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丽娜  汪洋  梁彦涛  张丽霞  李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49-16051
[目的]筛选土著原油降解真菌,研究其与植物联合修复原油污染的效果。[方法]从大庆长期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原油降解真菌,通过菌落、菌丝形态及rDNA-ITS序列比对,确定种属,并且研究目标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单独接种于油污土壤和与玉米混合接种对土壤中总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分离出的4种真菌分别为以木霉菌、尖孢镰刀菌、禾生小从壳和玉米赤霉,分别命名为x3、x5、x7和x9,4种真菌在3种接种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效的石油烃降解率。但是,4种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降解率高于土壤中的,其中x9号真菌在与玉米混合接种后达到最大降解率78.01%,并在玉米根系发现明显的根瘤。[结论]真菌与植物联合修复土壤污染物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有利于土壤生境恢复的治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白玉兰根围土壤细菌群落及菌根真菌分布特点,从浙江嵊州选取1~4号白玉兰林进行土样采集,分析其根围细菌群落及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4块样地根围细菌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明显,主要优势菌群有Rhizomicrobium 2.5%、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2.1%、纤线杆菌属(Ktedonobacter)2.1%、节杆菌属(Arthrobacter)1.7%、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1.2%、Gemmatimonas 1.3%、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2%等细菌;同时4块菌样地根真菌遗传多样性差异显著,4号样地白玉兰菌根真菌优势菌为伞状霉属(Umbelopsis),1号和3号样地菌根真菌优势菌为AphelidiumGeminibasidium,分别占24.5%和31.9%。通过调节白玉兰根围细菌及菌根真菌环境影响因子,可以调控白玉兰土壤微生物的菌群结构,也可以直接加入相应的微生物菌剂进行菌群结构调整,从而达到促进白玉兰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廷娟  杜权  谢小龙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1):159-163,177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地黄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以明确不同地黄品种的根际土壤中真菌的群落结构和组成是否具有差异,为优选抗病性地黄品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通过采用传统的平板培养和分离方法,将吨王、北京3号、沁怀、金九、金状元、狮子头6个地黄品种土壤中的真菌先进行纯培养分离、鉴定和计数,然后提取初步分离得到的真菌菌株的DNA,采用基于ITS序列的一代测序技术,通过ITS序列扩增、测序比对,进一步鉴定真菌的种类,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从6个地黄品种的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34株真菌,分别通过形态、显微鉴定以及序列分析,最终归属于13属27种,主要属于青霉属、毛霉属、曲霉属、根霉属、酵母属、枝孢属、链格孢属等.其中沁怀中分离出来的真菌属于4属,狮子头3属,金九3属,金状元4属,吨王和北京3号均为5属.[结论]不同地黄品种根际土壤中真菌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地黄根系对其根际土壤中的真菌数量、组成和种类具有一定的塑造性.  相似文献   

4.
