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侵染西瓜的黄瓜花叶病毒的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生物学、血清学及电镜技术鉴定了西瓜花叶病毒分离物 (XZ -1)的基本属性。研究结果表明 ,该分离物可侵染 6科 17种植物。其中 ,在葫芦科、茄科、菊科、苋科几种植物上表现为花叶 ;在苋色藜、蚕豆上表现为枯斑。桃蚜 (MyzusPersicae)可传毒 ,病毒汁液极易摩擦接种。该分离物汁液的致死温度为 5 5~ 60℃ ,稀释限点为 10 - 3~ 10 - 4,体外存活期约为 2~ 3d。分离物形态为典型球状 ,其提纯物紫外光吸收的最高峰在 2 60nm ,最低峰在 2 40nm。A2 80 /A2 6 0 =0 .69。该病毒核酸含量约为 11.3 %。ELISA测定该分离物与黄瓜花叶病毒的抗血清学反应为阳性 ,初步鉴定该分离物隶属于黄瓜花叶病毒 (CMV)  相似文献   

2.
广西西瓜花叶病病原病毒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西各西瓜主产区采集到表现花叶症状的样品124份,经ELISA测定,所采样品均与西瓜花叶病毒二号(WMV-2)抗血清呈阳性反应,与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抗血清呈阴性反应.取典型样本摩擦接种西瓜、西葫芦、南瓜、黄瓜、毛节瓜、瓠瓜、罗汉果等葫芦科植物表现花叶症状;接种苋色藜产生局部坏死斑;接种番木瓜、普通烟、心叶烟、番茄、辣椒、豇豆等无任何症状反应.该病毒还可通过棉蚜和嫁接传染.病毒初提纯液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许多大小为12nm×(600~800)nm的线状病毒.ELISA测定结果显示,该病毒与莴苣花叶病毒(LMV)、大豆花叶病毒(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据此,广西西瓜花叶病的病原病毒应为西瓜花叶病毒二号(WMV-2).  相似文献   

3.
侵染西瓜的西瓜花叶病毒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物学、血清学及电镜等技术鉴定了侵染西瓜花叶病毒宿州分离物的基本属性。研究结果证明 ,该分离物侵染西瓜、南瓜等葫芦科植物并表现花叶 ;在苋色藜、千日红表现局部褪绿斑 ;桃蚜可传毒 ,该分离物汁液的致死温度为 5 5~ 5 8℃ ,稀释限点为10 - 3~ 10 - 4,体外保毒期为 6~ 10d。病毒粒体为线状 ( 73 0nm× 16nm)。该分离物的提纯物紫外光最高吸收峰在 2 60nm处 ,最小在2 40nm处。A2 6 0 /A2 80 =1.3 2。其病毒的RNA含量约为 8%。ELISA测定该分离物与西瓜花叶病毒 2号 (WMV -2 )的抗血清学反应为阳性。初步确定该分离物隶属WMV -2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4.
侵染蚕豆的黄瓜花叶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鉴别寄主反应、寄主范围测定、介体传播特性、粒体形态以及血清学诸项试验,将蚕豆病毒分离物B_5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B_5液接种能侵染7科20余种植物。在蚕豆的接种叶上形成红褐色坏死斑,有或无系统侵染;局部侵染苋色藜和昆诺藜;系统侵染心叶烟和番茄分别引起花叶和蕨叶症。B_5可经桃蚜、棉蚜和甘篮蚜的非持久方式传播。B_3在电镜下粒体形态为球状,直径28~30nm。B_5病株的粗制液在免疫双扩散试验中能和黄瓜花叶病毒的抗血清起反应,且在免疫电镜试验中,黄瓜花叶病毒抗血清处理的铜网能捕获大量B_5粒体。  相似文献   

5.
1985年在河北省红小豆主产区红小豆罹病植株上采集了38份标样,从中分离出8502分离物。二年重复鉴定表明,该分离物可以侵染茄科、豆科、藜科等7科31种植物。体外稳定性測定:钝化温度60°—6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室温)1—2天。病毒可通过摩擦接种传毒。并由桃蚜做非持久性传播。该分离物和黄瓜花叶病毒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电镜下病毒形态为球状粒体,大小30nm。根据上述性状判断,8502分离物属于黄瓜花叶病毒(CMV)。用琼脂双扩散法检测该病毒在田间自然感染率约为12.7%—36%。可以认为黄瓜花叶病毒是红小豆病毒病的主要病毒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6.
自然侵染豌豆的大豆花叶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南京郊区豌豆病株上分离到的 P-65分离物,汁液摩擦接种6科25种植物,能侵染8种豆科植物及藜科的苋色藜.体外抗性: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2~3天.桃蚜非持久性传播。病毒粒体线条状,平均长度为750nm.病叶组织中有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大豆花叶病毒抗血清对该分离物的粒体有强的捕捉和修饰作用,SDS 双扩散试验中可见明显的沉淀线,故该分离物属大豆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7.
在本校育种田的大豆上得到一个病毒分离物——A-1。A-1分离物接种了7个科28个种和品种,而侵染6个科19种植物。A-1分离物很易侵染大豆、菜豆,引起深浅绿色花叶;在豇豆接种叶上产生扩散的褪绿斑,并发展成系统花叶;亦易侵染心叶烟、普通烟、克氏烟、矮牵牛和辣椒等茄科作物,表现系统花叶症状;在苋色藜和番杏上引起局部褪绿斑。但A-1分、离物与番茄上分离的CMV在豆科寄主反应上有差异。A-1分离物可以侵染几种豆科作物,而CMV不侵染大豆和菜豆,仅在蚕豆和豇豆上引起小型的红褐色斑。A-1分离物的体外抗性:失毒温度50℃,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1—2天。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A-1分离物与CMV标准抗血清作琼脂双扩散测定呈阳性反应。根据以上性状,分离物A-1应属于黄瓜花叶病毒组的黄瓜花叶病毒(CMV)。江苏省南京、徐州和山东省薛城、莱西等地采集的140个大豆病毒样本中,CMV占36%。  相似文献   

