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8—2001年实地开展黄鳝疾病调查与防治研究,共收集疾病材料137例,主要有腐皮病、赤皮病、肠炎病、水霉病、棘头虫病、毛细线虫病等疾病。重点研究病因、症状、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病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病毒性疾病危害尤甚。而病毒性神经坏死症是目前发现危害最为严重,造成损失最大,死亡率最高,防治最为困难的一种疾病。现将该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4.
一、鳝苗放养阶段的病害目前,国内黄鳝养殖主要以采集、收购野生鳝苗作为苗种来源,以下主要解析野生鳝苗放养阶段的病害。1郾呼吸衰竭发生有呼吸衰竭症状的鳝苗,在清水漂养时,鳝苗头吻端会长时间伸出水面,下颌部始终处于吸气膨大状态,并且惊动不下沉或下沉后头部又立即伸出水面  相似文献   

5.
闽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福建南部海区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暴发性传染病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PCR和RT-PCR技术。检测石斑鱼常见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结果各发病渔场均检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病原菌分离未发现强致病性细菌;寄生虫检查发现腹腔普遍有一种微孢子虫感染形成的孢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游动失常、厌食、鳔肿大、肾脏坏死、糜烂。表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感染是导致石斑鱼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春夏鱼病流行情况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县渔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淡水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单产逐步提高,同时带来的鱼病也日趋严重。2001年由于增大鱼放养密度和春旱水位相对降低等因素,尤其是游钓业在购进外地商品鱼将鱼病病原体的带人,造成我县2001年春夏鱼病的发生与蔓延,直接影响我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7.
一、“软壳”综合症的症状及流行情况 症状:患病虾的甲壳薄而软,头胸甲二侧向外翻与肌肉分离,易剥落,活动缓慢,体色发暗,常于池边慢游。生长速度放慢,体长明显小于正常虾。 流行情况:南美白对虾长到5厘米左右较容易形成“软壳”症,虽然“软壳”症不会直接影响虾的成活率,但  相似文献   

8.
欧洲鳗“红头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高安市有大小水库360余座,养鱼面积4720.53ha,占全市总养殖面积的70.9%;2002年养殖产量7201t,占全市总养殖产量的35.4%。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水库养鱼的投入、产量和效益均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在增产增效的同时,水库鱼病的发生率也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筏式养殖虾夷扇贝贝壳内侧褐色沉积症状形成机制,讨论虾夷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和褐色沉积症状相关性。2017—2019年的3—10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虾夷扇贝褐色沉积症症状发生过程和出现比例,统计虾夷扇贝累积死亡率。设计防咬合扇贝养殖笼,统计褐色沉积症扇贝出现比例。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分析褐色沉积物质成分,讨论内在形成原因。结果显示,防咬合扇贝养殖笼内养殖扇贝累积死亡率为87.6%,褐色沉积症状出现比例为74.5%,扇贝间咬合导致的损伤不是褐色沉积症出现的原因。褐色沉积物质红外光谱谱型与牛血清白蛋白粉末谱型一致,且具备蛋白质特征峰酰胺Ⅰ带和酰胺Ⅲ带,揭示贝壳内侧褐色沉积物质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虾夷扇贝褐色沉积症出现时间具有规律性,6月中下旬出现症状后持续至8月,与扇贝开始死亡时间吻合。2017—2019年褐色沉积症状比例为85.7%、1.54%和10.9%,扇贝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0.4%、49.2%和48.16%,揭示褐色沉积症状与筏式养殖虾夷扇贝夏季死亡具有相关性(r=0.992),其形成原因可能与病原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1.
海参纲是棘皮动物门中经济意义最大的一个纲。全世界约有1100多种,现存约900种,我国约有140种。刺参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含有抗癌物质(酸性黏多糖),因此喜食海参的人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2.
“轮虫、原生动物”缺氧及泛池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虫、原生动物是淡水池塘养殖鱼类的一种重要天然饵料,轮虫、原生动物繁殖好坏直接影响着鱼苗投放成活率和养殖产量、效益。然而近年来,由于我地区连续多年少雨干旱,淡水养殖水资源匮乏,为维持养殖业开展,人们不得已反复使用池塘老水或全部以自然净化后的生活污水做水源,造成池塘水体富营养化,为轮虫、原生动物过度繁殖创造了适宜条件。轮虫、原生动物过度繁殖成灾,轻者鱼类缺氧不摄食,重者泛池,致使大批鱼类死亡,渔农损失惨重。为降低轮虫、原生动物过度繁殖造成的危害,自2000年6月,本县团泊镇一渔农200亩水面因轮虫…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水产》2001,26(6):28-29
中华绒螯蟹(河蟹)是我国淡水名产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河蟹的病害问题日显突出,其中“颤抖病”最为常见,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1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的握力减弱、蜕壳困难、摄食量减少以至不摄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心脏、腹神经节肿大,心跳乏力,肝胰腺呈淡黄色、严重时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所…  相似文献   

14.
张仕钢  谢杭 《齐鲁渔业》2003,20(7):40-40
幼蟹“恋岸症”(即上岸后不下水)是危害幼蟹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发生率与死亡率都很高,发病后成活率最低的只有1%~2%,其中Ⅰ期幼蟹蜕壳后2~3天至Ⅱ期幼蟹初期死亡率高达95%,是影响养蟹效益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15.
章秋虎 《科学养鱼》2004,(10):48-49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日趋普及。然而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养殖环境也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因环境恶化造成对虾发病死亡的现象不断发生。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危害较大的主要病害除了由桃拉病毒和杆状病毒引起的红体病和白斑  相似文献   

16.
自1996年以来,草鱼肠炎型出血病危害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发病塘口占常规鱼养殖面积的20%左右。若不及时治疗,一般塘口死亡率50%~60%,其中鱼种高达90%以上。草鱼出血病的流行与养殖条件恶化、劣质菜饼的大量使用有直接关系,发病草鱼有肝胆综合症显  相似文献   

17.
刘晓娜  谭北平 《水利渔业》1997,(1):26-27,49
报道了中华鳖“越冬死亡症”的病因,病理学、病理组织学、并通过药物试验结合具体病例的阐述了“越冬死亡症”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鱼类“腹水症”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鱼类“腹水症”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是以腹水的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大类鱼类疾病的总称。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环境的恶化日趋严重,病原微生物的大量孳生,以及药物滥用,营养成分的失衡等因素的作用,导致鱼类发生“腹水症”,甚至发生大量死亡,给水产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大。本文就引起“鱼类腹水症”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进行一概述,为水产养殖生产中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狂游症”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了"狂游症"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体长(27.2±3.1)cm,体重(152.3±41.2)g)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患病中华鲟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UREA)、肌酐(CREA)等指标较健康中华鲟显著升高(P<0.05),其中ALT、AST、ALP、LDH、UREA差异极显著(P<0.01),患病鱼胆汁酸(TBA)、总胆固醇(CHOL)有所升高,但不显著;患病中华鲟α-淀粉酶(α-AMY)、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L)等指标较健康中华鲟显著降低(P<0.05),其中TBIL、GLU、HDLCHOL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0.
<正>2006年6月以来,我国大部分省市相继发生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引起的猪"高热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损失。2006年10月份开始,本市嘉定区域内某养猪场也受到本病的波及。为了摸清该病有关发病特点和规律,继而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我们对同一区域内3个饲养不同品种的猪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