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蟹“颤抖病”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健康河蟹和患典型“颤抖病”的河蟹进行了病原体检查和病理学研究,发现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根据该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寄生部位及其在细胞内的繁殖方式,可以判定其为类立克次体生物(Rickettsia-like organisms,简称RLOs)。人工感染实验验证该生物为“颤抖病”的真正病原体。  相似文献   

2.
《科学养鱼》2001,(8):48-48
当前,水生生物已进入旺盛的生长期,各种水体致病菌大量繁殖,河蟹病害发生越来越多,特别是河蟹颤抖病在各养殖区域已开始大规模暴发,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损失惨重,综合防治河蟹颤抖病已成为蟹农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针对河蟹颤抖病发生的病因,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一、发病情况该病在水质较肥、污染比较严重的池塘,特别是在水质突然变化(如暴雨、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等)情况下最易发生,主要危害成蟹。该病流行时间长,从3月至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其中…  相似文献   

3.
河蟹养殖所发生的颤抖病从1997年开始时的来势凶猛,发展到近两年已传遍全国各地的养蟹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颤抖病已成为养蟹者的心腹大患,几近谈“抖”色变,成为养蟹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每年给蟹民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无法统计。笔者在农村从事渔业生产指导工作40年,现对防治此病提出几点见解,供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及蟹农们参考。一、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握力减弱,吃食减少,或者不吃食,最典型症状为螯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倒立。故称颤抖病,也叫环爪病、抖抖病。二、流行、危害情…  相似文献   

4.
河蟹颤抖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琪琰 《科学养鱼》2000,(10):13-14
  相似文献   

5.
河蟹发生颤抖病较轻时动作迟缓,活动力差;严重时河蟹用步足撑起整个身躯趴在水边或水草上,或爬上池岸,口吐泡沫,大螯下垂,浑身抖动。颤抖病传播快,往往容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江河 《齐鲁渔业》2004,21(7):28-29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环境的破坏,病害问题日显突出,其中颤抖病最为常见,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该病流行时间长、发病面广、传染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河蟹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河蟹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河蟹颤抖病防治技术,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7.
河蟹颤抖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魏泽能 《淡水渔业》1999,29(11):16-17
近年来我省河蟹养殖发展迅猛,池塘和稻田养殖面积达20万亩。但自1997年开始,我省池塘和稻田养蟹地区规模性地暴发河蟹颤抖病,流行时间长、区域广。有些地区发病蟹池面积占到养殖面积的60%~70%,并呈逐年蔓延的趋势。对此,为摸清该病的发病情况,探索发病规律,为该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依据,我们于1997~1998年结合病害防治,对我省各地区发生的河蟹“颤抖病”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方法与内容1-1 调查方法我们主要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进行。1997年5~10月以巢湖地区、芜湖市…  相似文献   

8.
马文平 《科学养鱼》2007,(10):56-56
近几年河蟹颤抖病仍保持较高的发病率,病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病毒侵害这种类型发病的河蟹多数在六月底七月初出现症状,八月份最严重,每天每亩池塘会死3~5只,高的可达10只左右,进入九月份随气温降低死亡减少。一般池塘水草茂盛、水质良好、喂养得当,河蟹就长得较快、个体较大,七月初发病时河蟹均重就能达50多克,越迟出现症状的河蟹比附近池塘蟹越大。病蟹体表干净,鳃  相似文献   

9.
对于河蟹颤抖病,其在发病初期表现为: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摄食明显减少,并伴有蜕壳不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河蟹的指节前端开始出现微红色,并逐步向上延伸。常出现河蟹用步足将身体支撑的现象。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深入,河蟹步足中的长节和腕节肌肉出现病变、萎缩,解剖会发现部分肌肉呈水样状,此时已无力将身体支撑起来。而且行动十分困难,病蟹身体和步足振颤,似“痉挛”状,解剖病蟹,还可发现其鳃丝呈灰黄色或黑褐色,肝部呈现糜烂状,肠道无食。该病应重在预防,采用生态健康养殖方法,即可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  相似文献   

