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揭示猪增生性肠炎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PCR检验阳性猪(获得胞内劳森氏菌特异性扩增产物)与阴性猪(无胞内劳森氏菌特异性扩增产物)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淋巴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变化.结果表明,阳性猪十二指肠、空肠黏膜上皮内每100个柱状细胞间淋巴细胞的数量同比阴性猪稍...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检测胞内劳森菌的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方法,为猪增生性肠炎的准确诊断奠定基础。【方法】针对胞内劳森菌16Sr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16SrDNA,构建pT-LI-16S重组质粒。以pT-LI-16S为模板建立检测胞内劳森菌的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用该方法对51份疑似增生性肠炎病例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方法特异性强,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无交叉反应;在标准质粒含量为1.0×102~1.0×108拷贝/μL时,质粒含量与循环阈值(Ct)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最小可检测到10拷贝/μL的重组质粒;重复性检测显示其批内变异系数小于2%。该方法对粪便及小肠组织中胞内劳森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6.9%和84.2%,高于普通PCR的检出率(分别为40.7%和78.9%)。【结论】建立的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能对胞内劳森菌进行快速检测及定量分析,可用于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猪增生性肠炎是由专性寄生回肠上皮细胞内的劳森氏菌引起猪的接触性肠道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下痢、食欲减退、生长速度减缓、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等。就其病原学、发病机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和综合防制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孙远峰  朱德建 《农技服务》2013,30(8):879-880
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回肠及盲结处近端的结肠、盲肠高度增生为特征。笔者从病原、流行病学、诊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猪增生性回肠炎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洞口县自2015年4月发生首例猪增生性回肠炎病例以来,此病已给生猪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诊治总结,得出猪增生性回肠炎防治要点,以供参考。1.诊断标准猪体表苍白,无尸斑(紫块、肿块等),眼黏膜苍白,肛门外和会阴处黏有少量黑色柏油样稀粪。主要病灶在肠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充满红色血液或很多血凝块,  相似文献   

6.
猪增生性肠炎(PPE)是由细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表现为间歇性下痢,贫血,皮肤苍白,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7.
猪增生性肠病又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细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生长育肥猪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传染源,并随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成年猪较易感,一般60日龄以内及1年以上的猪不易发病。通常发病突然和严重,具有传染病的特点,病变以回肠段腺上皮细胞增生、发炎和出血为主症,盲肠和结肠病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猪回肠炎又被称为猪增生性肠炎,临床上患病猪会出现间歇性腹泻,食欲减退,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使得整个猪群整齐度变差。通常情况下,该种疾病不会造成猪出现严重的死亡现象,常常病表现为亚临床经过,由于腹泻呈现间歇性,不容易被发现。该种疾病在猪群中发生之后,会严重影响到猪群的生长发育,使得猪的死淘率逐渐升高,饲料转化率下降,给养殖场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猪回肠炎的致病原为胞内劳森菌感染,该种致  相似文献   

9.
某猪场爆发出血性肠炎,经临床诊断、病理学检测、常规病原分离培养方法及暗视野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排除了魏氏梭菌和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猪出血性肠炎的可能;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病料DNA经PCR扩增后得到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的条带,扩增产物经酶切鉴定、克隆、测序后,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胞内劳森菌16SrDNA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同源性在97.0%~99.6%,提示本次发病病原为胞内劳森菌。  相似文献   

