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水稻(Oryza sativa)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等高等植物的幼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6.25%体积分数下对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的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彩色豆马勃菌丝体的乙醇提取液在15.00、7.50和3.75mg/mL等质量浓度下对稗草、萝卜和油菜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15.00mg/mL质量浓度下对水稻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在7.50和3.75mg/mL质量浓度下对水稻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