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落叶松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树种.落叶松的种植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林业技术的发展,但在落叶松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对落叶松的健康生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此,需要针对落叶松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使落叶松在健康生长的过程中不受干扰,从而促进我国林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针对落叶松病虫害防治的相关措施和方法进...  相似文献   

2.
何汉冲 《南方农业》2021,(8):110-111
林业经济发展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保护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仍不够规范和科学,致使有害生物防治效率低下.因此,相关部门与人员应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积极寻找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不断提高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基于此,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水小陇山李子与沙坝境内人工栽植的日本落叶松林地夏季土壤微生物数量、空间分布及多样性进行定位试验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日本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类群主要以细菌为主,约占微生物总量的98%左右,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最少,共分离鉴定出12种菌属。微生物数量在土层0~40 cm范围内变化剧烈,随土层的加深呈1~3个数量级下降,明显有别于其他林地微生物分布规律,或许说明土壤肥力随土层加深下降明显,且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大,物种丰富度较低,该区土壤质量可能存在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4.
林文英 《南方农业》2021,(5):115-116
林业有害生物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我国森林资源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针对现状阐述了发展情况的同时,提出了针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需要国家在宏观角度上做好引导,但更为根本在于需要加强群众与基层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视,如此才可以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韭菜病虫害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农药使用量大,用药次数多,韭菜的受药部位几乎全部被食用,消费者食用韭菜中毒事件屡有发生,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用无公害韭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治理韭菜病虫为害,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无公害柑桔栽培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农业措施(1)合理修剪:保持良好树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创造有利桔树生长、而不利有害生物发生的环境。(2)清除枯枝落叶,剪除病虫枝,减少病虫基数。(3)早春进行耕翻土、疏松土壤,既促进根系生长,又破坏害虫越冬场所,降低越冬害虫成活率。(4)合理施肥、灌溉,全营养平衡施肥。不施用含氯化肥和含亚硝酸盐的肥料。(5)疏花疏果、控制负载、选留强势果,充分利用桔树本身的耐害补偿能力。2物理措施(1)套袋避害:7月中、下旬果实膨大期进行果实套袋,防治吸果夜蛾、螨类、蚧壳虫、黑刺粉虱、煤烟病等病虫侵袭果实,减少农药使用,套袋前喷1次大生M-45,…  相似文献   

7.
马海莉 《南方农业》2022,(2):98-10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圈健康平衡发展是林业工作者需共同关注的课题.同时,保持林业生态健康发展,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防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阐述目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现状,进一步分析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并对这一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不同年龄、不同密度的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95株标准木的树干解析和枝解析生物量数据,研究不同大小树木因子与单木各分量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建立落叶松单木各部分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利用单木各部分生物量回归模型方程估测落叶松人工林各林分的总生物量,并分析了不同年龄及林分密度下林分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的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长,树干的生物量的比例是最大的,同时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的增长,而树枝和树叶的生物量的比例较小,林分的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河北省木兰林业管理局的北沟林场作为试验基地,通过实地调查,对不同密度的落叶松林地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分析了不同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落叶松林个体生长状况等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分胸径、冠幅呈减小趋势.二者呈幂指数函数关系;单株材积呈递减趋势,蓄积量呈递增趋势,单株材积和蓄积量与密度也符合函数关系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日本落叶松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对日本落叶松种子园主要的病害、虫害和鼠害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防治方法、防治药剂和最佳防治时间,期望对日本落叶松种子园的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博州山洪灾害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博州地区的自然特征、社会经济发展、山洪成因及特征、历史山洪洪灾害造成的损失等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了博州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近期、远期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制定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减少山洪灾害损失;近期初步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远期建成及完善山洪灾害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与山丘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防洪对策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对滑坡、山洪沟和泥石流沟的治理步伐;进行以水土保持为目的山坡草场改良和山区天然林封育及水土保持林草地建设;建立及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通讯及遇警预报系统,制定山洪灾害防灾预案、救灾措施及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并对各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顺垄试验小区蓄水保土效果最差;地埂植物带、灌木埂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居中;生态修复、横垄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较高;水平坑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相当高.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之间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以生态修复对土壤pH、容重和田间持水量的修复最为明显;各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颗粒组成,即土壤质地的修复效果均不明显,可见水土保持措施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土壤质地.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较短时间内,土壤SOC的消耗要大于其累积,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较好的SOC恢复效果.速效养分含量受水土保持措施影响非常大,土壤速效养分一部分随土壤侵蚀流失,一部分为植物所吸收利用,从而导致各水土保持措施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恢复效果最佳.在目前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下,选择生态修复措施,即自然撂荒是短时期内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进行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恢复土壤肥力质量较好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13.