新疆棉田根际土壤真菌荧光PCR技术定量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新疆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棉花根际土壤真菌与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相关性。【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新疆不同植棉区及其不同生育时期棉田根际土壤真菌总量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数量进行测定,分析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不同植棉区和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及棉花根际土壤真菌与棉花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新疆不同植棉区的棉花在不同生育期其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哈密棉花病株吐絮期根际土壤真菌最大值达 6.16×104 copies/g FRW;库尔勒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在苗期达到最大为4.23×104 copies/g FRW;阿拉尔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在苗期至蕾期逐渐增加,随后逐渐减小,在吐絮期达到最小值为1.41×10-4copies/g FRW。北疆精河和东疆哈密棉花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与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PCC分别高达0.989和0.993,呈显著正相关。南疆图木舒克棉花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与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PCC为0.880,呈正相关。【结论】新疆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真菌含量较高,在不同采样区和不同生育期,其根际土壤真菌总量均呈波动性变化。从棉花的四个生育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来看,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吐絮期。新疆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空间变化是东疆大于南疆大于北疆。在不同生态区,棉花根际土壤真菌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之间表现为正相关,而在不同发育期则表现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0nm)增加对40个割手密无性系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UV—B处理条件下,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主要表现为下降,而且分别在成熟初期、分蘖期和伸长期降幅最大。36号和38号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在3个时期下降显着。(2)UV—B处理.也会导致一些无性系在不同的时期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或放线菌数量上升,但没有一致的变化,其中以9号、19号上升较明显。(3)UV—B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高,以分蘖期变化最大。细菌的变化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大。部分无性系的多样性指数下降,24号降低明显。UV—B辐射增加可导致割手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刺梨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特征及其种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刺梨丛枝菌根真菌优势菌种应用于生产,促进其果实品质的提高及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贵州栽培的不同刺梨品种根系菌根真菌侵染特征及其种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号刺梨、5号刺梨、6号刺梨和7号刺梨根系的菌根侵染率分别为15.6%、15.8%、20.8%和25.6%。侵染率的高低与根际土壤速效钾、pH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水解氮、全钾呈显著负相关。从刺梨根系土壤中分离到AM真菌共4个属54种,包括类球囊霉属1种,盾巨孢囊霉属1种,球囊霉属33种,无梗囊霉属19种,优势种为孢果无梗囊霉和近明球囊霉。  相似文献   

7.
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连作年限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烟区域,分别采集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连作1年土壤样品细菌OTUs数目最多,连作4年土壤样品真菌OTUs数目最多。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细菌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比例最高,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丰富度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同时土壤细菌的群落差异变大;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真菌均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比例最高,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植烟土壤真菌中的接合菌门(Zygomycota)呈现上升趋势,连作2年和4年的植烟土壤真菌菌群组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综合分析,连续种植烤烟降低了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了土壤真菌多样性,连作4年植烟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均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年限的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摘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区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浓度变化情况。[方法]以吉林省多个产地人参根区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法对真菌、细菌和放线菌进行分离和数量测定,真菌的分离用马丁培养基+孟加拉红+硫酸链霉素;细菌的分离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放线菌的分离用高氏1号培养基+重铬酸钾。真菌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6~7 d;放线菌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4~5 d;细菌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2~4 d。根据不同培养基中生长出的菌落数统计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结合土壤样品的稀释倍数,按照公式:土壤微生物浓度(cfu/g)=(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每皿菌液加入量(ml),求得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浓度。[结果]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品的统计结果存在差异,但基本表现为随人参生长年限的增加,人参根区土壤中真菌浓度逐年升高,细菌和放线菌浓度逐年降低,且放线菌的变化不如细菌变化显著。[结论]土壤类型、种植模式及人参生长年限对农田土和林地土中3类微生物的浓度均有影响,但生长年限对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四川中江县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与放线菌数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容平  龚国淑  杨皓  卢代华  叶慧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743-13744,13789