8.
侵染大丽花的黄瓜花叶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病毒生物学特性、粒体形态和血清学性质,初步鉴定在厦门地区种植的大丽花上表现花叶症状的病株上分离的1个病毒分离物属于黄瓜花叶病毒。在供试的11科39种(或品种)植物中,该分离物通过摩擦接种能侵染其中的9科35种(或品种);失活温度为50-55℃,稀释终点为10^-3~10^-4,体外存活期为24-28h;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30nm。经间接ELISA测定,该分离物与烟草花叶病毒、南瓜花叶病毒、烟草环斑病毒、番茄不孕病毒、西番莲木质病毒的抗血清均无反应。与黄瓜花叶病毒抗血清具有强阳性反应,鉴定该病毒是黄瓜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9.
蝴蝶兰病毒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厦门地区蝴蝶兰(Phalaennopsis sp.)褪绿斑驳的病原为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asaic virus,CyMV)的一个分离物.该分离物能通过摩擦接种侵染5科12种(或品种)植物中的3科3种;失毒温度为60~65℃,稀释终点为1×10-3~1×10-4,室温下,体外存活期超过10d.提纯病毒粒体线状,长约470~490 nm,宽为13 nm.ELISA测定结果表明,该分离物与建兰花叶病毒抗血清有密切血清学关系,而与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及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抗血清无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珊瑚豆(Solanum pseudocapsicum L.var diflorum(Vell)Bitter)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病毒(SPV—I),汁液摩擦接种和桃蚜(Myzus persicea)、棉蚜(Aphis gossypii)均能传毒。两次试验证明该病毒不经种传,人工摩擦接种可侵染7科中的21种植物。在黄瓜、心叶烟等植物上能引起系统花叶,能引起苋色藜、昆诺阿藜接种叶片局部枯斑。该病毒钝化温度为65~70℃10分钟;稀释限点为10~(13)~10~(-4);体外存活期为1~2天(22℃)。琼脂免疫双扩散表明,此病毒与黄瓜花叶病毒有明显的血清学关系。浸蘸法制备样品,2%醋酸铀负梁,透射电镜观察,该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其直径为28~30nm。根据此病毒的生物学、血清学特性和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初步认为该分离物是黄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11.
几种中草药丙酮提取物对西瓜花叶病毒2号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丙酮浸渍法提取了银杏、艾蒿、大黄、紫草、青蒿以及独活等11种中草药中的抗病毒活性物质,并以西瓜花叶病毒2号(Watermelon mosaic 2 potyvirus,WMV-2)为供试毒源,在西葫芦上对提取物进行了室内生物防效测定和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青蒿和独活的丙酮提取物对西瓜花叶病的相对防效达47.68%和49.07%,显著高于对照,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且经提取物处理的西葫芦的叶绿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发病对照而低于空白对照和病毒A治疗对照,其对西瓜花叶病毒2号具有一定的抗性作用,其活性成分可能具有体外钝化病毒或诱导系统获得抗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CMV和TMV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对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病毒病的田间调查、寄主范围和症状特点、血清学反应以及RT-PCR的试验结果,证实了黄瓜花叶病毒(CMV)是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病毒病的主要毒原之一;通过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鉴定了烟草花叶病毒(TMV)是另一主要毒原。在采集的病样中,根据鉴别在寄主上的症状特点,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分离物,分别称为分离物Ⅰ和分离物Ⅱ。分离物Ⅰ在辣椒、西葫芦、三生烟、普通烟、心叶烟、曼陀罗等寄主植物上引起花叶等症状,在苋色藜、昆诺阿藜上产生局部枯斑,不侵染千日红,由此可初步鉴定为CMV;从间接ELISA和RT—PCR的检测结果也可判断分离物Ⅰ是CMV,其检出率为36.67%。分离物Ⅱ在辣椒、普通烟上产生花叶症状,在心叶烟、曼陀罗、千日红、三生烟、苋色藜和昆诺阿藜等寄主植物上产生局部枯斑,而不侵染西葫芦,由此可初步鉴定其为TMV;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分离物Ⅱ是TMV,其检出率为43.33%。另外,TMV在田间发生率明显高于CMV。  相似文献   

