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发展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靖远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的分析,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目标和要求,总结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指出了靖远县巩固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大资金投入;联动优化,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协作;重视人力资源培育;推进品牌战略,加强宣传营销;建立协调机制,完善扶助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脱贫攻坚已近收官,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做好两项工作的衔接至关重要。日前,重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文件,将在重庆部分区县、乡镇和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试点工作,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据悉,试点范围分为3个层级:在区县层面,是潼南区、武隆区和云阳县;在乡镇层面,是18个深度贫困乡镇;在贫困村层面,将在涪陵区、南川区、忠县3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和15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9~2013年相关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从综合指数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比较平稳,且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从耦合度看,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变,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变化,两系统间的发展方向越趋有序,关系越趋稳定;从协调度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李静  马亚亚  王杰  刘国彬  张超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1):229-235,282
[目的]构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期为区域的协调发展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固原市原州区2002—2016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数据,构建原州区区域生态系统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综合评价指数,通过建立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度模型,得到并预测该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以及耦合协调类型。[结果] 2002—2016年,固原市原州区社会经济系统评价指数稳定上升,受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趋势,前者的发展速度快于后者;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耦合协调类型从经济滞后中度失调型发展为生态环境滞后的濒临失调型;通过模型预测,2017—2025年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将逐渐升高,耦合协调类型会不断向理想状态发展。[结论]固原市原州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快于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从而制约了该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因此为实现原州区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大力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乡村振兴水平进行评价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和乡村振兴效果的前提。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乡村振兴水平的监测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文献中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并结合专家咨询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围绕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省肥城市安庄镇、王庄镇、桃园镇、汶阳镇、孙伯镇5个乡镇进行实证研究,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的各评价指标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进行确定,采用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模型并计算其乡村振兴水平。安庄镇、王庄镇、桃园镇、汶阳镇以及孙伯镇的乡村振兴水平指数分别为0.8507、0.8488、0.8442、0.8112和0.7810。总体来说,安庄镇、王庄镇、桃园镇、汶阳镇的乡村振兴水平较好,孙伯镇的乡村振兴有水平略低于以上4个乡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的研究不仅对科学地度量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也对乡村振兴水平进行监测预警及纠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与稳步推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收官阶段,国内山区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要想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仍然需要对脱贫攻坚进行进一步深化,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起来,推动农村地区从脱贫向振兴顺利过渡。基于此,对现阶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万木镇桃子村为例,分析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阐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三大逻辑关系基础上,梳理了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七项历史性成就,分析了甘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六个主要问题,从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规划衔接、工作衔接,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农民收入增长与分配机制有效统筹、富民产业培育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结合、生态产业化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机结合、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乡村人才振兴有机结合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并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升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指出了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而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更是乡村振兴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是优化农村流通体系结构、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对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农村流通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在对淮滨县农村流通市场调研基础上,阐述淮滨县构建农村流通体系的背景、必要性;通过分析淮滨县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现状,找出淮滨县农村流通发展存在的难点;提出构建淮滨县现代化农村流通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核桃是国家优先发展的木本油料树种,亦是我省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优势明显。本文通过在高海拔地区不同坡位栽植核桃幼苗,并连续测定苗高、地径生长变化,对其在高海拔地区生长适应性进行评价,为相关地区核桃栽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究山区乡村功能多元化与乡村聚落演变的耦合关系,对山区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二者的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为研究区,定量探究了乡村功能多元化与乡村聚落演变的耦合关系及驱动机制,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区乡村功能多元化和乡村聚落演变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两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失调乡镇数量减少,在空间上呈现“西低东高,南低北高”的发展态势。2)乡村功能多元化与乡村聚落演变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永安街道等中心城镇的郊区。3)基于功能多元化综合指数与聚落演变综合指数的增减关系,该文将各乡镇归纳为活力型、衰退型、转型型和传统型4种耦合模式。