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养殖户在养蟹中,常有一些河蟹栖居在远离水面的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觅食,且个体较小。根据笔多年对养蟹池的观察,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正> 止前河蟹养殖业发展很快,但在河蟹的饲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生长不平衡的现象。个体小的河蟹往往栖居在远离水面的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故称之为“懒蟹”。“懒蟹”个体不易长大,严重影响河蟹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懒蟹”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几个因  相似文献   

3.
孙建富  吴胜 《水产科学》1996,15(4):27-28
懒蟹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办法孙建富吴胜(大连水产学院,116023)(大连水产学校)关键词:河蟹,原因,防治通常把长期栖居在远离水层的穴洞、泥沙、石缝中、终日不出来活动、觅食,很难蜕壳长大的河蟹称之为懒蟹。懒蟹个体极小,最小的只有高粱米粒一般大小,又不易...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河蟹人工养殖时,有一些河蟹个体较小,往往栖息在洞穴中,很少出来活动和觅食,因此生长缓慢,被称之为“懒蟹”。 产生“懒蟹”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由于池水中溶氧量低而造成河蟹在水中感到不舒服离水上岸栖息。这样时间一长就造成了河蟹在沿岸洞  相似文献   

5.
养殖户在养蟹中,常有一些河蟹栖居在远离水面的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觅食,且个体较小.根据笔者多年对养蟹池的观察,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幼蟹培育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幼蟹培育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河蟹的养殖生产。目前,在幼蟹的培育过程中,常会由于某种原因,使一部分幼蟹个体较小,不肯生长或生长缓慢,它们长期栖息在洞穴之中,不愿出来活动和觅食,这部分幼蟹被称之为懒蟹,俗称“小老蟹”。现结合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幼蟹培育过程中懒蟹的控制作如下分析:1严格控制放养密度现在有许多的养殖户存在着放养密度越高幼蟹出池量就越多,获得效益也越高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高密度的培育幼蟹,往往会使养殖水体水质处于不良状态,而且极易造成饵料的不足,这是懒蟹形…  相似文献   

7.
“懒蟹”,也称“落脚蟹”,在河蟹饲养过程中,发现不少塘口有此种蟹。当年蟹苗年底大的体重达到2两左右,而小的只有几克,个体悬差很大,有些蟹栖居远离水层的穴洞里,终日不出来活动和觅食。这种蟹一旦发现,如不采取措施,其个体  相似文献   

8.
我镇示范户谢道玉培育蟹苗已有20多年历史,其培育规模在逐渐扩大,由原来5亩扩展到20亩,经济效益逐年增加,去年亩纯利在2000~3000元/亩(保守估计)。笔者因科技入户多次与他交流,据他介绍在塘的  相似文献   

9.
<正>蟹种是成蟹养殖的基础,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1龄蟹种培育技术已趋向成熟,目前蟹种培育大都达到亩产量100千克、高产池塘达250千克以上的水平。但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懒蟹"与"早熟蟹"比例偏高成为困扰广大养殖户的难题,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分析了"懒蟹"与"早熟蟹"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供养殖户参考。一、产生原因1.育种池塘过大育种池塘小而适宜,幼蟹相对集中,饵料容易做到均匀投喂,每只蟹获取饵料的机  相似文献   

10.
河蟹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螯足和步足上长有绒毛,但是池塘内养殖的河蟹,管理少有不慎,时有出现周身长“毛”现象,这是一种病态表现。1987年我市第二水产养殖场5.5亩的蟹池内就发生过此病,并引起螃蟹死亡。  相似文献   

11.
养殖河蟹仅见效快,而且收益高,但池塘养蟹往往有部分蟹,栖居在离开水体的洞穴里,不能正常摄食和脱壳生长.该类蟹规格小、色泽黑、口味差、经济价值极低,这种蟹通常称为“懒蟹“、“洞蟹“,影响着河蟹养殖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河蟹人工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个体较小、体色深暗,缺乏光泽,不爱活动和栖息于洞中的河蟹,称之为“懒蟹”。形成“懒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原因 1.1 水质恶化、溶氧低会引起河蟹不适,其逃出水中,爬上岸栖息,久而久之,便在池  相似文献   

13.
一、形成原因1郾种鳖尚未达到性成熟就配种繁殖,所产后代生长发育缓慢,部分变成僵鳖。2郾种鳖饲料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缺乏,导致种鳖营养水平差,仔鳖先天性发育不良、生长停滞。3郾仔鳖饲料适口性差,仔鳖不认食,长期饥饿;仔鳖饲养密度过大,体质强弱有明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河蟹人工养殖迅速发展,但在成蟹养殖阶段,河蟹常因病死亡,造成损失,影响收益。现介绍一些防治方法,供参考。 1.纤毛虫病: 经观察检查:病蟹鳃部、整个头胸部、腹部和四对步足(除复眼、口器、指节等部位外)有大量纤毛虫附生,仅有少数河蟹为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笔者作为渔业科技入户专家在江苏省启东市合作镇对示范户指导时发现,平田提水养殖扣蟹的大部分池塘中小老蟹产生的数量比往年多。据了解,该镇示范户袁永义在平田提水养殖扣蟹过程中,平均每亩捕到小老蟹15~20千克,是往年的2.3~5倍,也是以往在平田提水养殖扣蟹过程上未曾见过  相似文献   

16.
张仕钢  谢杭 《齐鲁渔业》2003,20(7):40-40
幼蟹“恋岸症”(即上岸后不下水)是危害幼蟹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发生率与死亡率都很高,发病后成活率最低的只有1%~2%,其中Ⅰ期幼蟹蜕壳后2~3天至Ⅱ期幼蟹初期死亡率高达95%,是影响养蟹效益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17.
18.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水产》2001,26(6):28-29
中华绒螯蟹(河蟹)是我国淡水名产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河蟹的病害问题日显突出,其中“颤抖病”最为常见,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1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的握力减弱、蜕壳困难、摄食量减少以至不摄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心脏、腹神经节肿大,心跳乏力,肝胰腺呈淡黄色、严重时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所…  相似文献   

19.
20.
文蛤是沿海渔民开发滩涂、发展贝类增养殖的理想对象,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养殖过中经常出现大批文蛤集中死亡的现象,死亡时间大多出现在高温季节的7月~8月,而此时恰逢文蛤繁殖期刚过,其体质瘦弱,抵抗力差。分析文蛤死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l.溶藻弧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该病潜伏期约3天~4天,然后病症暴发,文蛤肠道腐烂而死亡。气味,说明底质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所以,要采取换滩轮养措施,避免养殖区域内滩涂底质老化,最好每隔3年~4年换用一次新的养殖场地,或者收捕后用拖拉机或铁耙对底质进行全面翻耙,将下层的底质翻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