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洪奎  潘学 《植物医生》1995,8(1):17-18
近年来,我市的主要经济作物——花上的棉蚜、棉铃虫等的抗药性巨增,尤其对菊酯类农药的抗药性可高达几十倍、上百倍,使一些特效药剂如敌杀死、速灭杀丁等防效明显降低,甚至失效。为此,从1992年起我们在高密、昌邑、寒亭等基点,进行了抗药性棉花  相似文献   

2.
4种棉蚜抗药性种群的生命力及繁殖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种杀虫剂以浸渍法分别累代处理敏感棉蚜,以选育抗药性。每选育4代进行1次毒力测定及生命力和繁殖力的观察。选育至12代,棉蚜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达4031.4倍,对久效磷、灭多威及硫丹的抗性倍数分别仅为6.3、6.1及4.0倍。棉蚜对溴氰菊酯抗性水平较低时,其生命力及繁殖力略低于敏感品系,随着抗性水平的提高,其生命力和繁殖力也随之增强,RF_(8)接近敏感品系的水平,RF_(12)及RF_(16)则明显超过。灭多威及硫丹抗性种群随抗性水平的提高,其生命力及繁殖力表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久效磷抗性种群,各抗性水平下其生命力和繁殖力与敏感品系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10%增效烟碱防治伏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伏蚜在一些主产棉区发生严重,由于棉蚜对菊酯类农药已产生极高抗性,一些常规有机磷类如久效磷等对伏蚜的防治效果也已明显下降。研制和筛选新的高效杀棉虫剂是棉花生产极待解决的问题。作者于1991年用10%增效烟碱乳油对棉蚜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棉蚜的分布特点及综合治理技术江怀仲,李琼芳,叶鹏盛(四川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简阳641400)棉蚜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棉蚜已成为当前棉花害虫治理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特别是蕾铃期棉蚜(“伏蚜”)的猖獗危害,严重地挫伤了植棉者的积极性,影响了棉农的经...  相似文献   

5.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害虫抗性问题。而抗性谱调查和抗性监测是合理选择替换农药、延缓害虫抗药性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本文作者以对氰戊菊酯抗药性达613.6倍的菜缢管蚜(Lipaphis erysimi Kalt)种群为基础,研究了其对4种类型杀虫剂的交互抗性谱,以便为该害虫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廖继红 《江西植保》2001,24(2):56-57
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是棉田上最重要的害虫 ,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由于大量连续单一使用农药 ,致使害虫对多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一些高效农药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 ,在有些高抗地区 ,部分农药甚至完全失去了防治作用。因此 ,棉花害虫抗药性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综合防治的力度 ,注重科学用药 ,通过实施轮换、交替、混合、用药及加增效剂等措施 ,达到降低棉田抗性害虫数量 ,延缓害虫抗药性发生的目的。1 运用栽培措施压低虫源基数随着棉花栽培制度的变革和栽培技术的提高 ,运用农事操作达到压低虫口基数 …  相似文献   

7.
害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危害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对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药量所具有的忍受能力 ,并且在种群中逐渐发展的现象。它的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它是对群体而言的 ;二是害虫针对某种特定的药剂而作出的反应 ;三是药剂选择的结果 ;四是能够在群体中遗传下去 ;五是相对于敏感种群或正常种群而言 ,抗性的大小是经药剂选择变化的新种群与敏感种群的LD50之此确定的。由于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使得害虫防治更加困难 ,而农民通常采取加大用药量和增加防治次数 ,期望能控制害虫 ,尽管暂时的防治效果比以前提高了 ,但也给人类带来了日益突…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分析害虫抗药性遗传学特性,比较了3种研究害虫抗药性遗传力的方法,其中同胞分析和亲子回归方法根据遗传力的定义直接估计抗性遗传力,阈性状分析法是根据药剂的选择作用估算出现实遗传力。  相似文献   

