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殖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权  卿厚明 《吉林农业》2011,(5):103+105-103,105
移殖管氏肿腿蜂对杨树天牛进行防治,探讨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在当地的寄生、越冬情况和种群的形成繁殖及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在当地寄生、安全越冬,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种群,杨树青杨天牛危害将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松墨天牛幼虫繁育肿腿蜂适宜蜂虫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长为2.0~3.0cm的松墨天牛幼虫繁育管氏肿腿蜂和川硬皮肿腿蜂,分别按蜂虫比2:1.3:1和4:1接蜂.测定感染率、寄主干瘪率、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和出蜂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蜂虫比3:1处理组在繁育2种肿腿蜂时各项指标均最好,2种肿腿蜂在3个处理组的繁蜂效益产出比分别为1.00:1.98:1.36和1.00:2.79:1.49,故3:1的蜂虫比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 Fabricius)幼虫为替代寄主,繁殖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及管氏肿腿蜂(Schlerodrmus guani)3种寄生蜂,3种寄生蜂均成功繁殖出成蜂。人工繁蜂条件为温度26℃,相对湿度70%。杨十斑吉丁虫不同龄期幼虫对3种肿腿蜂的繁蜂效果存在差异,1龄幼虫的寄生率和平均出蜂量均低于2、3龄幼虫,龄期大的幼虫繁蜂效果好,子代雌性率无明显差异,均能达到90%以上;不同比例接蜂的寄生率、平均出蜂量和子代雌性率差异不明显,但接蜂比例大的繁蜂效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进行移殖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能在当地寄生、安全越冬,并初步形成一定种群,有效控制杨树青杨天牛的危害,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方法]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家蚕、蜜蜂、玉米螟的寄生特性,并优化了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蛹的寄生条件.[结果]管氏肿腿蜂对不同供试昆虫的麻痹率和寄生率不同,其中对黄粉虫蛹的寄生率较高;以黄粉虫蛹为寄主,只有湿度在70%以上时管氏肿腿蜂才能顺利羽化,当蜂虫比为8:2时寄生成功率最高.[结论]黄粉虫蛹可作为寄主繁蜂.  相似文献   

6.
哈氏肿腿蜂对中华蜜蜂的寄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harmandi)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雄蜂蛹的寄生研究。结果表明:哈氏肿腿蜂能攻击寄生中华蜜蜂雄蜂蛹,寄生率随哈氏肿腿蜂接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蜂蛹:肿腿蜂为1∶4时,寄生率最高,可达76.19%;哈氏肿腿蜂寄生中华蜜蜂蛹后,能完成生长发育,出蜂率以及平均子代数(幼虫、蛹、成虫)均随哈氏肿腿蜂的接蜂量变化而变化,当蜂蛹∶肿腿蜂为1∶4时,出蜂率为76.19%,平均每个蜂蛹可产生幼虫、蛹及成虫数量分别为7.43、6.57和4.81头,均显著高于其它接蜂比例。接入哈氏肿腿蜂6~8 d,其开始在中华蜜蜂雄蜂蛹上产卵,卵期2~3 d;幼虫取食6~9 d后开始结茧化蛹,蛹(茧)期15~20d;哈氏肿腿蜂在蜜蜂蛹上发育时间(卵-成虫羽化)30 d左右。与幼虫数量相比,哈氏肿腿蜂在蜂蛹上的结茧、羽化比例逐渐下降。本研究丰富了哈氏肿腿蜂的非自然寄主种类,并表明有必要研究与明确该蜂的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蜡吉丁肿腿蜂、管氏肿腿蜂对杨十斑吉丁虫的防治技术.[方法]利用参试肿腿蜂引种地区与释放地区的自然条件、气侯条件、植被区系、白蜡吉丁肿腿蜂生物生态学特性、与寄主的吻合性等方面进行适应性分析.在室内24℃恒温、RH70;条件下,测定白蜡吉丁肿腿蜂、管氏肿腿蜂对杨十斑吉丁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不同龄期的寄主、不同虫蜂比例对2种肿腿蜂的寄生效果的影响.[结果]引种区和释放区的肿腿蜂生存生境相似,符合天敌昆虫引种的标准.在室内一定温湿度条件下,两种肿腿蜂在对不同龄期寄主的寄生试验中均表现为2龄、3龄的幼虫寄主较1龄幼虫寄主的寄生率、单管产卵量、单管出蜂数有显著性差异,而仔蜂雌性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种肿腿蜂在不同虫蜂比例试验中均表现为3种虫蜂比例的寄生率、单管产卵量、单管出蜂数有显著性差异,仔蜂雌性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室内24℃恒温、RH70;条件下,用杨十斑吉丁虫的2龄、3龄幼虫、虫蜂比例为1:3时寄生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常用于生物防治天牛类和吉丁类蛀干害虫的几种肿腿蜂为研究对象,利用 Dnaman及 Mega5.1等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哈氏肿腿蜂 1与管氏肿腿蜂的 406 bp COI的基因序列,两者的相似性仅为 93.84%,明显为两个不同种。系统发育结果显示,管氏肿腿蜂与川硬皮肿腿蜂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姊妹群,松褐天牛肿腿蜂与其他肿腿蜂的亲缘关系较远,为分化较早的种类。但是硬皮肿腿蜂种类没有按照采集地的地理位置聚类。  相似文献   

9.
