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猪瘟病毒受体即层粘连蛋白受体。这将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猪瘟病毒复制机理的认识,同时可以针对细胞受体设计特异性抗病毒策略,此外,还可以利用已发现的细胞受体重构适合  相似文献   

2.
<正>一种名为"层粘连蛋白受体"新的猪瘟病毒受体,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可针对此细胞受体设计特异性抗病毒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著名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理的认识,还可利用已发现的细胞受体,重构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增进对猪瘟病毒复制机适合病毒生长繁殖的细胞系,有效提高猪瘟疫苗的生产效率,对猪瘟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猪瘟是威胁养  相似文献   

3.
<正>一种名为"层粘连蛋白受体"新的猪瘟病毒受体,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可针对此细胞受体设计特异性抗病毒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著名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增进对猪瘟病毒复制机理的认识,还可利用已发现的细胞受体,重构适合病毒生长繁殖的细胞系,有效提高猪瘟疫苗的生产效率,对猪瘟疫病防  相似文献   

4.
科技新品     
<正>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猪瘟病毒新受体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4月14日发布消息,该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猪瘟病毒受体即层粘连蛋白受体。这将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猪瘟病毒复制机理的认识,同时可以针对细胞受体设计特异性抗病毒策略。此外,还可以利用已发现的细胞受体重构适合病毒生长繁殖的细胞系,有效提高猪瘟疫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病毒入侵易感细胞是病毒建立感染的必要过程,猪瘟病毒如何入侵易感细胞尚未明确。笔者对猪瘟病毒入侵细胞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利用抑制剂氯丙嗪和Dynasore及shRNA技术,对网格蛋白及动力蛋白功能进行抑制,干扰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发现猪瘟病毒的细胞入侵效率明显下降;通过利用内体酸化抑制剂NH4Cl及shRNA技术下调内体标志蛋白Rab5和Rab7的表达量,发现内体酸化过程受到抑制后猪瘟病毒的感染效率受到了明显抑制。本研究初步证明猪瘟病毒能够利用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完成对易感细胞的入侵,感染的过程依赖于初级内体和次级内体,为了解猪瘟病毒的感染过程积累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抗猪瘟病毒高免血清和猪瘟病毒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充当免疫压力,在免疫压力存在下进行猪瘟病毒的细胞传代,对猪瘟病毒在细胞水平传代过程中是否会发生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免疫压力下,猪瘟病毒在细胞水平进行传代(7代)后,未表现出逃逸抗体中和作用的表型,仍能够被高免血清中和,对传代后病毒的Erns、E2、NS5B基因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后未发现氨基酸的变异。本研究为我国现行的猪瘟防疫政策的执行提供了科学数据,为进一步开展猪瘟病毒遗传变异、病毒演化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病毒不能在细胞外增殖,只有侵入到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代谢系统完成自身的复制周期。病毒与细胞受体或入侵因子相互作用是病毒感染宿主的重要起始环节。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给全球  相似文献   

8.
<正>病毒受体与病毒配体的结合是病毒吸附和侵染靶细胞的关键步骤,阻断病毒受体与病毒配体的结合,可以有效阻止病毒吸附靶细胞,从而控制病毒感染。因此,开展病毒受体与病毒配体的研究对病毒性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成为病毒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从病毒受体和配体角度阐明病毒分子感染机制,为进一步研发病毒性疾病的新型药物和疫苗奠定基础。本文从病毒受体与病毒配体的概念、猪瘟病毒(CSFV)受体和配体的研究进展以及病毒受体与病毒配体相互作用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介绍,为预防和控制CSFV  相似文献   

9.
非洲猪瘟病毒进入我国已4年有余,因其无法消除且传播方式多样而对我国的养猪业造成巨大威胁。研究非洲猪瘟 病毒的毒株蛋白和基因,解析其蛋白结构和功能是研发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和非洲猪瘟疫苗的首要措施。本文通过对非洲猪瘟病毒蛋白基因的分析,发现非洲猪瘟病毒的一些基因可以作为诊断该病的目的基因,为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提供了参考;且随着对非洲猪瘟病毒蛋白基因的深入解析,发现有些基因可以为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提供帮助。文章对非洲猪瘟病毒的功能基因、致病基因、检测基因及疫苗研发基因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研发和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决定了病毒的趋向性和发病机理,病毒感染细胞包括吸附、穿入、脱壳、复制、组装及子代病毒颗粒的释放等步骤,对病毒入侵机制研究可以为开发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思路。非洲猪瘟病毒作为一种有囊膜双链DNA病毒,其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与其他病毒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样也有其特殊性。目前,人们对非洲猪瘟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特别是入侵机制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为此,本文就ASFV入侵细胞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25-529
首先采用蛋白印迹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猪瘟病毒感染对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及定位的影响;然后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或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处理猪肾细胞,通过病毒滴度测定研究细胞自噬对病毒复制的影响。发现在病毒感染24h后自噬相关蛋白LC3由LC3-Ⅰ酯化为LC3-Ⅱ,并观察到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出现了LC3蛋白聚点;细胞自噬体的诱导能显著增加病毒滴度。本研究表明猪瘟病毒在感染细胞后能诱导细胞自噬,该细胞自噬过程有利于病毒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选的阳性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从中发现1株单克隆抗体能与感染猪瘟病毒的猪肾、肝病理组织切片及PK15细胞产生特异性染色反应,与非感染猪的肾、肝组织切片和PK15细胞无染色反应。单克隆抗体与猪瘟病毒感染的PK15细胞或猪肝、肾小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猪瘟病毒呈现较强的特异性棕色着染,表明该单抗是针对猪瘟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对研究猪瘟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生命活动和繁殖定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单抗命名为YNF,培养上清液和腹水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80和1:10000。抗体蛋白属IgG类,亚类为IgG2/κ。  相似文献   