北京山区不同密度油松结构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八达岭林场32年生5种造林密度(2000株/hm^2、1500株/hm^2、1200株/hm^2、1000株/hm^2、800株/hm^2)阳坡油松林生物多样性、蓄积量、碳密度、水源涵养等功能进行调查与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林木生长状况良好,林下植被层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其它林分高,并伴随着出现辽东栎等其它栎类更树种的生长;1200株/hm^2的油松林蓄积最大为95.53 m^3/hm^3,但从单株蓄积量来看,不同密度的油松林单株蓄积随着油松林密度的减小而增大,油松800株/hm^2的单株蓄积为0.1017 m^3/hm^3,是2000株/hm^2单株蓄积的3.17倍。不同密度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范围为78.87~142.13 t/hm^2,平均碳密度为119.14 t/hm^2,且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油松林碳密度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其空间为部分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林地土壤的碳密度是相当可观大的,碳密度平均为79 t/hm^2以上,地上部分碳密度与地下(包括土壤、树根和死地被物)碳密度之比平均为1/3.30;油松林地的稳渗速率、产流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这对增加当地区的径流水量、涵养水源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产沙量也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这对选择油松800株/hm^2作为最优林分密度是不利因素,但从北京的多年降雨来看,这种影响对我们选取油松在800株/hm^2作为首选经营密度还是较小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山区不同密度油松结构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八达岭林场32 a生5种造林密度阳坡油松林生物多样性、蓄积量、碳密度、水源涵养等功能进行调查与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林木生长状况良好,林下植被层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其它林分高,并伴随着出现辽东栎等其它栎类更树种的生长;1200株/hm2的油松林蓄积最大为95.53 m3/hm2,但从单株蓄积量来看,不同密度的油松林单株蓄积随着油松林密度的减小而增大,油松800株/hm2的单株蓄积为0.101 7m3/hm2,是2 000株/hm2单株蓄积的3.17倍.不同密度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范围为78.87~142.13 t/hm2,平均碳密度为119.14 t/hm2,且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油松林碳密度主要有3个部分组成: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其空间部分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林地土壤的碳密度平均为79 t/hm2以上,地上部分碳密度与地下(包括土壤、树根和死地被物)碳密度之比平均为1/3.30;油松林地的稳渗速率、产流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这对增加当地的径流水量、涵养水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产沙量也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这对选择油松800株/hm2作为最优林分密度是不利因素,但从北京的多年降雨来看,这种影响对选取油松在800株/hm2作为首选经营密度还是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为选出鲁东低山丘陵区黑松林适宜的造林密度,以山东省乳山市海阳所镇杜家岛小流域栽植的9年生4种造林密度的黑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代表不同密度黑松林生态效益的枯落物蓄积量、林下灌草生物量、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文效应、土壤侵蚀量、土壤养分状况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黑松林的生态效益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除枯落物层蓄积量随造林密度的减小而减少,林下灌草植被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减小而增加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为密度2 000株/hm2较好,1 660株/hm2的次之,2 500株/hm2和1 110株/hm2的较差。综合生态效益从大到小依次为2 000株/hm2 > 1 660株/hm2 > 2 500株/hm2 > 1 110株/hm2。因此在鲁东低山丘陵营造黑松林时,造林密度1 660~2 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邓佳楠    张军  刘泽彬  刘帆    郭建斌  马水莲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144-148,163
为深入理解森林坡面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坡面不同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异质性,并基于相关性分析揭示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随土层的加深,土壤饱和导水率逐渐增加,不同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程度存在差异,表现为40—60 cm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为强变异,其他土层均为中等变异。(2)不同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结构也存在差异,20—40,40—60,60—80 cm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0—20,80—100 cm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3)坡面土壤饱和导水率与石砾含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显著相关。综上,研究坡面土壤饱和导水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石砾含量和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研究坡面土壤饱和导水率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临夏地区花椒病虫害呈现出多发、突发、频发、局部暴发等特点,为明确临夏地区花椒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从而建立和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期为临夏花椒病虫害诊断和绿色防控技术提供参考和科学指导,推进花椒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调研总结了临夏花椒黑胫病、干腐病、炭疽病、煤污病、黑斑病、木腐病、锈病、白粉病等8种主要病害的病原及症状、传播和发病条件,以及棉蚜、山楂叶螨、铜色跳甲、红胫跳甲、瘿蚊、蚱蝉等6种主要虫害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对枝梢、果实等的为害症状,提出了临夏花椒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该对华蓥山南段西坡的地质地貌结构、灾害类型和影响激发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危害最严重的复合型泥石流爆发时的降雨强度指标和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冀北山地天然次生杨桦林(13,18和28a)和人工落叶松林(9,13,15和30a)地上植被层(林冠层、凋落物)的水文调控功能,为评估两种森林类型的转化对该地区水文过程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样地和测定分析法对林分的生物量、凋落物及其持水量的进行测算。[结果](1)不同林龄的人工落叶松林地上植被层的降水截留量均大于天然次生杨桦林,且差异显著。(2)两种林分类型不同地上植被层的截留量均表现为:凋落物林冠层灌木层。(3)幼、中龄人工落叶松林的林冠截流量明显大于同龄的天然次生杨桦林,而近熟林,由抚育间伐导致的林分密度下降使得人工落叶松林低于天然次生杨桦林。(4)在各个林龄上,人工落叶松林的凋落物持水量均显著大于天然次生杨桦林,其中13a落叶松为35.36±6.50t/hm2,13a杨桦林为15.79±4.85t/hm2。[结论]冀北山地大面积的人工落叶松林地上植被层具有良好的水文调控功能,其水文调控功能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的天然次生杨桦林,对人工林的抚育间伐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地上植被层的水文调控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北岳恒山地道黄芪营养特征及产地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山西省北岳恒山地道黄芪主产区代表性土壤进行定点采样和分析,对地道黄芪产地土壤类型、物理性状、养分状况、营养吸收规律、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道黄芪主产地土壤发育不完全,成土母质为花岗片麻岩,土壤类型以粗骨性栗褐土和淋溶褐土为主,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土体通透性较好。另外产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较高。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黄芪地下部分营养元素的浓度普遍都高于地上部分,而且是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这种差异越大。另外,黄芪对N、K、Fe、Zn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土壤酶结果表明,黄芪产地土壤酶活性较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都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层次性,而且这种层次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层次性相一致。黄芪产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差异明显.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和真菌占的比例较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这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层次性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