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姬菇258和金凤2-1为亲本单孢杂交获得4株杂交姬菇新菌株(姬菇44号、姬菇6号、姬菇115号和姬菇7号)与亲本姬菇258和生产上主栽姬菇西德33进行发菌培养、栽培出菇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姬菇6号生育期短,早于其他菌株出菇;姬菇7号商品性状表现最佳。两者都与西德33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姬菇6号和姬菇7号同时具有经济价值和生产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姬菇杂交菌株的出菇产量及商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0株姬菇杂交菌株与2个亲本菌株进行栽培出菇试验,考察其出菇产量和商品性状.结果表明:40个杂交菌株与亲本J2-1的平均单产比较,其中有29个杂交菌株的平均单产高于亲本,13个杂交菌株(506、36、16、66、58、670、238、444、185、296、258、191和203)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9个杂交菌株(58、670、238、444、185、296、258、191和203)的差异呈极显著水平;对具有典型姬菇特征的7个杂交菌株(36、41、68、71、258、432、608)与2个亲本菌株进行菇体商品性比较表明,4个菌株(608、36、258、432)是商品性较好的杂交菌株,其中杂交菌株432综合商品性状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40个姬菇杂交菌株及2个亲本菌株进行分析,使用NTSYSpc2.1生物软件对42个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11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81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2个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286~0.8537,在相似系数0.6680时,42个菌株聚为7类,两亲本各聚一类,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科杂1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和石家庄科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于2006年以台湾小白平和科佳1号为亲本,通过连续杂交、自交和回交以及杂交后代的筛选,育成的国内外首个白色姬菇专用品种。该品种具有原基密集、菌柄长、菇体洁白、菇型美观、营养丰富、口感好的优良商品性状,以及耐低温、适温广、产量高、管理粗放的良好栽培特性。2010年2月通过河北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中心组织的鉴定,鉴定水平为国际先进。  相似文献   

5.
杏鲍菇、姬菇及茶树菇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杏鲍菇、姬菇和茶树菇的优良菌株作为贵州省推广栽培的适应性菌株,建立优良菌株筛选模型,对17个不同来源的杏鲍菇、姬菇和茶树菇菌株的亲和性、遗传稳定性及菌丝生长特性和出菇特征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杏鲍菇GZAAS.Pe104和GZAAS.Pe106、姬菇GZAAS.Pc101和GZAAS.Pc105、茶树菇GZAAS.Ag103和GZAAS.Ag105的生长势强、产量高、商品性好、遗传稳定,是适合贵州栽培的优良菌株。优化并建立了常规食用菌优良菌株筛选的三步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6.
姬菇杂交菌株遗传性状保持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姬菇杂交菌株F1代子实体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组织分离所得的菌株以及多孢分离所得的菌株从拮抗、菌丝生长速度、酯酶同工酶、出菇产量与子实体形态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姬菇杂交菌株遗传性状的保持方法。结果显示,组织分离菌株彼此之间以及与出发菌株之间没有拮抗现象,多孢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及组织分离菌株出现拮抗现象;在菌丝生长速度上组织和多孢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差异都不显著;珊瑚期分离菌株和幼菇期菌褶分离菌株产量高,达极显著水平,分别较出发菌株增产65.8%和50.8%,其它菌株与出发菌株差异不显著;组织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具有相同的酯酶同工酶酶带,而多孢分离菌株不仅具有出发菌株的酶带而且增加了1条新的酶带。所以组织分离方法可以较好地保持姬菇杂交菌株的遗传性状,并且选择珊瑚期和幼菇期菌褶进行分离有望获得更高产的菌株。  相似文献   

7.
真姬菇4号是由福建省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真姬菇优良菌株选育。永安市食用菌站于2000年引进试种,经过3~4年的试验、示范栽培,该菌种的生物特性、产量及品质均优于其他真姬菇菌种,尤其是耐高温,出菇快、集中,效益高等方面表现突出,在生产上非常受菇农的欢迎。据不完全  相似文献   