[目的]探究四川中江县主要药材种植区土壤真菌与放线菌分布规律。[方法]采集中江县6个药用植物种植基地24个样点的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采用常规方法对土壤真菌及放线菌进行分离与计数,并通过SPSS数理统计软件分析种植方式对数量的影响。[结果]中江药用植物种植区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为(2.11×10^4±7.08×10^4)cfu/g,数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为(1.51×10^5±2.73×10^5)cfu/g,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小。不同的药用植物间土壤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差异不一,表现为丹参土壤真菌数量显著高于白芍,其他差异不明显;4种药用植物间土壤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的种植方式对土壤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均有较大影响,表现为混种下其数量显著高于单一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亚热带地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变化特征及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差异,为该地区人工林和次生林的营林管理及土壤养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亚热带典型人工林杉木和马尾松,以及次生林甜槠和针阔混交林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4种林分的土壤优势真菌门类群为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优势真菌科为红菇科与蜡伞科。土壤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表现为杉木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混交林>甜槠林;群落的β多样性在4种林分中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真菌功能群,杉木林与其他3种林分的土壤真菌的优势营养模式具有显著差异。杉木林以腐生营养型为主,其次为共生营养型,病理营养型比例最低;而马尾松林、甜槠林和混交林主要以共生营养型为主,其次是腐生营养型,病理营养型比例最低。在以共生营养型为主的林分中,马尾松林的真菌共生营养型相比阔叶林和混交林减少,而病理营养型增加。土壤pH、速效钾(AK)及铵态氮(NH+4)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差异明显,并...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西南喀斯特退耕还林还草与粮改饲等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广西环江县典型种植模式(玉米与桂牧一号),按土壤发生层采集淋溶层(A层,0~10 cm)、过渡层(AB层,30~50cm)、淀积层(B层,70~100 cm)样品,利用氯仿熏蒸、实时荧光定量PCR、磷脂脂肪酸(PLFA)等方法研究作物、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传统玉米种植到草食畜牧业种植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作物、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真菌遗传丰度及细菌PLFAs量均有显著影响;总体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总PLFAs量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但真菌遗传丰度及真菌PLFAs量则表现为B层最高;表层土壤微生物量在两种作物下无显著差异,但桂牧一号地土壤B层细菌PLFAs量显著高于玉米地,而玉米地土壤AB层真菌遗传丰度显著高于桂牧一号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全氮、p H、有机质分别影响细菌遗传丰度、总PLFAs量与细菌PLFAs量;速效钾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真菌遗传丰度、总PLFAs量以及真菌PLFAs量。上述结果表明,传统玉米转变为牧草种植模式后更应关注深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同时,喀斯特地区农田土壤钾素对土壤微生物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丛枝菌根真菌对枳不同根围铁及球囊霉素螯合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根袋技术,将枳根围土壤分为0-2、2-4和4-8 cm 3个水平土层,研究丛枝菌根(AM)真菌地表球囊霉对枳根围土壤中有效Fe及球囊霉素鳌合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显著降低了枳根围土壤中有效Fe的含量.接种AM真菌的土壤有效Fe含量表现为:0-2 cm2-4 cm4-8 cm,而未接种的则表现为:4-8 cm2-4 cm0-2cm;枳不同根围土壤中的菌丝密度表现为:0-2 cm2-4 cm4-8 cm,表明菌丝能够穿过尼龙网伸展到4-8 cm土层中;枳不同根围土壤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球囊霉素的变化规律一致,表现为:2-4 cm4-8 cm0-2 cm;土壤中球囊霉素螯合Fe和Mn的含量在4-8 cm土层中最少,螯合Zn和Cu的含量则在0-2 cm土层中最少.可见,球囊霉素能够螯合Cu等元素,减轻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对AM真菌的威胁,进而起到缓冲金属元素释放和保护真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辽宁省西北地区根系土壤中分离得到DW22号内生真菌,液体培养后,分别用20%、40%、60%、80%、100%乙醇提取其次级代谢产物,依次编号为22-1、22-2、22-3、22-4、22-5。进行抗稻瘟病菌的抑制活性检测和方差及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20%乙醇提取DW22号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对抑制稻瘟病菌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天然胡杨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新疆天然胡杨林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情况,该文研究了幼龄林、中壮林、过熟林、衰亡林4个不同发育阶段胡杨林内的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数量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4种林地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有明显差异,不同土壤层的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其中以31~40 cm范围内为最少.细菌在不同胡杨林的各个土层中均有分布,数量明显高于放线菌和真菌,而在部分林地内的土层中,没有分离到放线菌和真菌.在林地内共分离出土壤真菌11属,其中,曲霉属为4个不同发育阶段胡杨林土壤中的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15.
采用PCR-DGGE技术,利用盆栽大豆试验研究施用污泥堆肥对氯嘧磺隆污染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堆肥(2%、4%、8%)的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且大豆生长不同时期(播种期、开花期、结荚期和收获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即开花期和结荚期真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播种期和收获期。当污泥堆肥施用量为4%时,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同时,施用污泥堆肥有利于促进土壤中氯嘧磺隆的降解。根据真菌18S rDNA的片段序列分析,施用污泥堆肥土壤中真菌可分为4类: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酵母菌科(Saccharomycet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肉盘菌科(Sarcosomataceae),其中酵母菌科(Saccharomycetaceae)是与氯嘧磺隆降解相关的类群,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的标志类群。  相似文献   

16.
