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俗称江骨、江黄颡,隶属于鲶形目,鱼尝科,黄颡鱼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一带的河流、湖泊、水库,广东地区较少分布。该鱼属底栖性鱼类,喜栖息于水体下层石砾附近,怕强光,以群体摄食活动为主,杂食性,适温广,有一定的耐低氧能力,抗病能力较强,是黄颡鱼属中生长速度最快,体型最大的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2.
赵春燕 《河北渔业》2007,(10):21-22
黄颡鱼属鲶形目,鱼尝科,黄颡鱼属.黄颡鱼肉质细嫩、细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国内外水产市场深受欢迎.黄颡鱼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 son) ,俗称嘎牙子、黄姑子、黄腊丁、黄鼓鱼等 ,隶属鲶形目 (Silurforwes)、鱼尝科 (Bagridae)、黄颡鱼属 (PelteobagrusBleeker)。是我国重要的小型底层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 ,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更为集中。黄颡鱼的种类有瓦氏黄颡鱼 (广东 )、岔尾黄颡鱼 (上海 )、盎塘黄颡鱼 (浙江新昌 )、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 (海南 )、江黄颡鱼、克泽黄颡鱼等。黄颡鱼肉质鲜嫩 ,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每 1 0 0g可食…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黄颡鱼 (Pelteobagrusfulvdraco) ,属鲶形目 ,鱼尝科 ,俗称黄姑、黄腊丁 ,为广布性鱼类 ,在我国江河、湖泊、沟渠、塘堰中都能生存。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 ,营底栖生活。该鱼具有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少肌间刺而颇受消费者欢迎。常年市场价格每 5 0 0克在 10~ 15元左右。据分析 ,黄颡鱼每 10 0克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 16 1g、脂肪 2 1g、碳水化合物 2 3g、钙 15 4mg、磷 5 0 4mg ,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 ,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 ,医学上称黄颡鱼有消炎、镇痛等疗效。黄颡鱼生长速度较快 ,一冬龄即可…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繁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彤目,娩科、黄颡鱼属,在我国江河、湖泊、沟渠、塘堰中都能生存。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营底栖生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黄颡鱼生长速度较快,Ⅰ冬龄即可达性成熟,食性较杂,是一种优良的淡水养殖对象。由于黄颡鱼在天然水域中繁殖率较低,而且人工滥捕现象严重,自然资源不断衰退,已无法满足日渐扩大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6.
刘广根 《内陆水产》2005,30(9):14-14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属鲶形目、鱼尝科、黄颡鱼属,俗称黄姑、黄腊丁、嘎牙子.为广分布性鱼类,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各干、支流水系中均有分布,喜栖息于缓流水体中,且喜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深受消费者喜爱。黄颡鱼生长速度快、食性广,饲料来源较易解决,适应能力和抗病力强。  相似文献   

7.
黄颡鱼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腊丁、盎丝。黄颡鱼肉质细嫩、细刺少、含脂肪多、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国内外水产市场深受欢迎。黄颡鱼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最适生长水温22~27℃,最适pH值为7.0~8.4。现将主要养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鱼堂)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角、塘角、嘎鱼、黄亚角、黄嘎哑、嘎牙子、黄腊丁.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光泽黄颡鱼(P.nitidus)、中间黄颡鱼(P.intermedius)等.是...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又名黄芽头,栖息于水的底层,食性杂,适温范围广,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近期最有发展潜力的小型名优鱼类之一。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看好。近几年,由于常规鱼价格走低,养殖纵比效益下降,而黄颡鱼价格  相似文献   

10.
蔡雪峰  郑伟 《科学养鱼》2003,(10):23-23
一、生物学特性 黄颡鱼属底栖鱼类,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白天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体上层觅食,喜欢集群和在弱光条件下摄食和活动。黄颡鱼为杂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俗称黄蜡丁等,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种,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体,营底栖生活,对环境适应性较强。其肉质细嫩、刺少无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现将黄颡鱼苗种繁育与养成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由于肉质嫩、细刺少、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的生长速度缓慢,上市规格小,无法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前景看好,养殖效益较高。现将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生物学特性1.黄颡鱼俗称黄姑、黄腊丁。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各水域,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处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  相似文献   

13.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黄颡鱼子代。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20sm+4st+4t,NF=100;瓦氏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16sm+12st,NF=104;杂交子代的核型为2n=52,24m+20sm+6st+2t,NF=102。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的一套染色体,表明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子代为真正的杂交种。对杂交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双亲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6.90%,粗蛋白为18.40%,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3.70%和1.10%,且粗蛋白含量高于黄颡鱼(15.37%)和瓦氏黄颡鱼(17.15%)。杂交黄颡鱼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16.16%,必需氨基酸为6.9%,鲜味氨基酸为6.1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2.18。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依次为杂交黄颡鱼(42.70%)黄颡鱼(41.37%)瓦氏黄颡鱼(39.4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依次为杂交黄颡鱼(0.72)黄颡鱼(0.71)瓦氏黄颡鱼(0.65),表明杂交黄颡鱼属于优质的营养资源。  相似文献   

14.
池养与野生黄颡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国标生化分析方法对养殖和野生的黄颡鱼的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的黄颡鱼和野生黄颡鱼的营养成分在组成上是一致的。在含量上存在着很小差异,说明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品质没有降低。  相似文献   

15.
正黄颡鱼属于鲇形目鲿科(亦称鮠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属有5个种,即黄颡鱼、长须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中间黄颡鱼,当前进行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属品种主要有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2种。黄颡鱼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耐低氧,产量高等特点。在水体中营底层生活,对各类水体适应能力强。黄颡鱼属杂食性鱼类,食谱范围较广,幼鱼以枝角类、桡足  相似文献   

16.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是以梁子湖水域采捕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从长江岳阳段至武汉段采捕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父本,经杂交(黄颡鱼♀×瓦氏黄颡鱼d)获得的F1代,即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黄颡鱼相比,1龄"...  相似文献   

17.
江黄颡鱼、黄颡鱼、粗唇鱼危杂交繁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鮠科鱼类大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当前淡水养殖的新宠。江黄颡鱼(又名瓦氏黄颡鱼)、黄颡鱼、粗唇鮠均为鮠科鱼类中具有开发潜力的种类,黄颡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体色艳丽,近几年市场行情逐渐看好,但其商品规格较小;江黄颡鱼,是黄  相似文献   

18.
采用17个随机引物和3对特异性引物,测定了东北三省黄颡鱼主要分布区的RAPD和SCAR图谱。根据RAPD电泳结果鉴定,所检测的48尾鱼分属于3种黄颡鱼,经SCAR复合分子标志确定,分别是普通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瓦氏黄颡鱼(P.vachelli)、光泽黄颡鱼(P.nitidus)。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俗称黄甲,属鲶形目、鱼危科,黄颡鱼属,为江河常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黄颡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肌间刺少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上的黄颡鱼主要来源于江河天然捕捞,随着天然水域捕捞强度增大,资源量日趋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加快黄颡鱼的养殖推广,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3年进行了黄颡鱼人工繁殖6批次人工催产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亲鱼采用在成鱼池或亲鱼池中套养方式培育,其催产效果优于专池培育的催产效果。黄颡鱼人工繁殖催产三率分别为催产率69%~82%、受精率63%~81%、孵化率63%~73%。同时进行了不同孵化水源对黄颡鱼催产孵化效果的比较试验.池塘过滤水孵化效果好于曝气的自来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