10.
猪回肠炎是猪感染胞内劳森菌后导致的以回肠病变为主的消化道疾病;本病症状表现以贫血为主,消化道水平传播是本病主要传播方式,育肥猪和青年母猪是主要感染对象,回肠及周围肠段出血性和坏死性病变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预防本病需要加强综合管理和药物防控,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及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本病防治效果较好,临床可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1.
猪回肠炎(Ileitis)是由细胞内劳索尼亚氏菌,一种生存于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以猪出血性下痢为主要特征增生性肠炎,全称为猪增生性肠炎(PPE)。该病主要感染育肥猪,保育猪也可感染,延长了育肥猪的生长周期,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给养猪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主要论述了回肠炎的防治方法,希望给养猪户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农业》2016,(1)
正猪腹泻病的致病病原多样,分为病毒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细菌性腹泻(致病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痢疾杆菌、魏氏梭菌、弯曲杆菌、密螺旋体和胞内劳森氏菌等)、寄生虫性腹泻(鞭虫病、球虫病、烟虫病、蛔虫病等)。据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刘坤洋同志根据辽宁省14个市的280个养殖场户猪只发病与免疫情况的调查结果,辽宁省猪腹泻病的死亡率为70%(发病数:11097、  相似文献   

13.
猪回肠炎是一种全球流行性的猪病。猪回肠炎的主要特点是病猪小肠粘膜出现异常增厚,进而导致病猪死亡。该病多由于细菌感染细胞内劳森菌引发,病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严重影响了猪群的肥育。本文从猪回肠炎的病原及其致病机理切入,简单的分析该病的控制方向及主要方法,最后着重阐述该病的治疗思路,以供养殖户和同行们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猪增生性肠炎剖检特征是小肠及回肠黏膜增厚、出血或坏死等,组织学常见小肠上皮细胞增生。虽然死亡率不高,但由于严重影响生长,延长上市时间,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一、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潜伏期为2~3周,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急性型。较为少见,多发于4~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黄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  相似文献   

15.
参考GenBank上已发表的胞内劳森氏菌相关蛋白序列,设计了4对引物,分别扩增了4个抗原性候选基因(3个外膜蛋白基因和1个表面脂蛋白基因),并将4个抗原性候选基因构建好原核表达载体后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SDS—PAGE电泳检测初步确定重组融合蛋白pET32a—L10902、pET32a—L11022能够进行表达,分别得到53、37kDa的条带;Western blotting分析则初步确定pET32a—L11022具有抗原性。研究结果首次验证胞内劳森氏菌外膜蛋白基因是否具有抗原性,为诊断试剂盒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酶学反应方法,检测了增生性肠炎阳性猪与阴性猪的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淀粉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猪增生性肠炎阳性猪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胰蛋白酶活性同比阴性猪均下降,其中空肠、回肠的同比差异显著(P<0.05);(2)阳性猪回肠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胰腺、十二指肠、空肠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阴性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阳性猪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猪增生性肠炎病猪空肠、回肠胰蛋白酶以及回肠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酶活性降低引起了增生性肠炎猪消化机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将猪亚利桑那菌培养后离心、冷冻,以小白鼠为试验动物进行细菌毒素鉴定,结果确定猪亚利桑那菌仅有内毒素;用鲎试剂测得其细菌内毒素含量大约为0.125 EU/mL。取10只健康小白鼠观察猪亚利桑那菌对动物的致病性。小白鼠临床症状明显,眼内有脓性分泌物;病理组织切片结果发现,肝细胞界限不清,胞核大小差异较大;脾脏内有大面积出血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部分胞核消失;心肌纤维肿胀、断裂;由此可见猪亚利桑那菌对小白鼠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因,介绍了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及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肠炎或仔猪红痢。该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1~7日龄内的仔猪,主要特征为排血色粪便、肠坏死、发病快且死亡率高。1流行病学人畜肠道内普遍存在C型魏氏梭菌,该菌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导致周围环境污染,导致新生仔猪在出生后接触到被污染的母猪乳头或垫料,导致病菌在仔猪的肠道内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其肠毒血症。发病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virR和mprF基因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中的分布状况,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防治及追踪污染源提供依据,本试验以分离自石家庄、保定地区的生鲜肉、水产品、速冻食品等6类不同来源共189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启动PCR技术对virR和mprF基因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virR基因的总检出率为92.1%,mprF基因的总检出率为96.3%,且同时含有这2个基因的概率为91.5%;食品来源不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virR、mprF基因的检出率稍有差异,且同一来源的菌株其mprF的检出率都稍高于virR,这表明不同的基因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中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