13.
多重荧光PCR鉴别诊断猪瘟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能够同时检测猪瘟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的多重荧光PCR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猪瘟病毒基因序列,设计一套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对猪瘟病料提取RNA,经RT—PCR扩增后将产物回收,克隆至pMDl8-T构建pMDl8-T—CSFV阳性质粒;非洲猪瘟的目的片段序列采用化学合成,构建pMDl8-T—ASFV阳性质粒。以两种阳性质粒为模板时建立的多重荧光PCR方法做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将猪瘟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同口蹄疫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水泡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区分开,灵敏度可以达到10拷贝的数量级.而且方法稳定。对2份已知猪瘟阳性血清样品和120份猪内脏、猪鼻腔拭子及血清样品检测后.发现对已知阳性样品的检测结果符合预期目标。未知样品检出猪瘟病毒3份阳性,未检出非洲猪瘟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RT-PCR方法和荧光RT-PCR方法检测了疑似猪瘟病料、采自屠宰场的猪淋巴结和猪扁桃体、细胞源猪瘟疫苗、脾淋源猪瘟疫苗等样品中的猪瘟病毒。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并且都只从1份疑似猪瘟病料和细胞源猪瘟疫苗中检出猪瘟病毒,其余样品中未检出猪瘟病毒。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姜黄素(curcumin)及其衍生物在猪肾上皮细胞(PK-15)上对猪瘟病毒(CSFV)复制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共聚焦检测等方法,鉴定姜黄素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SFV非结构蛋白N~(pro)含量显著下降(P0.05);激光共聚焦结果发现,姜黄素处理后病毒进入细胞依赖的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重排受阻;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显示,姜黄素可抑制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显著下调环氧化酶2(COX-2)和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P0.05)。研究表明:姜黄素可减少CSFV进入PK-15细胞,抑制CSFV引起的细胞应激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PK-15细胞免受病毒感染,为姜黄素的抗病毒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免疫失败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持续感染给动物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由病毒持续感染造成免疫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问题已成为猪瘟免疫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猪瘟病毒持续感染除了具有病毒持续感染的部分一般特性外,它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种类(一)按病毒感染的时间划分,可以分为先天性感染和后天性感染造成的持续感染。(二)按病毒的毒力来分,可分为强致病性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和低致病力猪瘟病毒持续感染。1郾强致病力猪瘟病毒造成的持续感染:这种情况多见于成年猪,特别是成年种猪。经调查发现,种猪中猪瘟…  相似文献   

17.
<正>1技术措施1.1疫苗选用可选用质量好,不易被外源病毒污染的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即猪瘟ST苗进行免疫。该苗采用了进口克隆同源细胞,避免了使用和培养异源细胞(如牛睾丸细胞)易被外源病毒污染的缺陷。该疫苗病毒滴度高,可达牛睾丸细胞苗的10倍以上,成品苗RID(即疫苗感染量或反应量)可达15000个以上,由于RID含量高,可控制猪瘟亚临床感染,故该苗对体内有一定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的猪的免疫效果也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的努力,成功地研制出了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即一般所称的"猪瘟传代细胞苗",简称猪瘟ST苗.猪瘟传代细胞苗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新型疫苗,它具有高度不易污染外源病毒而特别安全、高效、无应激、价格合理等特点.研究人员预测猪瘟传代苗将在未来猪瘟的预防控制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猪瘟活疫苗效力检验最常用的方法是测定猪瘟疫苗中病毒的兔体感染量(RID),但是用该方法易受到检验兔品种、个体和饲养环境的影响。为了探索一种不依赖动物的疫苗效力检验新方法,本研究将待检猪瘟活疫苗系列稀释后分别接种易感细胞,使用抗原捕获ELISA、RT-nest PCR和RT-PCR三种方法检测不同稀释度疫苗中活病毒在感染细胞后增殖的子代病毒,计算疫苗病毒的最高细胞感染剂量,建立了猪瘟疫苗病毒的细胞感染量(CID)的效力检验方法。结果显示:疫苗中活病毒粒子越多,CID就越高;对不同类型猪瘟疫苗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传代细胞源和细胞源猪瘟活疫苗的效力效检。使用CID和RID两种检测方法同时对12批猪睾丸传代细胞源(传代细胞源)和3批牛睾丸原代细胞源(细胞源)猪瘟活疫苗进行了比对效检,结果表明,用CID测定方法检验,12批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每头份均含105CID,3批猪瘟活疫苗(细胞源)每头份含量均为104CID;用兔子感染体温测定法,12批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每头份含量在2.6×104~3.0×104RID之间,3批猪瘟活疫苗(细胞源)每头份含7.0×103~8.0×103RID。试验证明:本实验室建立的CID检测结果与现有质量标准RID的结果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反映疫苗中活病毒的含量,有望成为RID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20.
猪瘟病毒能在猪肾细胞和其它一些哺乳动物细胞内增殖。感染性最强的是PK15和ST等几株猪肾和猪睾丸细胞系[1]。本实验室保存的ST细胞株易形成复层,长时间培养形成组织块突起,细胞团易脱落,无法长期连续收获猪瘟病毒。二甲基亚砜(DMSO)不仅可以影响细胞代谢促进蛋白合成[2]而且DMSO对猪瘟病毒囊膜中的脂质和脂蛋白有稳定作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