8.
为鉴定真姬菇新菌株X1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为后续该菌株推广应用提供参考,选用古田县真姬菇主栽菌株HX-1为对照,通过栽培周期、子实体产量、农艺性状等表现对真姬菇新菌株X1进行生产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真姬菇新菌株X1子实体簇生型;菌盖白色;菌柄白色、质地较硬;与菌株HX-1相比培养周期缩短10d以上;生产同步性好、出菇整齐,平均鲜菇单产676.52g·袋-1,较菌株HX-1增产5.86%。综上,真姬菇新菌株X1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姬菇是四川大宗食用菌的重要产品,姬菇新品种引育是姬菇产业的重要工作。本文对收集到的16个姬菇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出菇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姬菇1号、姬菇3号、姬菇10号的菌盖颜色,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和出菇产量都相对较好,出菇转潮期也快,可作为育种材料,也可以直接用于栽培。  相似文献   

10.
为选育出一种适宜于当地栽培的白灵菇高产品种,本研究以白灵菇1号菌株和2号菌株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白灵菇P3号杂交新菌株。白灵菇P3号杂交新菌株经过与两亲本的拮抗试验、品比试验鉴别,具有产量高、抗性强的性状,平均生物学效率达57.44%。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4个真姬菇茵株间的拮抗性及生长长势,结果表明:4个茵株无亲缘关系,同时测定了4个真姬菇的茵丝生长速度,可看出,茵株1生长速度最快,菌株4最慢,为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真姬菇栽培菌株的ITS和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ITS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7个真姬菇菌株进行遗传分析.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TS)区域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ITS序列长度为594 bp,与GenBank上登录的真姬菇菌株ITS序列相似度为99%以上,在种的水平上证明供试菌株为真姬菇.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技术和转移扩增技术,根据香菇、糙皮侧耳、灰盖鬼伞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对真姬菇供试菌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从54对引物中筛选出23对能够扩增出稳定带型且菌株之间带型差异明显的SSR引物.利用23对引物对全部供试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13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8条,多态性比率达到81.2%.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常规栽培菌株和工厂化栽培菌株聚在不同组,说明两者之间的遗传背景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获得菌株的特有SSR标记分析表明:利用7对引物可以将工厂化栽培菌株区分开,其中2个工厂化栽培菌株各自具有1条特异条带,其他工厂化栽培菌株均可通过引物组合法区分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双单杂交育种技术选育长根菇新菌株,并建立双单杂交后代的快速准确鉴定方法,以获得活性成分含量高、抗病性强的长根菇优质菌株.[方法]利用双单杂交技术进行长根菇杂交育种,通过拮抗试验、细胞核染色观察和SNP位点分析对双单杂交后代进行鉴别,以液体深层发酵和比色法测定杂合菌株的小奥德蘑酮产量,并通过对峙培养鉴定杂合菌株的木霉抗性.[结果]通过对长根菇亲本菌株OuE进行单孢分离,获得14株单核菌丝后代,编号依次为OuE01~OuE 14.将获得的单核菌丝后代与亲本双核体菌株OuC进行双单杂交,经拮抗试验和SNP位点分析共筛选获得14株双单杂交后代.经过与两个亲本菌株(OuC和OuE)比较发现,杂交后代OuCE02、OuCE08和OuCE12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16.00、16.10和15.30 mm/d,均显著高于两个亲本菌株(P<0.05);杂交后代OuCE03、OuCE05、OuCE08和OuCE10的菌丝发酵液小奥德蘑酮含量较亲本菌株OuC分别提高6.07%、47.66%、4.67%和15.42%;杂交后代OuCE01和OuCE08显示出较亲本菌株更强的木霉抗性.其中,杂交后代OuCE08在菌丝生长速度、小奥德蘑酮产量和木霉抗性方面均优于两个亲本菌株.[结论]双单杂交是一种快速有效获得食用菌新菌株的遗传育种方法,通过该方法筛选出一株高产小奥德蘑酮、高抗木霉的长根菇新菌株OuCE08.长根菇双单杂交后代快速、准确的检测鉴定可先采用拮抗试验作为初筛手段,再利用SNP位点分析进行复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草莓杂交品种及其亲本遗传背景.[方法]试验筛选出10条可用于草莓杂交品种及其亲本遗传背景分析的ISSR引物,利用该组引物对12份遗传背景复杂的草莓试验材料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结果]亲本之间、亲本与子代之间及亲本与组培变异株之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3258、0.2607和0.198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  相似文献   

15.
以真姬菇SIEF3133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孢子单核体及与真姬菇SIEF3136孢子单核体的杂交菌株为材料,研究特异SSR标记H35在上述材料中的分布及传递性.结果显示:特异标记H35在真姬菇SIEF3133的原生质体单核体交配型为A2B2核中有分布,该标记与交配型因子A2存在一定的连锁性,并能跟踪具有A2交配型单核体的杂交菌株.  相似文献   