10.
倪进玉  林克翠 《河北渔业》2000,(5):28-29,45
<正>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河蟹养殖主产区的病害也不断增多,特别是池塘、稻田和高密度养殖水体。藻类着生症、纤毛虫病和颤抖病,严重摧残着河蟹的正常生长,给养殖者带来很大的损失,甚至绝收。笔者1999年在安徽无为调查时,发现一户1200m~2的蟹池患颤抖病,到11月底只收4只成蟹。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养殖、试验和研究,总结出用中西药内服,物理和化学方法共用,预防和治疗河蟹颤抖病,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浅谈该病的发生及治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一种病原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病毒球状、无囊膜,大小为55nm左右,病毒核酸有12个基因组片段,为3/3/6型,总分子量20kb左右。推测病毒核酸为RNA,初步确定为呼肠孤病毒样病毒(Reovirus-like Virus)。实验提示该病毒对温度有较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细菌性河蟹颤抖病的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来自启东的颤抖病蟹的肝胰腺和血淋巴中分离得到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为病原菌。该菌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显示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结果显示,四环素、卡那霉素、吡哌酸对该病原菌均有很好的敏感性,青霉素G则均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肖国华 《科学养鱼》2001,(12):42-42
弧菌是近年来在河蟹人工育苗中最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病害之一。它的感染蔓延速度快,在发病期间如治疗及防范不当,可使幼体在2~3天内全部感染,尤其是在变态过程中,4~6个小时可造成幼体80%以上集中死亡,有时会造成整个车间内全部死亡。1.病原河蟹状幼体的弧菌病原体主要有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等。2.主要症状河蟹弧菌主要发生在Z1~Z2及Z5~大眼幼体的变态期间。尤其以Z1~Z2间更为突出。在Z1~Z2期间的主要症状为:排幼后Z1第二天摄食量减少,幼体活力及趋光性下降,至第三天变态前,育苗池中粪便明显减…  相似文献   

14.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是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的病毒中毒力最强的病毒,严重危害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养殖。基因组由11条分节段dsRNA组成,编码11种结构多肽。GCRV能够合成内源性RNA聚合酶,在体外转录。总结了近20年来我国在GCRV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培养特性、分子生物学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GCRV的重要酶类作为RNA干涉靶基因的思路。由于中和效价最高的蛋白基因M6在毒株中具有相对保守性,初步确认了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草鱼呼肠孤病毒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岩  裴超  张超  李筝  孔祥会 《水产科学》2017,(2):237-242
正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消费和进出口国家。2000年至2013年,水产养殖产量以每年5%~6%稳步增长,在2013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达4.542×10~7t,占全球水产养殖总产量的60%以上~[1]。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水产养殖总量达7.430×107 t。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水产养殖业不仅保障了中国水产品的市场供应,也对世界水产品供  相似文献   

16.
草鱼呼肠孤病毒GCHV-892野毒株在PSF细胞中连续传代时,于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桉液,传至19代已达减毒目的。继代至29代,其减毒效果保持稳定;传至27代后不再加入桉液,传代至37代,其减毒效果仍保持稳定不变。致弱病毒对草鱼的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用该弱毒株制备的弱毒疫苗免疫草鱼后,草鱼的成活率和免疫保护率均达100%。因而作者认为桉液是草鱼呼肠孤病毒的一种良好减毒剂。经桉液减毒的GCHAV-892是一株可应用于生产上制备弱毒疫苗的良好弱毒株。  相似文献   

17.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浙江省湖州地区采集发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样本中,取症状明显病料的肝、脾、肾组织,经过滤除菌处理后接种草鱼肾脏细胞(CIK).盲传8代,CIK细胞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 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将病毒提纯后分别经DNA酶、RNA酶和绿豆核酸酶消化,证实为双链RNA(dsRNA)病毒.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由11个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采用RNA水平3味端加接头的方法获得了S6节段的全长序列,测序结果表明,S6由2 030个核苷酸组成,推测其编码一个分子量约为68.4 kD的蛋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为水生呼肠孤病毒,但在氨基酸水平上与草鱼呼肠孤病毒代表株873株的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3%,提示该病毒为一株新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本研究旨在为草鱼出血病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河蟹细菌性颤抖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稻田养殖环境下发生的一例河蟹颤抖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过程。结果表明 ,本例河蟹颤抖病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和反硝化产碱菌 (Alcaligenesdenitrificans)混合感染引起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细菌均对喹诺酮类、氯霉素和中草药中的黄连、黄芩、大黄、地锦草、五倍子、薄荷、大青叶、板兰根等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9.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抗病毒新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发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危害性最大的草鱼病原体。该病毒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组成,共编码7种结构蛋白和5种非结构蛋白。报告总结了呼肠孤病毒在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细胞凋亡、细胞融合、细胞膜渗透、干扰素分泌、细胞分裂以及细胞压力小体等方面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研究进展;论述了蛋白酶抑制剂、RNA干扰(RNAi)机制、干扰素诱导素、GCRV干扰颗粒及小分子化合物等抗病毒策略的分子作用机制。报告预测基于中草药的免疫增强剂和口服化基因工程抗病毒疫苗将是最容易被市场化的两种绿色抗草鱼出血病药物。  相似文献   

20.
鱼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杂交瘤技术,用浓缩的鱼呼肠孤病毒(Fish Reovirus FRV)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SP2/O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共获得B_7、C_6.D_9.G_7、E_4、F_5,F_7七株分泌抗鱼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这七株细胞经液氮反复冻存、复苏及连续培养,可稳定分泌抗FRV的单克隆抗体.这七株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为90~98条,明显高于SP2/O细胞(71条).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经琼脂双扩散法证实分别属于小鼠r球蛋白中的IgG_1、IgG_(2a)和IgG_(26)亚类.ELISA测得腹水抗体滴度1:2万~1:40万,病毒中和试验显示C_6、G_7有中和作用,滴度达1: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