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有效的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方法,为后续的雌核发育诱导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受精率和幼体孵化率为考核指标,探讨外体精卵结合授精法、精荚移植法、精液移植法等不同人工授精技术对凡纳滨对虾繁育效果的影响。【结果】体外精卵结合授精法在各处理组均无幼体成功孵出,但在精子密度为2×107个/L和卵子密度为300枚/L,且在卵排出1 min内完成授精操作时,可获得相对较高的受精率(6.67%)。在精液移植法中,发现精荚在8℃恒温条件下保存3h内进行授精操作,仍可获得一定的受精率和幼体孵化率,超过3h后则无法实现受精;精荚保存温度以8~16℃为宜,保存温度升至25℃时则无法实现受精。3种人工授精技术中,以精液移植法的受精率和幼体孵化率最高,分别为52.33%和12.35%,其次是精荚移植法,体外精卵结合授精法的效果最差,无幼体孵出。【结论】精液移植法是凡纳滨对虾最有效的人工授精方法,但精荚保存时间不宜超过3 h,且应在雌虾排卵后1~2 min完成挤精荚和网搓释放精子溶液,同时可添加预先收集浓缩制备好的卵水溶液,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人工授精效率。 相似文献
2.
3.
氨氮对凡纳滨对虾稚虾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氨氮对体长3.2cm、体质量0.356g(n=10)与体长1.6cm、体质量0.036g(n=15)两种规格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稚虾的急性毒性效应。血氨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血氨随氨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氨氮的升高而下降。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体长3.2cm稚虾的游离态氨24hLG。为2.068mg/L、48hLC5。为1.654mg/L、96hLG。为1.395mg/L,生存安全浓度sc为0.3969mg/L;体长1.6em稚虾的游离态氨24hLGo为1.577mg/L、48hLG0为1.042mg/L、96hL氏为1.012mg/L,生存安全浓度Sc为0.2065mg/L。 相似文献
4.
3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急性毒性及相互关系。[方法]以480尾健康的凡纳滨对虾仔虾为试验对象,用高锰酸钾、甲醛、聚维酮碘3种药物分别进行单一药物和任2种药物组合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试验。[结果]3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仔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甲醛:70.21、43.56、37.65、26.22 mg/L;高锰酸钾5.54、3.74、3.22、2.84 mg/L;聚维酮碘 7.05、5.26、4.39、3.53 mg/L;其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62、0.28、0.35 mg/L。这3种药物毒性大小依次为:高锰酸钾>聚维酮碘>甲醛。[结论]聚维酮碘与高锰酸钾和甲醛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低毒性强度的甲醛对高锰酸钾具拮抗作用,当高锰酸钾与甲醛毒性强度相当时表现为相互独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口亲虾直接繁殖子一代种苗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旨在评估遗传特征与养殖生产性能的关联性,为我国养殖对虾优质种苗大数据建设及质量评估体系的完善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以来源于正大神湾虾苗场的Stock 1~Stock 5群体、正大漳浦虾苗场的Stock 6群体、海尚种苗培育基地的Stock 7和Stock 8群体及中海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的Stock 9群体等9个不同批次凡纳滨对虾进口亲虾子一代种苗为研究对象,利用11个微卫星分子标记(M1、Pvan1758、Pvan1815、HLJN-008、HLJN-023、TUMXLv7.121、TUMXLv8.256、TUMXLv9.43、TUMXLv10.312、TUYFLvL16.1a和TUDGLv1-3.224)对不同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9个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Shannon’s信息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分别在5.5455~8.8182、3.2795~5.4735、0.3769~0.5182、0.6189~0.6948、1.2823~1.6092和0.5863~0.6646,即各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体排序为Stock 3>Stock 2>Stock 4>Stock 5>Stock 7>Stock 6>Stock 9>Stock 8>Stock 1。在9个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中有91.82%的遗传变异源自群体内,仅有8.18%的变异源自群体间。Stock 2、Stock 3、Stock 4和Stock 5等4个群体间及Stock 7群体与Stock 8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小于0.05(0.0079~0.0371),即群体间无遗传分化,而其他群体间表现为轻度遗传分化(0.05st <0.15)。基于Nei’s遗传距离,9个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分支,第一分支包括Stock 1~Stock 6群体,第二分支由Stock 7群体和Stock 8群体组成,而Stock 9群体独立为第三分支。【结论】不同批次凡纳滨对虾进口亲虾子一代种苗群体的遗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随着采样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且这些遗传背景差异可能会造成不同群体在养殖生产性能方面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池塘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至成虾阶段不同个体间存在的生长差异,本实验采集了放苗后第28、38、48、58、68和73天的对虾样品。首先以28天对虾样品为例,计算不同体质量虾所占比例;按体质量排序的前10%(14只)、中位数附近10%(14只)、后10%(14只)定义对虾生长速率高、中、低3组,其次对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分别进行幂函数拟合和线性回归,比较不同生长特性虾之间的差异。再分别计算所有样品及不同生长速率组虾的绝对日增长、绝对日增重和相对日增长率、相对日增重率。结果发现,相同生长时期的3组虾生长速率差异显著(P95%),将这些生长速率不同的虾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虾的生长情况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差。其次,体长对体质量的线性回归结果为:幂函数W_(所有样品)=1×10~(-5)L~(3.0051),直线方程y_(所有样品)=3x-4.92,不同生长速率组的直线方程分别为y_高=3.41x-5.71,y_中=3.21x-5.30,y_低=2.92x-4.78;直线方程中斜率与生长速率呈正相关,3组线性回归方程能更加确切地反映出3组虾的真实生长情况;同时发现,不同生长速率虾的绝对生长值与对虾的实际生长情况吻合,而相对生长值与对虾的实际生长情况不相符,建议以后分析对虾生长特性时参数选择绝对生长值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8.