16.
香菇9608与一株野生香菇单双杂交及优良杂交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杂交选育出菇早、产量高、菇形好、硬度大的香菇优良菌株。[方法]以香菇9608和野生香菇菌株FP作为杂交亲本,经单孢分离获取9608不同核相的单核菌株,与野生香菇菌株进行单双杂交,获得杂交菌株,对其进行常规栽培,测定农艺性状,筛选优良菌株。[结果](1)27株杂交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落长势及生长指数差异显著(P0.05),仅1株生长指数大于2个亲本,有10株生长指数处于2个亲本之间;(2)有24株杂交菌株正常出菇,其子实体形成时间及温度差异较大,19株杂交菌株的子实体形成时间比双亲短,其子实体形成温度均高于2个亲本,其中8株于60 d内形成子实体;(3)不同菌株的产量差异显著,有16株子实体产量超过双亲;(4)成菇数量、单菇质量及菇形差异较大,其中D97FP的成菇数量最多,D106FP和D81FP单菇质量优于亲本,D111FP的菌盖厚度最大,D170FP菌盖直径最大,D21FP的菌柄最短,D178FP菌柄直径最小;(5)不同菌株的菌盖硬度差异显著,18株杂交菌株中,有17株菌盖硬度大于亲本;(6)D100FP和D97FP的选择指数较大,并且与亲本均有拮抗现象。[结论]本研究采用的育种方法有效,筛选优良菌株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筛选出的优良菌株(D100FP和D97FP)具备出菇早、产量高、硬度大等诸多优点,可为香菇生产及菌种选育提供良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王波  蒋馨  鲜灵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3):993-996
利用白色双孢蘑菇和棕色双孢蘑菇之间杂交,构建10个杂交菌株;对亲株和杂交菌株进行了ISSR分子标记分析,建立遗传相似系数树状聚类图。结果表明,12个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39~0.839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66水平上将杂交菌株和亲株划分为3个类群;杂交菌株之间在产量上差异较大,平均产量在0.30~5.73 kg/m2之间,其中产量高于亲株的杂交菌株有3个,杂交菌株子实体颜色为棕色和浅棕色;产量高和子实体颜色浅的杂交菌株,与亲株白色双孢蘑菇之间遗传关系较近,而与2个亲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远的杂交菌株,产量低。  相似文献   

18.
为真姬菇种质资源的评价和遗传育种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据和基础,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和RAPD技术分析了真姬菇不同子实体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白玉菇子实体和1个蟹味菇子实体ITS序列长度均为594bp,与已报道的真姬菇菌株ITS序列相似度为99%以上;供试的6个子实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变化范围为0.4123~...  相似文献   

19.
刺芹侧耳杂交菌株农艺性状与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刺芹侧耳杂交菌株进行农艺性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10个刺芹侧耳杂交菌株中,有6个杂交菌株的产量高于亲株,其中产量最高的为Pe2515菌株;有5个杂交菌株子实体形态特征与亲株Pe1相似,呈保龄球形;有2个杂交菌株为粗棒状,介于双亲株之间;另有2个杂交菌株子实体为细棒状,与Pe2菌体相近。酯酶同工酶聚类分析表明,在隶属度0.325时刺芹侧耳杂交菌株与亲株可分为5大类群,其中杂交菌株可分为2大类群,杂交菌株与亲株之间的隶属度在0.672以下,表明杂交菌株与亲株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对猴头菌杂交选育的3株高产多糖菌株(15、91、611)和亲本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比较其液体发酵生物量与多糖含量;发酵菌丝体经水提、分级醇沉获得10个胞内多糖组分,对10个多糖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多糖基本结构特征和体外刺激RAW 264. 7细胞释放NO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杂交菌株在液体发酵生物量和多糖含量方面较亲本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菌株15糖含量提升率达到107%;杂交菌株菌丝体20%、60%(体积分数)醇沉多糖组分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与某一亲本菌株相似,变化较小,一般介于两亲本菌株的遗传特性之间。杂交菌株与亲本的多糖组分在红外光谱方面无明显差异; 10个醇沉的多糖组分均具有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其中H15P20、H91P60、H911P60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活性与多糖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经杂交选育获得的高产多糖菌株,其发酵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与亲本差异不大,而含量大幅提高,为猴头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