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在国内,罗非鱼类苗种生产均依赖于自然繁殖。由于罗非鱼类产卵时间不集中,性周期短的特点,出池鱼苗规格大小不齐,亲鱼大苗残食小苗现象极为严重,影响苗种生产效果。虽然包吉墅(1980年)报道了莫桑比克罗非鱼流水孵化兼群体同步繁殖,但迄今仍未见有关罗非鱼类人工孵化生产鱼苗的试验报告。  相似文献   

2.
研究长江上游江津段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繁殖水文需求,可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2019-2022年的鱼类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津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鱼卵密度的时间动态以及与水文、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67种鱼类卵苗,其中典型产漂流性种类26种;从各种类繁殖规模比例来看,吻鮈、圆筒吻鮈、铜鱼、草鱼等占比较高;长鳍吻鮈繁殖高峰集中在4月,圆筒吻鮈和铜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四大家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上旬,吻鮈的繁殖时间较长,高峰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在泸州弥陀镇、重庆朱杨溪-石门和金刚沱-油溪镇江段。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均鱼卵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分类回归树结果表明,涨水过程中的水位涨幅、初始流量和透明度最小值是影响保护区产漂流性卵鱼类类群繁殖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种类而言,所需的积温、流量条件不尽相同。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段是多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金沙江下游梯级陆续运行后,原产卵场位置和规模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议实施水文过程生态调度来减缓其影响时,不仅需要考虑水文、积温条件对鱼类性腺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水文过程与产卵场形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生态调度是减缓水电开发不利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非工程措施,三峡水库自2011年起,每年5-7月份择机开展面向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但是各年度生态调度效果参差不齐,缺乏生态调度效果评价技术体系。本研究从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面向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的水库生态调度效果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以三峡水库为例,评估了2012-2022历年生态调度效果。结果显示三峡水库各年度生态调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而言,涨水持续时间、初始流量、流量日上涨率和洪峰流量、水温等水文水环境指标满足鱼类最适繁殖需求的生态调度试验,其鱼类繁殖响应良好,生态调度效果较为理想;同时开展两次生态调度的年份,其调度效果好于仅开展一次调度的年份。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生态调度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漂浮巢、底铺巢、孵化桶三种不同方法鲤鱼产孵效果的试验,进行了接卵率,受精率,出苗率,成活率的比较。得出接卵率:孵化桶>底铺巢>漂浮巢;受精率:底铺巢>漂浮巢>孵化桶;出苗率:孵化桶>底铺巢>漂浮巢;成活率;孵化桶>底铺巢>漂浮巢。并综合评述了三种不同方法在鲤鱼产孵中的优缺点,提出生产单位根据实际条件,采用孵化桶或底铺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鱼类培养的体细胞与成熟卵的电融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极化注射仪—I型,对混有青鱼体外培养细胞的草鱼,鲢鱼成熟未受精卵进行正弦交(?)电场处理,使细胞与卵紧密接触,继而进行两次电脉冲。结果在673粒草鱼实验卵中有45粒发育至囊胚期,12粒发育至血液循环期,孵出鱼苗8尾。在224粒鲢鱼实验卵中,有68粒发育至囊胚期,13粒发育至血液循环期,孵出鱼苗6尾。鱼类体外培养细胞和未受精卵融合后,能继续分裂发育,说明已分化的体细胞核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工鱼巢及孵化暂养槽对产粘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进行监测,为制定减少三峡水库在消落过程中对消落带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影响的保护措施提供支持。2016-2017年,在三峡水库重庆木洞江段桃花岛内河中段设置人工鱼巢(采用水生植物作为粘性卵附着物)和孵化暂养槽,对产粘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及同步水温、水文状况进行103d监测。结果表明,鱼巢当天有新增卵(1~5级)的天数为52d(占监测天数的50.5%),其中产卵量较多(3~5级)的天数有19d(占监测天数的18.5%),主要集中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产卵时水温范围为13~30℃,产卵盛期水温范围为16~29℃。选取的29批卵孵化、存活率高达90%以上,苗体健壮。平均孵化水温在14.28-29.5℃时,孵化时间为1~8d。初步鉴定出在鱼巢上产卵的鱼有10余种。人工鱼巢和孵化暂养槽可直接作为产粘性卵鱼类资源恢复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鱼类产卵规律研究及资源调查的科研工具。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汉江中下游江段的水文变化特点与鱼类早期资源分布状况,2009年6~8月在沙洋断面开展了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汉江沙洋站以上可监测到的152.28km干流江段中共有3个产卵场,产卵场总长度为42.12km,占江段总长的27.7%。产卵总量为56601.9万粒,产漂流性卵鱼类约有21种...  相似文献   