多因子对凡纳滨对虾仔虾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不同温度、盐度、pH值和摄食状态的处理,研究凡纳滨对虾(L.vannanei)仔虾在不同条件下的无机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结果表明,温度、盐度、pH值和摄食状态对其代谢存在影响。在15—30℃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仔虾磷、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均上升,30℃时,氮、磷释放率最大;盐度在5~35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加,仔虾氮、磷的释放率提高,但盐度为30时,仔虾氮、磷释放率最低,其中对氨氮的释放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pH值在6.5~9.0的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磷的释放率显著降低(P〈0.05),硝酸氮和氨氮释放率极显著增加(P〈0.01),pH值8.5时,氨氮释放率达到最大,亚硝酸氮释放率无明显变化;摄食状态对仔虾代谢有明显的影响,饱食状态下磷、亚硝酸氮、硝酸氮和氨氮的释放率比饥饿状态下分别提高了76.2%,50.0%,60.0%,94.7%,表明仔虾摄食时蛋白质代谢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仔虾同类相残行为,分析了个体规格、幼体密度、饵料丰度、充气4个内、外因素对其同类相残的影响。结果表明,幼体密度、饵料丰度、个体规格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同类相残率。当幼体密度从50 ind/L提高到120 ind/L时,平均日相残率升高190%;当幼体密度大于120 ind/L时,平均日相残率增加幅度相对较小。饵料密度20 ind/m L组与不投喂组相比,平均日相残率降低78.5%。不同个体规格仔虾混养时,对虾的平均日残率显著高于单养组。高充气量组,相残率下降。可见,饵料缺乏可能是导致仔虾同类相残的主要原因,高放养密度和个体规格差异等因素会诱发和促进同类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纳滨对虾是世界养殖范围最广、产量最高的三大对虾之一,其良种培育对发展对虾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种间杂交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并针对当前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存在基础研究落后于应用研究、多性状复合育种尚未取得关键性突破、育种工艺不足、种质资源匮乏、数量遗传学应用不够等问题,提出在改良和培育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时,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现代科学技术,即高新技术与常规选择育种相互配合的综合育种技术,是今后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培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凡纳滨对虾是世界养殖范围最广、产量最高的三大对虾之一,其良种培育对发展对虾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种间杂交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并针对当前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存在基础研究落后于应用研究、多性状复合育种尚未取得关键性突破、育种工艺不足、种质资源匮乏、数量遗传学应用不够等问题,提出在改良和培育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时,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现代科学技术,即高新技术与常规选择育种相互配合的综合育种技术,是今后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培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氨和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因其生长迅速、抗病力强、肉味鲜美和出肉率高而成为目前国内外广泛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在我国沿海地区养殖范围较广。本文研究了养殖水体中氨、亚硝酸盐对南美白对虾幼虾的毒性作用,同时探讨了较高浓度硝酸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水流及水平流速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流及其流速、流向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存活的重要环境因子.静水环境不利于对虾的增长、增重和存活,易加大对虾个体间体长规格的差异;水平水流与曝气垂直水流均具有促进对虾生长和存活的作用,特别是水平水流环境更有利于养殖对虾的生长、规格整齐和存活,同时在0.63~2.78 mm/s流速范围内,对虾的生长随着水平水流的流速增大而加快,规格越整齐;F检验表明,分别在静水、水平水流、曝气垂直水流环境中生长的对虾体长、体重增长量与成活率间存在显著差异;2.78 mm/s流速的水平水流是1~3 cm体长对虾最佳生长生存水流. 相似文献
15.
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因其生长迅速、抗病力强、肉味鲜美和出肉率高而成为目前国内外广泛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在我国沿海地区养殖范围较广。本文研究了养殖水体中氨、亚硝酸盐对南美白对虾幼虾的毒性作用,同时探讨了较高浓度硝酸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 相似文献
16.
水流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流及水平流速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流及其流速、流向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存活的重要环境因子.静水环境不利于对虾的增长、增重和存活,易加大对虾个体间体长规格的差异;水平水流与曝气垂直水流均具有促进对虾生长和存活的作用,特别是水平水流环境更有利于养殖对虾的生长、规格整齐和存活,同时在0.63~2.78 mm/s流速范围内,对虾的生长随着水平水流的流速增大而加快,规格越整齐;F检验表明,分别在静水、水平水流、曝气垂直水流环境中生长的对虾体长、体重增长量与成活率间存在显著差异;2.78 mm/s流速的水平水流是1~3 cm体长对虾最佳生长生存水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分析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及技术体系。[方法]采用裂解、离心等抽提方法提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样品,利用bradford蛋白定量试剂盒作蛋白定量后,进行一向等电聚焦电泳和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后的凝胶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利用ImageScannerⅢ扫描仪扫描凝胶,获得凝胶图像。[结果]经双向电泳图谱分析显示,所获得的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点分布于pH值4.0—7.0之间,大部分蛋白为酸性蛋白,其中有部分蛋白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高pH值区蛋白分布相对较少。[结论]首次获得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初步建立了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可为进一步探索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生理生化机制及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为探讨MC-LR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研究,为凡纳滨对虾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以凡纳滨对虾为实验材料,分别注射0、50、100和200μg/kg浓度的MC-LR,记录死亡个体,计算不同浓度MC-LR注射情况下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及LC50,观察其急性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MC-LR对凡纳滨对虾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439.990、384.655、346.659、320.663μg/kg。凡纳滨对虾对MC-LR的耐受性较强,个体较大及遭受低浓度MC-LR感染凡纳滨对虾对MC-LR的耐受能力更强。为MC-LR对凡纳滨对虾不同个体大小影响及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