9.
棉蚜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属半翅目蚜科,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主要通过取食植物汁液和传播病毒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长期以来,棉蚜的防治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棉蚜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新烟碱类等多种杀虫药剂已经产生了抗性。本文主要从棉蚜抗药性发展历史、抗药性机制以及棉蚜的化学防治等方面进行论述,期望能为农业生产上延缓棉蚜抗药性产生、有效治理棉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棉蚜自然天敌种群数量动态和控制蚜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了德州地区棉蚜主要天敌(瓢虫、草蛉、食虫蝽和蜘蛛类)5—8月份的种群数量动态。棉蚜天敌在不防治棉田内,虽能建立稳定的种群,但不能有效地控制蚜害;在化防田内由于喷药频繁,被杀伤严重,控制蚜害作用较小;在综防田内,基本上能建立自然种群,结合其它防治措施对控制蚜害的作用较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东北早熟棉区组建自控棉田生态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2.
小麦棉花套种对棉花害虫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1990年在四个县进行了小麦棉花套种对棉花害虫的生态效应调查。结果是棉花主要害虫苗蚜基本得到了控制,二代棉铃虫卵量减少37.8%,伏蚜发生期晚4天,卷叶历期短2.5天。次要害虫棉红蜘蛛、四代棉铃虫、一代小地老虎、一代玉米螟重于单作棉田。主要生态原因是麦套棉田天敌多69.6%,控害效果好,套作棉行气温低1.3-1.6℃,相对湿度高20%-23%,再加麦行的其他作用,抑制了主要害虫,有利于次要害虫。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区小菜蛾的抗药性及增效剂的作用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用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上海、广州和江西等地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tla L.)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上海和广州的小菜蛾(DBM)对现有的各类杀虫剂,如DDT、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都发生了抗药性,其中以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尤为突出,如溴氰菊酯(均>10414倍)、氰戊菊酯(2103和>3569倍)和氯菊酯(245和1533倍)。用浸渍法监测了上海地区小菜蛾对有机磷(1979-1987年)和拟除虫菊酯(1981-1987年)的扰药性。上海地区的DBM对敌敌畏、乐果和乙酰甲胺磷的抗性分别为8.1、10.1和16.6倍;从1981-1986年,DBM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和氟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为406.4、66.5、38.2、78.5和313.5倍,在1990年它们的抗性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各种解毒酶抑制剂TBPT,PB,TPP,DEM和DMC的活体测定表明,DBM的抗性涉及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转移酶和酯酶,可能还涉及神经敏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生物化学法监测瓜-棉蚜田间种群的抗药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显示出,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种群中大多数个体都具有6条基本的酯酶活性带(E_2—E_7),但是,在东北旺抗性种群中发现了具有9条带的个体,其中E_1染色最浅,E_8、E_9染色较深。由于该蚜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水平与其酯酶活性密切相关,确定每毫克蛋白质15分钟水解α-乙酸萘酯大于40微摩尔的蚜虫个体频率在种群中大于0.11(11%)时为抗性种群。由于AChE变构是瓜-棉蚜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主要抗性机制之一,作者提出一种检测具有AChE变构抗性基因个体的方法,如果这类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大于1%,即为抗性种群。  相似文献   

15.
杀虫剂混用或加增效剂对瓜-棉蚜增效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7年,根据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对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研究了一些有机磷化合物或增效剂,对这两类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制。在试验的化合物中,马拉氧磷和虫螨磷对氰戊菊酯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分别为814.4和1067.2。有机磷杀虫剂对氰戊菊酯的增效程度与其对α-乙酸萘酯羧酸酯酶(α-酯酶)的抑制能力呈极显著相关。异稻瘟净对马拉氧磷,TPP对久效磷也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异稻瘟净对乐果,TPP对氧化乐果则没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棉花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长期以来防治棉蚜主要依赖于化学杀虫剂,其中新烟碱类杀虫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其长期、大量的使用,棉蚜已对该类杀虫剂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严重影响了对棉蚜的防治效果。抗性机制研究表明,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主要涉及解毒代谢能力增强和靶标敏感性下降。细胞色素P450、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UDP-葡糖基转移酶等解毒酶基因过量表达介导的解毒代谢增强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突变引起的靶标敏感性下降是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关键。针对我国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问题突出的现状,为更好地利用该类药剂防治棉蚜,亟需根据棉蚜抗性机制制定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本文将从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抗性机制以及抗性治理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抗性棉蚜的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国外重要小麦抗源对我国条锈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菜蚜数量增长与蔬菜种类及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栽培较多的两种十字花科蔬菜——青菜和结球甘蓝,探讨蔬菜种类及温度对桃蚜和萝卜蚜增殖能力的综合影响。在室内进行蔬菜种类、温度、蚜虫种多因子试验,并结合大田系统调查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菜蚜混合种群的增长能力在青菜上比在甘蓝上高,在16-18℃比在24-25℃下略高,且蔬菜种类与蚜虫种、温度与蚜虫种每两个因子之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即在甘蓝上两种蚜虫增殖能力较各自在青菜上的水平下降幅度不一,桃蚜比萝卜蚜下降幅度大,温度从16-18℃上升到24-25℃,萝卜蚜的增殖能力基本不变,而桃蚜则明显下降。在田间,天敌对菜蚜数量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