8.
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汉江中下游江段的水文变化特点与鱼类早期资源分布状况,2009年6~8月在沙洋断面开展了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汉江沙洋站以上可监测到的152.28km干流江段中共有3个产卵场,产卵场总长度为42.12km,占江段总长的27.7%。产卵总量为56601.9万粒,产漂流性卵鱼类约有21种,其中拟尖头鲌、蛇鮈、双斑副沙鳅、翘嘴鲌、吻鮈、赤眼鳟等为优势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次数和产卵量与江水的流速、温度、透明度、涨落水持续时间等多个因素都有一定的关联。近5年来,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卵场的位置也有所改变。本研究旨在为水利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以及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马仲波 《淡水渔业》1981,(5):18-20,13
长江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主要产地之一。长江上游宜昌附近江段是青、鲩、鲢、鳙等主要集中产卵区,是我国江河中规模最大的鱼类产卵场。年产鱼苗约48亿尾(宜昌鱼类繁殖保护站资料,1957),对发展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的养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0年5-8月对岷江下游的生态水文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与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个水文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位变幅和变化率明显低于流量指标,6个流量指标(日流量、日内最低流量、日内最大流量、日内流量变幅、日间流量变幅、日间流量变化率)和6个水位指标(日水位、日内最低水位、日内最高水位、日内水位变幅、日间水位变幅、日间水位变化率)与鱼卵径流量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径流量的波动周期和频率与水文指标较吻合,一般较水文指标波动周期短2~3 d;洪峰过程对鱼类产卵行为的刺激明显,是决定岷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年产卵量多寡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但第1次洪峰过程对产卵行为的影响明显滞后,2次洪峰过程后,鱼类集中产卵行为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均与水文指标的波动达到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1.
大银鱼的肝指数及其与卵巢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前言肝脏对人体与温血动物,以至于鱼类的生理活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众所熟悉的知识而论,肝脏的主要机能是制造胆汁,对来自消化道内的毒物进行降解和贮藏醣元以调节血糖水平。但近年来的肝组织细胞学与生物化学研究表明,肝脏可能有为鱼类卵巢卵细胞的发育制造和输送大量卵黄蛋白原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开放静止水中测定鱼类耗氧率的简易计算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开放静水的水体中测定鱼类耗氧率的方法是指鱼在正常的活动状态下,不论鱼大或小,单尾或群体,均能分别测定其耗氧率(0_2毫克/公斤·小时;0_2毫克/尾·小时)。这种方法有很大实用价值,如活鱼运输、池塘养鱼和实验室器皿中进行相应的实验,均有简便易行的优点,可广为采用。这种方法由吉源(1954年)最早进行了实验,诸岗(1967年)作了改进。该计算方法已由沈宗  相似文献   

13.
《淡水渔业》1975,(11):13-15
在进行家鱼人工催产时,常常会遇到难产现象,影响鱼苗生产。根据我们对难产亲鱼的解剖观察和生产实践的体会,在难产亲鱼中,有一类亲鱼并非催产技术不当,而是它们当时的生理状况所致。这类亲鱼的肠系膜上积累有大量脂肪,腹部肌肉的脂肪也较多;  相似文献   

14.
香鱼苗种窒息点与耗氧率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正> 近几年来,有关单位开展了香鱼人工养殖。在运输和养殖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制定各项技术措施与香鱼苗种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尤其是香鱼苗种的窒息点和耗氧率。关于此问题,日本高桥(1943年)及川那部,森水野(1957年)曾进行过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笔者于1985年3—5月在浙江宁海凫溪进行了香鱼苗种窒息点和耗氧率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我国东部海域(渤海、黄海和东海)和南海的鱼类生态结构和渔业资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在1983—2013年中国海洋渔船渔获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将渔获物中的鱼类按照营养级归类,然后计算其平均营养级(TL)和Fi B指数,并结合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对鱼类的营养级结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部海域捕捞的25种主要鱼类渔获中,31年间TL呈现下降趋势,低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60%,中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129%,高营养级鱼类则下降了近51%;而在南海,31年间TL变化不明显,低营养级鱼类比例下降了6%,中营养级鱼类下降了43%,高营养级鱼类增长198%。东部海域和南海的渔获物鱼类生态结构变化说明,就营养级水平而言,东部海域近海渔业资源呈现明显的衰退现象,而南海则还未出现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