管氏肿腿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管氏肿腿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发育速率有显著影响,在温度为20、24、26、28、30℃时,雌性管氏肿腿蜂世代历期分别为40.7、34.0、30.1、28.0、26.4 d;其卵、幼虫、成虫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39、10.84、9.14、10.98、11.43℃,有效积温依次为52.25、103.01、223.70、258.24、442.86℃。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择替代寄主是大规模繁殖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价以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作为替代寄主的价值。[方法]观察和测定了黄粉甲蛹体质量及管氏肿腿蜂在其上的落卵量,并分析了这2个因子与管氏肿腿蜂子代蜂发育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育至老熟幼虫的子代蜂数量不受寄主体质量的影响,而与落卵量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随落卵量增大,老熟幼虫数量先线性增大,然后略有下降。羽化出蜂数量不受寄主体质量的影响,但随落卵量增多而增大,落卵量在20粒以内,羽化出蜂数随落卵量增多而缓慢增大;大于20粒后,出蜂数大幅增多。子代出蜂的性比(雄性占比)不受寄主体质量和落卵量的影响。[结论]管氏肿腿蜂在黄粉甲蛹上的发育受落卵量的影响较大,而受寄主体质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应用管氏肿腿蜂林间防治松墨天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氏肿腿蜂是有效防治松墨天牛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根据前人经验,本试验于2004-2007年在福建厦门进行林间放蜂防治和示范推广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放蜂方法以每株放蜂法和隔株放蜂法为优,校正寄生率分别达31.27%和30.99%,明显高于中心放蜂法的11.36%;最佳放蜂时间为6-7月份,此时林间温度为27℃左右,适于管氏肿腿蜂活动,也是天牛幼龄期,易于被寄生;放蜂密度以蜂虫比为3∶1为宜.林间示范推广试验效果表明,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幼虫切实可行,寄生效果均稳定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药膜法研究了3种杀虫剂对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sichuanensis Xiao成蜂的毒力和对繁殖的亚致死效应,并采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了杀虫剂对其搜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对啶虫脒最敏感,致死中浓度LC50和亚致死浓度LC10分别为7.71和4.46 mg/L,其次为吡虫啉(11.22和6.68 mg/L)和功夫菊酯(27.72和9.36 mg/L).经啶虫脒、吡虫啉和功夫菊酯亚致死浓度(LC10)处理的肿腿蜂,亲代、F1和F2代的寄生成功率均受到抑制;经功夫菊酯处理的肿腿蜂,亲代单蜂产卵量显著增加(P<0.05);经啶虫脒和吡虫啉肿腿蜂,亲代的出蜂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F1代影响显著(P<0.05).经啶虫脒和吡虫啉亚致死浓度(LC10)处理的肿腿蜂搜寻行为变弱.结果表明,功夫菊酯对川硬皮肿腿蜂较安全;啶虫脒和吡虫啉对川硬皮肿腿蜂的繁殖和搜寻行为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评估3种药剂对川硬皮肿腿蜂的安全性,为指导合理用药,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浙江省嵊泗县基湖景区黑松林松材线虫病多年治理实践表明,采用人工除治、白僵菌和P管氏肿腿蜂生物防治及化学药剂等多种方法综合防治效果良好;采取了间伐、补植阔叶树种等营林措施能促进松林健康生长,增强林分抗病能力。对于重要景区进行重点防治,及时控制病害蔓延,保护林相的完整性对促进当地旅游事业,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肿腿蜂类天敌昆虫近缘种关系。[方法]利用SDS法和试剂盒法2种方法对8种肿腿蜂的单头个体进行基因组DNA提取。[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试剂盒法提取的单头肿腿蜂基因组DNA虽成本较高,但提取总量大、提取成功率高、单位浓度高。且利用试剂盒法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多个基因片段PCR扩增,均得到正确的扩增产物。[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分析肿腿蜂种类及遗传进化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重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RecombinantAntheraeaperny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rApNPV) ,研究了无包涵体重组病毒(含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柞蚕幼虫体内的繁殖情况。结果表明 :无包涵体的重组病毒能够在柞蚕幼虫体内正常繁殖并引起继发感染 ,经柞蚕幼虫繁殖的重组病毒粒子能够完成对柞蚕幼虫的再次创伤感染。重组病毒所携带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经柞蚕幼虫繁殖后仍能在柞蚕幼虫体内获得高效表达 ,表达量达到经培养细胞繁殖的重组病毒在柞蚕幼虫体内的表达水平 ,说明在利用杆状病毒批量表达外源蛋白时 ,可采用昆虫幼虫体内繁殖方法繁殖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   

16.