13.
在辽宁省主要蔬菜区获得辣椒花叶病毒两个分离物,一为烟草叶病毒辣椒分离株(TMV—P),其表现黄斑驳花叶症,病毒粒子呈长杆状,稀释限点10~(-6);致死温度97℃;体外存活期为10天以上,另一为黄瓜花叶病毒辣椒分熟株(CMV—P),病毒粒子球状,稀释限点1:3000,致死温度60~65℃。体外存活期3~4天。  相似文献   

14.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小苍兰花叶病毒Freesia mosaic virus (Fre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ubermosaic virus (CMV)和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 (BYM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保守区域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能同时检测小苍兰3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体系.该体系能够一次扩增出FreMV,CMV和BYMV的特异片段,其大小分别是340、628和212 bp.测序结果表明,3种病毒序列与相应的参考序列相似性均达97%以上.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从≥10-2mg的感病植物组织中能够检测到这3种病毒.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能同时检测Re MV、TMV和ToMV的简并引物,利用RT-PCR的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地黄病毒样品进行了检测。共克隆了25个病毒样品的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24个病毒样品均是Re MV,其相近病毒TMV未检测到,ToMV仅在一个野生地黄样品上检出,说明Re MV在我国栽培地黄和野生地黄上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6.
黄瓜花叶病毒是目前对蔬菜生产危害最大的植物病毒病之一。该文就黄瓜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感染植株的方式,感染后植株的表现形式,以及对该病毒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科研工作者在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病的过程中所做的研究和探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引起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的病原,为甘蔗抗花叶病育种、种质筛选及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主要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叶片,提取RNA后采用甘蔗花叶病毒(SCMV)、高粱花叶病毒(SrMV)、玉米矮化病毒(MDMV)和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特异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检测,将目的片段克隆并测序;病毒CP基因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收集的48份样品中检测出SrMV阳性33份,SCMV阳性2份,SCMV和SrMV复合侵染1份,未检测到MDMV和JGMV.花叶病的发病率为75.0%,其中,SrMV、SCMV及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的发病率分别为68.8%、4.2%和2.1%.台糖系列及其他引进品种的甘蔗花叶病感病率较高,桂糖系列品种的感病率相对较低.[结论]甘蔗花叶病已在广西大部分蔗区发生,其致病原以SrMV为主,SCMV零星发生,由SCMV和SrMV复合侵染的甘蔗花叶病发生机率较低.广西蔗区可能存在其他种类病原病毒引起的甘蔗花叶病.  相似文献   

18.
从采自平度、临沂两地的西瓜病叶中得到两个病毒分离物W—PD和W—LY。W—PD可侵染3科8种植物,可由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钝化温度65℃,稀释限点10 ̄(-4)~10 ̄(-5),体外存活期20~25d。提纯病毒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最大吸收峰为260nm,最小吸收峰为246nm。A260/A280=1.24。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为33.34KD。W—PD的粒子线状,长度为600~750nm。在病组织超薄切片中可以看到风轮状和环状内含体。W—PD与WMV—2的抗血清有明显的沉淀反应。以上结果表明,W—PD为WMV—2的一个分离物。W—LY可侵染5科13种植物。钝化温度70℃,稀释限点10 ̄(-3)~10 ̄(-4),体外存活期3~5d,可由桃蚜以非持久方式传播,与CMV的抗血清有明显的沉淀反应。W—LY应为CMV的一个分离物。WMV—2是我省西瓜病毒病的主要毒原,其分出率为75%,CMV的分出率为16.35%。  相似文献   

19.
通过沈阳地区栽培唐菖蒲的病毒病症状类型调速查,以及对病毒毒原的生物学测定、电镜观察、对流免疫电泳测定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明确沈阳地区种植的唐菖蒲受黄瓜花叶病毒(CMV)、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浸染。阐明了染病寄主的症状与病毒毒原种类的相关性,在典型症状中,碎色症和斑驳症的植株多为受CMV侵染造成,条斑症和皱叶症主要是由BYMV侵染引起。TMV的含量较低,尚未单独引起寄主的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20.
SrMV和SCMV侵染玉米的细胞超微病变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了高粱花叶病毒(SrMV)和甘蔗花叶病毒(SCMV)侵染玉米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线状SrMV和SCMV粒子分散或成束分布在感病细胞的细胞质内,同时在细胞质中产生大量柱状内含体.SrMV引起风轮体和卷筒体,属于Edwardson等划分的第Ⅰ型,一些内含体分布于细胞壁附近,有的直接与细胞壁胞间连丝相接.SCMV引起风轮体、卷筒体和片层聚集体,属于第Ⅲ型,一些成束的病毒粒子和内含体存在于筛管中.对两种病毒的细胞病理学效应作了比较,并对可能与病毒胞间运动相关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