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田育榕  郭松 《乡村科技》2023,(3):103-107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少有的亚热带植物基因库、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和人文历史景观并存的自然保护区,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存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产生矛盾、学术交流和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旅游商品单一、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对此,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加强旅游活动管控、强化社区共建共管、加强学术交流和对外交流共享平台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发多元化旅游商品、培养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等,以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对福建省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近10 a(2003-2013年)发表的学术论文采用常用统计方法及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将其科学研究特征与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发表论文量表现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229篇高居第1位,明显高于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明显低于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总量与建区年限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经营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限呈显著正相关。主要研究方向的论文分布极不平衡,在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方面所占的比重较大;其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均小于1,且各保护区基金论文比例皆低于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样线法、访谈法和诱捕法等方法多次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相似系数对梵净山、雷公山和佛顶山3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梵净山保护区至今已记录到两栖动物42种(亚种),隶属2目9科21属;其中,川南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huannanensis)、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贵州省两栖类新纪录,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为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区内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共计35种,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7种。在物种相似性上,梵净山与雷公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性为0.68;梵净山与佛顶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系数为0.61。  相似文献   

4.
昆虫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浙江省3个自然保护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分析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与丰富度等指标对不同地区的森林环境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丰富度指数变幅较大,Shannon-Weiner指数H和Simpsons指数D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反映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群落结构相对较为合理,稳定性较强,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优于龙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表3参23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口、经济、教育、劳动、产业以等基本信息,了解群众移民的意向和需求,并结合梵净山保护区实际,提出几点有利于促进解决保护区生态移民实施的对策建议,为后续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威 《乡村科技》2023,(5):98-100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防火形势越来越严峻。为应对气候变化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相关研究,在概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及森林防火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对森林防火工作的影响,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强化宣传教育、增强防火意识,完善森林防火责任制度体系,严控火源,建设高质量的森林防火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够提供多功能的生态服务,对保护和改善泰顺县和温州市的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法  以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调查,参照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评估规范》的方法,定量评估了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  结果  2017年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的总价值量为100.24×108元·a?1,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为3.92×105元·hm?2·a?1。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可见,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和积累营养物质是乌岩岭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服务,三者比例之和高达91.92%,占有重要地位。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竹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针阔混交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经济林。常绿阔叶林对乌岩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在50%以上,占据绝对地位。  结论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远远高于其他林分,因此通过把针叶林改造成阔叶林等林相改造技术,提高林分质量,优化生态系统结构,进而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的产出和价值。表5参27  相似文献   

8.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选择浙江天目山和陕西佛坪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运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处于发展阶段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相比,处于参与阶段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的支持度更加强烈。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社会效益的感知显著高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但是环境冲击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方面的感知则正好相反。这反映了两地居民由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有着不同的忍耐度。最后,还探讨了影响保护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机制,发现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感知显著提高了居民的旅游支持度,环境冲击感知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的感知则是显著负向的;而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社会效益感知和环境冲击感知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文广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84-85,119
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资源丰富,加强对保护区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有助于推进保护区的稳定发展,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管理.该文结合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对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资源调查、采集标本、查阅资料并分类鉴定,对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该保护区有悬钩子属植物31种2变种,其中21种可以入药,具有很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该研究查清了梵净山保护区的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状况,有助于开发和利用该保护区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对发展西南地区山区、半山区农业和经济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美会  杨冰  曹威  陈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846-12848,12941
为了摸清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苔藓植物资源状况,该文对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上的苔藓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苔藓植物共有29科51属102种(包括亚种和变种),其中包括13种药用苔藓。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健康评价有别于普通的森林健康评价,在评价中要考虑森林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从森林对生态系统、森林社会价值、森林对珍稀保护物种影响等方面构建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得出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综合指数,从而判别自然保护区森林的健康程度,并对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进行健康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5块样地中,有8块样地处于健康以上状态,比例达到了53.3%,亚健康状态样地占到了46.7%,表明百花山保护区森林健康状况良好,与实际调查情况一致,表明指标体系有较好的适用性。图1表3参21  相似文献   

13.
尹国强 《农家参谋》2022,(6):138-140
本文聚焦于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对其林业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深入探讨当前比较常用的几种林业造林技术,最后立足于实践提出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够促进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健康发展,也能够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闽江流域典型自然保护区森林丧失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江流域5个典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参照区3种不同区域,分析各区域2000—2017年历年森林丧失动态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效率和缓冲区的森林“泄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闽江流域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效果理想,表现为在研究期间核心区的森林丧失率(0.51%)远低于缓冲区的森林丧失率(5.39%)和参照区的森林丧失率(7.71%);缓冲区森林丧失率与参照区森林丧失率比值也均小于1,这说明缓冲区未发生森林“泄漏”;森林丧失率的拐点出现在与自然保护区边界距离2 km处。(2)从时间动态变化上看,不同区域的森林丧失率呈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08和2009年处达到峰值。(3)从保护区个体及其时间动态变化上看,5个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泄漏”现象。其中,武夷山和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森林“泄漏”集中出现在2008、2009和2011年;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森林“泄漏”在2010—2017年之间均有出现;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森林“泄漏”集中在2013—2016年之间。而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森林“泄漏”现象比较严重,几乎在整个研究期间2001—2017均有“泄漏”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对影响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森林分布的空间分异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坡位中、土壤厚、坡位上、斜陡坡、半阳坡和半阴坡是影响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森林分布的主要空间因子。此结果与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森林沿空间因子的分布情况相一致,说明主要空间因子的确定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运用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理论,分析了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主要参考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基本空间标准,用面积法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空间合理容量进行了估算,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提高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的方法,提出了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贵州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旅游业是全省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但目前对全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却缺乏科学的全局性定量评价.为此,2006至2008年间对贵州省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并根据贵州生态旅游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建立了特定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贵州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可评定为普通级和优良级两大类,缺乏特级。资源区,其中:普通级森林旅游区共19个(68%),优良级森林旅游区共9个(32%),而优良级中仅有至三级森林旅游区,缺乏四级森林旅游区.运用最终评价指标权重结果与评价得分结果,对全省重点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资源分布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梵净山地区的南方红豆杉植物资源分布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资源分布面积小(总面积约1.35 hm2);资源数量少,约750余株.主要分布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东部,东北部和西南部海拔1150 m以下的毛竹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南方红豆杉人工纯林中,少量分布在灌木林和村寨住家户旁.其中,毛竹林资源数量为47.56 %,次生针阔混交林资源数量为25.76 %,人工纯林资源数量为17.83 %,灌木林资源数量为5.42 %,独立木资源数量为3.43 %.  相似文献   

19.
王利强 《北京农业》2011,(9):143-144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境内,该保护区是一个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该保护区当前林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了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旅游景区在旅游影响下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样地由于所处旅游行程中的位置不同,节肢动物受旅游影响的相对程度也不同。旅游对节肢动物的影响范围通常在3m之内,距游径1m范围内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可维持在最高水平,距游径3m以上,对节肢动物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