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柳树星天牛试验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开书  周祖基  杨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04-3105
星天牛是一类以杨树、柳树等为食的蛀干害虫,利用川硬皮肿腿蜂来防治其幼虫,结果表明,川硬上肿腿蜂对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最高可达43.63%,最低的也可达5.17%,2次平均可达26.93%。表明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星天牛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以3种不同保存方式下的双条杉天牛幼虫(表皮层幼虫裸虫,木质部幼虫裸虫及诱木中保存幼虫)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比不同处理寄主保存率、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研究不同保存方式下的双条杉天牛幼虫对管氏肿腿蜂的繁育效果,找出双条杉天牛幼虫最佳剥取时期和存放方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3个处理寄主保存率逐渐下降,其中木质部幼虫裸虫下降速率最慢,330 d时天牛幼虫存活率仍为66.33%;同时综合对比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木质部裸虫保存270~330 d对管氏肿腿蜂繁育的总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饨绥螨是一种捕食柑桔红蜘蛛及其他危害螨的天敌。近年来钝绥螨繁殖利用在四川、广东、湖南等地进行大面积推广,防效好。为了探讨钝绥螨在我省的繁殖利用方法,我们于1984年5月从广东昆虫研究所引入尼氏钝绥螨进行饲养、繁殖、释放观察记载,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引诱剂和川硬皮肿腿蜂对单丛古茶区天牛的防治效果,为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单丛古茶区天牛的生物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引诱剂诱捕的方法研究ZM-80型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对天牛诱捕效果的影响;利用天牛诱捕器研究F-8、APF-Ⅰ (普通型、持久型、加强型)、蜜糖水、CY-1和CY-2引诱剂对天牛的诱捕效果;采用田间释放法评价川硬皮肿腿蜂不同释放量和释放时间对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并进行川硬皮肿腿蜂区域化防控效果试验。【结果】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诱捕器悬挂高度2 m(高于树冠)诱捕到的天牛总数为13.25头/诱捕器,而悬挂高度1 m (树冠以下)诱捕到的天牛总数仅为2.15头/诱捕器,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 APF-Ⅰ加强型和CY-1引诱剂对多种天牛均有较好的诱捕效果,诱捕总数分别为19.40和18.35头/诱捕器,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对单丛古茶区天牛幼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其中9和10月分别释放30000头/ha川硬皮肿腿蜂1次的效果最好,放蜂30和60 d后的防效分别为63.62%和68.72%。川硬皮肿腿蜂区域化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其平均防效为55.03%。【结论】利用APF-Ⅰ加强型或CY-1引诱剂,配合ZM-80型天牛诱捕器悬挂高度高于树冠,对天牛的诱捕效果较好; 9和10月分别按照30000头/ha各释放川硬皮肿腿蜂1次,能有效控制潮州凤凰山区单丛古茶园天牛危害。  相似文献   

20.
该文比较并探讨了室内人工控温、劈剥自然界饵木以及裸虫批量低温保存等3种方式批量获取双条杉天牛对规模化繁育管氏肿腿蜂的影响。结果表明,繁蜂时天牛单头重无显著差异。双条杉天牛幼虫裸虫保存330天繁蜂后,寄生成功率最优;劈剥自然界饵木获取双条杉天牛幼虫批量繁蜂后,平均单管雌蜂量、子代蜂平均千头重、雌雄性比最优;人工干预诱木提前获取幼虫批量繁蜂后,平均单管出蜂量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