4)人口密度、人均GDP、人类活动强度等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驱动因子,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大部分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该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地区进行相关研究以及制定差异化的村落振兴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科学测度区域深度贫困出列村脱贫稳定性并识别阻碍因素,为实现稳定脱贫,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实践支撑。[方法]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资本、人力资源、发展机会5个维度构建脱贫稳定性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脱贫稳定性测度方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2021年宁夏西吉县深度贫困出列村脱贫稳定性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研究村域脱贫稳定性总体不高且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存在差异。稳定脱贫分异类型可识别为单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双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和多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消费经营场所数量、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牲畜户均养殖数、电商配送点数量、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地形起伏度等是影响稳定脱贫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村域脱贫稳定性有待提高,存在多重返贫风险。未来应立足区域特征,加强不同约束和风险类型下返贫防控策略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演变趋势,对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状态及耦合度演变趋势。[结果] 1990—2019年,吴起县农业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经历较快速上升—稳定发展—快速上升的发展过程;耦合协调度指数由0.29上升至0.63,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耦合协调状态由轻度失调演变为初级协调水平;耦合度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系统由耗损发展阶段过渡到协调发展阶段,说明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断趋于协调发展的态势。[结论] 在丘陵沟壑区,我们应该继续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深度揭示秦巴、武陵等连片特困山区的贫困特征对于当前脱贫攻坚效应分析、返贫预警机制构建以及2020年后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研究以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境内392个乡镇为评价单元,通过构建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热点分析等方法,综合测度多维贫困指数,并进行贫困地理识别。结果显示:1)乡镇贫困程度多以比较、高度贫困为主,各维度贫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多维贫困空间呈现"北深南中浅"分布且高值区集聚明显,北部秦巴山区贫困程度最深;2)基于各维度下贫困测度值识别评价单元致贫因素,划分出弱综合约束型、单因素约束型、双因素约束型、三因素约束型和强综合约束型,秦巴山区更多表现为三因素和强综合约束型为主,武陵山区更多表现为单因素和双因素约束型为主,而连接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之间的万州区则以弱综合约束型为主,表明区域贫困是综合性因素导致的结果。该研究能为乡镇尺度开展脱贫效应评价及乡村振兴基础工作提供前提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多维产业引导的鄂西生态圈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居民点承载了农户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功能,是农村人地关系的核心表现。针对中国农居点分布散乱、经济贫困和功能性弱的现状,开展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乡村空间重构进程。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是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的关键要素。现有关于产业与整理模式的研究多强调生产空间的可达性、适宜性与协调性,较少探讨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所产生的多维引导与带动作用。该研究面向中国鄂西生态圈农村居民点落后散乱以及生态农业潜力大、水平低的特点,选取鹤峰县邬阳乡为研究区,基于产业引导、统筹协调的思路,从产业发展、生活便利和生态健康3个方面综合评价农居点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现状水平、产业辐射能力与产业融合潜力3个维度出发,开展顾及产业现状影响与多元发展前景的农居点整理模式识别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整理模式主要包括统筹协调发展型、产业稳定发展型、产业辐射带动型、产业融合引导型和产业调整培育型5种,在空间上以邬阳村为中心向外呈现圈层分布,存在多样化的未来发展格局。差异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是确保其实际落地的关键,该研究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及区域规划,构建的多维产业引导下的农居点整理模式及分区,对创新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山区县域脱贫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脱贫稳定性研究可为增强扶贫成效的可持续性与扶贫政策的针对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该文以湖南省山区贫困县安化县为案例地,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界定了"脱贫稳定性"的概念,从自然、经济、能力和生活条件4个维度构建脱贫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计算方法划分农户脱贫稳定性等级,并进一步揭示脱贫稳定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提出提高脱贫稳定性的科学路径。结果表明:1)坡度和收入水平指标的权重分别为24.88%和14.61%,是影响安化县脱贫稳定性的主导因素,而义务教育保障和营养状况指标权重分别为13.60%和10.91%,故发展能力不足是脱贫不稳的根本原因;2)安化县脱贫稳定性整体较好,脱贫较不稳定的农户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山陡坡地区,脱贫稳定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3)提高脱贫稳定性的建议包括: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改善区域性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空心村整治等优化乡村聚落布局。  相似文献   

16.
宁夏海原县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空间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宁夏海原县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空间耦合关系,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基于统计调查数据和遥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以村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原县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程度、空间耦合关系以及分异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原县生态脆弱性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且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集聚性特征,生态脆弱性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开发强度大、人类活动频繁的河川河谷区以及海拔高、地形起伏大的南部地区; 从贫困程度来看,海原县中度贫困及以上的行政村比例为55.72%,表明研究区整体贫困程度较深,重度贫困和极度贫困集中分布在海拔高、坡度和地形起伏大的南部和西部地区; 从生态与经济耦合关系来看,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协调同步发展比例为10.71%,失调环境滞后型和失调经济落后型行政村数量最多,且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原县东部和南部等地区。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光伏发电扶贫模式及效益提升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决胜时期,光伏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在解决脱贫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是促进贫困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该文以国家级贫困县W县为例,结合光伏扶贫信息化建设,系统梳理近年来4种典型的光伏扶贫模式,对比分析各种模式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设计光伏扶贫综合效益计算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设计基于光伏扶贫指标评价的收益分配方法,根据典型案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综合从5个视角5个层面构建光伏扶贫效益提升机制总体架构,旨在为中国贫困地区光伏扶贫工程提供技术与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