棉隆与生化黄腐酸对设施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棉隆与生化黄腐酸处理茄子设施土壤,在茄子定植期、开花期、结果期和收获期4个时期分别采集茄子根际土壤进行土壤中真菌多样性测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土样中共分离获得真菌2010株,鉴定出25属57种真菌,其中曲霉菌(Aspergillius spp.)、镰孢菌(Fusarium spp.)和青霉菌(Penicillium spp.)为优势种群。从不同处理的土壤含菌量上看,在茄子的不同生长期中,棉隆与生化黄腐酸混合处理土壤中的真菌含量低于单用棉隆处理。不同处理的土壤中真菌种群多样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棉隆与生化黄腐酸混合处理的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为最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平板稀释法从瑞昌山药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根际真菌64株,分别属于13个属、4个科、3个目、3个纲.在鉴定的13属根际真菌中,曲霉属为优势属,其次是青霉属和木霉属.利用溶磷圈法从中获得3株具有溶磷效果真菌菌株.通过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分析根际真菌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显示,根际真菌种类和数量与土壤的养分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分析相同栽培条件下5种新疆栽培红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红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丰富,共检测到48种磷脂脂肪酸,其中有32种为完全分布型生物标记,16种为不完全分布型生物标记;红花根际土壤中PLFAs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不同红花材料根际土壤微生物PLFAs生物标记组成结构存在差异。对红花根际土壤特征PLFAs生物标记细菌16∶0、真菌18∶1ω9c、甲烷氧化菌16∶1ω5c和硫酸盐还原菌10Me16∶0比较可知,云红5号的细菌16∶0、真菌18∶1ω9c、甲烷氧化菌16∶1ω5c和硫酸盐还原菌10Me16∶0明显低于其他4个品种红花,新红1号的细菌16∶0、真菌18∶1ω9c、甲烷氧化菌16∶1ω5c和硫酸盐还原菌10Me16∶0含量最高。放线菌10Me17∶0含量,5个红花品种相近。  相似文献   

19.
针对种类不同的烟田土壤中含有的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固氮菌进行菌类隔离实验,对这些微生物的数量以及多样性性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结果显示,土壤的类型决定着土壤中的微生物,黄棕壤明显更适合微生物种群的生长,其中细菌和固氮菌明显高于紫色土壤的数量。黄棕壤烟田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固氮菌的变化都比紫色土壤中的这4种微生物变化快;在黄棕土壤中这4种微生物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黄棕壤中的4种微生物比紫色土壤中的根土比之和高很多。黄棕壤中的细菌与真菌的数量比也明显高于紫色土壤的数量比。黄棕壤根际土中这4种微生物菌的多样性比紫色土的多样性指数也高很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海南橡胶林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探析橡胶林土壤真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为海南天然橡胶林因地制宜提升土壤肥力与改善土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4种成土母质(花岗岩、玄武岩、变质岩和浅海沉积物)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的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4种成土母质发育条件下橡胶林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与多样性。【结果】不同母质间土壤理化特性差异明显,养分含量不平衡。4种母质类型土壤共鉴定出16门47纲110目203科360属462种真菌种类,获得3987个OTUs;橡胶林土壤中存在大量未知真菌类群,已知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均为最优势类群,非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分布有差异;橡胶林不同母质间土壤真菌物种丰富度覆盖指数和Chao1指数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NMDS和Heat map分析表明,海南橡胶林不同母质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有差异,花岗岩属于第一大类,变质岩为第二大类,玄武岩与浅海沉积物属于第三大类。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橡胶林土壤真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结论】不同母质类型橡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橡胶林土壤真菌群落特征与土壤含水量及有效养分等理化性状密切相关,其主要影响因子为有机碳、有效氮、全氮和碳氮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